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邳州 潘修華
慢門入手破『瓶頸』
——攝影技巧一得
□ 江蘇邳州 潘修華
很多老年學員在學習攝影基礎(chǔ)知識并經(jīng)歷了一段創(chuàng)作實踐后,會感覺自己進步很慢,甚至在原地踏步,老覺得自己下了功夫不見提高,很是苦悶。其實這是遇到了攝影“瓶頸”,是很正常的事情,也是每個攝影人都曾經(jīng)歷過的。
攝影的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一是打基礎(chǔ)階段。主要學習攝影基礎(chǔ)理論和進行拍攝實踐活動。二是攝影水平提高階段。嘗試不同攝影題材的拍攝,運用各種技術(shù)技巧進行創(chuàng)作。三是創(chuàng)新、創(chuàng)意階段。出新作,出精品,拍風格、拍理念、拍思想。第二階段是一個“瓶頸”,多數(shù)人稍作思考和調(diào)整很快就可突破;第三階段突破的難度比較大,只有少數(shù)人能夠突破,多數(shù)人經(jīng)過很長的時間也未必能夠突破。
出了問題就要找原因,就要沉下心來思考,理清思路,找到“癥結(jié)”?;叵胍幌?,你原來拍的是不是都是大家常拍的東西?“群”來“群”去,拍的題材跟別人一樣,拍的方法跟別人一樣,很多人聚在一起拍一個場景。再想想,你用的光圈就那么幾檔,速度也是那么幾檔,你拍的,別人也有,所以就感覺一般般了。再說說相機,大多數(shù)的功能都沒有被利用,或者說還不知道怎么用。這個時候怎么辦?
我們可以試著做出如下改變:1.換一下學習思路,花點時間先把相機的功能研究透,再把拍攝的題材研究一下,研究別人成功的作品是如何拍成的,記下他人的拍攝數(shù)據(jù),自己去嘗試一下,從中受到啟發(fā)。2.遠離扎堆、群拍,多一些獨立拍攝,拍自己想拍的東西,找準自己的拍攝線路和拍攝題材。3.用上三腳架,從慢門開始找感覺,找到了變化,也許就找到了突破口。4.中攝協(xié)的老師們在各種講座中早就有觀點,“無技巧不攝影”,這是仙人引路,也是老師給我們解決“瓶頸”問題的良方。那么,技巧在哪里?技巧就在一個“慢”字上。
那就先從慢門開始。多數(shù)初學者拍照是不用三腳架的,嫌累贅,不方便,甚至覺得礙手礙腳,喜歡打一槍換一個地方。這樣雖是靈動了不少,但也損失了許多。因為你還不知道三腳架能給你帶來的好處。反向思維一下,為什么有的人堅持用三腳架,不管走到哪里都扛著三腳架?因為這樣雖然是慢了一些,但是穩(wěn)扎穩(wěn)打,拍出來的片子就是跟別人的不一樣,這就是人們常說的 “慢工出細活,慢工出巧匠”的道理。
使用慢門拍攝要借助偏振鏡、ND減光鏡、三腳架、快門線。偏振鏡、ND減光鏡是壓暗光線達到使用慢門、小光圈的目的。三腳架、快門線是為了在快門速度慢下來之后,仍能夠良好地控制構(gòu)圖和避免機震。
慢門能拍的題材很多,如慢門拍水、拍舞臺、拍社會生活類場景,慢門拍風光、拍星空,等等。先從1/20秒以下慢門說起。比如慢門拍水流或瀑布,使用不同的慢門能夠表現(xiàn)不同的水流和霧氣的變化。從1/4秒拍水流開始,2秒、6秒、10秒、20秒至42秒,都有人把水流拍得如絲質(zhì)般美麗,或宛如輕柔飄緲的云霧,或旋轉(zhuǎn)成動感迷人的畫卷,畫面虛中有靜,靜中有動,含蓄美妙。又如慢門拍社會生活類。拍舞臺、廣場舞,從1/6秒、1/3秒、1/2秒至2秒,都可以把場景表現(xiàn)得動靜結(jié)合、虛實相生,產(chǎn)生一種如夢如幻般的藝術(shù)效果。再如慢門拍風光。從0.3秒至30秒,原本略顯平淡的畫面,這時可以達到虛實對比、以虛襯實、虛實相生而又相映成趣的效果,從而大大增強了作品獨特的感染力。
需要注意的是,所謂“慢門”,也不是越慢越好,慢門應該合理有度,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只要掌握好“度”,摸清所拍事物的動態(tài)規(guī)律,掌握好光圈、速度、iso和ND鏡的合理組合,就可以拍出高水準的作品。在拍攝特殊天氣、特殊場景中巧妙地應用慢門,能夠拍出有變化、有新意的作品,會讓人感覺眼前一亮。
對于慢門的理解不僅是要把拍攝速度慢下來,還應該把拍攝思緒慢下來。如何拍,拍什么,“想到”比“做到”更為重要。也就是說先想好了主題,把事先應該做的功課做好,到拍的時候就能順理成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解決瓶頸問題應該給自己規(guī)定一個時間段,一小段時間解決一個問題,三小段時間就能解決三個問題。三個問題解決之后,你的拍攝底氣就會很足了,就能達到突破“瓶頸”的水準了。如先試拍廣場舞,二拍水流或瀑布,三拍風光。三步做完,你的佳作將會連連出現(xiàn),你就會真正體會到“慢門”的魅力。到了這個時候,你就會產(chǎn)生“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感覺,“瓶頸”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