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俊紅
所謂公共危機,是指那些突然發(fā)生的,攸關公共利益的、對于組織的存在與發(fā)展具有重大影響的、急需管理者快速應對的事件。當前,我國正處于改革開放的重要時期,急需穩(wěn)定的、有秩序的社會環(huán)境,各種公共危機不僅會擾亂改革與發(fā)展的大局,而且會對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重大損失,并會影響公民的政治認同,因此,政府應高度重視和加強對公眾的公共危機教育。
1 公共危機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的公共危機管理是近年才開始發(fā)展起來的,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還都處于起步階段,而公共危機教育又是其中最薄弱的環(huán)節(jié)之一。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1.忽視對危機認識的教育
長久以來,我們對公共危機管理重視不夠、了解不多,無論是政府,還是公眾,都不愿在危機教育上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即便是教育部門提出要加強學生安全教育,也顯得有些敷衍塞責。在我國的部分地區(qū),危機教育課程沒有具體的學時數規(guī)定和教學計劃。而政府即使是意識到有可能出現公共危機,制定了應急預案,采取了一定的防范措施,但由于并不是從心里真正重視,所以很多的預案和措施也往往是“聾子的耳朵——擺設”,并不能發(fā)揮實際的作用。日本防災心理學博士小松昭良,在2003年對中國幾個重大事故現場進行實地考察后得出結論:由于政府高度重視和加大投入,目前在上海和北京這樣的大城市,安全方面的硬件設施已與歐美諸國不相上下。但真正時刻預防危機、警惕危機的危機意識,中國的各級政府機關還很缺乏,而如果公共管理者不轉換陳腐的思維方式,再好的優(yōu)秀管理體系和硬件設備都難以發(fā)揮作用。在對公眾進行危機教育方面,日本政府非常重視,做得很到位。在日本,人們從小就受到防范災難的教育,孩子們在幼兒園、小學,不但要上地震知識的必修課,還經常參加全民學習活動,各街區(qū)都能看到避難場所的標識。政府組織編寫有關教材,一些政府官員還親自著書,傳播自己的危機管理經驗。
2.危機教育內容亟待更新
我國現有危機教育的大部分內容已很陳舊,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在實際發(fā)生的危機事件中如果照此處置,很可能不但不能消除危機,反而會招致更大的損失和傷害。例如,口罩被認為是預防疾病傳染、阻斷疫情傳播的一種有力的武器,但現有的公共衛(wèi)生防疫教材中,僅提到口罩對吸入的空氣起到過濾作用,而對口罩的材質、佩戴方法、使用環(huán)境等方面未作具體介紹。流行病學家就曾專門指出,現在普遍使用的棉紗布口罩,效果其實是很差的,20層紗布口罩對0.1至0.3微米冠狀病毒的有效阻擋率僅為65%至70%。尤其是不少人戴口罩的方式并不正確,有的雖然戴著口罩,可口罩與臉中間還有很大縫隙,有的摘戴時沒有注意到口罩的衛(wèi)生,這不僅不能起到很好的預防作用,可能還會引發(fā)其他不適。雖然“SARS”的出現使新型口罩和其他隔離、滅菌措施得到推廣,但如果不及時更新教育內容并迅速普及,廣大公眾仍無法掌握正確的使用方法和預防措施,一旦發(fā)生公共衛(wèi)生危機事件,其后果不能不讓人感到擔心。
3.傳統(tǒng)的危機教育存在片面性
傳統(tǒng)的危機意識總是認為危機是社會發(fā)展不正常的病態(tài)表現,和工作中的重大疏忽有根本的關系,通過人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公共危機就是給政府出難題,尤其是群體性事件,就是搗亂,是試圖和政府對立,本身就是社會不安定因素。危機的社會影響并不完全是負面的,公共危機既是危險,也是機遇。面對危機,應該著眼于主動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將消極因素轉化為積極因素。危機誠然是毀壞現狀的災害,但是如果處理得好,它又會成為創(chuàng)造新生的契機;危機固然要使人們付出沉重的代價,但是如果處理得好,它會為人們提供更大的補償。用辯證的眼光看待危機,就要看到危機的發(fā)生對社會有機體來說,有破壞性和建設性的雙重社會效果。就像人生病會將一段時間內體內積存的各種毒素釋放出來一樣,公共危機的爆發(fā)也可以幫助社會將自身的不安定因素釋放出來,這樣可以減少或者杜絕根本性的、顛覆性的社會危機的爆發(fā),在無意中充當了社會安全的“減壓閥”。
