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云,張婷婷
(1.武漢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武漢 430072;2.湖北理工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黃石 435003;3.赤峰市委黨校,內(nèi)蒙古 赤峰 024000)
?
馬克思恩格斯的道德實踐觀
姚 云1,2,張婷婷3
(1.武漢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武漢 430072;2.湖北理工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黃石 435003;3.赤峰市委黨校,內(nèi)蒙古 赤峰 024000)
馬克思恩格斯使道德立足于現(xiàn)實生活領域,從應然變成實然。首先,他們認為道德是人們在實踐生活中形成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因此,道德根源于生活,來源于實踐。其次,馬克思恩格斯把道德原則應用在社會實踐中。他們所持有的道德原則是人道主義,這表現(xiàn)在他們對資本主義私有制和異化勞動的批判中。他們也認為人道主義道德原則將在共產(chǎn)主義社會中得到充分體現(xiàn)。最后,在馬克思恩格斯那里自由是首要的道德價值。在共產(chǎn)主義社會中,自由才能真正被實現(xiàn)。他們在建構自由人的聯(lián)合體這一社會形態(tài)時,也建構了自我決定的自由的道德觀。因此,道德最終在社會實踐中才能被實現(xiàn)。
馬克思;恩格斯;道德;實踐;人道主義;自由
從康德到黑格爾再到馬克思,是德國古典哲學的一個偉大進程??档率沟赖聫乃赊D向自律,高揚了人的主體地位和自由,呼喚人們運用自己的理性,讓理性散發(fā)出耀眼的光芒,在人類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啟蒙意義。但他始終只是從思維、自我意識和個體的角度來看道德。個體在生活中實踐道德原則靠的完全是自律,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夠完全做到自律,這就很難解決道德原則的實踐性。黑格爾看出康德道德哲學的缺陷,試圖突破康德的這一個體主觀意志的局限性,使道德與客觀普遍的社會倫理生活相聯(lián)系,在倫理關系中去實現(xiàn)道德原則的內(nèi)容。他批判康德義務原則的空洞性,并給其賦予了新的內(nèi)容,“行法之所是,并關懷福利,——不僅自己的福利,而且普遍性質的福利,即他人的福利?!盵1]136但受到其客觀唯心主義哲學方法的限制,他所說的倫理關系雖然是市民社會關系,但這一倫理關系并不是來源于人們的物質生產(chǎn)和精神生產(chǎn)的實踐活動,因此,這一道德理想最終也很難實現(xiàn)。馬克思恩格斯使整個哲學史發(fā)生了轉向,創(chuàng)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相應的,在道德哲學領域,他們使用唯物史觀,從上位來看道德,從整個歷史發(fā)展的過程和社會結構的層面上來看道德。這樣道德就根源于物質利益,和哲學、宗教一樣不具有獨立的地位,只是依附于經(jīng)濟關系的、被社會存在所決定的社會意識。這與康德從個體的主體性來看道德的方法論不同??档聫膫€體的角度來看道德,從而尋求人的行為準則的依據(jù),為人的行動提供一種作為價值指導的道德原則。雖然可以說康德針對的是不受時間、階級、社會政治制度和地域限制的整個人類的道德價值觀,但他的道德觀歸根到底還是在更具體的、下位的層面上所形成的。康德與馬克思恩格斯相比,只是提出和解答了道德應該如何的問題,而馬克思更加根本地提出道德是什么以及道德的實在基礎問題。沒有馬克思恩格斯對后一個問題的解決,道德應該是什么這個問題就沒有了前提。因此,馬克思恩格斯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根本性地科學地看待道德的視角和方法。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tài),根源于人們的社會生活?!叭咳祟悮v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2]11這樣的個人是有血有肉的生活于現(xiàn)實社會中的人,他們需要吃穿住用行,因此,就需要生產(chǎn)滿足他們生存的物質生活資料,并在生產(chǎn)中生產(chǎn)著他們的物質生活本身,即他們需要進行物質生產(chǎn)活動。但是,人除了物質生產(chǎn)活動之外還有精神生產(chǎn),還具有意識,且人的各種生產(chǎn)活動都是受意識指導的。意識是人對現(xiàn)實生活過程的反映。當人意識到和他人的關系時,就產(chǎn)生了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的分離,產(chǎn)生了真正意義上的分工,這時意識才能現(xiàn)實地想象某種東西,才能去構造“純粹的”理論、神學、哲學、道德,等等。 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學等都屬于意識形態(tài),意識構造它們的過程也就是人們的精神生產(chǎn)過程。因此,道德是由人們在現(xiàn)存的社會關系的基礎上形成的意識構造出來的,根源于人們的物質生活。
