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凡
(上海理工大學 社會科學學院,上海 200093)
民國時期婦女解放運動的背景及成效探析
張美凡
(上海理工大學 社會科學學院,上海 200093)
明清晚期的中國婦女受封建社會制度和觀念的壓迫。鴉片戰(zhàn)爭打開了中國封閉的大門,歐美諸國的女權思想和實踐傳入中國,隨后中國興起了婦女解放運動。中國的婦女解放運動在生產(chǎn)力發(fā)展、先進思想引導和公共教育擴大的背景下成效顯著,主要表現(xiàn)在男女平等、進入公共生活領域、貞潔與婚戀觀以及政治權利等方面。
民國時期;婦女;婦女解放運動;男女平等
隨著鴉片戰(zhàn)爭打開了中國封閉的大門,歐美各國的婦女解放運動思想傳入中國,開啟了中國婦女解放運動進程。婦女解放的程度作為衡量一個國家政治文明發(fā)展的標準之一,受到學界的廣泛關注,研究成果也比較豐富,但是多關注的是婦女解放運動的歷史過程,集中于婦女參政運動的理論、實踐和特點等方面,而對婦女解放運動的實際成效即結果進行概括性總結研究較少。本文通過對民國時期婦女解放運動背景和成效的探析,從中看出民國時期婦女解放運動的實際成效。
封建制度下,中國形成了以男性為中心的封建宗法制社會。它在身體和道德上將女性進行了綁架。身體上首推纏足。因男性多喜歡女性小腳,所以女性為滿足男性的喜好而在很小時候進行纏足。道德上,儒家提倡的“三綱五?!薄叭龔乃牡隆睒嫵闪伺釉诩彝ブ械牡匚缓腿粘I钪械男袨橐?guī)范?!叭龔乃牡隆睂ε拥娜诵赃M行了極大的壓制。經(jīng)濟上,女性沒有自己的經(jīng)濟基礎,沒有財產(chǎn)的支配和繼承權利,只能受男性的管制和壓迫,依附于男性而存在,由此社會形成了男尊女卑的思想。在貞潔觀上,性的純潔成了女德制度的必要條件,出現(xiàn)了代夫行孝、守節(jié)終生的“節(jié)婦”,犧牲生命或遭殺戮以保貞操的“烈女”,未婚而守節(jié)的“貞女”和終生不嫁、在家孝順父母的“貞孝女”?;橐鲇^上,社會普遍認為婚姻構成了女性的人格,夫家是她們唯一合法的活動范圍[1]38。所以女子踏出閨閣,參加社會各方面的公共活動,接受公共教育是不允許的,婦女更不允許參與到政治活動中,不允許入朝為官。很多人也將一個王朝的滅亡歸于女性對朝政的干預即所謂的“紅顏禍水”。所以傳統(tǒng)的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觀念在經(jīng)濟、政治、文化和思想等多個層次和體系的滲透,保證了它的穩(wěn)固性和實踐性。中國婦女在身體、道德、經(jīng)濟、婚姻和貞潔上受到了來自神權、君權、夫權和族權上的壓迫,處于水深火熱之中。
婦女解放運動興起于西方。西方中產(chǎn)階級的女性主義思想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在特定環(huán)境下產(chǎn)生,作為真正的具有規(guī)模性的女性主義運動伴隨工業(yè)革命而產(chǎn)生。因中國比西方世界開始工業(yè)革命要晚,女性思想發(fā)展晚,中國的婦女解放運動受到西方影響比較大。如工業(yè)革命、西方思想進入中國,戰(zhàn)爭失敗使得知識分子希望解放婦女和發(fā)展女子教育以救亡圖存。它們?yōu)橹袊鴭D女解放運動提供物質(zhì)上或精神上的動力和支持。
(一)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
