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透視《東西洋考每月統(tǒng)記傳》之創(chuàng)辦:文化與歷史的視野

        2017-03-20 17:27:19蔡騏劉嘉佳
        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16年6期
        關(guān)鍵詞:傳教士沖突

        蔡騏 劉嘉佳

        摘 要:《東西洋考每月統(tǒng)記傳》作為基督新教傳教士在中國境內(nèi)所創(chuàng)辦的最早的中文報刊,是在清王朝陷入衰敗、西方國家紛紛崛起之際誕生的。歐洲中心觀的泛化使得新教傳教士認為自身的文化有被假定的優(yōu)越性,有資格被普遍化,而中國文化作為“異端”文化,理應(yīng)被西方文化同化。這與中國文化中根深蒂固的“華夷”觀念形成了極大的沖突。而自古以來華洋雜處的廣州也成了異質(zhì)文化最易進入的地區(qū),傳教士依據(jù)自身的認知圖式,結(jié)合漢語學習的經(jīng)驗,選擇了直接用漢語著書辦報的方式在這里傳播西方文化?!稏|西洋考每月統(tǒng)記傳》的誕生折射出的是中西文化在跨文化交流過程中的沖突和妥協(xié)。

        關(guān)鍵詞:《東西洋考每月統(tǒng)記傳》;傳教士;異質(zhì)文化;沖突;適應(yīng)策略

        作者簡介:蔡 騏,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南 長沙 410081)

        劉嘉佳,湖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研究生,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旅游學院講師(湖南 長沙 410081)

        鴉片戰(zhàn)爭以前,國人面對的是陌生的西方,西人面對的是閉塞的中國。清朝統(tǒng)治者厲行禁教,然而西方傳教士卻正致力將傳教活動由南洋一帶向中國內(nèi)陸擴張。廣州在開埠以前已成為西方傳教士活動的據(jù)點之一,他們采取合法或非法的手段,公開或隱蔽地在這里印刷宣傳品,吸收信徒。1833年8月1日,普魯士傳教士郭實臘在此創(chuàng)辦了中文報刊《東西洋考每月統(tǒng)記傳》。著名學者戈公振曾說:“此報發(fā)刊于中國境內(nèi),故我國言現(xiàn)代報紙者,或推此為第一種。”?譹?訛作為中國境內(nèi)第一份中文報刊,《東西洋考每月統(tǒng)記傳》在中國報刊史、新聞史和出版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譺?訛。

        筆者在此處關(guān)心的問題是,在厲行報禁、教禁的清王朝,這份由外國人創(chuàng)辦的中文報刊究竟是如何誕生的?傳教士為什么選擇創(chuàng)辦中文報刊?為什么該刊會在此時創(chuàng)辦?創(chuàng)刊地點又為什么會在廣州?中西文化會面時,彼此之間會發(fā)生怎樣的糾結(jié)和拉扯?本文針對《東西洋考每月統(tǒng)記傳》的創(chuàng)刊背景,從時間和空間這樣兩個維度觀察清代前中期新聞傳播體系創(chuàng)構(gòu)過程中國家和民間場域的互動,并討論中國與西方國家在經(jīng)濟、社會、宗教和科技方面的矛盾與沖突,以觀照跨文化融合過程中異質(zhì)文化的適應(yīng)過程。

