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靚
淺析學生同伴交往背后的德育價值
楊靚
小學階段是學生同伴關系建立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同伴交往方式與態(tài)度往往左右著學生品德的形成。由于社會大環(huán)境的影響,學生同伴交往“功利化”日益明顯。文章從交往意識、交往方式、交往行為、交往目的這四個維度進行分析,洞察學生同伴交往背后的德育價值,并對如何提高學生同伴交往的道德意義提出相關對策,期望與廣大一線教育工作者共同切磋。
學生群體;同伴交往;德育價值
為他人著想、尊重他人、幫助他人、誠信待人,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人性之根本在于德性,一個人的道德品質由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組成,四個方面相輔相成。小學生的德性是在日常交往活動中發(fā)展形成,又在交往活動中體現(xiàn)。學生在同伴交往中踐行規(guī)范、完善德性,發(fā)揮德性的群體效應。
學生同伴交往的背后體現(xiàn)了德育的價值與意義,良性的同伴交往利于學生良好道德品性的養(yǎng)成,幫助學生收獲幸福感。當然,不良的同伴關系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如果引導不當,甚至會引發(fā)一些心理問題。
現(xiàn)在,大部分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yǎng)、我行我素;生活環(huán)境多為獨門獨院,缺少玩伴,放假常常一人在家看電視或玩電腦,缺乏與人交往的能力;社會、家長急功近利思想濃烈,學生也學會趨利避害,帶著功利的目的與同伴交往等。于是,學生在同伴交往時出現(xiàn)了一些不和諧的現(xiàn)象。
1.交往方式——“自我封閉”型。
課間,學生們三五成群,打打鬧鬧是我們最常見的現(xiàn)象;一個人獨自坐在角落看書,不言不語也比比皆是。這部分學生不愿融入集體,即使被其他同學強行拉入,常常也是冷眼旁觀,拒絕參與。筆者通過與這部分學生交流發(fā)現(xiàn),他們不愿意融入集體的原因大致分為如下幾種:(1)性情冷漠,對什么事情都沒有興趣;(2)缺乏同伴,在與同伴交往中缺乏處理問題的能力,遇到矛盾常常不知所措;(3)缺乏自信,覺得別人可能不會和自己玩,或者曾經在同伴交往中失敗過,不愿再嘗試。
2.交往意識——“自我中心”型。
我在日常觀察中,發(fā)現(xiàn)班級總會存在一些過于“自我”的學生,這部分學生成績非常優(yōu)異,他們的口頭禪常常是“這么簡單都不會???”“我和你們不是一類,因為你們太笨了?!边@些學生在課堂上從來不顧及其他同學的感受,也不考慮老師上課的進度,知道答案便脫口而出,從不給別人思考的時間。他們在課后與同伴交往時,表現(xiàn)為只考慮自身利益得失。如打掃衛(wèi)生,他們不愿參加,認為有這個時間不如自己看書,苦活累活適合比自己成績“差”的同伴去做。久而久之,同伴們都不愿意和他們玩。
3.交往行為——“自我膨脹”型。
筆者在觀察中,發(fā)現(xiàn)在同伴交往中還存在這樣一部分學生,他們容不得別人比自己優(yōu)秀,看到別人穿得比自己漂亮他嫉妒,言語上就會對別人進行挖苦、諷刺;看到別人被老師表揚或重用他嫉妒,背后誣陷別人,稱別人是 “馬屁精”;看到別人考得比自己好,便詆毀他人說是考試作弊。這就是我們熟知的“紅眼病”,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
4.交往目的——“急功近利”型。
小學生雖單純,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交往的功利性越發(fā)明顯。在小學生日常同伴交往中,主要表現(xiàn)為:(1)以利相交。這些學生的家長比較勢利,受這種家庭氛圍的影響,孩子也喜歡和對自己“有用”的同伴交往。(2)以錢相交。這些學生喜歡和家庭富裕的同伴玩,他們認為和這些人在一起可以“吃香的喝辣的”。有的高年級學生甚至花錢雇同學幫他寫作業(yè)、買答案。(3)以權相交。這些學生喜歡巴結班干部,買點零食賄賂班干部,期待班干部在老師面前多表揚他或給他多加分;有的學生則請同學吃飯,拉攏同伴為他投票以便成功當選班干部。
同伴交往中出現(xiàn)的“不和諧”音符無疑不利于小學生的道德發(fā)展,不利于良好的道德品質的養(yǎng)成。教師應將“德育”融入“交往”,教會學生學會交往,積極引導學生構建內在品德,充分彰顯品德的育人價值,幫助學生在健康的同伴交往中提高道德品質,提升德性水平。
1.學會尊重。
尊重他人也是尊重自己。首先,教師應教會學生學會尊重、學會聆聽。同伴交往需要交流,交流是個雙向甚至多向的過程。光聽不說、光說不聽都無法實現(xiàn)交流的目的。同伴之間只有尊重彼此、信任彼此才能敞開心扉,實現(xiàn)無障礙交流。其次,教師要讓學生明白,同伴之間是平等的,不能因為成績的好壞、家庭的貧富、外貌的美丑就認為自己高人一等或低人一頭。再次,每一位同伴都是有自尊心的,若同伴做錯了事或說錯了話,我們不能諷刺挖苦,應考慮同伴的感受,委婉指出。最后,在同伴交往過程中,我們應有一顆包容的心,每個人性格不一,切不可一言不合就惡語中傷、拳腳相加。
