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蘇鵬
外人看到的是一抹抹畫筆的印記,只有奧爾巴赫自己觸摸到的是一道道傷痕。那些夠震撼、夠殘酷的真實,會慢慢刺痛你、煎熬你,并深深地結(jié)痂在心里。
天啊,這是風景畫還是人物畫?層疊的機理間,埋藏著濃郁的悲情;巖石般的粗獷中,浮現(xiàn)出脆弱的女人體。她無助的蜷曲在藍色的鴨絨被上,身軀變得蔚藍,變得無邊無際。似乎在回味瘋狂過后的歡愉,又似乎沉浸在往昔甜美的記憶里。肆意流淌的顏料,像汪洋的海水,像飛濺的激情。
以雕塑般的厚重風格聞名于世,猶太畫家奧爾巴赫,拒絕當時大多數(shù)英國人物畫平庸的流俗,對于所謂的大眾審美不屑一顧,更不愿被某種單調(diào)的形式所固化。孤傲的背后,源于戰(zhàn)爭的苦楚,8歲時奧爾巴赫逃亡英國,父母被納粹所殺,從此成為他一生揮之不去的夢魘。
拿著刷子在畫布上縱橫交錯式的傾瀉,奧爾巴赫幾乎從沒有一次性的完成一張畫,第二天總是把前一天完成的刮掉,再從新開始涂抹,多次反復。外人看到的是一抹抹畫筆的印記,只有奧爾巴赫自己觸摸到的是一道道傷痕。那些夠震撼、夠殘酷的真實,會慢慢刺痛你、煎熬你,并深深地結(jié)痂在心里。
“人們不斷地變化與老去,記錄正在進行中的事物,哪怕是枯燥的,也是一件動人的事情?!彼囆g(shù)對于奧爾巴赫來說是一種撫慰,改變著他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既混沌又清晰的畫面,不僅表達了憤怒、恐懼,又彌漫著憧憬、希望。
單調(diào)給人一種無力感,但每一種單調(diào)背后,都凝固著似曾相識的命運,卻無法用一個定式來概括。很多年前,在日本札幌遇到一個快80歲做拉面老人,辛苦了一輩子,仍樂此不疲。老人興致勃勃地每天一大早熬湯、煮面、調(diào)味,然后看著那些心滿意足的食客,他覺得自己對社會仍有意義。日復一日的的生活,到底是一種綁架還是安穩(wěn),全在自心。
人們很難體味到規(guī)律的幸福感,總是有意無意地對抗、逃避。有則公案,一個沙彌厭倦每天勞作同樣的活,找老僧抱怨:我不喜歡重復,想選擇新的事情做。老僧回:佛祖一生都在重復講他的覺悟。人如用1%力氣選擇,99%用心重復,每一次都能感受新鮮的力量。如用99%力氣選擇,1%重復,他只能不斷重復挫敗感。
世界越來越吵鬧,簡單而純粹地因為熱愛去做一件事情,越發(fā)難能可貴。記得當年音樂指揮家陳佐湟忘乎所以地給我講,如何從單調(diào)的音階里享受無以倫比的精妙,“就像我在指揮演奏肖斯塔科維奇的曲目時,當音樂漸弱、弱到只剩一個提琴,一個旋律,一個音符,身后的空氣在凝結(jié),靜謐中,覺得只有我和他兩個人在對話,他說什么我都能理解。這種境界非常美?!?陳佐湟甚至認為肖斯塔科維奇是20世紀的貝多芬,“沒有什么嘩眾取寵,也不光彩照人,但他的作品有很多的悲劇性。他的配器簡單,甚至沒有和聲,但像木刻一樣,真是入木三分,每一刀下去都很有沖擊力,不追求音響的效果和色彩,追求的只是一種深沉?!?/p>
新近跟中國最大的機械行業(yè)掌門人、國機董事長任洪斌交流時,發(fā)現(xiàn)能堅守一個產(chǎn)業(yè)幾十年,不僅要適應(yīng)它的波峰波谷,還要能抵御外界種種誘惑,“我從小就是聽著廠子里敲敲打打聲長大的,實業(yè)融在我的骨血里。我認為國機永遠要堅守實業(yè),再賺錢的房地產(chǎn),再賺錢的金融,我們不去羨慕嫉妒恨別人。野蠻人很多,是吧?我們的本就是機械制造業(yè),中國航天衛(wèi)星上天了,高鐵走出國門了,但是馬桶蓋的問題、電飯煲的問題沒解決好。實際上我們還有太多太多的發(fā)展機遇?!?/p>
臨別任洪斌給我推薦了本有趣的書,是一個叫葉曼的103歲老人寫的《智慧人生》,葉老早年就讀北大經(jīng)濟系,中年為明生死而學佛,儒、釋、道、佛融匯貫通,書中她對智慧二字拆解為“日知而心彗”。如果人人最終都面向衰老、死亡,何不在循環(huán)往復里,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