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什么
文 | 劉旭昇
古人云:“人之所以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為人?”這是我們民族對語文(語言文字)和其意義的最精準的定義與論述。愛因斯坦說:“我們的大部分知識和信仰都是通過別人所創(chuàng)造的語言,由別人傳授給我們的。要是沒有語言,我們的智力就會同高等動物不相上下。”這充分說明語言在人類教育、學習和認識世界中的重要意義,更說明語言是人類智力的根本特質。
人一出生,就置身于一個無時無處不在的語言環(huán)境中,這個語言環(huán)境就是母語(語文)環(huán)境。人類對母語的學習和接受是極其自然的。通過初步的母語學習和教育,人們才能把感官獲得的信息濃縮成經驗和知識并加以儲存記憶。隨著母語水平和知識的增長,人們反過來可以更快地進行學習,用母語言去獲得更廣泛的信息。隨著年齡增長和知識增加,人們進入人生最重要的階段——母語語言文字的系統(tǒng)學習階段。在這個階段,人們的母語水平和知識快速增長,并由此獲得受用一生的自學能力,同時也獲得對母語信息進行聯(lián)想對比、分析判斷、進而得出認識結論的能力。
早在1951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就對母語做出了如下定義:母語是指一個人自幼習得的語言,通常是其思維與交流的自然工具。在近萬年的人類文明發(fā)展歷史中,每個民族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知識,各民族都用文字進行記錄,以母語字為載體的民族文明成果,徹底打破了生物遺傳的局限,使人能以最有效的方式接受教育、學習和傳承本民族的文化知識成果。母語是個人學習掌握全人類創(chuàng)造的歷史經驗和知識最有效的工具。
培養(yǎng)和提升人的學習、認知、思考、探索、研究和創(chuàng)新能力,是教育和學習的終極目標。這些能力現(xiàn)在都可歸結為人的信息獲得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母語是人的信息獲得與處理能力提升的最佳途徑和最有效工具。從這個意義上講,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幫助中小學生有效地進行語文學習,即母語學習。
母語是天然的思維工具,母語的學習和教育對人的思維能力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語文不但是人與人交流溝通的工具,也是我們認知、學習、描述和思考的工具和方式。人類的思考過程是先對事物的本質信息進行總結、概括、提取并加以描述,然后和記憶中的相關信息比對,通過綜合分析、推理判斷,得出結論的過程。貫穿這一過程的重要載體就是語文。不管外部環(huán)境如何,人們在思考時永遠要直接面對母語文字信息。
母語文字是人的大腦處理信息的“源代碼和操作系統(tǒng)”?,F(xiàn)代腦神經科學的研究表明:青少年輕松愉快地學習和思考,會激勵由神經單元和神經突觸組成的神經網絡生長更為強壯。反之,枯燥地死記硬背會使之抑制和削弱。有適宜的環(huán)境條件,人在學習自己的母語時,能輕易成功,并受其激勵而更興趣盎然和輕松愉快。也就是說,語文學習不但可以提高人們的學識水平,更可增強智商。
學好語文是提高閱讀能力、質量和效率的重要途徑,而大量的閱讀又是提高語文水平的重要途徑和方法。余秋雨先生對素質的定義受到公認和普遍推崇——“素質就是常識”。而閱讀就是獲得常識的最主要的途徑和方法。所以學習語文和大量閱讀是提升素質的最主要的途徑和方法。一個人的母語水平代表一個人的學習、認知和理解水平,是分析思考能力、探索研究和創(chuàng)新能力最根本的基礎,也是思想水平、文化素質、生活工作能力及道德修養(yǎng)的基礎。
言為心聲,文以載道。一個民族創(chuàng)造并完善發(fā)展著自己的語文,語文又塑造著一個民族的獨特精神風貌。由于人類一切精神和物質活動都以語文為中介和載體,因此,一個民族文化的形態(tài)就是該民族語文的形態(tài)。民族語文是一個民族的根本特質,是一個民族現(xiàn)存文化文明成果最主要的載體和主要內容,是一個民族智力和文化文明的主要遺傳基因,是一個民族所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內生原動力。
法國作家都德在《最后一課》中集中表達了這樣的中心思想:母語是民族的標志和象征,一個民族的語言是一個民族的靈魂。這是一個偉大作家對母語重大意義的精確總結和評價。
(本文由光明日報“閱讀公社”供稿)
姜乃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