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蓮
“是什么”與“為什么”差別為何如此大
□鳳蓮
普通學生通常都問“是什么”,聰明的學生則愛問“為什么”。前者只想知道大概,后者卻希望深入了解。
上小學三年級的陳鑫(化名),在學校和家里表現(xiàn)都不錯。在學校,他團結同學,尊敬老師,遵守紀律,勞動也積極主動,班里抬張桌子、拎桶水什么的,他總是搶在前頭;在家里,他孝敬長輩,有什么好菜,常常先夾給爺爺奶奶;他還經常做家務,掃地、洗碗、洗衣服等家務活都會干。但陳鑫的學習成績一般,每次考試或測驗,往往處在中游,特別是數(shù)學中的應用題,經常有幾道題不會做,語文的閱讀題和作文失分也較多。為了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陳鑫的父親來到學校,向有著豐富教學和心理輔導經驗的周老師咨詢。
周老師了解了基本情況后,對陳鑫的父親說:“這孩子品德好,手腳也勤快,但腦子卻不夠靈活,這不代表他笨,而是沒有愛動腦的習慣,要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關鍵是引導他平時多動腦。你孩子現(xiàn)在剛上三年級,還來得及?!?/p>
“怎么引導他開動腦筋呢?”陳鑫的父親連忙問。周老師想了想,提了幾條具體的建議。
對這一點,周老師沒有具體說明,她拿出一本小冊子,翻開其中的一篇文章讓陳鑫的父親看。
這是臺灣著名作家劉墉的一篇短文:《是什么和為什么》,文中這樣寫道:
我有一位朋友正在教小學,她說班上有幾個天才兒童,我就問:“你認為天才兒童跟一般學生最大的差別在哪里?”
她說:“很簡單,普通學生通常都問‘是什么’,聰明的學生則愛問‘為什么’,教到‘四季’,對于前者你只要告訴他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就行了;對于后者卻非把四季更替的道理講出來不可。因為普通學生只想知道大概,天才學生卻希望深入了解?!?/p>
“是什么?”“為什么?”沒想到一字之差竟然有這么多不同之處。所以我們不但要讓學生問“是什么”,而且還要引導他們能夠更深一步地問“為什么”。
等陳鑫的父親看完,周老師說:“平時在家里,要引導孩子多問幾個‘為什么’,這樣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思維的深刻性和鉆研精神?!?/p>
日常生活中,家長要引導孩子多問幾個“能不能”。比如,自行車的車胎是橡膠做的,可問問孩子能不能換成塑料或其他材料,為什么?電視機的屏幕是長方形的,能不能改換成橢圓形或正圓形,為什么?能不能用燈光替代日光來照射農作物,為什么?寫字一般都是白紙黑字,能不能換成黑紙白字呢,像黑板上寫粉筆字那樣,為什么?這些都是生活中的問題,很有趣,但都要冷靜地思考一番,甚至查閱一些資料才能做出科學的回答。
為什么要這么做?這是因為,在這些問題中,都滲透著求異思維的因素,如果孩子經常能自己提出疑問,并努力探討,對于開發(fā)孩子的智力有著積極的意義。
對同一個事物,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對養(yǎng)思維的廣闊性。
同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答方案。
平時,家長還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多問幾個“還有沒有其他答案了”。比如,衣服濕了要想快點干,通常的辦法是太陽曬或烘烤,除此之外,還有沒有其他辦法了呢?應該說還是有的,比如電熨斗熨、洗衣機脫水等。
雙休日到附近的景點游玩,通常的辦法是乘汽車或騎自行車,除此之外,還有沒有其他辦法呢?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好好想想。竹竿除了能夠用來晾衣服,圓珠筆除了能夠用來寫字之外,在生活中還可以當什么用,讓孩子至少說出10種用處。例如,可以當短尺用、夠不著時可以撥東西、可以塞縫隙等。這些問題,看似簡單,實際上都是訓練發(fā)散性思維的極好材料,經常這樣訓練,有利于拓展孩子的思維和培
爭辯,特別是互相毫不退讓地長時間爭辯,聽起來似乎有失風度,實際上爭辯也是一種很好的智力競賽,它和大學生辯論賽一樣,對于培養(yǎng)思維的敏捷性和尖銳性,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家長平時可有意識地就一些實際問題與孩子展開爭辯。比如,是春天好還是冬天好?是住一樓好還是住六樓好?這些問題都是值得爭辯的。當孩子提出一種觀點時,家長可當“反方”,故意提出不同的觀點,然后大家各自擺事實講道理,看誰的理由更充分、有力。爭辯時,要力求把問題爭論得深,不要淺嘗輒止。
(責編 劉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