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彭忠富
清蒸江團
■ 文 彭忠富
“粉紅石首仍無骨,雪白河豚不藥人。寄語天公與河伯,何妨乞與水精鱗?!碧K軾詩中贊譽的“粉紅石首”,就是石首 魚,即江團,可見在北宋時期,江團已經(jīng)成為人人稱道的食材。
相傳宋代詩人蘇軾從四川老家眉山出發(fā),乘船自岷江入長江,沿江獵奇作賦,途經(jīng)湖北石首城區(qū),吃了久負盛名的石首 魚,聽了前所未聞的石首民謠:“ 魚石首有,名字叫石首。白天歇石洞,伸頭像石首。 魚石首有,名字叫石首。味比河豚美,骨比河豚無”后,即興賦詩:“粉紅石首仍無骨,雪白河豚不藥人。寄語天公與河伯,何妨乞與水精鱗。”這首《戲作 魚一絕》用粉紅石首對比雪白河豚,說粉紅石首比雪白河豚好看好吃,無骨不藥人,一下子就提高了 魚的食用價值。
蘇軾詩中贊譽的“粉紅石首”,就是石首 魚,即江團??梢娫诒彼螘r期,江團已經(jīng)成為人人稱道的食材,“好看好吃無骨不藥人”,言下之意是江團魚刺少,跟河豚一樣鮮美,而且無毒。江團是長吻 的俗稱,又名 魚,肥沱,肥王魚,灰江團魚。主要分布于中國長江水系,一般生活于江河的底層,常在水流較緩,水深且石塊多的河灣水域里生活,白天多潛伏于水底或石縫內,夜間外出尋食。
四川江團主要產(chǎn)于岷江樂山江段和嘉陵江口一帶,當然現(xiàn)在也可以人工養(yǎng)殖了。過去大戶人家花重金才能吃上的江團,托人工養(yǎng)殖之福,我們這些小家小戶也能吃到了。但是顯而易見,人工養(yǎng)殖的江團跟野生的江團有區(qū)別。水產(chǎn)專家說,長江野生江團的口部上下唇能閉合,或露出較窄的縫隙;而人工養(yǎng)殖江團的口部上下唇不能閉合,露出明顯的長滿細齒的半月形部位。因此,我們要想吃到正宗的野生江團,還得掌握相關相魚技巧,否則就會被魚販蒙騙。
江團魚肉細嫩,少細刺,味道鮮美,蛋白質含量豐富,為魚中珍品,因此在菜市場上江團特別搶手,價格也比普通的草魚、鯉魚、鰱魚貴些。為了保證江團的營養(yǎng)不被流失,清蒸江團是最好的烹飪方式。所需原料為江團一條,配料為料酒、豬油、花椒粉、芝麻油、蔥段等。先做預處理,將魚宰殺治凈,入沸水鍋中氽后取出。用冷水浸漂,用小刀刮去魚身表面的粘液。江團常在石縫中活動,粘液可以保護它不被擦傷。這層粘液必須去掉,否則腥味很重,影響口感。在魚身兩側肉厚處斜剞六七刀,兩刀之間間隔兩指寬,剛切到魚骨就行。接著是碼味,將鹽、紹酒、花椒粉調和好后,在魚身內外抹勻。蔥姜切絲,裹在魚身上,豬油淋在最上方。然后是烹飪。蒸鍋內水燒開后,放入江團蒸制15分鐘。最后江團出鍋后,撒上姜絲、蔥絲、青紅辣椒絲,淋上豉汁,隨上姜汁味碟供蘸食。
姜汁味碟入席,既可彌補在烹調過程中調味不足,亦可通過姜、蔥等佐料佐食,起到助香、去腥、解膩、提鮮等功效。對制毛姜醋的味碟應姜味醇厚、咸鮮微辣、醋味爽口悠長。將各種調料攪勻,使其相互滲透,便能突出味碟辛香微辣、咸鮮帶酸、爽口解膩的獨特風味。據(jù)傳馮玉祥將軍赴美前曾在四川澄江鎮(zhèn)上的韻流餐廳品嘗清蒸江團后,贊不絕口:“四川江團,果然名不虛傳。”清蒸江團味重清淡,色求素雅,是川菜傳統(tǒng)的名貴大菜。招待客人時,如果點上一盤清蒸江團,瞬間可以提升宴席檔次,主賓雙方都會覺得很有面子。
(編輯 趙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