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海臨風,聆聽彼岸的聲音
于維浩
加拿大;教學方式;培訓
每當想起2010年的金色之秋,內心總不禁波瀾涌動:耳邊飛機馬達的轟鳴聲漸漸隆隆地響起,透過舷窗,腳下一眼望去是多倫多一片浩如煙海的燈火輝煌,無邊無際……2010年9月,在江蘇省教育廳的組織與安排下,我和省內其他45位英語教師有幸參加了赴加拿大多倫多的培訓學習。為期兩個月的參觀、學習與交流,讓我深刻地體會到兩國教育的差距與不同,也學到了很多有用的東西;而更為重要的是,這段特別的異國之旅,開啟了我教師人生的新階段。
由于這次是學習而非旅游,在異國他鄉(xiāng)又回到了學生的身份,心中難免緊張。還記得入境官檢查護照的時候,發(fā)現(xiàn)我是中國人,于是面帶微笑,用不太流利的中文對我說了一句“歡迎”。這不由得讓我欣喜萬分,在這個陌生的國度聽到如此親切的聲音,讓我倍感溫暖。友好,這是我對加拿大的第一印象。
初來乍到的我們在出發(fā)之前,自認為已經做好了充足的準備,沒想到還是遇到了種種的問題:有的老師由于晝夜顛倒感到不適應,有的老師由于長時間的飛行導致小腿腫脹,有的老師出現(xiàn)了口腔潰瘍、感冒的跡象……如此種種,讓我們對即將到來的學習生活充滿憂慮。然而為我們培訓的蘇安中心的教師考慮得很周全,第二天并沒有給我們安排高強度的學習內容,而是給我們作了很詳細的生活指導。這既讓我們得到了休整,又對即將開始的生活有了更充分的了解。人性化,是我對加拿大的又一印象。
當一個人突然來到另一種完全相異的新的文化環(huán)境中時,在一段時間內常常會出現(xiàn)一種叫“文化休克”的迷茫與焦慮感。我們也不例外,想想自己學習英語十幾年,可到了真正的英語國家,才知道自己的英語并不地道,甚至很“中國化”。如點咖啡的時候如果加糖加奶,叫作“single single”,喜歡甜一點的加雙份叫作“double double”;“帶走”經常說“to go”而非“take away”。
種種迥異的英文表達方式與文化差異,讓自己發(fā)現(xiàn)需要學習的還有很多,從吃飯到生活、到真正地融入新的環(huán)境,還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對于即將到來的學習,我們既有擔心,又充滿渴望。就在這樣的迷茫與期盼中,我們的學習開始了。
作為一線教師,我們此次遠赴加拿大最重要的任務當然是學習——學習西方先進的教育理念與教學方法,拿起書、筆、作業(yè)本,我們又重新做回了學生。這里的教師都很有資歷,有著豐富的一線教育經驗。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每天沖擊著我們的傳統(tǒng)思維,讓我們目不暇接卻又大呼過癮。
1.果敢干練的Maggie老師。
我們見到的第一位老師名叫Maggie,主教英語文學,留著一頭清爽干練的短發(fā)。在介紹加拿大教育的過程中,她說很多事情都是有多樣性的,不能人云亦云,應該有自己的思考,學會換一個角度去思考問題,辯證地去看書,書本也有出現(xiàn)片面和錯誤的時候,這和我們的古訓“盡信書不如無書”有著異曲同工的妙義。這些道理我們都懂,然而在課堂教學中,中國的教師卻過分強調自己的權威性,習慣性地讓學生服從自己,這在無形中扼殺了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和思辨能力,這是教育的一種退步。在談到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時,Maggie老師給出了自己的闡述:不用迷信權威,反而要讓學生學會質疑,并用自己的智慧去思考問題。在一次課堂活動中,Maggie老師帶我們創(chuàng)設了一個情景:我們是生活在一片美麗森林周圍的居民,一天一個商人為了商業(yè)利益準備砍伐這一片森林。Maggie老師帶著我們一起制作示威的橫幅和牌子,告訴我們如何示威,如何合理、合法地表達自己的訴求。
2.善于思索的Kathleen老師。
“如果你的生命只有一周,你會選擇怎樣度過?”在另一節(jié)課上,Kathleen老師一上來就拋給我們一個深奧的話題。在這節(jié)課上,Kathleen老師跟我們分享了一個關于得到病危通知的男孩Ben的故事。當Ben得知自己只有一周生命的時候,他并沒有痛苦沉淪抑或怨天尤人,而是告別醫(yī)院,踏上了自己的圓夢之旅:環(huán)游美洲,在自己有限的生命時間里實現(xiàn)更多的人生理想。故事在Ben整理好行裝、踏上行程時結束,并沒有交代Ben最后的結局。然而正是這種開放式的結尾引起了我們無限的思索:Ben出發(fā)后會遇到什么?他會遇到怎樣一些奇遇?在生命的終點他遇到了誰?此時,Kathleen老師恰如其分地引導我們思索:什么才是生命的意義?如果你是Ben,在生命的最后7天里,你會怎樣度過?我想相對于習慣性尋找標準答案的中國式課堂,這種開放式的結局、發(fā)散型的思索更能體現(xiàn)生本主義的教學理念,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與此同時,對生命意義的思索,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塑造也在任務型教學的過程中巧妙地完成了。