工業(yè)革命解放了勞動力,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是婦女運動的直接動力和經(jīng)濟根源。產(chǎn)業(yè)革命促進了大機器的發(fā)明,推動了生產(chǎn)力的不斷提高。中國近代資本主義經(jīng)濟經(jīng)過萌芽和發(fā)展,工廠工業(yè)日益發(fā)展繁盛,家庭手工業(yè)生產(chǎn)不斷衰弱,自然經(jīng)濟瓦解。一方面,家庭的日用品生產(chǎn)轉(zhuǎn)移到工廠生產(chǎn),家庭事務減少,婦女勞動力閑置;另一方面,產(chǎn)業(yè)革命使中國傳統(tǒng)的家庭自給自足的自然經(jīng)濟體制瓦解,日常開銷增加,丈夫承擔養(yǎng)家糊口的責任日益繁重,所以婦女走出家庭,到工廠工作。她們擺脫了為家長所有物的地位,和男子共同參加社會生產(chǎn)。在社會中她們接觸到不同的群體、接收到不同的思想。思想觀念的變化刺激了她們對自身解放的渴望和追求,她們開始對舊有的束縛她們的道德標準產(chǎn)生質(zhì)疑。所以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是婦女運動興起的直接動力,是思想觀念轉(zhuǎn)變的經(jīng)濟根源。
(二)西方先進思想的傳入
20世紀初,列強通過一系列的戰(zhàn)爭,強行打開了中國封鎖的大門,使中國與西方的外交和學術交流增多,西方的許多思想紛紛涌進中國。如西方倡導的“天賦人權”“人生而平等”等人人平等的思想和“民主”“自由”思想擾亂了儒家在中國封建社會獨立自足的地位。他們在“男女平等”的思想上,提出了“女國民”思想,從根本上否定了傳統(tǒng)婦女道德的思想基礎,婦女開始尋求自身思想和行為上的解放。同時,西方資產(chǎn)階級國家一系列的女權運動實踐取得了成功,推動國家民主制度的發(fā)展,婦女解放并獲得相應的權利被認為是國家政治文明的重要標志。在西方國家婦女解放運動思想和實踐的影響下,一些具有先進思想的男性和女性權益活動家要求從政體、社會和女性氣質(zhì)等方面加以更世俗化的語境重構[1]4。婦女的主體意識逐漸覺醒,同時催動了中國的婦女解放運動。而西方的婦女解放思想也多被中國婦女所用,成為婦女解放運動的理論指導。
(三)先進知識分子對傳統(tǒng)的批判
我國進步思想家提倡婦女解放,批判封建禮教和習俗。1895年,嚴復在《原強》一文中指出,“今日之要政,統(tǒng)于三端”即“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2]2。嚴復猛烈抨擊近代中國封建的陋俗和惡俗,將其定性為道德的墮落??涤袨椤⒘簡⒊?、譚嗣同等維新思想家也極力提倡男女平等。在《請禁婦女裹足折》中,康有為認為,“最駭笑取辱者,莫如婦女纏足一事,臣竊深恥之”,且“吾國之民,尫弱纖縷,為其母裹足,故傳種易弱”,若想“強國”“保種”必須禁止婦女纏足[3]335-337。雖然此為實現(xiàn)“強國保種”之目的而提出要求婦女解放,但對舊道德的批判和反抗為婦女道德的重建提供了可能。
(四)辛亥革命的勝利
孫中山提出了“三民主義”,同盟會總章中也明確規(guī)定了男女平權,承認男女擁有平等權利的民主思想。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統(tǒng)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為婦女解放運動高潮的出現(xiàn)提供了契機。范前鋒認為,“辛亥革命時期是中國婦女第一次以群體的規(guī)模參與政治活動,第一次要求自己解放自己,是中國婦女解放運動興起的時期”[4]36。婦女們認為在民主制度下,其作為國民的一分子,應當享有與男子同等的權利,并且長期保有男女平等的權利和地位。但是,在1912年3月通過的臨時憲法中,女性被排除在外。
(五)公共教育的擴大
20世紀初,婦女影響最為深遠、令她們脫離原有世界的世俗概念,能夠追求政治參與、爭取自身解放的就是公共教育。公共教育擴大了女性知識群體,壯大了婦女解放運動的力量。教育“在19世紀末還成一個問題,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成問題了”[5]45。公共而非教育這個因素給女德制度帶來了巨大的威脅。封建社會性別分化是由男女有別的教育軌道加以強化?!抖Y記》的“內(nèi)則”篇規(guī)定男孩應十歲離家去上學,而女孩只能在家里接受女教師的指導。20世紀推廣的正式婦女教育直接對《禮記》中的制度模式進行了挑戰(zhàn)。