五年級小徐同學在市里上學,父母在下面鄉(xiāng)鎮(zhèn)開店,一直以來都是小徐的奶奶照顧他,為他洗衣做飯。父母為了彌補無法在身邊照顧他的缺憾,常常給他很多零花錢。小徐成績不佳,成天將心思花在買玩具、吃零食上,在校期間常與同伴產生沖突。時間長了,他成為同伴眼中的“差生”,大家都不愿意與他交往。針對這一現(xiàn)象,我在班級開展了“尊重同伴、禮貌待人”的主題班隊課,引導班級學生不可因為小徐同學習慣不好就瞧不起他、排擠他,大家應該要尊重他、幫助他。同時,我也教育小徐要講文明、懂禮貌,遵守學校的各項常規(guī)定,并鼓勵他多與行為習慣好的同伴在一起玩,向他人學習。經過一段時間的教育,我發(fā)現(xiàn)小徐在與班級同伴交往時進步顯著,不再出現(xiàn)隨便罵人的現(xiàn)象,自己的交際圈也越來越大,班級很多學生樂于與他交往,與他成了好朋友。
2.增強自信。
有自信的人,可化平庸為神奇,化渺小為偉大。教師、家長都要多關心學生的內心世界,了解他們所想、懂得他們所需。首先,教師要多為學生搭建與同伴交往的平臺。如開展班級集體活動,給性格內向、膽怯的學生創(chuàng)造與他人交往的機會。學生在與同伴交往過程中如遇到困難,教師應鼓勵學生自己分析原因、尋求辦法,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體會成功的喜悅。其次,教師要鼓勵學生正視自我、增強自信,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能自命不凡,在對自己全面認識的基礎上學會揚長避短。再次,教師要有意培養(yǎng)學生的交往技巧,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不要緊張,也不要去挖苦、諷刺別人,要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愿。最后,教師可以教給學生調節(jié)自我情緒的方法,不要總覺得自己比別人差,可以多給自己一些心理暗示,如 “我能行”“我很棒”等,給自己力量。
二年級的小李同學是名體育健將,可是他天生一只耳朵殘疾。在校期間,我發(fā)現(xiàn)他很想和班級同學一起玩,但又因自卑不敢參與活動。久而久之,他經常會利用“調皮搗蛋”去引起老師和同伴們的關注。在一次課間活動中,同伴帶來一個有趣的玩具,他本可以與同伴商量后借來玩一玩,但是他缺乏自信,又不知如何與他人交流,于是采取了“搶”的辦法,結果與同伴大打出手,最后鬧得不歡而散。事后,我找來小李同學,首先糾正他錯誤的觀念,告訴他老師與同伴都不會因為他的小缺陷而忽視他,他在我們心中與其他同學是一樣的,以此幫助他樹立自信。其次,我指出他與同伴交往的方式是錯誤的,并告訴他與同伴正確相處的方法。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發(fā)現(xiàn)小李同學在與同伴交往過程中愈發(fā)自信,能與同伴友善相處,迅速融入班集體的各項活動中去。
3.寬容待人。
多一分寬容,善待他人,可以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幸福。同伴交往要想和諧,首先應摒棄自私的想法。處處從自我利益出發(fā),只求回報不想付出,是不利于同伴關系的長期發(fā)展的。教師應教會學生“友誼”的真正含義,告訴他們如果同伴間的相處全部想著發(fā)號施令、責備他人,是很難做到和諧相處的。其次,教師可以不定期地讓學生說說周圍同伴身上的優(yōu)點,而不是鼓勵學生“打小報告”。我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則案例,一位老師在課堂上讓學生給同伴的表現(xiàn)打分,結果發(fā)現(xiàn)沒有一個同學給出滿分,即使同伴的表現(xiàn)很出色,他們也總能挑出這樣那樣的毛病。這無疑需要教師的積極引導,鼓勵學生正視同伴的優(yōu)點,學會接納他人的不足,學會換位思考。最后,教師要教育學生真誠待人,不虛偽、不做作?!耙岳嘟?,利盡則散;以勢相交,勢去則傾;以權相交,權失則棄;以情相交,情斷則傷;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遠。”真誠待人、寬容友善,同伴交往才能長久。
[1]萬晶晶,周宗奎.國外兒童同伴關系研究進展[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2(3):91-95.
[2]紀紅艷,劉春蕾.兒童同伴關系研究綜述[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8(2):31-33.
[3]王萍霞.生生交往與學生德性發(fā)展[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06(7):50-52.
[4]郭洪芹.淺析小學生同伴交往功利化的成因與對策[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2(11):111-112.
G455
A
1005-6009(2017)31-0049-03
楊靚,江蘇省淮陰師范學院第一附屬小學(江蘇淮安,223001)教師,二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