3.積極樂觀的Wayson Choy。
“我是一名同性戀。”——這位古稀老者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時候,頭一句話就把我們逗樂了,直率和坦白總能最有效地消除隔閡,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Wayson Choy是一位出生在溫哥華唐人街的加籍華人,他把自己這一類人稱為“香蕉人”:中國人的外表和血肉,卻在西方的文化環(huán)境中長大,接受的是西方的教育和價值觀;好似外表黃色的香蕉,里面是白色的內心。經歷過華人備受排斥的大蕭條時期,兩次與死神擦肩而過的心臟手術,Wayson Choy卻稱自己是受上帝眷顧的幸運兒?!耙驗槲沂且幻骷?,我很想知道我死后是什么樣子的,所以我又活過來看看?!彼猿八频挠哪屛覀內炭〔唤?。
4.激情四射的Lorna老師。
Lorna老師主教我們“戲劇教學”,也就是采用戲劇的教學方法來教英語,這種教學方法類似于“故事教學法+全身反應法”:以故事為主要的教學素材,讓學生通過聽指令、做動作等方式來學習英語。
在教學過程中,Lorna老師采用學生提問、學生回答、全班參與的方式,讓我們獨立完成所有任務,課堂節(jié)奏緊湊,也不乏樂趣,因為我們都是參與者和發(fā)言者,我們有足夠的空間去展示自己,并得到肯定或激勵。最后Lorna老師用圖片的方式,讓我們去猜想,發(fā)揮我們的想象力去預測,然后揭示謎底。她告訴我們最好的教學方式,就是永遠給學生留點神秘,讓他們充滿期待。
此次學習我們還有幸到多倫多當?shù)氐膬伤鶎W校交流學習。一所是當?shù)乇容^普通的社區(qū)學校,另一所是學費昂貴的私立女子學校。然而無論社區(qū)學校還是私立學校,我們發(fā)現(xiàn)了許多與中國教育迥異的特點,把這些特點連接起來,一條我們苦苦探尋的西方教育真諦的主線似乎漸漸清晰起來。
1.教學目標:不以“應試”為目的。
加拿大的基礎教育不以升學成績?yōu)樵u價標準,更看重的是學生在學校期間的成長。加拿大的學校非常尊重學生,了解孩子的性格與愛好,鼓勵孩子獨立成長并感受學習的快樂,更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心、社會責任感與領導力。
2.評價體系:沒有標準答案。
加拿大的考試和評價體系更注重學生的操作能力,考試題目更為靈活,著重考察孩子的獨立思考、創(chuàng)新和思辨能力。同樣一篇文章,加拿大學生面臨的題目要求或許是“請談一談你對這篇文章中某個事件或某個人物的看法”,而不是“請歸納本文的中心思想”。
3.教材選用:沒有統(tǒng)一教材。
加拿大沒有全國統(tǒng)一的教材,甚至沒有省、市級的統(tǒng)一教材,只有教學大綱。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大綱選用自己認為可行的教材。在教材選用方面,教師擁有充分的話語權。這樣更有利于教師發(fā)揮自己的特長,激發(fā)教師的主觀能動性,讓教師不僅僅停留在一個“教書匠”的層面上,而是成長為一個真正的教育者。
4.課堂教學:民主氛圍濃厚。
加拿大學校的班級多為20人左右的小班。教室里有沙發(fā),有地毯,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相對比較自由。教師常常會讓學生發(fā)揮團隊精神,讓學生來完成小組學習或團隊作業(yè)。這種教學方法讓每位學生都能盡情地交換意見,而教師更類似于一個組織者,在活動過程中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指導和幫助。這種教學模式互動性更強,師生關系相對更為輕松愉悅。
先進的教學法最明顯的一個特點是:用教材教學生而不是教學生教材。這次加拿大之行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加拿大教師駕馭教材的能力非常強,不是照本宣科,而是運用自己的知識、智慧和經驗,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添加、刪減或改寫。他們的教學聽起來好像游離于教材之外,實質上是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的,是“活”教書,教“活”書。他們充分利用了網絡、廣播和電視等媒體,努力將教材內容趣味化、生活化,使教學內容更易于被學生所接受。與此同時,西方教學的以人為本、課堂教學的民主氛圍以及教師的勤奮認真也讓我們感動不已。
教師作為培育下一代的靈魂工程師,必須具有超前的眼光、國際的視野、創(chuàng)新的理念。在這些方面,我們和西方的教育還有很大的差距。這次加拿大之行會是我教育生涯的另一個起點,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會不斷思索,努力探尋,尋找一條利于學生成長且適合自己的教學之路。
G451
B
1005-6009(2017)78-0031-03
江蘇省無錫市新吳區(qū)坊前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