        一、自由迷失與理性啟蒙:輿論鉗制下的新型媒介滲入

        當中國社會步入19世紀時,雖然清政府仍恪守“閉關(guān)”的外交政策,僅留廣州一口通商,然而中外貿(mào)易往來卻方興未艾,西方商品開始通過廣州口岸大量涌入中國。曾有人對外國入華商品的總量作了大概估計,“若大泥羽毛嗶吱銅錫綿花蘇木藥材等類,每歲約值千萬金”?譻?訛。與此同時,英國對華的鴉片輸入量激增。1800到1818年,英國對中國的鴉片貿(mào)易每年不超過四千箱(每箱約重140磅)?譼?訛;1820至1824年間,增至平均每年7 800余箱?譽?訛;1830年增至20 188箱?譾?訛。起初,由于吸煙所費不貲,吸煙人往往是富有的紳士、中央政府的官員(有人說吸煙者占五分之一)、衙門胥吏和士兵?譿?訛。到了1819年,白皮土(麻爾洼)和公班土(八達拿)的互相競爭使得鴉片煙價格下降,吸食鴉片靡然成風。如黃爵滋在奏折中所述,“嗣后上自官府縉紳,下至工商優(yōu)吏,以及婦女僧尼道士,隨在吸食,置買煙具,為市日中。盛京等處,為我朝根本重地,近亦漸染成風?!??讀?訛英國鴉片販子泰勒也曾這樣描述他的生意,“鴉片象黃金一樣,我可隨時賣出?!??讁?訛鴉片成為英國煙商攫取暴利的源泉,其交易的興旺也促使英商鴉片走私愈演愈烈。據(jù)史料記載,“各國夷船每將鴉片煙私行夾帶來粵,奸商人等從而販賣漁利”,然而,“大伙小販,到處分銷,地方官并不實力查禁”?輥?輮?訛,“有一種匪徒,練習快蟹船只,飛行海面,為夷人遠私偷稅,賄通兵役,朋比為奸”?輥?輯?訛。這說明,鴉片貿(mào)易還助長了清王朝官場的腐敗,全國上下看不清時局,迷失了方向。不過,士大夫中仍有關(guān)心時務(wù)者敏銳地感到這種來自外洋的壓力,于是,頻發(fā)議論,“禁用洋貨”、“論洋害”,曰“近惟英夷,實乃巨詐,拒之則叩關(guān),狎之則蠹國”?輥?輰?訛,“洋與吾,商賈皆不可復通”?輥?輱?訛。在英國煙商看來,士大夫們?yōu)榍逭_出的這些“良方”對于鴉片貿(mào)易卻可能是一劑“毒藥”。他們依靠鴉片走私才迅速扭轉(zhuǎn)了幾個世紀以來對華貿(mào)易的逆差,只有這種格局長期維系,他們在華的經(jīng)濟利益才能得以延續(xù)和擴大。如此一來,刺探清政府的政情對英國煙商來說變得異常重要。