由于意識是人腦對人們的現(xiàn)實生活過程的反映,所以“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盵2]17道德屬于意識的范疇,因此,生活是道德的來源,并決定了道德的內(nèi)容,道德也必須被運用到生活中去。道德是每一個個體的自由意志和自我意識結構的產(chǎn)物,它的內(nèi)容是在倫理關系中形成的,人們的倫理觀念影響著他們的道德行為和道德意識。倫理關系又是人們在生產(chǎn)活動過程中形成的,因此,恩格斯認為,“人們自覺地或不自覺地,歸根到底總是從他們階級地位所依據(jù)的實際關系中——從他們進行生產(chǎn)和交換的經(jīng)濟關系中,獲得自己的倫理觀念?!盵3]470倫理觀念來源于經(jīng)濟關系,人們的經(jīng)濟關系是在物質生產(chǎn)實踐中形成的,因此,它最終根源于生產(chǎn)實踐,所以道德也根源于實踐。實踐是生活的一種方式,包括精神生產(chǎn)活動、物質生產(chǎn)活動和政治活動。這樣一來,馬克思恩格斯就確立了道德與實踐的雙向互動:道德建立在實踐的基礎上,道德來源于生活,最后又必須回歸于生活,用于指導人的行為。
無論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道德規(guī)范是什么,他們從唯物史觀的角度去分析道德,把道德和人的現(xiàn)實的社會生活相結合,使道德真正地進入了人的實踐生活領域,從應然變成現(xiàn)實,這一點與康德單純從自我意志出發(fā)去解決道德原則的動機性,實現(xiàn)道德原則的現(xiàn)實約束性相比,確實是一大進步,并擴大了康德哲學中“實踐”這一概念所對應的內(nèi)容或實踐含義的范圍。在康德那里,承襲了亞里士多德,實踐是指實現(xiàn)目的的自由的活動,它主要指的是道德實踐,或者說道德意志活動和道德行為,而在馬克思這里實踐則指一切對象化的活動,它起源于人們的物質生產(chǎn)活動,包括物質生活和精神生產(chǎn)活動。
美國學者佩服認為,馬克思是混和義務論者;另外,也有學者認為馬克思的道德原則有人道主義、集體主義、平等正義、作為自我決定的自由、共同體和自我的實現(xiàn)等。筆者認為,馬克思恩格斯最主要的道德原則是人道主義。此人道主義不同于啟蒙時期的建立在抽象人性論基礎之上的人道主義,是從感性的現(xiàn)實的人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方面,從人的社會性方面,以及人的實踐生活方面去關心人的解放和自由。首先,“‘為人民謀福利’是馬克思早期倫理思想的核心理念,也是貫穿他一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4]16他始終關心的是人類的幸福。恩格斯“同馬克思一樣,也是抱著拯救人類、使人類幸福的理想,從基督教道德走出來,尋求現(xiàn)實的幸福?!盵4]18其次,馬克思恩格斯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使用的也是人道主義的道德標準。從整個社會歷史的角度來看,在資本主義社會,異化勞動和剝削是人類歷史進程上必然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它甚至對于整個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起過推動作用,但從道德價值標準來看,它們扭曲了人性,使人喪失了自主性。在這些批判中表現(xiàn)出馬克思恩格斯關心人的自主性和自由的人道主義觀念。此批判也是馬克思恩格斯把道德運用在精神實踐中的一個表現(xiàn)。
(一)對資本主義剝削的批判
馬克思恩格斯對資本主義社會的不人道、不道德的批判,主要表現(xiàn)在對資產(chǎn)階級對工人剝削的批判,以及對資本主義社會導致了整個社會的道德災難的批判。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揭示了資本家剝削工人的剩余價值,占有工人的勞動成果,使工人陷入非人的生活中。他認為,由于資本最大限度地追求剩余勞動,它所造成的后果是不道德地延長了工人的工作日,甚至到了極限的地步,而且超過了工人的身體極限。所以,“在這里,不是勞動力的正常狀態(tài)的維持決定工作日的界限,相反地,是勞動力每天盡可能達到最大量的消耗(不論這是多么強制和多么痛苦)決定工人休息時間的界限。”[3]197