不僅如此,公共危機管理還是政府管理能力在特定的時間內的集中表現,從中可以看到政府的實際工作水平,高明的政府領導人可以利用這樣一個契機,展現自己的工作能力,宣傳自己的施政綱領,爭取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增強政府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4.未建立科學合理的危機教育體系
由于對公共危機管理缺乏足夠認識,我國只是把危機教育視為單一的學校教育過程,一直沒有形成科學、合理的公共危機教育體系。近年來的一些重大公共危機事件,如果事故現場周圍的群眾具有起碼的自救、互救知識,絕大部分人的傷亡都是可以避免的。因此,公共危機教育不能只針對在校學生,更不能流于形式,而是要建立公共危機教育體系,面向全社會開展公共危機教育,要使廣大公眾都認識到,公共危機管理人人有關,公共危機管理人人有責;爭取要讓每一個人都明白,自己可能會面臨一些什么樣的危險,遇到危險時應當向什么部門求救,到什么地方避險,怎樣自救,怎樣互救,怎樣配合公救。
2 公共危機教育的實施策略
1.基礎教育
培養(yǎng)中小學生的自救、互救能力。危機教育最重要的時期是在學校,特別是小學和中學階段。對一個社會來說,中小學危機教育的內容孕育著將來的社會人的危機意識。各中小學應遵循基礎教育的規(guī)律,設計不同的教學內容,開展帶有階段特點的危機教育。主要內容應包括預防和應對社會安全、公共衛(wèi)生、意外傷害、信息安全、自然災害以及影響學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等方面。中小學危機教育的重點是幫助和引導學生了解基本的保護個體生命安全和維護社會公共安全的知識和法律法規(guī),樹立和強化安全意識,正確處理個體生命與自我、他人、社會和自然之間的關系,了解保障安全的方法并掌握一定的技能。
2.通識教育
提高大學生應對危機的綜合素質。通識教育是大學階段關于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的知識和技能的教育,其目的在于培養(yǎng)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有社會責任感的、全面發(fā)展的社會的人和國家的公民。高等院校在設計課程體系時,應把危機教育與素質拓展結合起來,將危機管理作為重要的通識課程開設。通過危機管理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樹立危機管理意識,養(yǎng)成社會安全責任感,掌握危機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知識,切實提高應對危機的綜合素質,以適應社會發(fā)展的實際需要。
3.宣傳教育
樹立全社會的危機意識。要防止危機發(fā)生,或者最大限度地減少危機造成的損失,需要全社會都樹立起危機意識。沒有危機意識,就不可能在全社會形成合力,真正完成公共危機管理的各種措施。因此,宣傳教育對公共危機管理來說至關重要。一方面,政府應將歷史危機的發(fā)生日期作為紀念日,并在這一天舉行各種紀念活動,如舉行大型集會、鳴放防空警報等等,以警示公眾居安思危并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政府應利用各種媒介和傳播手段,廣泛宣傳應對危機的各種知識,提高公眾對危機的認識程度,從而積極應對危機。
4.專業(yè)教育
培養(yǎng)危機管理的專業(yè)人才。面對突然其來的危機,僅僅靠普通公眾的自救互救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有一定的專業(yè)人員來執(zhí)行決策指揮、緊急救援、危機控制、后勤保障等任務。這些專業(yè)性的工作需要專業(yè)人員去做,非專業(yè)人員一般是很難做出及時正確的處理的。因此,我們應著力培養(yǎng)能夠應對各種復雜危機局面的專業(yè)人才。在我國的高等教育和職業(yè)教育中,危機管理在目前作為一個專業(yè)的條件并不成熟,但是設置專業(yè)方向模塊、加大課程比重卻是十分必要的,要通過較為系統(tǒng)的專業(yè)性危機教育與訓練,提高未來從業(yè)人員的危機處置能力和職業(yè)素質。
5.培訓演練
強化全民的危機應對技能。政府應投入一定人力、物力、財力,有計劃、分層次、有針對性地對各類人員進行培訓演練,提高全民的危機應對技能。如對普通公眾要開展以危機預防、危機發(fā)生后的自救、互救基本知識與技能為主要內容的普及培訓,提高自救、互救能力,預防危機發(fā)生,減少危機造成的損失;對危機應對和處置的專業(yè)人員,要進行強化培訓,除了普通公眾應有的危機培訓知識外,還要根據其工作性質和專業(yè)特點,進行專門強化訓練,提高危機應對和處置能力;對應對危機的決策人員,要進行危機決策理論和知識的培訓,提高危機決策的科學化水平和決策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