        清朝廷主要的政事信息多以宮門鈔、皇帝諭旨和臣僚章奏記載,通過清代官報刊發(fā)。官報又稱“邸報”,只傳“朝廷之政事,不錄閭里之瑣屑”,主要在官僚機構(gòu)內(nèi)部流通,閱邸報者為“學士大夫居多,而農(nóng)工商賈不預(yù)焉”?輥?輲?訛。該報不以盈利為主旨,為官員們明悉朝政服務(wù),由駐京提塘負責抄傳發(fā)行,駐各省省會的提塘負責京省之間官報的傳遞。然而,為了發(fā)行便利,各提塘均有公設(shè)報房,“各提塘官讓某個特定報房印制其預(yù)算支持的報紙。當時的報紙監(jiān)管是松散的?!??輥?輳?訛于是,后來有為提塘報房抄錄刊刻“邸報”之人從提塘分離出來,自辦了民間報房,他們通過翻印由提塘傳發(fā)的官報賺取利潤。這就是報房京報。有史料記載,“有南紙鋪名榮祿堂者,因與內(nèi)府有關(guān)系,得印《縉紳錄》及《京報》發(fā)售,...... 販于西北各省,......銷行頗易?!保枯??輴?訛報房京報的外銷說明,隨著中國社會的態(tài)相和時序愈發(fā)畸形,無緣官報但渴求獲知朝政動向的平民百姓正在不斷增多,民間社會對新聞的需求變得強勁?!暗老讨g,有所謂良鄉(xiāng)報者,......然良鄉(xiāng)報價貴,不易得閱,......于是省中之提塘又買良鄉(xiāng)報而翻印售賣矣?!保枯??輵?訛然而,由于清政府實行嚴格的報禁,掌管和控制新聞的機構(gòu)仍然是官府,“朝廷每天公布官報中的政事信息,以供給民間報紙之需,唯一的限定就是報紙必須逐字記錄朝廷事宜并以規(guī)定的形式發(fā)行。......朝廷專門設(shè)立了一個監(jiān)察和報告行政違法的審查機構(gòu)?!保枯??輶?訛所以,這些民辦報刊不論是外銷的報房京報還是翻印的“良鄉(xiāng)報”,都只準刊載朝廷允許發(fā)布的科抄事件,沒有自采新聞,亦不許自由表達輿論。民報與官報傳播一統(tǒng)的局面反映出清朝報刊不過是政府控制下的用以教化和維護政體的工具而已,只是京報在基層的縱深傳播和讀者層次的增加意味著不同的文化群體可能已經(jīng)出現(xiàn)。對于內(nèi)群體而言,言論出版自由受限,輿論被鉗制;而對于與中國人文化距離較大的外群體而言,這種傳播一統(tǒng)的局面正好為他們讀懂清朝朝政提供了更為直接的信息。英國人羅伯特·馬禮遜(Robert Morrison)就多次提到他購閱京報的情形,“今天我在《京報》上讀到中國皇帝下詔。......”?輥?輷?訛他還在寫給倫敦傳教會秘書柏德牧師的信上寫到,“在1815年10月6日的《京報》中刊載:中國政府在湖北、江西和江南等省發(fā)現(xiàn)有煽動百姓造反的傳單,已有不少人被拘捕,上奏此事的總督已升了官職。”?輦?輮?訛另據(jù)史料記載,他曾翻譯過一些《京報》寄給歐美的各種宗教雜志,“我們收到數(shù)期由馬禮遜牧師翻譯成英文的《京報》和其他中文作品,這些講述中國風俗與文學的文章很有意思?!??輦?輯?訛作為來華的第一位新教傳教士,馬禮遜從1809年起受雇于東印度公司。閱讀中國報刊的經(jīng)歷無疑使他成為了英國煙商天然的合作伙伴,同時也為他作為傳教士深入了解中國文化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中西兩種異質(zhì)文化交流的一大障礙就是宗教。然而,以宗教認同為基礎(chǔ)的異端觀念一旦與啟蒙運動理性主義對知識和科學的推崇以及追求“自由”、“平等”的觀念疊加,這種“歐洲中心主義”就與同樣以自我文化為中心的“華夏中心主義”形成了更大的沖突。18世紀末英國人眼中的中國是這樣的,“中國文化即停滯不前,而歐洲文明,無論是技術(shù)知識和禮貌,都日新月異”?輦?輰?訛,“在中國的政治、倫理和歷史的文獻中找不到任何自由色彩的理論”?輦?輱?訛;后來衛(wèi)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初到廣州時寫信給父親也曾這樣說道,“在這些街上四處走走,你會看到觸犯上帝尊嚴的種種令人厭惡的行為,......每家商店、每個角落、每個門柱,……線香的數(shù)量是如此眾多......,我們難道不應(yīng)該深深同情這群人,共同努力幫助他們嗎?”?輦?輲?訛西方文化已習慣于“對精神進行劃界,認定自己是特殊的并且是優(yōu)越的;自己的特殊性由于有被假定的優(yōu)越性,因此有資格被普遍化,有資格代替或統(tǒng)治其他特殊的他者”?輦?輳?訛。為了所謂的“優(yōu)越”,傳教士肩負著在“異端”國家傳播西方文明的使命。于是,他們尋求著一種在中國進行文化傳播的工具。而早在17、18世紀,歐洲的近代報業(yè)就已產(chǎn)生,并隨著歐洲工業(yè)革命的拓展和啟蒙運動的深入不斷發(fā)展。在傳教士看來,中國的印刷術(shù)“從最開始到現(xiàn)在,印刷模式都十分簡單原始。......在印刷大部頭作品的時候,雕版的體積很大,很占地方;而在印小冊子時,刻模板所費時間和金錢又顯得很不值?!??輦?輴?訛相比之下,西方已掌握了鉛字印刷技術(shù)并成功開發(fā)了中文活字印刷系統(tǒng),這種較為先進的技術(shù)使得報刊印刷更加容易。但由于清政府海禁、教禁、報禁均未開,中國本土的言論出版自由非常受限,傳教士在中國本土辦報顯得非常困難,誠如郭實臘《東西洋考每月統(tǒng)記傳》辦刊宗旨所表達的:“鑒于中國人仍然妄自尊大,固步自封,視異族為‘蠻夷,需要謹慎巧妙地展示西方的文明……”?輦?輵?訛但此刻他們已加快了在中國外圍的傳教步伐,在馬六甲、巴達維亞、新加坡、檳榔嶼、曼谷等地著書立教。馬六甲和巴達維亞成為了他們出版中文書刊的主要基地。1811至1833年二十余年間,傳教士在這兩地出版的中文書刊達六十一種?輦?輶?訛。

        這一時期的中國,鴉片流毒自由泛濫,官場腐敗亂象叢生,加之官報、民報傳播一統(tǒng),輿論一律,社會迷失了發(fā)展方向。而在英國,對華貿(mào)易逆差急劇扭轉(zhuǎn),工業(yè)革命掀起了又一個高潮,加上基督新教的異端觀念由來已久,歐洲啟蒙運動的理性主義繼續(xù)發(fā)展,于是,西方傳教士懷著一種極大的文化優(yōu)越感希望同化華夏異質(zhì)文化。在南洋一帶,他們已經(jīng)開始借助近代報刊這種西方的新型媒介對華僑進行文化滲入了。

        二、邊緣與中央:報業(yè)市場興盛背后的多元文化激蕩

        在國內(nèi),由于清政府對輿論鉗制得緊,民報雖然取得了合法地位,但“均以轉(zhuǎn)載《京報》為唯一材料”?輦?輷?訛,傳教士若刊印宗教書籍、手冊或者報刊則屬于非法。于是,他們嘗試調(diào)整辦報策略,先從文化控制力較弱的邊緣地帶開始,而廣州無疑便處在這種邊緣地帶。

