◆安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吳 玲
以靈活的方式轉變孩子單一交往行為
◆安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吳 玲
討論情景:
瑞瑞和可可是我們小班的兩個女孩,兩人一直是形影不離的好朋友??山螘r間,我們發(fā)現(xiàn)這兩個好朋友開始變得頑皮了,在玩具區(qū)里,帶頭相互扔玩具,在洗手間逗留玩耍,甚至有一次她倆還站上小椅子,要摘屋頂上的氣球。乖寶寶變得不乖了,也聽不進老師的勸說,于是我們決定將她倆分開。區(qū)域活動時,一個進圖書區(qū),另一個進玩具區(qū);喝水如廁時,將她倆時間段分開,就連午睡的小床也給間隔開了。我們的措施在兩個孩子身上非但沒有成效,反而有了負面影響。原本兩個活潑的孩子,情緒變得低落,參與活動的熱情也大不如以前。我們試著讓其他孩子接近她們,可兩個孩子就是不肯接納。兩個好朋友要不要繼續(xù)分開?到底如何處理更有利于他們的成長呢?(河北省高碑店市第二幼兒園趙素杰)
專家視點:
1.倆孩子“形影不離”的原因。
對于小班幼兒來說,能夠在班級中有一個形影不離的好朋友著實是件值得高興的事。什么原因導致兩人“形影不離”?是之前兩人就熟識,就是好朋友;或班上其他小朋友無人愿意去接納她們,與她們一起玩?還是有其他原因。若倆孩子在入園前就認識,且已成為好朋友,那么入園后兩人形影不離便很正常,不足為怪。若是因為班上其他小朋友不愿與她們一起玩,教師則需要尋找其中緣由。
2.倆孩子變得“頑皮”的緣由。
很多時候,幼兒一個人時會很膽小,但有了好朋友在身邊,孩子會變得膽大起來,在相互模仿、“鼓勵”中做出一些“出格”的行為,如案例中的兩個小女孩一樣。她們的行為讓老師頭疼,甚至開始擔心起來,這也是能理解的。但教師需思考倆孩子漸漸頑皮的緣由,是老師對孩子的限制過多導致的反彈?還是孩子家庭的原因?還是這壓根就是老師的多慮?弄清“頑皮”的原因會幫助教師解決問題。
3.強行分開失敗的原因。
為避免事態(tài)的“惡化”,幾乎在一日生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教師都有意識地強行將倆孩子分開,但結果并不盡如人意。這些反應恰是孩子對教師行為的一種逆反、抵觸,乃至反抗。
1.教師切勿急躁,冷靜梳理原因。
案例中倆孩子的行為著實讓老師擔心。面對孩子的行為,作為教師不能急躁,冷靜下來,將事情的原委仔細考慮一番,盡可能梳理出個頭緒來,尋找出倆孩子如此行為的緣由,這樣會幫助老師去思考下一步應該怎么做,從而妥善地解決此問題。
2.理解《綱要》《指南》中的相關要求。
《綱要》《指南》中對培養(yǎng)幼兒社會性有具體的目標,這些要求教師要知曉,同時要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以恰當?shù)姆绞礁嬷⒆樱屗麄冎缿撛趺醋?。當然,這絕不是簡單的說教與灌輸。
3.用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吸引孩子。
孩子是樂嬉戲的。幼兒同伴群體是寶貴的教育資源。教師可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的方式,吸引倆孩子參加各種集體活動,體驗與教師、同伴等共同活動的樂趣。在集體活動中增進孩子們之間的了解與友誼,也許倆孩子會因此擁有其他好朋友,朋友多了,案例中的現(xiàn)象也就會慢慢減少。
4.讓孩子充任教師的小助手。
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倆孩子的長處與優(yōu)點,在全班表揚她們,讓幼兒了解她們的長處,接納她們,并向她們學習;可以讓倆孩子充任“小先生”,做老師的小助手,指導其他小朋友,這樣她們就必須與其他小朋友多接觸,多交流,如此,兩人“粘”在一起的時間就會減少。
5.讓家長行動起來。
通常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家長并不完全知曉,為改變倆孩子的行為,教師需獲得家長的配合,讓家長重視此問題并行動起來。家長可有意識地邀請小朋友到家里玩,帶孩子參加親戚、朋友和同事間的聚會及適合孩子參加的社區(qū)活動等,支持孩子和不同群體的同伴一起游戲,讓孩子感受有朋友一起玩的快樂,豐富其群體活動的經(jīng)驗。如此,慢慢擴大孩子的朋友圈,讓孩子不再局限地與一個小朋友交往。
通常,在大班額情況下,案例中教師的處理方式可以理解,但不值得提倡。正所謂:問題宜疏不宜堵。應對此案例,沒有必要讓兩個孩子繼續(xù)分開,善意的提醒、恰當?shù)囊龑?、巧妙的化解是必要的,這也是教師教育智慧的體現(xiàn)。
一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