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淇
爸爸去哪兒了?
□津淇
家庭生活就像一臺戲,每個人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舞臺上,不能讓孩子只唱“世上只有媽媽好”,還應該唱好“世上爸爸也很好”。
老師布置作文,讓學生寫自己的家長,可以寫父親,也可以寫母親。全班40名學生,有35人選擇寫“我的母親”。問起緣由,許多數(shù)學生認為對自己的父親不太了解。
《三字經(jīng)》里的“養(yǎng)不教,父之過”,強調了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某電視臺有一檔節(jié)目《爸爸去哪兒了》,抓住了社會對父親承擔家庭責任的期待。節(jié)目在輕松歡笑和童心童趣中,為很多人提供了理想中的更為親密的親子關系模型,讓人們產(chǎn)生親子互動帶來的父愛共鳴。
現(xiàn)代社會競爭激烈,對于大多數(shù)家庭而言,父愛缺位是一個普遍現(xiàn)象。在許多家庭里,似乎越來越忙的父親,將教育孩子的責任推給了母親。在學校召開的家長會中,出勤率最高的是母親,當問到孩子學習的負責人時,得到的回答九成是母親。在家庭教育中,大多數(shù)父親被視為家庭的供養(yǎng)者的角色,似乎父親的主要任務是保證孩子成長的物質條件,如學費、衣食、醫(yī)療……或許在教子過程中,母親更具耐心,然而父親的言傳身教,會更有利于完善孩子的氣度、性格和思維方式。
家庭教育不能只靠“半邊天”,“父教缺失問題”會為家庭教育埋下巨大隱患。越來越多的資料顯示:父親對孩子的影響力遠不止智力,還涉及體格、情感、性格、品德等多方面。長期缺乏父愛,孩子可能會患上“缺乏父愛綜合征”,從而造成認知、個性、情感、體格方面的障礙與缺陷。與父親接觸少的孩子,普遍存在焦慮、自尊心低下、自控力弱等情感障礙。一項研究也顯示:在國外,“缺乏父愛綜合征”的孩子,在中學輟學率、成年后犯罪率,以及女孩長大后成為單身母親的幾率等項指標上,均成倍數(shù)高出那些充分獲得了父愛的孩子,而且缺乏父愛的孩子年齡越小,患上“缺乏父愛綜合征”的危險越大。
家庭生活就像一臺戲,每個人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舞臺上,不能讓孩子只唱“世上只有媽媽好”,還應該唱好“世上爸爸也很好”。當父親的,應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掌握“演”好父親角色的技能,認真履行社會和家庭對父親角色所要求的職責,成為一個合格的父親。
(責編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