        廣州位于南海之濱的珠江口,珠江三角洲北緣,中國內(nèi)陸南部邊緣省份廣東省的中南部。19世紀初的廣州民間報業(yè)市場呈現(xiàn)出興盛之勢,除了活躍著報房京報、“良鄉(xiāng)報”,還盛行一種更具接近性的地方私營報紙——轅門抄。與提供中央政府信息的官報和京報不同,轅門抄以官場瑣聞、衙門政務(wù)為探訪對象,主要提供地方官場信息?輧?輮?訛。“類似京報的小型報紙,但是形式不太規(guī)范,基本上是在間或政治環(huán)境相對寬松的環(huán)境下印制的”?輧?輯?訛,“每日出版,刊載內(nèi)容無須政府檢查”?輧?輰?訛。這說明由于廣州距離清王朝政治及文化中心北京路程遙遠,朝廷對該地區(qū)公共領(lǐng)域及文化的控制能力相對較弱,而地方私營報紙的發(fā)展也使得行會及地方社會網(wǎng)絡(luò)更加穩(wěn)固,客觀上會給傳統(tǒng)文化在當?shù)氐闹髁鞯匚粠硪欢ǖ臎_擊。

        地理區(qū)位上處于邊緣的廣州卻是清代對外貿(mào)易的中心,以廣州為中心的廣東沿海對外貿(mào)易歷史源遠流長。秦漢時期(約公元前226—公元220年),廣州就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fā)港,與海外交往頻繁。到唐宋時期,廣州已發(fā)展成為世界著名的東方大港,并首設(shè)全國第一個管理外貿(mào)事務(wù)的機構(gòu)——市舶司總管對外貿(mào)易,另外還有“蕃坊”供外國商人居住。從五代到北宋,廣州成為中國最大的商業(yè)城市和通商口岸,貿(mào)易額占全國98%以上。到了元代(約公元1206—1368年),世界上同廣州有貿(mào)易往來的國家與地區(qū)有140多個。至明代(約公元1368—1644年),廣州便有了“出口商品交易會”。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在廣州設(shè)立粵海關(guān),成為中國政府最早設(shè)立的海關(guān)。到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廣州成為中國惟一合法的海上對外貿(mào)易口岸,即所謂的“一口通商”?輧?輱?訛。自古以來充當貿(mào)易樞紐的角色使得廣州歷來便是華洋雜處之區(qū),與海外商貿(mào)的頻繁往來使這里被認為是異質(zhì)文化最容易進入的邊緣地帶。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清政府將對外貿(mào)易的商人從牙行中分離出來,招募了十三家較有實力的牙行經(jīng)紀人,指定他們與到達廣州黃埔港的外國商船做生意并代海關(guān)征繳關(guān)稅,始稱“廣東十三行”。他們是清政府指定專營對外貿(mào)易的壟斷機構(gòu)?!暗拦舛昃旁率巳眨瑥V東省太平門火災(zāi),焚燒一萬五千余戶,洋行十一家,以及各洋夷館與夷人貨物,約值四千余萬兩?!保枯??輲?訛另外一位曾在商館中工作過的美國人也在回憶錄中寫道:“一八二二年的大火,在西郊破壞了一萬二千座房子、廟宇及商店?!??輧?輳?訛這些記載從側(cè)面反映出當時廣州的外國商館已有數(shù)家,外國商人和傳教士也應(yīng)不在少數(shù)。有史料記載,“不同國籍的大約300名外國人在這里居住并與中國人交易”?輧?輴?訛。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由于清政府全面管制外商活動,規(guī)定不許外國商人直接同中國百姓和官吏隨便接觸,于是,一批專門和外國人打交道的買辦、通事、仆役應(yīng)時而生。與行商們一起,他們成了清政府與外國人交流的中介,外商納稅、向清政府呈遞稟書均由他們代辦,外商在廣州居住和活動也由他們負責監(jiān)督?!爱斖鈬擞星笥谥袊藭r,他們一般先起草一份請愿書,然后就把它拿到一個被稱之為油門(Oil Gate)的城門那里,最后把請愿書交給在場的衙役或低級官員?!保枯??輵?訛對于傳教士來說,由于這些人是他們最直接和最容易接觸到的中國人,并且他們靠外國人吃飯,因此是傳教士可以傳遞西方文化信息并施加影響的一部分中國人。

