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慶華
閱讀教學承擔著發(fā)展學生多方面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任務,它既是語文知識生字習得的平臺,又是積累語言的主陣地;既是學習語言的舞臺,又是思維訓練的依托??梢哉f,閱讀教學的功能應該是“立體”的、多維度的。然而,當前的語文課堂閱讀教學還沒有落實好閱讀教學的多重任務和立體功能,還徘徊在低效度、高耗時的怪圈里。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閱讀教學應該把握學生不同階段的語言需求,尋找文本的語言核心價值,一節(jié)閱讀課應突出一項閱讀任務的完成,從而提高閱讀教學的課堂質量。
一、針對教材編排意圖,落實隨文識字學詞
識字學詞是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這是低年級學生極其迫切的語言需求。而識字學詞的一個重要途徑便是借助文本閱讀來進行。低年級語文教材中的閱讀文本言簡意賅、通俗易懂、語言優(yōu)美,這是依據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來編排的。其目的除了讓學生感受祖國的優(yōu)秀漢語文化外,一個重要的意圖就是讓他們在無拘無束的誦讀中識字、學詞。所以,在進行低年級的閱讀教學時,教師無需刻意引導學生去理解課文的意思,只要讓學生多讀課文,以誦讀的形式,感知文本的意境,理解課文的大意即可。教師要把心思放在識字學詞目標的落實上。比如,《春雨的色彩》一課,小學生只要反復誦讀,感悟文本的意思和意境并不難,而教學生會認“線、論、趣、題、底、顏、淋、灑、滴、油、歡”這11個生字才是重點。教學中教師可以先聲情并茂地范讀課文,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欲望;接著讓學生試著結合拼音讀一讀,初步感知課文;再接著教師相機引導學生學習生字,直至會認這11個生字為止;然后再讓學生讀課文,看誰讀得正確、流利;最后結合課文學習生詞“顏色”,從文中找出表示各種不同顏色的詞語,畫一畫,讀一讀,學生就會感悟到“顏色”的意思。
二、尋找文本特色語句,感悟語言表達精妙
對于中年級學生而言,豐富詞語是他們表達的最大需求。漢語是非常精妙的語言,同一種意思可以有多種的表現方式和描述方法。入選小學語文教材的作品無一不是語言藝術個性張揚的得意之作。比如豐子愷的《鵝》充滿了幽默風趣的語言風格,林海音的《冬陽·童年·駱駝隊》樸實純真的筆調。在閱讀教學時,教師要把文章中富有特色的語句單列出來,引領學生親近它、揣摩它,增強學生語言表達的趣味性和精彩度,提高作文表達的感染力。一般來說,文章中的打比方的句子、擬人化的句子、排比句、反問句、感嘆句等句式往往都能夠收到比較理想的表達效果,都可以被作為特色語句單列出來讓學生模仿訓練。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學生年齡的增加、語文素養(yǎng)的豐富,同一種句式的訓練要求也應不同。如對比喻句的學習和訓練,在一年級上冊的《小小的船》中的課后習題“我會說”中就開始出現?!皬潖澋脑铝料??搖?搖?搖 ?搖?搖?!薄八{藍的天空?搖?搖?搖 ?搖?搖像?搖?搖?搖 ?搖?搖?搖?搖?!薄伴W閃的星星像?搖?搖?搖 ?搖?搖?搖?搖?!边@個階段只要小學生會說出打比方的句子就可以了。學生能說出“彎彎的月亮像小船”就不錯了,如果能說出“彎彎的月亮像香蕉”就屬于有創(chuàng)意的了。而到了小學高年級,寫比喻句依然是他們的語言訓練點之一。但是這個階段的訓練要求要比一年級的要求高得多。比如,六年級的《山中訪友》中出現的比喻句就很精彩:“忽然,雷陣雨來了,像有一千個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個醉酒的詩人在云頭吟詠?!比绱藗魃竦恼Z言,如果不挖掘出來品味一番,如果不引導學生模擬訓練,豈不浪費了閱讀的時間?
三、發(fā)掘文章表達方法,引領學生語言實踐
表達是學生學習語言的最終目標,而實現這一目標的最佳途徑就是語言實踐。當學生積累了一定的語言之后,表達的需求日益突出。小學語文課本里的文章,都是堪稱經典的優(yōu)秀作品。這里所說的經典,是指這類文章非常適合小學生這個階段的認知水平狀態(tài)下的閱讀,不但遣詞造句通暢精妙,文章立意淺顯而高雅,而且表達手法易于小學生模仿。所以,課本里的每一篇文章既是小學生感受漢語文化、積累語言的好素材,又是他們模仿表達、進行語言輸出實踐的極佳“母體”。小學生習作的入門,或者說語言表達實踐的開始,一般來說有兩個方式被語文教師所看好:一是寫話,把想說的話寫下來;二是模仿,模仿他人的文章來寫作。而后者的實踐,必須依托閱讀教學,引領學生去領悟文章的表達技法,進而進行模仿訓練,落實語言實踐,直至掌握其要領、運用自如。比如,三年級《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的第四自然段,是典型的“總分總”結構的表達段式。雖然段中還有比喻、夸張等其他的語文知識點,但跟“總分總”結構的表達段式相比,后者才是這一自然段的最突出的文本價值,因為“總分總”結構的表達段式這個知識點在小學語文教材體系中是第一次出現。正因為這樣,在進行這一自然段的閱讀教學時,在學生基本理解段中語句所表達的意思后,教師要著力引導學生去發(fā)現段落的結構特點,引導學生模仿創(chuàng)作,提升學生的作文素養(yǎng)。
四、把握文章謀篇布局,學習作文篇章技法
整體把握文章的篇章結構是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也是習作教學需要強調的一項技能,更是高年級學生的迫切需求。任何文章都是由一定的脈絡條理串聯起來的,而且其串聯的方式都是作者匠心獨運的結果,都是有其特定的目的和意圖的。比如,有的文章用倒敘的方式表達,為的是或設置懸念、吸引讀者的眼球,或突出事情的結局;有的文章中運用插敘,為的是或解惑釋疑,或對比烘托。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文章,有的按事情發(fā)展的順序來寫,比如《中彩那天》等;有的按時間先后的順序來寫,如《美麗的小興安嶺》;有的按空間位置變換的順序來寫,如《參觀人民大會堂》;有的按事物幾個方面的特點來寫,比如《新型玻璃》。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敘述、描寫的脈絡,掌握各種安排結構的方式、方法。由于小學生的習作往往以平鋪直敘的結構居多,多數不懂得根據表達需求來謀篇布局,這就需要語文教師積極引導。比如學習了《再見了,親人》一文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本文的結構有什么特點”。通過分析,學生起碼會學到兩個謀篇布局的方法,一是用第二人稱的方式敘述,二是以祈使句開頭。當然,還有很重要的一個就是敘事抒情相互交織。這樣,長期累積,學生掌握了文章謀篇布局的技法,到了寫作時,教師稍加啟發(fā),學生便能靈活應用。
閱讀教學是語文的根。閱讀教學的功能絕不僅是理解課文內容。語文教師要結合學生在不同階段的語言需求,深入解讀文本,尋找文本的核心價值,實現閱讀的最佳功能,從而提高閱讀教學的課堂質量。
(作者單位: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qū)東嶠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