婦女通過公共教育進入公共領域,是對婦女應該遠離公共領域而保護自己的貞潔和品德觀點的挑戰(zhàn)。它提供了一個機制進入到一種新的道德框架,這至少能取代原先的性別隔離的道德。這種道德框架必須要從男性擴大到女性。一旦女性被納入到“公共教育=公德”的范疇中,那么對于她們來說更有可能獲得“統(tǒng)治的權利”[6]69。進行過公共教育的女學生信奉自由婚姻和女性自主等文明的價值觀。她們的出現(xiàn)激起社會批評,如1909年的《冒充女學生之荒誕》中說:“滬上近來有種似妓非妓之蕩婦。偽作女學生,招搖過市,惹草沾花。最為女學界前途之害?!边@些女學生的形象成了20世紀初女德制度和新文明價值觀之間的主要張力[1]70-71。
婦女為爭取自身的解放開辦了許多以女性為主體的婦女報刊,如《女學報》《婦女世界》《婦女生活》《婦女雜志》《婦女共鳴》等積極宣傳先進的婦女解放思想。據(jù)統(tǒng)計,在20世紀30年代始至1949年,中國共創(chuàng)辦了140余種女性期刊[7]1。他們還成立許多婦女團體和組織開展活動,如上海、天津、江西、廣東、廣西等地成立女界國民會議促成會、上海絲綢女工會、中華女子參政會、上海婦女運動委員會等。婦女團體數(shù)量龐大,婦女參與范圍不斷擴大,終于在她們不懈的努力和活動下,婦女解放運動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打破男尊女卑格局,男女平等取得成效
為實現(xiàn)全面的婦女解放,她們從“男女平等”和“男女差異”兩方面來爭取自己在政治、經(jīng)濟、教育等方面的權利。但是無論是“平等”還是“差異”都是為獲得同等的權利而努力?!读魱|女界要求參政權請愿書》指出,“天地生人,男女平等,同圓其顱,同方其趾,同具此腦筋,知覺不容有所軒輊于其間也。既無軒輊,則男女同為組織社會之分子,同有公民之資格,即應同盡公民之義務,同享公民之權利?!盵8]1女界認為,男女在體格和智力并無差異,同為社會成員應有同等政治之權利。隨著婦女參政運動的不斷發(fā)展,婦女權利也取得了進步。1912年,廣東省立憲法中第二條第三款規(guī)定人人平等,第八條第四款規(guī)定“民指男性與女性”,確認男女權利平等[6]108。1925年,孫中山召開國民會議,發(fā)布了一系列的關于性別平等的聲明,支持男女平等[6]184。1935年年底,刑法確立了男女通奸所受到的處罰是平等的。國民政府訓政時期,國民政府的繼承法中,賦予兒女同樣的財產(chǎn)繼承權,夫妻在支配雙方財產(chǎn)方面的權利。至此,中國的政治階層在思想上和道德上都接受了女性和男性平等的觀念。雖然在現(xiàn)實中仍然有所保留,但是它正在瓦解著封建社會男尊女卑的傳統(tǒng)觀念,在社會中逐漸重建男女平等的道德觀。
(二)沖破閨門活動之限,活躍于公共活動領域
以前,人們普遍認為女性被孤立在家庭內(nèi)部是女性具有良好的道德素養(yǎng)的表現(xiàn)。但是20世紀以來,“男主外,女主內(nèi)”,女子應“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閨房”約束被打破。越來越多的女子開始進入公共場所學習、工作,參加政治活動。據(jù)統(tǒng)計,1922年僅上海、湖北、廣東等地60余家工廠3萬余名女工先后舉行了18次罷工[9]61。1924年12月14日《婦女周報》上一篇題為“上海女界國民會議促成會籌備之經(jīng)過”的報道提到有15個女子團體發(fā)起組織,有21個婦女團體代表和個人資格10余人參加籌備會議[10]6-8。1924年12月21日,女界國民會議促成會在上海召開,600多名婦女參加了此次會議[6]186-187。1927年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南京方面的國民黨人發(fā)起的大規(guī)模的“清黨”運動中有超過1000多名婦女領導人被國民黨右翼殺害,并且有許多并不是真正的共產(chǎn)黨員,而是在婦女運動中表現(xiàn)比較活躍的參與者。