        信息傳播有兩類主要方式,人際傳播和報刊等大眾媒介傳播,傳播強度的大小可通過傳播廣度、傳播密度、傳播的信息量和傳播鏈的級數(shù)來衡量。從這個意義上講,由于與買辦商人直接接觸,傳教士可以借助人際傳播的方式實現(xiàn)西方文化信息的傳遞;這種方式傳播鏈傳播級數(shù)低、頻數(shù)高,因此受傳的買辦商人獲知的信息不易失真。買辦商人又與清朝官府和百姓有廣泛的接觸,因而這條始于傳教士的人際傳播鏈條可以借助買辦商人、官府和民眾這個強大的社會關(guān)系網(wǎng)擴散。不過,傳教士也意識到要在中國傳播西方文化不能只依靠人際傳播,“中國政府不容許公開講道傳播福音,因此,傳播基督教相關(guān)知識的最好辦法就是刊印宗教書籍和手冊,......直到每個說漢語的人都能用他們自己的語言閱讀上帝的偉大作品并認識神的恩典?!??輧?輶?訛既然中西方所有的商貿(mào)、政治和文化交流都集中在廣州一地,這里無疑已成為中國華南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中心。在這里,傳教士能夠直接與中國的買辦商人接觸,如果利用印書辦報的方式散發(fā)書籍和報刊,信息傳播經(jīng)過的級數(shù)越多,傳播的信息量和傳播廣度也就可能越大。1815年,馬禮遜和米憐(William Milne)在馬六甲創(chuàng)立傳教中心站就是看重那兒華人移民多。后來,馬六甲傳教站一直是新教傳教士在東亞和東南亞的活動中心,也是他們在中國外圍出版中文書刊的中心?輧?輷?訛。廣州離馬六甲近,因而在他們看來與西方文化的距離相對較小,有條件成為多元文化的中心。

        就這樣,廣州徘徊在邊緣和中央之間。由于遠離朝廷,廣州的地方報業(yè)市場興盛,傳統(tǒng)主流文化對它的附著力比較小;由于靠近南洋,廣州與外洋接觸頻繁,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異質(zhì)文化在這里激蕩。

        三、 沖突與融合:傳教士文化身份激活與近代報刊突圍

        由于擁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yōu)勢,廣州被認為具備天然良好的傳教基礎(chǔ)?;叫陆滔胍M入中國,選擇廣州作為基地是最好不過了。不過,基督新教文化是一種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完全異質(zhì)的西方文化,以宗教認同為基礎(chǔ)的異端觀念貫穿傳教士思想發(fā)展的始終。他們曾這樣描述中國的佛教:“他們就像羅馬人,將上帝的真理當作謊言,禮拜那些偶像勝于我們應(yīng)當永遠稱頌的創(chuàng)世者?!??輨?輮?訛還有一位牧師在布道演說中將虔誠的傳教士比作一名優(yōu)秀的戰(zhàn)士:“你將親眼見識到什么是最陳舊、最根深蒂固的偶像崇拜,...你將去攻打最堅不可摧的堡壘中的‘惡魔(Prince of Darkness)。”?輨?輯?訛從進入中國傳教之初,傳教士就把中國人和中國文化當作“異教徒”和“異端文化”來認知的,而對于中國人來說,“華夷”之分也早已根深蒂固,這樣中西文化會面,二者勢必會發(fā)生沖突。于是,傳教士就成為這種跨文化沖突的承受者和跨文化調(diào)適的實踐者。

        據(jù)《中國叢報》(Chinese Repository)統(tǒng)計,從1807年到1842年,共有24名新教傳教士踏跡于澳門及廣州兩地,而其中尤以馬禮遜、郭實臘、裨治文三位與廣州關(guān)系最為密切?輨?輰?訛。英國人馬禮遜是最早來到中國的。他于1805年參加倫敦傳教會并開始在英格蘭南部的高斯坡神學院深造,1807年從神學院畢業(yè)并被委任為牧師。早在來華傳教之前,他便開始學習中文,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也始于其中文學習。他先跟當時住在倫敦的一位中國人容三德(Yong Sam-tak)學習中文,到廣州后又聘請兩位中文教師教他廣東話和官話。容三德從英國返回廣州后又為他教授四書五經(jīng),來自北京的天主教士殷坤明則用拉丁文教他滿語,羅謙及高先生還教他中國經(jīng)史之學?輨?輱?訛。郭實臘(Charles Gützlaff)1803年生于德國普魯士,18歲時到柏林的教會學校學習,1823年加入荷蘭布道會,1826年畢業(yè)于荷蘭鹿特丹神學院?輨?輲?訛。他曾在英國倫敦學習教理,并慕名拜訪了當時回國省親的馬禮遜。了解了馬禮遜在中國傳教的事跡之后,他決定選擇到中國來傳教?輨?輳?訛。1827年他接受荷蘭布道會的派遣來華傳教,到達巴達維亞后向在這里傳教的倫敦會傳教士麥都思學習中文;不久,又前往新加坡、暹羅等地的華人社區(qū)傳教。1829年,和荷蘭布道會脫離關(guān)系后,他前往馬六甲為倫敦布道會服務(wù),并同英國來華的傳教士、商人及官方人士建立了廣泛的聯(lián)系?輨?輴?訛。1830年間,郭實臘“歸宗”了在暹羅從商的福建籍郭姓家族并取了中文名字?輨?輵?訛。他們的上述經(jīng)歷似乎表現(xiàn)出他們對中國文化的接受和熱愛,然而,人們的價值觀念其實更多地受到其自身文化的影響。