此外,資本主義私有制使整個社會陷入道德危機。資本主義商業(yè)直接導致了互不信任和個人主義、利己主義的盛行。“私有制產(chǎn)生的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商業(yè)……,商業(yè)所產(chǎn)生的第一個后果是:一方面互不信任,另一方面為這種互不信任辯護,采取不道德的手段來達到不道德的目的?!盵5]447-449馬克思在此認為,無論資本家怎么樣為自己辯護,他們的不道德的利己的動機是無法磨滅的。純粹的追求剩余價值的目的,對工人進行不人道的剝削是資本主義生產(chǎn)關系的本質。正因為工人處于受剝削的地位,工人必須生存,因此,這種制度就導致工人階級道德水平的低下,并且“使整個社會分裂,人與人成為各自分離甚至對立的分子,開始了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zhàn)爭?!盵6]166-167
(二)對異化勞動的批判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勞動是異化勞動,是非人的活動,人完全依賴物,沒有自由?!霸诋惢瘎趧拥纳鐣P系中,必然產(chǎn)生倫理關系的奴隸狀態(tài)。主體依賴客體,成為客體的奴隸?!盵7]99
人的行為應該是自我決定的,而不是被外界迫使的。勞動是人最為直接的實踐方式。勞動應該是人的自由自覺的意志活動,是個人自我實現(xiàn)的活動。人的勞動成果應該是為人自身服務,或用來滿足人本身的物質精神需要的。異化勞動卻導致了人的勞動產(chǎn)品、勞動活動、類本質與人相異化,以及人與人本身的異化。在異化勞動中,人完全喪失了自主性,不但勞動不是人的自由的體現(xiàn),反倒人的物質生產(chǎn)、精神生產(chǎn)以及勞動產(chǎn)品反過來統(tǒng)治人。人被它們奴役,不能得到全面的發(fā)展,只能片面發(fā)展,甚至于畸形發(fā)展。人的類特征是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人的生命活動應該是以人的自由意識為主導的,它應該是人的自由意識的對象,即應該是有意識的生命活動。然而,在異化勞動中,人的類本質不再是人的勞動的性質、主題和主導因素,反而成了人維持生活的手段。
異化勞動不僅僅導致了人的自我異化,而且還導致了人與他人的對立,進一步來說,在資本主義社會是工人階級同資產(chǎn)階級的對立。馬克思認為,自我的異化表現(xiàn)在他與他人的實踐的社會關系中?!耙虼?,通過異化勞動,人不僅生產(chǎn)出他對作為異己的、敵對的力量的生產(chǎn)對象和生產(chǎn)行為的關系,而且還生產(chǎn)出他人對他的生產(chǎn)和他的產(chǎn)品的關系,以及他對這些他人的關系?!盵5]60-61即工人生產(chǎn)的勞動產(chǎn)品不是歸自己所用,而是歸資本家所有,工人在生產(chǎn)過程中的勞動不是自由自覺的活動,而是受到資本家的支配和奴役。
總之,“在資產(chǎn)階級社會,異化體現(xiàn)在私有財產(chǎn)制度中,而私有財產(chǎn)制度又加劇了異化?!盵8]279-280因此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自由、平等只是資本主義生產(chǎn)方式和商品交換所包含的原則,并不是真實的個人自由。自由的個人被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chǎn)方式和經(jīng)濟方式束縛了,人們處于這樣的社會關系之中,其發(fā)展受到阻礙。
以上馬克思恩格斯對資本主義制度及資本主義道德的批判,都是以人道主義為價值標準的,是唯物史觀的歷史標準和人道主義的道德標準的統(tǒng)一。如果說人道主義是馬克思恩格斯的道德原則,那么,用它來批判資本主義制度和社會就是他們把道德應用于實踐中的一個表現(xiàn)。從唯物史觀的角度看,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剝削對發(fā)展生產(chǎn)力是必要的,“《資本論》揭露了剩余價值的剝削本質,同時也肯定它創(chuàng)造現(xiàn)代文明的歷史意義。”[7]6它們的道德原則,比如功利主義、利己主義、享樂主義等是與其私有制的經(jīng)濟基礎相適應的,其道德價值也不像封建社會那樣是赤裸裸的對人性的摧殘,甚至提出了一些有進步意義的人道主義、自由、平等等道德價值標準,但它們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是被骯臟的私有制掩蓋下的虛偽的道德觀。馬克思恩格斯的人道主義不同于啟蒙運動的人道主義,它具有如下幾個特點:“第一,它肯定了物質生產(chǎn)力并通過物質生產(chǎn)力肯定了人對現(xiàn)世物質幸福的追求;第二,它把人的實踐活動作為全部人化世界發(fā)展的最后動力,高度肯定了人的主體性;第三,它把人類歷史、人自身的發(fā)展,理解為具有客觀規(guī)律的過程,充分體現(xiàn)了科學理性的重要意義?!盵6]200
