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旗
【摘要】語錄從古至今都為中國人所常見常用。語錄及語錄體產(chǎn)生于春秋時期,其語言表達的形式深受儒、道、佛哲學思想的影響。在西方,基本上產(chǎn)生于同一歷史時期的對話錄,則由于受古希臘哲學重形式邏輯思維方式的影響,語言表達形式明顯與語錄體不同。語錄體和對話錄產(chǎn)生于不同的歷史背景、文化體系,各具特點,相映生輝。
【關鍵詞】語錄 語錄體 對話錄 哲學思想 形式邏輯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3-0010-02
一、語錄和語錄體
語錄,《現(xiàn)代漢語詞典》解釋為“某人言論的記錄或摘錄”。它類似于我們今天所謂的格言、警句,很多都是獨句獨句的判斷、結(jié)論,點到即止,言簡意賅。“語錄”涵蓋了人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政治道德、文化教育、為人處世、婚姻家庭等無所不及。以“學習”為例,關涉的語錄數(shù)不勝數(shù)?!皩W而不厭,誨人不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學不可以已”“活到老,學到老”“業(yè)精于勤,荒于嬉”等等,都是古人勸學的語錄,至今仍為人們經(jīng)常引用。在文學上,“惟陳言之務去”“文以載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生動傳神之謂韻”“境生于象外”“詩以境界為最上”等等十分重要的文學理論觀點、主張,無一不是用“語錄”表達的,言詞很淺近但思想很深刻,觀點很鮮明,可謂一語中的,要言不煩。
就是到了現(xiàn)代,“語錄”式的表達仍然是國人常見常用的方式。“文革”時期,“毛主席語錄”自不必說,“為人民服務”“婦女能頂半邊天”“沒有調(diào)查研究就沒有發(fā)言權(quán)”“貪污和浪費是極大的犯罪”“向雷鋒同志學習”“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幾乎人人皆知會用。今天,“發(fā)展才是硬道理”“科學技術(shù)是第一生產(chǎn)力”“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xiāng)”等等,也都是我們耳熟能詳?shù)摹罢Z錄”。
“語錄體”是將自已或他人的言論輯錄而成文本的一種文章的格式或樣式,我國至少在2500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論語》就是最早的代表著作。所以我們考察先秦諸子百家的著述,學說觀點雖然各異,但是在文體上都是語錄體。老子(約前6世紀中)的《道德經(jīng)》是我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作為道教基本講義,81章不到5000字,平均每章不過60來個字,可謂只言片語、劃然而止,但是其哲學思想?yún)s十分深刻,含義相當豐富,以至于后人要不斷地注疏、闡釋?!墩撜Z》更是純語錄體作品,是儒家思想最早的經(jīng)典著作。全書20篇近500條,也不過兩萬字,是由孔子(前551—前479年)的弟子(包括再傳弟子)根據(jù)自己的記憶或耳聞的傳說輯錄下來的孔子言論,每條(則)長短不一,有的只有寥寥數(shù)語。
老子、孔子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們創(chuàng)立的道家、儒家學說,不但對我國古代文化思想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而且以《論語》為代表的語錄體文體格式或者“語錄”式的語言表達方式,一直傳承沿襲下來,成為民族特色、中國特色。孟子(前385—前305年)也曾效仿孔子游歷于齊、宋、魏、魯?shù)葒菩凶约旱恼沃鲝?,前后歷時二十多年。到了晚年則專門著文講學。現(xiàn)存《孟子》就是學生萬章等人對他講學和與人對話言行的匯編,共7篇261章,是語錄體的散文集。又比如唐朝初年著名良相、杰出謀臣房玄齡,敢于“犯顏直諫”唐太宗的魏征等名臣,他們的老師,隋末大儒、教育家王通(584—617年)講學時,總是要求學生先提出自已的理解,他再根據(jù)學生的個性稟賦、特長愛好展開問答,教學互動,因材施教。其講學授業(yè)的內(nèi)容,最后也由門生輯成了一部語錄體的作品《中說》。到了北宋時期,記載理學家程顥(1032—1085年)、程頤(1033—1107年)言行的《二程遺書》(又稱《河南程氏遺書》,共25卷)更是堪稱與《論語》媲美的語錄體典范之作。其中不少簡明深刻、語約義豐的語錄流傳后世,成了人們常用的成語、勵志的警句和格言。
“語錄體”不僅僅是一種語言的表達方式、文章樣式或文體格式,在其背后更充滿了論者的智慧和機巧。從《論語》《孟子》眾多的對話、問答中,我們可以看到,孔子、孟子不管是面對學生,還是面對國君,既沒有滔滔不絕地顯露夸耀自己的才學卓見,也沒有侃侃而談地發(fā)揮引申自己的觀點主張。他們總是那樣從容、負責地教導學生、啟發(fā)國君,有一種雍容和順、迂徐含蓄的氣度風格。他們的語言,都是口語化、大眾化的,要么簡潔明快,淺顯易懂,卻給人以啟發(fā)、深思;要么比喻貼切,幽默詼諧,能讓人心有靈犀,恍有所悟。把這樣言近旨遠、要言不煩的語言整理、輯錄成冊,便成了語錄體作品。
