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愛花
延邊大學中醫(yī)學院 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延吉市 133002
失眠在臨床上屬于常見的一種疾病,指的是患者心神不安或失養(yǎng)引起的難以正常睡眠的特征,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患者的癥狀主要是入睡困難、易醒、多夢、醒后入睡困難[1]。西醫(yī)上將失眠認為是睡眠時間不足、睡眠質量較差對日常生活功能造成影響的一種主觀感受。通?;颊呷胨瘯r間在30min以上,睡眠維持障礙(夜間醒來次數(shù)在2次及以上),睡眠總時間在6h以下,早醒,同時存在日間功能障礙的現(xiàn)象[2]。失眠屬于最常見的一種睡眠障礙類型,長期失眠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嚴重的影響,甚至是出現(xiàn)意外事件。西醫(yī)對于失眠常使用鎮(zhèn)靜催眠藥物進行治療,但是長期服用會出現(xiàn)藥物依賴性等不良反應,為了提高對失眠患者的治療效果,本文中主要對中醫(yī)治療失眠的研究進展進行分析。
中醫(yī)學上將失眠稱為“目不瞑”、“不寐”、“不得眠”等,其病機在于陰陽失調,陽不入陰?!鹅`樞·口問》曰:“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3]《靈樞·大惑論》曰:“夫衛(wèi)氣者,晝日常行于陽,夜行于陰,故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又見《景岳全書·雜證謨·不寐》中曰:“蓋心藏神,為陽氣之宅也,衛(wèi)主氣,司陽氣之化也。凡衛(wèi)氣入陰則靜,靜則寐,正以陽有所歸,故神安而寐也?!迸R床上各專家對失眠的認識有所差異又存在一定的相同之處,如鄧鐵濤教授認為失眠的病因在于飲食失節(jié)、七情損傷以及過度疲勞等,其中最常見的是情志損傷,病位主要為心肝脾膽胃,病機在于陽盛陰衰,陰陽失交[4]。衷敬柏教授認為失眠的病因為氣機郁滯及逆亂,肝氣不疏,陰陽失交,治療在于調節(jié)氣機,出入如常,陰陽相交,方能安然入睡。汪燕等專家認為失眠病機在于臟腑損傷、陰陽不交、氣血失調、營衛(wèi)不和以及痰濁內生等。秦瑞君等專家認為失眠的病位主要在心,可波及到肝腎脾,病機關鍵在于陽不入陰,病因為陰陽失調、營衛(wèi)不和,再加上心神失養(yǎng)、經絡失通。賈斌教授認為失眠病因在于內傷、外邪兩端,內傷指的是七情不及或太過,造成患者臟腑氣機逆亂、陰陽失調、氣血不和、升降失常導致失眠,外邪指的是熱、火、寒、風等邪氣侵入人體,造成氣血壅塞,影響衛(wèi)氣的正常運行,從而導致營衛(wèi)不和引起失眠。
有關專家對近年來國內外報道中關于中醫(yī)治療失眠的文獻進行整理,篩選出9234例患者進行臨床資料分析,歸納出10種常見證型,將其按照從低到高的順序排列為:胃氣不和、胃腑不和、心虛膽怯、肝陽上亢、痰熱內擾、心膽氣虛、心腎不交、肝郁化火、陰虛火旺、心脾兩虛。熊繼柏教授認為失眠可分為6種證型,心肝血虛(酸棗仁湯)、心脾兩虛(歸脾湯)、心膽氣虛(孔圣枕中丹、酸棗仁湯)、陰虛火旺(黃連阿膠湯)、胃氣不和(保和丸)以及痰熱內擾(黃連溫膽湯)。孫巧云等專家將失眠分為6種證型:肝郁化火、心脾兩虛、痰火擾心、陰虛火旺、血脈瘀阻以及心膽氣虛。胡鐵城教授將失眠分為5種證型:心腎不交(天王補心丹、交泰丸)、氣血兩虛(歸脾湯、當歸養(yǎng)血湯)、陰虛火旺(酸棗仁湯、生脈飲、當歸六黃湯)、痰熱擾心(黃連溫膽湯)、瘀血阻滯(血府逐瘀湯)[5]。周仲瑛等專家將失眠分為5種證型:心脾兩虛(歸脾湯)、痰熱擾心(黃連溫膽湯)、心腎不交(交泰丸、六味地黃丸)、肝火擾心(龍膽瀉肝湯)、心膽氣虛(酸棗仁湯、安神定志丸)。田芬蘭教授對失眠患者從脾著手治療,采用自制的養(yǎng)心湯,藥物組成為太子參、當歸、黃芪、遠志、酸棗仁、白術、浮小麥、炙甘草、蓮須、杜仲、茯苓、香附、何首烏、旱蓮草以及女貞子,臨床效果顯著,諸藥聯(lián)合使用具有養(yǎng)血安神、健脾益氣的功效。劉仕昌將失眠分為4種證型:陰虛火旺(黃連阿膠湯、酸棗仁湯)、痰濁阻滯(溫膽湯)、肝氣郁結(逍遙散)、心脾兩虛(歸脾湯)。嚴季瀾對200例痰熱內擾型失眠患者采用十味溫膽湯加減治療的有效率為94.0%,藥物組成有半夏、太子參、五味子、陳皮、酸棗仁、遠志、茯苓、麥冬、竹茹、枳實、炙甘草[6]。何豐華對陰虛火旺型的160例患者分組,對照組80例服用柏子養(yǎng)心丸治療,治療總有效率為72.0%,觀察組80例服用黃連阿膠湯治療,治療總有效率為93.5%,組間存在差異性和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張憲忠等專家對160例失眠患者進行分組治療,對照組80例服用阿普唑侖治療,治療總有效率為54.0%,觀察組80例服用養(yǎng)陰安神膠囊治療,藥物組成為五味子、知母、酸棗仁、茯神、夜交藤、靈磁石、琥珀、丹參、合歡花,治療總有效率為82.0%,組間比較存在較大的差異性(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證明養(yǎng)陰安神膠囊治療失眠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的失眠癥狀,延長患者的睡眠時間,提高患者的睡眠質量。