        阿德勒曾說:“文化決定認知。我們在我們各自的文化背景上形成了看待世界的方式。”?輨?輶?訛因此,不論我們生活在哪一種文化中,認知都在每一個人身上以信念或價值觀的形式存在,而信念和價值觀又決定了人們的態(tài)度和行為。西方人對中國的興趣的出發(fā)點其實并“不受中國的歷史現(xiàn)實左右”?輨?輷?訛,而更多的是出于西方自身的需求,他們將中國想象為“與自己形象相對照的‘他者”?輩?輮?訛,而他者與自身‘其心必異。于是,在他們的眼中,中國文化就是異端文化。雖然郭實臘來自德國普魯士,曾服務(wù)于荷蘭布道會,屬于基督新教的路德宗;馬禮遜來自英格蘭,服務(wù)于倫敦布道會,屬于基督新教的公理宗,兩個人的身份特性不盡相同,但當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時,人們通常會選擇去強調(diào)一種或多種身份?輩?輯?訛。正因如此,當這兩人身份特性的差異被置于新教文化和儒家文化沖突的大背景下,異端觀念就會使得傳教士肩負起征服異教文化的共同的使命,從而,“新教傳教士”這個共同的文化身份被激活并放大。這正如郭實臘所言:“長久以來就懷有這樣的堅定信念,即在當今的日子里,上帝的榮光一定要在中國顯現(xiàn),龍要被廢止,在這個遼闊的帝國里,基督將成為唯一的王和崇拜的對象?!保枯??輰?訛馬禮遜在倫敦傳教會為他重返中國舉行的歡送大會上也說:“有上帝和我們同在,遵照他的吩咐,進入異教徒中間去,將福音傳給眾人聽。這就是我們前往異教國家去的宗旨和希望?!保枯叄枯??訛

        不過,作為這種跨文化沖突的承受者,傳教士又亟需在自身認知圖式的基礎(chǔ)上調(diào)適這種體驗。人類學家克拉克洪(Kluckhohn)曾寫道:”人類文化如果沒有語言,那是不可想像的。”?輩?輲?訛語言符號是文化的基礎(chǔ),然而,由于中國疆域遼闊,各地方言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在廣州當?shù)氐闹形膶W習不足以幫助傳教士克服口頭交流的所有障礙。馬禮遜在到廣州后不久,曾寫信給倫敦傳教會的司庫哈德斯凱爾牧師說:“現(xiàn)在的困難是,這里大部分的中國人不會說官話,......他們必須聽得懂我講的官話和所寫的中文,我才能將基督的福音傳給他們。”?輩?輳?訛后來,他們發(fā)現(xiàn),雖然各種方言發(fā)音不同,但漢字這種形式是固定的,“粵語與官話以及其他方言的區(qū)別只是發(fā)音不同,漢字的書寫在各地都是一樣的”?輩?輴?訛。于是,馬禮遜的助手米憐先生在論及中文和傳教政策時說:“中國的書寫文字是全國統(tǒng)一的,利用寫中國字的辦法可以與任何講方言的中國人溝通,這是中國的特點?!??輩?輵?訛既然文字可以幫助他們與“異教徒”進行有效溝通,那么,他們至少可以嘗試借助漢語文字這種語言符號來應(yīng)對所出現(xiàn)的文化沖突。

