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體化設計: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探索
謝劍雄
九年一貫制學校取消中小學分段,為學校一體化設計課程體系提供了廣闊空間。較之分段設置的中小學,九年一貫制學校在課程體系構建、德育課程新模式探索、中小學課程銜接等方面都具有人無我有、人有我優(yōu)的優(yōu)勢和潛能。
九年一貫制;課程建設;立德樹人;中小學銜接
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目標的載體,也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jù)。從課程體系的構建到課程方案的實施,較之分段設置的中小學,九年一貫制學校體現(xiàn)出人無我有、人有我優(yōu)的優(yōu)勢和潛能。青劍湖學校作為蘇州工業(yè)園區(qū)管委會直屬的九年一貫制公辦學校,自2011年開辦至今,學校依托九年一貫的體制優(yōu)勢,在課程建設上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實踐。
1.完善學校的課程體系。
青劍湖學校的課程體系通過整體設計、階段實施的策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螺旋式上升,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基。由此,我們提出了一個核心目標、兩個出發(fā)點、三大特性、四個維度、五大素養(yǎng)的課程體系構建框架。一個核心目標:讓師生在課程中自由行走;兩個出發(fā)點:構建和諧自然的師生關系,促進師生共同成長;三大特性:基礎性、拓展性和探究性;四個維度:工具性與應用性、科學性與人文性、主題性與層次性、主體性與綜合性;五大素養(yǎng):公民道德素養(yǎng)、知識能力素養(yǎng)、人文藝術素養(yǎng)、科學創(chuàng)新素養(yǎng)、身心健康素養(yǎng)。
同時,我們將國家、地方、校本課程整合為基礎性課程、拓展性課程和探究性課程,并繪制了學校課程圖譜。
2.課程分類整合與二次開發(fā)。
在具體實施時,我們提出了國家課程校本化、地方課程精品化、校本課程特色化的目標,針對各個課程的特點,進行了九年一貫制框架下的各個課程的分類整合和二次開發(fā)。如語文學科,我們致力于學生讀寫素養(yǎng)的提升。閱讀方面,我們將國學經典的閱讀滲透到一至九年級的各階段:小學校園每天播放《三字經》《弟子規(guī)》《百家姓》等國學經典,營造濃郁的國學氛圍。同時,學校組織校內外各類經典誦讀大賽,將國學經典有機滲透到語文課程中,對學生進行國學啟蒙教育;初中階段將《論語》《世說新語》《唐詩三百首》等經典誦讀納入學生的閱讀書目,通過每天閱讀積累、制作閱讀卡、舉辦國學經典講座、組織經典誦讀競賽等方式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寫作方面,在執(zhí)行課程標準的前提下,學校構建了九年一貫制生態(tài)作文訓練體系,實現(xiàn)了一至九年級作文訓練的序列化。拓展性課程建設致力于突顯學校特色,打造特色品牌。
1.優(yōu)化德育課程結構。
我們在小學低年級開設《品德與生活》、中高年級開設《品德與社會》、初中階段開設《思想與品德》,在此基礎上,整合開發(fā)了學校德育校本教材——《七彩水精靈在行動》。教材圍繞立德樹人的總體目標和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提煉出學生七種核心品德,并與學校吉祥物七彩水精靈的七種色彩相結合,編寫了綠色禮儀篇、紅色愛國篇、藍色感恩篇、青色守紀篇、橙色助人篇、紫色誠信篇、黃色勤儉篇七個篇章,分低年級、中年級、高年級、初中四個階段分段實施,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提出不同要求。以紅色愛國篇為例,低年段學生要求會唱國歌,認識五星紅旗、中國地圖,了解56個民族等;中年段學生需要對中國古代的四大發(fā)明、中國的世界之最有所了解,并樹立個人的遠大理想等;高年段學生要求認識部分歷史文化名人,了解家鄉(xiāng)園區(qū);初中段學生要求進一步了解祖國的悠久歷史、燦爛文化和滄桑巨變,懂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學會理性愛國,增強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