這1000多名僅為受害的婦女領袖,可見參加運動的婦女人數(shù)之多。婦女參加政治活動數(shù)目之多、人數(shù)之多,都足以說明在婦女運動時期,婦女踏進了社會的公共領域,不再僅僅局限于家庭這個小天地。當時也有大量關于婦女的報道,如女子參加世界紅十字會和道德社,江西婦女參加剿匪筑壕工作等[11]17。還有對婦女界團體的報道,“渝婦女界號召全國婦女獻出手帕毛巾勞軍”“全國婦女慰勞總會進行救濟難民工作”和“端午節(jié)勞軍”等證明了婦女開始在公共生活領域中承擔社會責任[12]34。1941年的《三六九畫報》中題為“二六歲女性”和“只要志趣相同的異性”兩篇文章中,男女公開登報表示想要結交異性朋友[13]12。這表明當時已經(jīng)突破了閨房之限,開始社交公開。以上種種都表明,“良家”婦女不準拋頭露面的傳統(tǒng)已經(jīng)被打破,婦女進入了公共活動領域。
(三)糾正舊的貞潔觀,樹立婚戀自由觀
公開討論兩性關系,《青年女子性的道德》中寫道:“從男女平等要求而生的近代婦女運動,在性的道德上,釀成了很大的革命。”[14]189-192新的性道德反對片面貞操觀和夫婦形式主義。被先進知識分子所提倡的男女同校的公共教育挑戰(zhàn)了把兩性隔離作為性貞潔的女性道德的標尺,使越來越多的女性可以和男性一起接受現(xiàn)代政治品德的訓練。1920年在女界聯(lián)合會的“維護會員個人高尚品德”的會議上,程立卿指出了婦女解放應該包括所有婦女,妾也是女人,不應該受到歧視,而且應該批判納妾制度。因此,這個時期的妾的性道德也得以改觀。1919年以前,人們認為娼妓和妾室在品德上是有問題的,但是隨著婦女參政運動的發(fā)展,婦女作為一個集體成為政治類別時,對她們的顧忌就越來越少了。最后女界聯(lián)合會投票通過了接納妾室入會的決定。不僅如此,越來越多的人也開始接受和追求戀愛自由、婚姻自由,不再強調(diào)“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白杂蓱賽邸痹?0世紀20年代的中國,成為了多數(shù)進步知識分子的共識[15]73。1923年,張競生、許廣平、馮士造、鐘冠英和魯迅等知識分子在《晨報副鐫》上以“愛情定則”為中心,對“愛情”“婚姻”和“性”進行公開爭論,把過去中國人認為羞恥的問題拿出來公開探討。婚姻忠誠不再僅僅成為女性的道德要求,也逐漸成為男性應該遵守的道德要求。婦女在爭取自身權利時提出的離婚自由也成為新的性道德的保證,并認為貞潔的婦女和再婚的婦女應該受到同等的對待,對于跟貞潔相關的虛偽的毫無人性的法律和儀式要徹底廢除。1930年,南京國民政府的《新離婚法》規(guī)定“夫妻兩愿離婚者,得自行離婚”[16]109。1929年10月至1930年9月一年中地方法院受理的離婚案件達974件,同期北平(今北京)居民平均有5499對婚姻關系成立,每9對中有1對離婚,離婚率很高[16]110。從一而終、貞女不事二夫等傳統(tǒng)的性道德觀念被革命,新的性道德在逐漸重建。
(四)改變不問政事之傳統(tǒng),做政治的參與者
20世紀的婦女在參政運動過程中,“良家婦女”向具有政治意識覺醒、積極參與政治的女性的方向轉(zhuǎn)變,打破女子不允許干預政事,參與政治的傳統(tǒng)道德觀。對女性來說,家庭不再是她們作為女性的自我定義的唯一依據(jù)——女性曾經(jīng)被理想化地看作聚在一起看護和諧宇宙的人——現(xiàn)在被當作國家的人民來詢喚,承當起了史無前例的政治角色[1]5。