中醫(yī)學上對失眠的治療主要是中藥治療,同時還有針灸、推拿等治療方法。針灸在我國醫(yī)學史上源遠流長,對于失眠的針灸治療方法較多,主要是選用的穴位以及針灸方法的區(qū)別。靳瑞.教授經過長期的臨床經驗總結出治療失眠的方法,即“眠三針”:主穴為四神針、內關、三陰交;配穴為照海、申脈[7]。其中主穴中內關采用瀉法,三陰交采用補法,配穴中照海采用補法,申脈采用瀉法。許飛等采用針灸對60例失眠患者治療,主穴為內關、安眠,若患者肝郁化火加上肝俞和太沖,若患者心脾兩虛加上心俞、百會以及脾俞,若患者陰虛火旺加上三陰交和太溪,若患者胃腑不和加上豐隆和中脘,治療后的總有效率為96.7%。徐世芬等專家對50例原發(fā)性失眠患者采用電針治療(神庭、百會),配穴(安眠、神門、太溪、三陰交、太沖以及足三里)采用針灸治療,連續(xù)治療時間為1.5個月,治療的總有效率為88.0%。
中醫(yī)治療方法除針灸治療外還有艾灸、耳穴以及走罐等。袁廣宇對80例失眠患者采用艾灸治療,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40例服用西藥治療(谷維素片、安定片以及維生素B1),觀察組40例患者對涌泉、百會穴采用艾灸治療,前者治療總有效率為75.0%,后者為95.0%,相比存在明顯差異性。許銀英對60例失眠患者隨機分組,每組30例患者,對照組給予單一中藥湯劑治療,每晚進行沐足,觀察組給予耳穴埋豆聯(lián)合中藥沐足治療,連續(xù)治療2周后觀察患者的癥狀,前者治療總有效率為83.0%,后者為93.0%,相比有顯著性的差異和統(tǒng)計學意義。楊詩輝對50例失眠患者采用耳穴壓籽治療[8],選擇主穴為腎、心、神門、皮質下以及垂前,配穴為脾、肝、膽、胰、三焦等,主穴全用,配穴選擇2-3個,采用王不留行籽對穴位敏感點進行按壓,1次/3-5d,叮囑患者每天對每個穴位輕柔按壓3次,90次/穴位,睡前按壓1次,兩耳交替按摩,連續(xù)治療2周,觀察患者的癥狀。本組治療后痊愈的26例,好轉的21例,治療總有效率為94.0%。孫敬青等專家對50例失眠患者采用走罐法治療,具體方法為取背部督脈大椎—腰俞;膀胱經第一側線大杼—白環(huán)俞;第二側線附分—秩邊;華佗夾脊穴胸1-腰5,每次治療時間為10-15min,1次/2d,10d為一個療程,治療1個月后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8.0%。
因此,對于失眠患者的治療可以根據中醫(yī)辨證論治進行分型治療,在此基礎上加上針灸、艾灸、耳穴以及走罐等治療方法,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的失眠情況,促進患者病情的好轉,提高患者的睡眠質量。
《黃帝內經》中曰:“補其不足,瀉其有余,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認為治療失眠應遵循“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失眠近年來在臨床上成為常見的一種疾病,對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本文中從中醫(yī)角度對失眠的病因病機、辨證分型、治療方法進行詳細的介紹,療效明顯,充分體現(xiàn)了中醫(yī)辨證論治的理論基礎。中醫(yī)上認為失眠是體內陰陽、氣血以及臟腑失調導致的,采用瀉其有余,補其不足的方法使患者體內恢復各項功能恢復正常狀態(tài)。中醫(yī)臨床上治療失眠的效果顯著,得到醫(yī)師和患者的認可,但是仍存在一些問題,如辨證分型標準不統(tǒng)一,療效評價標準不統(tǒng)一等,還需進一步的研究。
[1]林宥廷,李玉梅,楊毅玲等.失眠與中醫(yī)體質關系的研究[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6,36(07):450-452.
[2]闞文博,滕晶.基于中醫(yī)傳承輔助系統(tǒng)的治療失眠方劑組方規(guī)律分析[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5,18(12):1-5.
[3]程喜榮,趙海燕,梁旋等.中醫(yī)耳穴埋籽治療失眠的數(shù)據挖掘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6,31(12):1060-1062.
[4]王禎,連心逸,張曉陽等.中醫(yī)門診初診患者失眠認知狀況調查與分析[J].中國臨床醫(yī)生雜志,2016,44(05):107-109.
[5]趙麗娜,賈躍進.失眠與中醫(yī)體質的相關性研究[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5,10(12):1448-1450.
[6]司富春.失眠中醫(yī)證型和方藥分析[J].世界中西醫(yī)結合雜志 ,2017,6(09):520-523.
[7]陳聰,宋詠梅.基于現(xiàn)代中醫(yī)醫(yī)案的失眠辨證規(guī)律分析[J].安徽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4,33(03):6-8.
[8]杜輝,洪蘭,汪衛(wèi)東等.失眠的中醫(yī)心理問診技巧[J].世界中醫(yī)藥 ,2014,12(06):803-804,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