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八都小學 盧志芬
探求“意文兼得”的語文課堂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八都小學 盧志芬
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曾這樣說:“好多人把閱讀課上成理解課,這是個誤區(qū)。文章一旦選進語文課本,成為課文,它就是有雙重的意義,一是內(nèi)容意義,一是形式意義。閱讀教學要關(guān)注課文內(nèi)容,更要關(guān)注作者是怎樣寫的,關(guān)注它的形式和語言。一句話:閱讀教學要‘意文兼得’?!?/p>
“意文兼得”的語文課堂,一直是我們語文教師永遠的追求!以下,筆者試結(jié)合高年級語文教學的實踐,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在第三學段中對閱讀提出了這樣的要求:“在閱讀中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比绾尾拍茏龅竭@一點呢?這就要求教師在具體的教學中,善于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領”,整體把握文本的框架結(jié)構(gòu),潛移默化地感受文章謀篇布局的方法。
1.循寫作順序之“領”。葉圣陶曾說過:“思想是有一條路的,一段一段都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決不亂走的?!比脒x小學教材的課文,當然都是好文章,思路清晰,層次分明。教學時,教師就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關(guān)注,學習“按一定順序”敘述的寫作方法。
五年級的《黃果樹瀑布》是一篇游記,作者按自己的游蹤,移步換景,寫來有條不紊。這種寫作的方法學生應該學習,也容易學習。在學生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理出這樣一條寫作順序:進入景區(qū)→透過樹縫→來到谷底→登上平臺。如此,學生從整篇課文入手,對課文的寫作順序有了一個初步的感知。接著,我出示了班上一位同學的習作——《游格林鄉(xiāng)村公園》的提綱。這位學生在寫的時候也是“移步換景”,整個游玩的經(jīng)過詳略得當,重點突出。學生一讀,覺得這樣的方法我們都可以學,甚至我們已經(jīng)在用,從而達到了強化認識的目的。課后,我要求學生課后運用移步換景的方法描寫一次游覽或參觀的經(jīng)過。從課內(nèi)到課外,讀寫結(jié)合,“意文兼得”,可謂水到渠成。
2.抓中心思想之“領”。中心思想是一篇文章的靈魂,作者從選材,到謀篇,無一不是圍繞“中心”進行的。根據(jù)課文中心,引導體會表達方法,既能促進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又能夠引領學生揣摩、借鑒作者所運用的表達方法,可謂一舉兩得。
教《諾貝爾》一課時,起先我把目光放在“諾貝爾一生在機械和化學方面有過許多發(fā)明,而他最突出的發(fā)明是炸藥”一句上,但是總感覺要講的東西太多,流程也不夠清晰。后來,反復研讀文本后,我找到了這句話:“為了發(fā)明炸藥,諾貝爾投入了他的整個生命?!边@正是文本的主旨所在!于是,思路便明暢了。教學下來,感覺這“領”是抓得準的 ,課堂也因此有了“生命力”。課堂上經(jīng)常進行這樣的訓練,學生慢慢就會悟得“圍繞中心寫作”的方法。
王尚文教授曾說:“語文教學的聚焦點應該是‘言語形式’,即‘怎么說、怎么寫’,而非‘說什么寫什么’?!?作為語文教師,首先要從文本中發(fā)掘出具體合宜的“言語形式”,才可能在教學中轉(zhuǎn)化為傳遞給學生的相應的“語文素養(yǎng)”。那么,課堂教學中,怎樣做,才能把“品讀文字”和感悟“言語形式”有效結(jié)合起來呢?
1.朗讀中想象。怎樣教才能“意文兼得”?于永正老師認為,唯一的途徑便是朗讀。
《黃果樹瀑布》第2自然段是這樣寫的:“剛進入黃果樹風景區(qū),我們便聽到‘嘩嘩’的聲音從遠處飄來,就像是微風拂過樹梢,漸近漸響;最后像潮水般涌上來,蓋過了人喧馬嘶,天地間只存下一片喧囂的水聲了?!背鍪具@段話后,我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想,瀑布的聲音給你帶來怎樣的感受?接著,教師引導學生想象“微風拂過樹梢”會發(fā)出怎樣的聲音,“像潮水般涌上來”是怎樣的聲音。在朗讀過程中,教師又適時引導學生體會“飄”“拂”“涌”“蓋”等字的準確而精妙。通過朗讀,想象,學生入情入境,體會到了文本言語的“秘密”。
2.對比中感受。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較是認識事物的重要方法。比較法在言語形式品味中的運用對學生形成語感、發(fā)展能力有著很重要的作用。
《黃鶴樓送別》中“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一句,初讀只覺得句式整齊,對仗工整,讀起來朗朗上口,極富節(jié)奏感。細讀之下,發(fā)現(xiàn)“楊柳依依”另有深意。古人,特別是古代文人,喜歡折柳送別,“柳” 和“留”諧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臨別贈柳表示難分難舍、不忍相別的心意。課堂上,我有意引導學生關(guān)注這句話,問:“是否可以將‘岸邊楊柳依依’改成‘岸邊小草青青’或‘岸邊紅花朵朵’之類?”學生反復咀嚼之后,覺得柳枝隨風擺動,極其柔軟,更適合離別時的那種感情,感悟很是到位。隨后我又簡單向?qū)W生介紹古人折柳送別的習俗,并出示有關(guān)折柳送別的詩句。一詞一句都關(guān)情,至此,學生深切感受到了“岸邊楊柳依依”這一語言的“秘妙”之處。
3.寫話中領悟。正確地認識各類課文的功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文本的價值,細心挖掘語言的規(guī)律,抓住學生語言能力提升和發(fā)展的訓練點,練習表達,對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無疑是具有推動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