二、對話錄
反觀西方。古希臘哲學家、思想家蘇格拉底(前469—前399年)曾說:“我的母親是個助產(chǎn)婆,我要追隨她的腳步,做個精神上的助產(chǎn)士,幫助別人產(chǎn)生他們自己的思想?!庇谑莿?chuàng)造了著名的“蘇格拉底問答法”,也稱“產(chǎn)婆術(shù)”,方法就是事先設定一個“由頭”(話題),然后雙方通過辯駁,揭露矛盾、指出漏洞,層層剝離、步步推演、逐步深入,最后達到探究事物的本源、窮盡問題的實質(zhì)這樣一個目的?!疤K格拉底問答法”發(fā)展到后來,便形成了專門研究思維的形式(概念、判斷、推理)及規(guī)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科學——形式邏輯。他的學生柏拉圖(前428—前348年)40歲以后回到雅典開始個人講學,撰寫了很多對話錄。比如,他假借老師蘇格拉底之口,假設了一個真、善、美相統(tǒng)一的政體(類似于孔子的“大同世界”),然后設定并抓住“正義”這個話題,通過與他人問答的方式,借助歸納、演繹、推理等邏輯方法,區(qū)別并列、遞進、因果、轉(zhuǎn)折、讓步、列舉等邏輯關系,采取辯答、駁議、再辯答、再駁議,剝筍殼般層層深入、步步遞進的形式,探求了所謂的“理想國”問題。他把辯論駁議的全過程記錄下來,便成了長篇對話錄的經(jīng)典之作《理想國》,對西方后來的文體格式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被馬克思贊譽為古希臘哲學家中最博學多才的人,恩格斯也稱他是“古代的黑格爾”。作為一個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思想家、科學家,他涉獵甚廣,幾乎對每個學科都做出過貢獻,包含道德、美學、邏輯、政治、神學和眾多的自然科學。以《工具論》(6篇邏輯學論文的總稱)為例,文體上受對話錄影響,形式邏輯特征十分突出,體例周詳、結(jié)構(gòu)完備,邏輯嚴謹、論述縝密,在今天也稱得上是煌煌的學術(shù)巨著!
雖然蘇格拉底一生沒有留下任何著作、文稿,他的學說思想主要是通過學生柏拉圖和色諾芬著作中的有關記載流傳下來的。但是,他創(chuàng)造的“蘇格拉底問答法”,作為一種重邏輯關系、講條理層次的思維方法,卻在西方產(chǎn)生了長久而廣泛的影響,并以“對話錄”的文體形式呈現(xiàn)于世人。
三、語錄體與對話錄的比較分析
同樣是講學論道,同樣是問與答,將言語輯錄成冊,孔子、孟子是篇幅短小、語言淺顯的語錄體著述,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則是揚揚灑灑、宏篇巨著的對話錄著作。語錄體發(fā)散輻射,包容宏大,解答政治、倫理、教育、藝術(shù)等許多問題,重在教人明是非、懂道理;對話錄聚焦一個“由頭”并經(jīng)緯縱橫、旁征博引,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深入,旨在探求事物的本源和知識的終極答案。
語錄體與對話錄的差異就是這樣的明顯。原因何在?原因就在于東西方哲學思想的不同導致的人們思維方式的不同。
我國古代政治家、思想家、文人學士在思維方式上所受影響不外乎來自儒、道、佛三家。受儒家哲學“求實”“尚用”思想的影響,往往強調(diào)語言的經(jīng)濟實用、簡潔凝練,要求語言應該“唯上”、尊崇圣賢,像孔子的《論語》一樣,寥寥數(shù)語,劃然而止,不必過多鋪陳排比、長篇大論,否則就是累贅多余。受道家哲學思想的影響,便主張“得意忘言”,只求體悟到事物的精神、旨趣,而不強求用語言表達出來。為什么呢?因為“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老子·秋水》),認為再多的語言也不能表達出“道”之萬一。“道”只能感受、體悟,是不能用言語窮盡的。受佛家哲學特別是禪宗“點撥”“頓悟”思想的影響,便認為不落言筌的“無言之教”才是至好的語言,深刻的道理、精妙的美感、豐盈的意韻,只有讓讀者自己反復揣摩、體味、把玩,才能有所意會而終于醍醐灌頂、豁然開朗。旁人“庖丁解牛”般字字切割、條分縷析,以及繁多的解析、說明、闡釋、推演,反而因文害義,會戕害作品本身固有的意趣美感。
哲學是什么?哲學是世界觀,哲學是方法論。正是在儒、道、佛哲學思想長久、綜合的浸淫影響下,我們漢民族“文化—心理結(jié)構(gòu)”中,才逐漸培養(yǎng)、形成了以形象化、發(fā)散式、綜合性的思維為主的思維方式。僅以文學理論為例,就可見一斑。為摹寫某種藝術(shù)境界,司空圖《二十四詩品·纖秾》用的是“采采流水,蓬蓬遠春”這樣的語言;要說明“文因情生”“情因物感”的道理,陸機便在《文賦》里這樣比喻:“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要論述“形式與內(nèi)容的關系”,劉勰《文心雕龍·情采》便借“水性虛而淪漪結(jié),木體實而花萼振”來喻示······俞平伯《重印<人間詞話>序》概括得好:“大體地說,我國的古代文論,是詩意的而非哲理性的文論。”
這種形象化、發(fā)散式、綜合性的文學理論語言,我們可曾在西方的文論中見到過?沒有!