那么,馬克思恩格斯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與他們的道德實踐觀有什么關系呢?它怎么就體現(xiàn)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根源于實踐又用之于實踐呢? 就整個社會歷史的角度來說,道德觀念和道德原則是一種社會意識,就個體的道德觀來說,道德是個人意識。資本主義社會的道德原則是由資本主義社會生產(chǎn)方式所決定的社會意識。就馬克思恩格斯本人而言,他們自己的道德原則是人道主義?!斑@種道德觀建立在三個首要的道德價值之上:自由(作為自我決定)(as self- determination)、人類共同體和自我實現(xiàn)。”[9]3他們的道德觀,或者說作為價值標準,依然根源于他們的生活實踐。他們雖然出生于資產(chǎn)階級家庭,但在社會生活中觀察到底層無產(chǎn)階級悲慘的生活狀況以及社會的不平等,使他們產(chǎn)生了革命的理念和對勞動人民同情的人道主義的道德原則,并一生都在為人的解放而努力奮斗。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正是他們對人道主義道德原則的實踐方式之一。資本主義制度對工人的剝削,使工人完全沒有自由,不能自我決定自己的生活和勞動,反倒成了生活和勞動的奴隸。所以,在資本主義社會人道主義無法真正實現(xiàn)。為此,馬克思恩格斯又建構了作為自由人的聯(lián)合體的共產(chǎn)主義社會,以實現(xiàn)人的最終解放和自由,從而也表明人類道德只有在此社會狀態(tài)中才能真正實現(xiàn)。
自我決定的自由是首要的道德價值。道德的行為是體現(xiàn)人的自由的行為。“馬克思把自由構想為克服一種受限制和受束縛的社會制度,克服的方法是建立另一種較少受到限制和束縛的社會制度。”[8]278這種社會制度就是共產(chǎn)主義社會。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和解放只有在真正的共同體——自由人的聯(lián)合體中才能真正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社會就是一種自由人的聯(lián)合體。或者說,馬克思恩格斯設計出一個所有人自由相處的,共同存在、共同生活的社會形態(tài),這個社會也是他們的道德理想的最高目標,它類似于康德的目的王國,同樣是把人當成目的,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和自由解放,不同點在于它們的哲學基礎不同,前者的哲學基礎是歷史唯物主義,后者的哲學基礎是理性主義。
(一)共產(chǎn)主義社會的道德價值
自由自覺是人的首要價值,這種價值在歷史的長河中,需要人們通過勞動實踐創(chuàng)造巨大的物質財富而慢慢實現(xiàn)。自由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人具有自我決定的自由、人的能力應得到充分全面的發(fā)展、人最終要進入以自由人的聯(lián)合體為特征的共產(chǎn)主義社會以及平等主義的分配原則。共產(chǎn)主義社會是對這一道德價值的證明和建構。
共產(chǎn)主義是馬克思恩格斯的道德理想,在此社會中人真正實現(xiàn)了自由、平等。第一,共產(chǎn)主義社會實現(xiàn)了人的本質的回歸。因為在共產(chǎn)主義社會中,不再有私有財產(chǎn),人的生活是自由自覺的,它完全實現(xiàn)了人道主義,實現(xiàn)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真正的和諧。 而且,它“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它是歷史之謎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這種解答。”[5]297即由于共產(chǎn)主義社會消滅了私有財產(chǎn),就進一步消滅了對人的本質的異化,從而使人回歸到自由的類本質,真正解決了自由和必然的對立。第二,共產(chǎn)主義社會是真正的共同體,它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人的自由的實現(xiàn)。人們在這個共同體中獲得了全面發(fā)展其才能的手段,實現(xiàn)了真正的自由。而共產(chǎn)主義之前的人類社會中的國家是虛幻的共同體,個人只有在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才有相對的自由,被統(tǒng)治階級不但沒有自由,反而國家是他們的枷鎖。因此,“在真正的共同體的條件下,各個人在自己的聯(lián)合中并通過這種聯(lián)合獲得自己的自由?!盵2]63共產(chǎn)主義社會就是真正的自由人的聯(lián)合體。第三,共產(chǎn)主義社會的設想透露著馬克思恩格斯對人的物質利益的高度關注?!霸诠伯a(chǎn)主義社會高級階段……在隨著個人的全面發(fā)展,他們的生產(chǎn)力也增長起來,而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個時候,才能完全超出資產(chǎn)階級權利的狹隘眼界,社會才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5]305-306即自由的獲得是基于物質財富充分發(fā)達的基礎之上的。在共產(chǎn)主義社會中,物質財富充分發(fā)展了,社會財富實現(xiàn)了按需分配,勞動才不會是被迫的活動,而是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人才能真正獲得自由和幸福。從中可以看出,馬克思恩格斯關心的是人們的富裕和幸福,這就像我國現(xiàn)在所大力促進老百姓的幸福和福利,以人為本,實現(xiàn)國計民生的目標一樣。