男子認為“婦女參加政治選舉會妨礙到家庭生活,婦女應該在家中相夫教子,棲息于男子之下,不得仰首伸眉挑戰(zhàn)其權威”[8]2。但是綺鳳女士認為,做一位合格的主婦只關注家庭是不夠的,而是要培養(yǎng)包括個人道德和公眾道德的更為高尚的“道德”,并且指出具有國家社會眼光的公眾道德是作為合格主婦所要首先具備的[17]2。沈靜陶在《勸女界國人各輸國民捐啟》中說道:“女同胞亦中國一分子,自當節(jié)衣縮食,掬其愛國之熱忱,同舟共濟?!盵18]21新的婦女形象不再僅限于遵從宗族禮法而是上升為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她們不再做男人背后的沉默者,也不再等待著男子將她們從種種束縛中解救出來,而是自己投身運動中積極爭取自己作為國民的權利。1912年3月19日,南京參議院議“女子參政”一案時,旁聽的女子發(fā)言力爭。次日,唐群英等女子團體代表去參議院受衛(wèi)兵所阻,后經(jīng)力爭得議員招待并展開激烈爭論,日后“連日復謁孫要求參政權”。30日,唐群英率同志數(shù)人闖議院,要求“改正臨時約法”,并“大聲哮罵,勢將用武”,掀起中國婦女參政的熱潮[19]40-41。在國民參政會時期,出現(xiàn)了許多女性代表,如陶玄、王化民、陳逸云、胡木蘭、劉蘅靜、劉王立明、錢用和、史良、張維楨等。這表明國民黨已經(jīng)允許婦女參加政治活動,女子有了參政的權利。中國共產(chǎn)黨將婦女解放作為民族解放的重要部分之一。中共二大通過的《關于婦女運動的決議案》指出,蘇維埃俄羅斯婦女在政治、經(jīng)濟及社會上獲得了“完全平等的權利”,在實際參與改造社會的工作中與男子無區(qū)別,中國共產(chǎn)黨也要“幫助婦女們獲得普通選舉權及一切政治上的權利及自由”[20]160-161。在1934年,實行蘇維埃選舉制度的大多數(shù)地區(qū)選舉結果中超25%是女代表,甚至在一些大會中婦女代表的比例高達60%。1939年召開的陜甘寧邊區(qū)第一屆參議會,通過的《提高婦女政治經(jīng)濟文化地位案》中明確提出“鼓勵婦女參政,各級參議會應有25%的女參議員,各機關應大量吸收婦女工作”,并且通過婦女訓練班“培訓婦女干部”[21]35。婦女努力得到了政黨的認可,權利得到了保障。由此可見,政治意識覺醒,積極參加政治,具有承擔國家社會責任的新的道德觀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認可,女子不過問政事的格局被打破。這是婦女參政運動的勝利,也是新女性道德觀對封建婦女道德觀念的勝利。
工業(yè)革命的興起促進了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婦女勞動力從家庭手工業(yè)中獲得解放。同時西方國民思想傳入,先進知識分子視女子解放為救亡圖存的途徑,并且教育在婦女中的發(fā)展推動了中國婦女主體意識的覺醒。而辛亥革命的勝利為中國婦女解放運動出現(xiàn)第一次高潮提供了契機。在婦女解放運動的過程中,女性先驅(qū)一次次突破封建女性的禁區(qū),勇于公開發(fā)表政治或非政治言論,勇敢追求男女權利平等,走進公共領域參加活動,對性也有了新的認識,對國家的責任意識和危機意識逐漸提高。婦女解放運動取得了實際的成效,推動著國家政治文明和精神風貌的發(fā)展和進步。
[1][美]季家珍.歷史寶筏過去、西方與中國婦女問題[M].楊可,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
[2]邵雍.中國近代婦女史[M].合肥:合肥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13.
[3]湯志鈞.康有為政論集(上)[M].北京:中華書局,1981.
[4]范前鋒.從政治文化論辛亥革命時期中國婦女政治意識的覺醒:為紀念辛亥革命90周年而寫[J].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1,(4).
[5]東方雜志社.婦女運動(上)[M].上海:商務印書館,1923.
[6][澳]李木蘭.性別、政治與民主[M]. 方小平,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
[7]初國卿.中國近現(xiàn)代女性期刊述略[G]//上海婦女共鳴社.婦女共鳴:第1冊.北京:線裝書局,2006.
[8]留東女界要求參政權請愿書[N].亞東叢報,1913(2).