西方的文化、文明,主要發(fā)源于古希臘,深受古希臘哲學的影響。西方的知識體系,主要是以自然現(xiàn)象和社會現(xiàn)象為研究對象而構(gòu)建的。因此,形式邏輯十分突出而重要,似乎一切都可以數(shù)字計量、線性推演,是否“科學”便成了衡量萬事萬物的唯一標準。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師生三人,被后世譽為“希臘三賢”,他們是古希臘,也是全部西方哲學乃至西方文化、文明早期最主要、最偉大的奠基人和創(chuàng)建者。蘇格拉底熟讀《荷馬史詩》及其他著名詩人的作品后,靠自學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30歲以后他做了一名不取報酬也不設講館的社會道德教師,整天在市場、運動場、街頭等公眾場合與各方面的人談論、探討各種問題。40歲以后他更是遠近聞名,經(jīng)常在雅典和當時眾多的學者、智者公開辯論哲學問題,主要是關于倫理道德和教育政治方面的問題。比如“什么是虔誠?”“什么是民主?”“什么是崇高?”“什么是勇氣?”“什么是美德?”“什么是真理?”“你如果是教師,在教育無知的人之前應該怎樣征服自己的無知?”“你是不是政治家?如果是,你學會了怎樣統(tǒng)治嗎?”……貫穿這些討論、辯論的主題,就是引導人們通過批判、辯駁去探尋人類的正義和善良,從而達到拯救靈魂和改造城邦的目的。
蘇格拉底被公認為當時最為博學、最有智慧的哲學家、思想家。他以一種對哲學的嶄新理解開創(chuàng)了古希臘哲學的新紀元,其創(chuàng)造的“蘇格拉底問答法”,作為一種哲學分析的工具和方法,特別重視對思維形式和思維規(guī)律的運用。這種形式邏輯的思維,強調(diào)抽象思辨、擅長邏輯推演、突出理論分析。這種思維方式給了學生柏拉圖以極其深刻而巨大的影響,并通過亞里士多德等后來者的傳承和發(fā)揚光大,一直影響到羅馬時代乃至后世的西方哲學、西方文化。僅僅是語言的表達方式、風格和文章的體例格式、模樣,我們從康德、尼采、叔本華、黑格爾、馬克思等人大部頭的著作中,就可以很分明地看到對話錄的影響。
客觀地說,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更是現(xiàn)代意義上的、純粹的、專業(yè)的哲學家和思想家。而孔、孟卻不然,他們一身幾任,既當老師開辦私墅給學生講學,又作政客周游列國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還曾數(shù)次入仕為官,身份實在很雜。他們的著述,雖只言片語,卻涉及政治、教育、文學、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德修養(yǎng)、家庭關系等很多方面,難免顯得龐雜,筆墨的確不?!堑?,讓“雜家”寫“專著”,也未免讓孔、孟勉為其難了!
這樣講,絕不意味著篇幅短小、語言簡樸、思想深廣的小冊子語錄體作品,就比宏篇巨著、雄辯滔滔、體例周祥的大部頭對話錄著作遜色甚至落后。事實上,東、西方這兩種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文體格式,各具特色,互有長短,好比中醫(yī)和西醫(yī),方塊漢字和拼音字母,水墨畫和油畫,產(chǎn)生于不同的歷史背景,受不同哲學思想的影響,各自是一個文化形態(tài)和表達體系,是不應該也不能夠簡單地以高低上下、“科學”“系統(tǒng)”與否來評判彼此的。
法國著名作家雨果在1865年寫作《莎士比亞論》時曾談到了世界文明問題。他說:“由此產(chǎn)生了兩首巨大的詩篇。此地是‘太陽神,那兒是‘龍……這兩個世界屬于最高的趣味,標志著這最高趣味的兩極。這最高趣味的一端有希臘,另一端有中國。”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在其巨著《歷史研究》中表達過類似的觀點。
其實,在我們看來,博大的學問、深刻的道理、精妙的意韻,用中國特色的語錄加以表達,更符合中國人的欣賞習慣、審美標準。那種從大概念到小術(shù)語的繁瑣闡釋,從個例現(xiàn)象到共性規(guī)律的線性推演,以及“因為”“所以”“不但”“而且”、皮毛骨肉分割開來,一二三四、甲乙丙丁地條分縷析,并不是中國人的思維習慣所擅長??!
語錄,永遠洋溢著中華民族生命的活力!語錄,永遠閃耀著中國文化鮮明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