2.開展團隊一體化建設。
團隊建設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九年一貫制的青劍湖學校采取了多種舉措促進團隊的一體化建設。一是建立一體化的組織管理體系。學校成立了“團隊工作委員會”來統(tǒng)一組織協(xié)調學校團隊工作。在人事安排上實行團隊兼職,小學部大隊輔導員兼任中學部團委副書記,與團委書記共同擔負起團隊建設的雙重責任。二是完善中小學一體化的團隊教育體系。三是創(chuàng)建以團帶隊、團隊互動的工作機制。在工作過程中,我們將優(yōu)秀的少先隊員作為共青團員的優(yōu)先發(fā)展對象,加以培養(yǎng)和考察。隊員入團后繼續(xù)留隊帶隊,充分發(fā)揮先鋒模范作用,并成為未來團員隊伍的骨干。
3.建立三位一體的多元德育模式。
學校構建了以中小學品德課程為基礎,校本德育課程為補充,主題德育活動為主陣地,入學儀式、成長儀式、青春儀式為亮點,文化藝術節(jié)、雙語節(jié)、科技節(jié)、閱讀節(jié)為載體的學校德育體系。同時,學校高度重視家校結合教育,建立了家長學校,定期對家長進行家庭教育方面的專業(yè)指導。每學年第一學期學校均邀請家庭教育專家對一年級、七年級新生家長進行小學、初中階段家庭教育的專題培訓。學校還以各類活動為契機,定期組織召開不同主題的家長會議。學校成立了一至九年級家長代表組成的家長委員會,定期召開家長委會會議,聽取家長的建議、解決家長的困惑。學校還依托九年一貫制學校中小學段兼?zhèn)涞馁Y源優(yōu)勢,積極開展家庭教育研究。
在加強家校結合教育的同時,學校還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讓學生走進社區(qū),走向社會,開展不同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如組織學生給孤寡老人送溫暖、組織書法特長生去社區(qū)送春聯(lián)等等。學校先后建立了蘇州大學博物館、鳳凰書城、中新科技城、洞庭山水等多個德育基地,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提高社會實踐能力。
1.開展跨學段綜合實踐活動。
學校每學年組織六、七年級學生共同參與各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如依托臨近的陽澄湖自然資源,開展“美麗的陽澄我的家”生態(tài)環(huán)保主題教育活動?;顒又?,六、七年級師生合作朗誦詩歌,進行深入的對話和交流,分享環(huán)保體驗和感受,創(chuàng)作環(huán)保書法作品,宣讀環(huán)保倡議書,生物教師組織環(huán)保知識競賽,物理教師表演并破解“神奇的水”的魔術。主題活動的開展,讓六年級學生提前感受到了初中生活的人文氣息、團隊氛圍,從而增進了中小學師生間的情感,為即將到來的初中學習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開展中小學跨學段教研活動。
從教師即課程的角度出發(fā),學校定期組織跨學段學科教研活動,如新調入教師的亮相課、新入職教師的展示課、青年教師的比武課、生態(tài)課堂研討課等,讓教師全面把握小學和初中課程的聯(lián)系,為課程銜接提供內在支撐。參加活動的教師將中小學學科在教學內容、教學要求、教學方式的差異作為教研重點,找出學生適應初中學習的最大障礙,在中小學課程標準的框架內尋求縮小差異、促進銜接的最佳路徑。
3.舉行六年級學生交接儀式。
學期結束前舉行六年級學生交接儀式,這些儀式具有重要的課程意蘊。在交接儀式上,六年級教師全面介紹所教學生在思想品德、個性心理、學習狀況、愛好特長等方面的情況,尤其把心理、家庭、學習等方面情況特殊的學生作為介紹的重點,并完成特殊學生檔案的交接工作。七年級教師帶領六年級學生參觀中學部教室,觀摩七年級課堂。七年級優(yōu)秀學生代表向六年級學生介紹豐富多彩的初中生活,并就如何快速適應初中學習生活分享自己的心得體會。
G423.07
B
1005-6009(2017)10-0036-02
謝劍雄,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青劍湖學校(江蘇蘇州,215021)校長,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