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無錫文化藝術學校 宋 麗
一滴眼淚中的人性世界
——《一滴眼淚換一滴水》教學設計
江蘇省無錫文化藝術學校 宋 麗
語文教學應該通過多重對話來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培養(yǎng)學生對世界、對民族和社會、對人生的理性認識,培養(yǎng)學生豐厚的文化底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這個《一滴眼淚換一滴水》(以下稱《一》)的教學設計,旨在通過問題探討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進而感受人性的美與丑。
《一》是蘇教版語文必修四“一滴眼淚中的人性世界”專題。專題的人文內(nèi)涵是“人性”。含“靈魂的對白”“美與丑的看臺”“人性在復蘇”三個版塊,分別突出人性中的真和假、美和丑、善和惡三組矛盾。《一》探討的重點是人性中的美與丑的對立與交織。通過學習與探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能夠對人性的復雜和豐富、美麗和丑陋有更深刻的認識,形成正確的人性觀念。
根據(jù)新課標倡導的三維課程目標,結合版塊要求和本課內(nèi)容,筆者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學習多角度對比表現(xiàn)人物性格和主題的方法。過程與方法:品讀細節(jié),分析伽西莫多眼淚的豐富內(nèi)涵,感受人性的美與丑。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在人性的看臺上,能分辨美與丑;培養(yǎng)學生追求美、憎惡丑的情感。
從作品理解的角度分析,中職藝校高一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具備一定的鑒賞小說的能力,但由于文化基礎薄弱,知識面狹窄,生活閱歷淺,他們對歷史文化缺乏了解,對作品的理解不深。另外,他們對浪漫主義的表現(xiàn)手法也不太了解。從學習方式的角度分析,中職藝校高一年級的學生學習能力不強,習慣于被動的接受性的學習,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還未完全形成。
《一》節(jié)選于雨果浪漫主義小說《巴黎圣母院》的第六卷第四章,篇幅較長??紤]到學生的認知情況和教學時間,充分自學非常重要。課前播放影片《巴黎圣母院》,學生對整部小說的情節(jié)和主要人物有直觀的了解。借助《贏在課堂》上的預習導學,讓學生進行有效地自主先學:了解作者雨果及其創(chuàng)作思想;《巴黎圣母院》的創(chuàng)作背景及內(nèi)容梗概;掌握基本字詞。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進行文本學習,學生能夠整體感知小說,把握情節(jié)和人物。
筆者以“問題探討式”來教學,把學生提出的問題歸納整理,挑選出有關情節(jié)、人物和主題方面的幾個問題拿到課堂上現(xiàn)場探討,用學生自己的問題帶動學生再深入地品讀文本,在問題探討中看清人性的美丑。
語文教學不應有固定的模式,筆者理想中的語文課堂不是教師按照自己的預設把課文教完,而是根據(jù)學生的需要讓學生自主構建他們所需要的知識,產(chǎn)生精彩的生成。小說教學中主題、情節(jié)、形象、環(huán)境,可以咀嚼處甚多,要在四十分鐘內(nèi)完成,如何上出文本特色?筆者以學生自己提的幾個代表性問題導入,整體感知小說,理清情節(jié),品讀細節(jié),分析人物,自主探究。
筆者“長文短教”,抓住伽西莫多討水喝和愛斯梅拉達喂水喝這個情節(jié),品讀細節(jié),分析人物,分析伽西莫多眼淚豐富的內(nèi)涵,感受人性的美與丑。
教學時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
1.伽西莫多討了幾次水?面對伽西莫多的討水喝圍觀群眾的態(tài)度如何?表現(xiàn)了群眾怎樣的性格特征?
2.為什么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獨眼里,會滾出了一大顆眼淚?這“一滴淚”到底有怎樣的內(nèi)涵呢?
3.如果把刑臺看成舞臺,伽西莫多就是這一幕中的中心人物,各種人物盡情表演,雨果主要是通過什么創(chuàng)作手法來表現(xiàn)人物的美與丑、善與惡的呢?
從中總結出對比、美丑對照的創(chuàng)作原則。這些對比,突出了愛斯梅拉達的美麗善良,從而歌頌了人性的美好,有力地深化了主題。這篇小說當中,美丑對照是非常多的,有人物和人物之間的相互對照,也有人物自身外形和心靈的美丑對照。但是,如果僅限于這一步,就會使人物形象過于扁平化,從而喪失人物形象的豐富性。雨果所說的“丑就在美的旁邊”更多是指一個人的內(nèi)心世界,其實雨果最為看重人物性格的動態(tài)發(fā)展,也就是說“人物性格內(nèi)部的美丑對照”。伽西莫多原來不流淚,現(xiàn)在流出了第一滴淚,到小說的結尾,當愛斯梅拉達被處以絞刑時,他憤怒地把他唯一的親人——養(yǎng)父推下鐘樓之后,他那只獨眼默默地淚流成河,這不就反映了人性的一個蘇醒的過程嗎?這才是雨果“美丑對照”原則的精髓所在。群眾在伽西莫多受刑時嘲笑他,叫罵他,向他扔石子,而在愛斯梅拉達給他喂水的時候被感動了,拍手叫好。那么,有沒有同學覺得不大符合常理,我們該怎么理解他的這種變化呢?愛斯梅拉達用一滴水感動了伽西莫多,也感動了圍觀的群眾,愛斯梅拉達用她的善良感動了人們的心靈。筆者引導學生對圍觀群眾的前后態(tài)度的變化進行探究,這個問題是教學的難點,對這個問題的探究,可以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小說的主題和創(chuàng)作意圖。
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改變學生的學習觀念、態(tài)度、習慣,鼓勵學生想象、質疑、發(fā)現(xiàn)、創(chuàng)新。最大限度的使學生都能參與教學活動,通過討論、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養(yǎng)成質疑探究的習慣。這節(jié)課,筆者根據(jù)小說的特點,進行品讀探究,大膽取舍,先學后教,長文短教。運用學生的疑問作為切口來展開課堂教學,重點放在品讀細節(jié),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的人性美與丑。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閱讀教學課堂成了師生共同學習、共同探究的舞臺,也成了學生與文本對話、教師與文本對話、生生對話、師生對話的多向互動的過程。語文教學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問題、敢于質疑、努力探索,最能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