        他們中的馬禮遜最初隱居在美國商館,后來一直隱姓埋名,以東印度公司譯員的身份留在中國。然而,從1807年9月抵達廣州之日起,馬禮遜就一直在做編書譯著的工作。在華的二十多年里,他先后在東印度公司的印刷所出版過漢語字典,和米憐在澳門、馬六甲等地創(chuàng)辦過印刷所并印刷和出版過數(shù)十種中文書報。早期的出版經(jīng)歷更使馬禮遜堅信“書籍雖然是無聲的,但其效果卻是有力量的”?輩?輶?訛。后來有史料記載了傳教士散發(fā)圖書時的情形:“我們打開包,拿出一本福音書,讓我們這群人中的一個積極的小青年高聲朗讀。他讀了幾行之后,一個站在他后面看他讀書的人拿走了這本書。......每個人都向我們要書,……我們的書包很快空了,……我估計有50本左右?!??輩?輷?訛雖然馬禮遜一度被視為“違抗中國皇帝的禁令”被免除譯員職務(wù),但他振臂高呼:“上帝賦予人類有思想和言論的自由,有寫作和印刷出版的自由,……沒有一條人立的法律可以取消這個天賦的人權(quán)?!保枯??輮?訛這不僅體現(xiàn)出對“自由”的理解存在著跨文化的沖突,而且也表明傳教士在異質(zhì)文化環(huán)境中通過出書辦報來調(diào)適這種沖突的決心也從未動搖。傳教士在南洋一帶積累的出版經(jīng)驗無疑能給《東西洋考每月統(tǒng)記傳》的創(chuàng)辦提供有效的指導。加之1826年以后倫敦會對馬禮遜傳教事業(yè)的經(jīng)費支持越來越少,而他投資給華商的錢財又因生意失敗而付諸東流,新夫人接連出生的孩子也造成馬禮遜的家庭負擔越來越重,意圖扭轉(zhuǎn)困局而開辦的馬家印刷所這時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虧損,深陷經(jīng)濟危機的馬禮遜投入了全部心血的印刷所極需有一個穩(wěn)定的印刷業(yè)務(wù)使之能夠得以扭虧為盈并發(fā)展,于是,共同的傳教士文化身份促成了他與《東西洋考每月統(tǒng)記傳》的主要編纂者郭實臘的合作?輪?輯?訛。郭實臘1831年來華以后,曾多次到過中國沿海偵察,并向東印度公司和英國政府以及在澳門、廣州的英美走私鴉片的大商人報告?zhèn)刹旖Y(jié)果,接受大鴉片商的巨款。后來,他受雇于英國著名的大鴉片商查頓洋行,給鴉片商人帶路到中國沿海推銷鴉片?輪?輰?訛。他是英國煙商最忠實的合作伙伴,于是,煙商們?yōu)椤稏|西洋考每月統(tǒng)記傳》捐出了半年的開辦費,這為該報的順利開辦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保障。郭實臘還熟諳清朝政局,對中國官場的評價大多切中要害。他說:“要路顯官,盡為私人奸佞之徒,惟苞苴是尚。朝廷命官都嗜好鴉片,故倘以賄賂擴張販路,必能達到目的?!保枯??輱?訛因此,在辦報這件事情上,他清楚即便清政府嚴厲禁止,但“道光皇帝如果在知道事情無法阻止的時候,也會作出妥協(xié)的”?輪?輲?訛。

        郭實臘是傳教士中比較冒險的,其他人在面對這樣的文化沖突時則顯得更為謹慎。乾隆皇帝頒布禁教諭旨后,馬禮遜寫信給教會說:“我們將審慎地服從中國政府的命令,.....我會非常小心,不引起官方的注意?!保枯??輳?訛“如能出版書籍,中國人都可以看得懂,而且可以通行無阻,只要有人去謹慎小心地去散發(fā),就可源源不斷地輸入中國全國各地?!??輪?輴?訛出于謹慎,他們的辦報工作大多只能隱密地進行,但或許是出于校對漢語文本的需要,他們也選擇吸收一些中國人擔任報紙的印刷工作。事實證明,這一舉動后來成為他們應(yīng)對中西跨文化沖突的一種有效策略。

