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文精神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永放光芒
福建省南平技師學院 黃旭丹
中職學校文化課教學處于被輕視的狀態(tài),語文教學也越來越貼近學生的所學專業(yè)。然而,語文學科是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在注重技能學習的同時,更應該重視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的教育。本文圍繞五個方面闡述如何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旨在提升中職生的人文素養(yǎng)。
中職語文 人文 教學 素質(zhì)
我們知道,中職學校是為培養(yǎng)一線的企業(yè)技能型人才服務的。對于職業(yè)學校中學習專門技能的中職生而言,語文學科也是必不可少的文化基礎課程。語文知識在日常生活中不僅能起到交流和溝通的作用,同時也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的人文修養(yǎng),從而進一步通過語文學習來提升人的綜合素養(yǎng)。開展人文素養(yǎng)教育,是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是培養(yǎng)新時代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因此,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素養(yǎng)教育是亟待加強的問題。
在中職階段的語文教學過程當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們?nèi)ソ庾x課本。從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教材中編排了很多文質(zhì)兼美的文章。其中有我國古代圣賢們的生平事跡,也有外國科學家的探索歷程……這些文章都蘊含了極其豐富的人文知識。因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認真學習這些文章內(nèi)容,挖掘教材中蘊含的人文精神,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形成積極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中職學生大多處于青春期的階段,思想比較叛逆,自我意識較強,通過教師的因勢利導,能使學生在學習中受到教化,產(chǎn)生共鳴。通過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引導學生感受、體驗作品的人文性,與作品進行心靈的交流,提高了整體的人文素質(zhì)。例如:在學習毛澤東的《園春·長沙》時,當學生們讀到“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時,不難與詩人產(chǎn)生思想的共鳴。作為一個年輕的政治家,能以天下為己任發(fā)出這樣的疑問,從而將學生們內(nèi)心當中的宏圖大志想要實現(xiàn)的情感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再比如,學到了李白的詩歌《夢游天姥吟留別》時,讀到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句時,學生們自然就能理解詩人放蕩不羈,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態(tài)度了。這些文章,都是良好地人文素材,教師務必要帶領學生慢慢解讀,自信體味。
我們知道,中職生是中考的“失敗者”,他們不僅文化基礎比較差,而且很多學生行為習慣也不太好。作為中職語文教師,在安排課堂教學內(nèi)容時就需要在上課的基礎上,不斷為學生們普及有關人文知識。然而,當今的中職生因為初中階段的文化課基礎薄弱。他們往往會對文化課程的學習不難么感興趣,學習起來的熱情性和積極性往往也不高。對于這樣的情況,作為中職語文教師,就需要不斷地為學生們灌輸人文性的關懷,使課堂充滿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在一個寬松和民主的環(huán)境中,尊重和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倡導和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上,強調(diào)尊重、關心、理解與信任每一個學生。中職學校相比起普通中學,往往不再受到應試教育的壓力,課堂教學的時候可以更加自寬松,以幫助學生建立學習的興趣為主要目標來實行。很多中職學校的學生,往往基礎較為薄弱,甚至有的學生語文水平僅停留在小學階段。例如:在學習文言文《勸學》的時候,就會出現(xiàn)很多讀音錯誤,有的學生會把“中”(zhòng)讀成“中”(zhōng),將“有”(yòu)讀成“有”(yǒu),將“生”(xìng)讀成“生”(shēng)……這是需要教師們幫助學生去糾正的。在幫助學生糾正讀音的基礎上,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進而開展人文教育。這樣,才能把人文教育落到實處。
