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趙林杰
依托“20+20”教學模式,落實精講精練
文 | 趙林杰
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一般以教師為中心,存在著分析多、提問多、講解多的弊病,學生在課堂上往往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能力得不到提升。為此,我們以單元的起始課為龍頭,梳理出能力訓練點,結合訓練點設計閱讀練習題,作為連接教與學之間的橋梁,成為撬動學與教方式轉變的重要突破口,將精講精練落到了實處。
“20+20”課堂教學模式,即把“練”作為一種載體,把教師的“導”當作通往“學”的路徑,把學生的“學”當作落點,通過設計有效的練習,讓練的內(nèi)容聚焦“語言文字運用”上,練的過程凸顯“實踐性”“綜合性”,以“主”帶“次”,多篇閱讀,使學生更高效地進行有效閱讀。所謂“20+20”,即利用20分鐘用于品讀文本,再利用20分鐘用于學以致用。
大量的課堂實踐告訴我們,采用“20+20”的教學模式進行閱讀教學,要抓好五個關鍵字——讀、講、悟、找、練。
讀——在整體感知、品詞析句、自主探究、感受體驗等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借助多種形式的讀,理解積累語言,習得閱讀方法;講——根據(jù)課文特點,在課前、課中或課后嘗試復述、介紹、辯論,從而內(nèi)化語言,培養(yǎng)概括、想象、表達等語言能力;悟——聚焦文本特定的語言,采用想象、比較等方法,引導學生感悟言下之意、文中之旨;找——針對重難點,通過圈關鍵詞談體會等方法,找到閱讀方法;練——將課內(nèi)與課外、學習與生活、積累與拓展相連接,以主帶次,將課內(nèi)外學習內(nèi)容整合,嘗試運用方法。
我們借助這五個關鍵字,創(chuàng)建“20+20”閱讀教學模式,將“學生需要什么”這個“本”定為核心目標,并在循環(huán)往復、螺旋上升中達成課堂教學目標,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
首先從備課開始:抓住課文的體裁特點,運用倒推的方法,分課時梳理出一課書的重難點、訓練點。以《富饒的西沙群島》為例,首先梳理出寫景文章的特點——畫面感強,篇章結構清晰,語言美。第二課時前“20分鐘”重點落在品讀語言,找中心句的教學上。從賞文字、找方法兩點上突破?!昂?0分鐘”的練,突出一段帶多段,運用方法找準中心句。
在落實“20+20”閱讀教學模式時,每次都要針對下一個單元的起始課,集中做好四件事:一是梳理課文的教學目標、重難點、能力訓練點;二是重方法的習得;三是海選和課文相匹配的文章;四是針對自己選中的文本,根據(jù)課上習得的方法進行研磨,研究學生怎么練,做到心中有底。之后,每一次教研活動,都要責成一位教師做組內(nèi)研究課,其他教師做教案的復備,也就是二次備課,這份“母教案”在組內(nèi)共享,實現(xiàn)同課同構。
語文課堂“前20分鐘”要通過“讀、講、悟、找”的方法,來設計學生學習的路徑:制定目標、重難點、能力訓練點,梳理出方法,強化教師“教考合一”的意識。后“20分鐘”精練,理清篇章或段式結構,遷移運用方法。運用本節(jié)課的閱讀方法去實踐,以 “主”帶“次”,多篇閱讀,讓問題暴露出來,解決在課堂上,以此來檢驗學生的實際獲得,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我們針對四種常見的文體,研究它們的“練”在流程上、策略上的差異,從而提出了“20+20”的變式:
寫人記事文章:從“語言,激活情感”,到“內(nèi)化,提升情感”,再到“遷移,表達情感”。
寫景文章:從“觀整體,理文路”,到“聚畫面,賞文字”,再到“找方法,構范式”,最后到“拓練習,活運用”。
神話故事:從“多‘維’拓展促感知”,到“因‘言’施教顯特色”,再到“不拘一格‘述’故事”。
故事類文本:從“游戲巧識字”,到“活動促感知”,再到“情境導讀寫”,最后“群文廣閱讀”。
在訓練過程中,通過嘗試暴露真實學情,為教師的“精講”提供了有效的信息,便于教師找準學生的學習起點,使“精練”過程精準,做到對癥下藥。在這個相互推進、相互作用的過程中,教學真正走向了“相長”的和美之境。
(作者單位:首都師范大學附屬朝陽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