        比如,粱發(fā)就是這些中國人中的一個。他曾在距離十三行不遠的一家印刷所做工,1815年受雇,陪同米憐前往馬六甲籌措建立印刷所。印刷工作使他有較多的機會接觸新教書刊。若從傳播密度和傳播鏈級數(shù)上來衡量,這種傳播不僅頻數(shù)高,而且傳播鏈傳播級數(shù)低,因此新教教義大有可能通過這種方式進入中國人的視野并得到認可。這些印刷工人基本上都未受過高深教育,粱發(fā)就是15歲開始謀生的,先是學習造毛筆,后來轉(zhuǎn)而改習雕版技術(shù)擔任印刷工人。這部分人受到中國士林文化的影響非常小,卻曾讀過《四書》、《五經(jīng)》?輪?輵?訛,若吸收他們加入基督教,他們就有可能成為西方文化的傳播者,傳教中遇到的跨文化沖突或許就能有效化解。馬禮遜在日記中這樣寫道:“上帝的真理,通過新設(shè)的印刷所,已在當?shù)兀ㄟ@里指馬六甲)的中國居民中廣泛傳播,已經(jīng)有兩人放棄偶像,皈依我主耶穌基督?!??輪?輶?訛“誰能告訴我們這就是上帝的旨意,......要讓我們先向當?shù)兀ㄟ@里指爪哇、馬六甲和檳榔嶼等地)的中國居民傳播基督教,然后訓練其中皈依的信徒,讓他們成為傳教士,派他們?nèi)ム徑慕恢褐呛腿毡緜鞲R裟??”?輪?輷?訛中國信徒的東方面孔或多或少更容易拉近他們彼此的心理距離。在這一策略引導下,1814到1830年間,先后有中國人蔡高、粱發(fā)、梁進德和屈昂等受洗入教,他們中有的后來被按立為倫敦傳教會傳道人,有的后來在清朝官府擔任英文譯員?輫?輮?訛。但在創(chuàng)辦《東西洋考每月統(tǒng)記傳》這件事上,他們的中國籍傳教士身份,在無形中有助于中國民眾認同感的產(chǎn)生。

        早期的西方新教傳教士攜帶基督文化進入中國后,由文化鑄造的“我心”明顯感覺到了“他心”的差異,這就造成了西方人的“異端”觀念與中國人的“華夷”觀念跨文化的沖突。然而,人們在把他者納入自己的認知圖式以同化“他心”的同時,又需要調(diào)適“我心”以適應(yīng)新的文化環(huán)境?輫?輯?訛。相同的異端觀念使得新教傳教士們在眾多身份特性中只突出強調(diào)“傳教士”這個他們共有的文化身份,并依據(jù)自身對出版自由的理解,在結(jié)合漢語學習經(jīng)驗的基礎(chǔ)上,選擇了借用書寫漢字來化解傳播福音過程中遇到的沖突。他們從吸收中國印刷工人入教開始,充分發(fā)揮這些人的橋梁和紐帶作用,以此縮短中國人對基督文化的心理距離。在兩種異質(zhì)文化的沖突中,中文報刊這種大眾傳播媒介事實上成了西方傳教士文化突圍與文化調(diào)適的不二之選。

        總之,《東西洋考每月統(tǒng)記傳》創(chuàng)辦的背景是非常復雜的,而它的出現(xiàn)充分折射出中國與西方在跨文化融合過程中的沖突和妥協(xié)。

        猜你喜歡
        傳教士沖突
        耶路撒冷爆發(fā)大規(guī)模沖突
        一種新的沖突衡量方式
        “三宜”“三不宜”化解師生沖突
        井岡教育(2020年6期)2020-12-14 03:04:32
        驚異與調(diào)適:19世紀來華美國傳教士記述的一種反凝視
        近代史學刊(2020年2期)2020-11-18 09:13:56
        也談醫(yī)患沖突
        60歲再創(chuàng)業(yè)邰中和當“光的傳教士”
        海外星云(2015年15期)2015-12-01 04:17:40
        早期西方傳教士的漢語量詞觀
        語言與翻譯(2015年3期)2015-07-18 11:11:04
        早期傳教士作品中的新詞創(chuàng)制
        “鄰避沖突”的破解路徑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40
        一次沖突引發(fā)的思考和實踐
        中國火炬(2012年3期)2012-07-25 10:34:06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免费版| 日韩吃奶摸下aa片免费观看| 国产高颜值大学生情侣酒店| 精品无码AV无码免费专区| 久久精品熟女亚洲av艳妇| 亚洲中文字幕综合网站| 森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熟妇熟女乱妇乱女网站| 亚洲乱码av中文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大全相关 | 日韩一区二区,亚洲一区二区视频| 九七青青草视频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人成视频免费| 亚洲色成人网站www永久四虎| 全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视频| 色偷偷av一区二区三区人妖| 亚洲24小时免费视频| 国产免费观看黄av片| 国产 字幕 制服 中文 在线| 国产一级免费黄片无码AV|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久久国产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综合网| 伊伊人成亚洲综合人网香| 午夜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不卡| 一本大道加勒比东京热| 少妇高潮在线精品观看| 北条麻妃国产九九九精品视频| 最新亚洲人成无码网www电影| 亚洲中文字幕av一区二区三区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十八区| 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精品| 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19P| 懂色av一区二区三区网久久|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奶水99啪| 亚洲中文字幕国产综合| 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亚洲bd| 狠狠久久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免费三级av在线| 黑人巨大跨种族vid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