[9]劉紅,劉永光.婦女運動史話[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10]上海女界國民會議促成會籌備之經(jīng)過[N].婦女周報,1924,(63).
[11]秋心.婦女與事業(yè)[N].中華日報新年特刊,1934.
[12]婦運紀要[J].福建婦女,1944,4(3-4).
[13]六號信箱[N].三六九畫報,1941,12(13).
[14]伍清華.青年女子性的道德[J].南風(莆田),1933,2(1).
[15]呂芳上.1920年代中國知識分子有關情愛問題的抉擇與討論[G]//呂芳上.無聲之聲(1):近代中國的婦女與國家(1600—1950).臺北:中國研究近代史研究所,2003.
[16]劉鵬.北京老照片的故事——凝固的歷史、剎那的永恒.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4.
[17]綺鳳士.婦女界:這樣做主婦[J].春色,1935,(20).
[18]沈靜陶.勸女界國人各輸國民捐啟[N].婦女時報,1912,(8).
[19]沈豫.世界大事記:中華女子爭參政權之開始[J].新世界,1912,(1).
[20]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 第1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21]高敏珍,馮蘭英.提高婦女政治經(jīng)濟文化地位案[J].解放,1939,(68).
編輯:鄒蕊
AnalysesoftheBackgroundandAchievementofWomen’sLiberationMovementintheRepublicofChinaEra
ZHANG Meifan
(School of Soci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 200093,China)
In the lat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the Chinese women were oppressed by the feudal society.As the Opium War opened the Chinese closed door, the feminism thoughts and practice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countries spread into China. And China began to rise the women’s liberation movement. Its achievement is remarkable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advanced ideas and the public education, mainly displaying in the equal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to enter the field of public life, sexual ethics,as well as political rights.
the Republic of China Era;Women;Women’s Liberation Movement; Equality of women and men
D442
A
1672-0539(2017)06-0030-05
10.3969/j.issn.1672-0539.2017.06.006
2016-11-30
張美凡(1992- ),女,河北保定人,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歷史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