在馬克思恩格斯那里,在共產(chǎn)主義之前理想道德都不可能真正實現(xiàn),比如,資本主義社會實現(xiàn)的只是資產(chǎn)階級的道德,自由、平等、正義和人道只是在資產(chǎn)階級內(nèi)部被實踐和實現(xiàn)的道德原則,并不是全人類的自由平等和人道。這就需要我們進一步思考:在當今世界中,自由的道德價值能否被實現(xiàn),如果不能,那道德只是一種應當性的理想和要求,或者說至少在目前階段道德是虛幻的,而不具有實在性。那么,理想道德的完滿性與現(xiàn)實道德的局限性之間的差距如何克服?可以設想,要突破這種局限就需要從個體的主體自覺性去做文章,也就是要強調個體的自律,內(nèi)心秉持對道德法則的敬重,自我規(guī)定、自我立法并自我守法,把人道的和道義的道德原則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設若全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做到這樣,自由的道德理想就可能會被實現(xiàn)。
(二)共產(chǎn)主義社會與目的王國
康德道德原則的終極目標——目的王國直接影響了馬克思恩格斯。他們畢生為之奮斗的政治理想——自由人的聯(lián)合體正是來源于康德的目的王國理念。
“馬克思作為啟蒙運動基本精神的繼承者和批判者,并不否認自由平等應該成為社會發(fā)展和進步的目標。他認為‘自由自覺的活動恰恰就是人類的特性’。他也承認,‘在資產(chǎn)階級的統(tǒng)治下個人似乎要比先前更自由些’。馬克思所講的自由,基本含義就是康德意義上的個人自主和自我決定,他在批評康德的善良意志論時,并沒有對善良意志加以否定,而只是就善良意志的軟弱性而指責康德……馬克思只是說善良意志因為脫離了人們所處的社會歷史條件和人們的需要及欲望,所以無法在現(xiàn)實世界中實現(xiàn),但是馬克思并未因此而否認善良意志本身?!盵10]105在康德那里,善良意志也就是自由意志,人只有通過自律,遵守絕對命令,履行義務,才能進入一個有效合作的理想的社會狀態(tài)——目的王國,才能實現(xiàn)真正的自由。而依據(jù)馬克思的理念,人必須不斷地進行物質和精神生產(chǎn)活動,創(chuàng)造出非常豐富的物質財富,才能進入自由人的聯(lián)合體,才能充分發(fā)展人的能力,實現(xiàn)自我,才能實現(xiàn)平等的自由。但他的自由人的聯(lián)合體無疑受到了康德的目的王國的影響。
馬克思恩格斯的共產(chǎn)主義社會與目的王國一樣都是一種道德理想,不同點在于:前者是以人的自由聯(lián)合和自由自覺的現(xiàn)實的社會實踐活動為特征的,它的主體是現(xiàn)實的有血有肉的從事物質生產(chǎn)和精神生產(chǎn)的人;后者是從所有人的目的中抽象出來的一般目的的集合體,它的主體是抽象的人的類觀念。共產(chǎn)主義社會理念的哲學基礎是歷史唯物論,這就決定了它是以人的實踐為基礎的現(xiàn)實生活的人的共同體??档碌哪康耐鯂远摰睦硇灾髁x為基礎,所以它從個體的自我意識出發(fā),認為僅僅通過個體的自我意志的自律就能達到目的王國理想狀態(tài)。在目的王國中所有人都是自由、平等和理性的存在者,所有人都具有立法的權利和資格,并都守法,人與人之間互為目的和手段。共產(chǎn)主義社會最終要達到的目標也是把人作為目的,充分體現(xiàn)了人的尊嚴和價值。在共產(chǎn)主義社會中,所實現(xiàn)的私有制、階級和異化勞動的消滅,甚至于國家的消亡,以及按需分配,體現(xiàn)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以及人性的復歸。雖然馬克思恩格斯具有與康德相似的實踐目標,但在共產(chǎn)主義社會中,自由的實現(xiàn)依據(jù)的是現(xiàn)實的人的社會關系,在此社會中,人與人之間才能真正互為目的和手段,每個人的生活是他人生活的條件。無疑馬克思恩格斯使實踐突破了人的主觀意志的范圍,進入客觀的現(xiàn)實的人的社會活動中,這樣,他們所追求的自由以及把人作為目的,比康德的目的王國較為現(xiàn)實。
總之,馬克思恩格斯的最終目的是實現(xiàn)全人類的解放。他們的道德實踐觀是以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為最終目的的。人類改造客觀世界的感性的物質性的活動最終還是為了解放全人類。自由人的聯(lián)合體,即共產(chǎn)主義社會是人類真正實現(xiàn)道德價值的社會。