在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無處不人文,幫助學生在完成基本教學任務的基礎上,不斷增加一些有活力的,充滿輕松和諧的授課內(nèi)容。很多學生,對于書本上的課文,都感到枯燥無聊,提不起興趣。對于教師而言,風趣幽默的授課風格自然可以擬補這一缺陷。例如:在教學《雪夜上梁山》這篇課文時,教師不妨用《水滸傳》中的內(nèi)容來舉例,先利用多媒體,來播放一下翻拍的水滸傳電視劇或是電影,激發(fā)學生們的好奇心,當學生們完全投入到了電影劇情中的時候,教師可以適當?shù)貢和#⒏嬖V學生們,欲知后事如何,讓我們從課文中來尋找答案。再者,在學習課文《荷塘月色》之前,教師為了更好地帶領學生去感受月光下荷塘邊的意境,教師可借助多媒體手段,通過上網(wǎng)查找荷塘月色相關的畫面,并結(jié)合配樂朗誦制成課件,用音、畫效果幫助學生欣賞散文,指導學生反復朗讀,理解把握全文感情基調(diào),可以播放比較流行的歌曲《荷塘月色》,以幫助學生們更好地融入課堂學習氣氛,并從優(yōu)美的樂曲中感知語文學習的魅力所在。相比起死板地朗讀課文來了解文章內(nèi)容的教學方式,這種互動性,趣味性極強的教學模式先讓更加受到中職學生的歡迎。
中職語文教材中編排了很多古代經(jīng)典的詩文,這為陶冶學生人文精神提供了素材。在中職的課本中,自然也兼顧了各類體裁,體現(xiàn)了我國古典文學的最高成就。對于中職學生而言,可能會覺得這些距離實際生活過于遙遠,并且學習古文知識也缺乏實用性,因此學習的熱情自然也提不上來。但是,對于這些古文精選,教師不僅要帶領學生去學習,還要重視他們對于經(jīng)典名篇的記憶和背誦。背誦這些古文詩歌,有助于學生養(yǎng)成民族化的文學語言風格,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人文和藝術素養(yǎng)。例如:在學習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分析上下闋分別講述了什么樣的內(nèi)容:上闋主要是講述了古往今來長江邊上誕生了多少英雄豪杰,而下闋主要講述了周瑜在長江引導了赤壁之戰(zhàn),給后人帶來了無限地后談……最后,結(jié)合起來,表達了詩人憧憬這些英雄,并希望自己也能夠像他們一樣,一展宏圖,同時嘆息當前自身壯志未酬的苦痛。文中最后的人生如夢、歲月流逝的遺憾看上去有些消沉,但這種感慨和遺憾并不是失望和頹廢,而是情感激越的灑酒奠江月的壯懷,是豪邁之情。讀完了這些內(nèi)容,學生們似乎感到自己也更加充滿斗志了,這實際上就是人文精神所帶來的效果。
語文學科最大的育人特點就是傳播傳統(tǒng)文化。在中職語文教材中,有些文章中蘊涵的人文精神是淺顯易懂的。然而,有些課文內(nèi)容比較深奧。這就需要教師認真的鉆研教材,用真心去發(fā)現(xiàn),用真情去感染。例如:孟子所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儒家思想提出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以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經(jīng)典名言可作為我們今天做人的準則及修養(yǎng)個人道德的借鑒。而從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則把憂國憂民的人文精神推向了巔峰。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將上下而求索”,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儒子?!?,這些不斷求索、為國為民的精神匯成了中華民族的人文精華。例如,在教學《談生命》時,就讓學生從課文中悟出生命的本質(zhì)是什么?生命的規(guī)律是怎樣的?引導學生形成健康、進取的人格。在教學《大力弘揚燦爛輝煌的中華民族文化》時,就通過讓學生了解中華民族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和影響深遠三大特點,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和生活中的民族文化現(xiàn)象。中職課本中蘊含豐富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讓學生受到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教育,從而給學生以思想的啟迪。
綜合上述,在中職語文教學中一定要重視人文性的學習,利用所學課文上的內(nèi)容,不斷引導學生去挖掘其中蘊藏的人文知識。以推動以文本為主體的教學誤區(qū),幫助學生更好地去發(fā)現(xiàn)語文之美,去了解自然之美,幫助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充滿動力和熱情,最終目的就是在于有幫助全面提高中職學生的人文修養(yǎng)和綜合素質(zhì)。
【1】蘇世海.中職語文教學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J】.文學教育,2015(05)
【2】陸小玲.如何在中職語文教學中體現(xiàn)人文精神培養(yǎng)【J】.職業(yè)時空,2015(05)
【3】公維英.優(yōu)化中職語文教學 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J】.科技信息,20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