[1][德]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范揚,張企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2]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M].節(jié)選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宋希仁.馬克思恩格斯道德哲學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12.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7]安啟念.馬克思恩格斯倫理思想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8]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9][美]R.G.佩服.馬克思主義、道德與社會正義[M].呂梁山,等,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0]胡真圣.兩種正義觀:馬克思、羅爾斯正義思想比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編輯:黃航
Marx and Engels’s Views on Moral Practice
YAO Yun1,2, ZHANG Tingting3
(1. Marx college,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2,China;2. Marx School of Hu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Huangshi Hubei 435003, China;3. Chifeng Municipal Party School, Chifeng Inner Mongolia 024000, China)
Marx and Engels make morality base on the real life, and make it turn from “ought” to “be”. First, morality is social ideology formed in people’s life, therefore, the moral is rooted in life and practice. Second, Marx and Engels apply moral principles in the social practice. Their moral principle is the humanitarianism, and that they criticize the capitalist private ownership and alienated labor show it. They also think that humanitarianism is fully embodied in the communist society. Finally, Marx and Engels think that freedom is the primary moral value. In the communist society, the freedom can truly come true. When they construct free community,and also construct the the moral conception of freedom and self-determination.Thus, morality finally can be realized in social practice.
marx; engels; morality; practice; humanitarianism; freedom
10.3969/j.issn.1672-0539.2017.01.002
2016-04-30
湖北理工學院引進人才項目“康德自律的道德觀及其對高校立德樹人的啟示 ”(9862)
姚云(1979-),女,安徽臨泉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博士,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后,湖北理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主要從事西方倫理學、倫理學基礎理論研究;張婷婷(1982-),女,內(nèi)蒙古赤峰人,內(nèi)蒙古赤峰市委黨校講師。
B0-0
A
1672-0539(2017)01-0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