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仁高娃
摘 要:火是文明的象征,它為人類帶來光明、溫暖,具有沖破黑暗、凝聚眾人的神秘力量。人類自從掌握了火的使用方法后,就踏上了一條文明之路。只要有熊熊燃燒的篝火,人類美好生活的希望就永遠不會熄滅。蒙古族對火的崇拜,也是原始宗教信仰之一。在蒙古族的意識中,火為大地母親所創(chuàng)造,火的主人是神,祭火實則就是祭火神。“逐水草而居”的蒙古族有著豐富的火文化,無論是古代的蒙古人,還是現代蒙古人都保持著崇敬火的民族習俗。
關鍵詞:祭火儀式;神話儀式學派;原始宗教
中圖分類號:K8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6)12-0010-02
早期的蒙古人分為森林部落和游牧部落,森林部蒙古人生活在貝加爾湖、葉尼塞河上游及額爾齊斯河沿岸的森林中,游牧部蒙古人生活在從呼倫貝爾湖到阿爾泰山脈一帶的廣闊草原,過著“逐草地而居”的生活。當時蒙古族居住地區(qū)冬季十分寒冷,生活條件極為艱苦,卻無力改變,這就使人們對大自然產生了恐懼又不得不依賴心理,并進一步發(fā)展為崇拜心理?;鸬某霈F給游牧民族帶來很大幫助,改善了他們的生活及環(huán)境,因此在古代蒙古人的心目中,火是上天的使者,生產生活的依托,也是精神支柱?!啊瞎诺某瑥牟葜腥砘鸾q,成吉思汗把它點燃,用黃油白蠟把它祭祀,用酸奶、甜酒把它供奉;于是它便燒起沖天的熊熊火光,發(fā)出蓋世的融融熱量”,{1}足以證明蒙古族對火的崇拜和依賴。除了天和地,火是蒙古族最為崇敬的自然現象之一。蒙古族薩滿師認為,火神可以賜予人們他們想要的一切,也可以趕走妖魔鬼怪,能治愈病痛,造福于人類。祭灶、祭火習俗是蒙古民族古老文化習俗,有漫長的歷史。蒙古人認為,先祖靈魂是氏族、部落和家庭的保護神,而火是先祖賜予后人的圣物,這就把對祖先的崇拜和火的崇聯系了起來。同時蒙古民族認為火也是家里的傳宗接代的象征,所以蒙古人通常把最小的兒子叫火種,由他繼承家業(yè)?!睹晒琶厥贰酚涊d,即帖木真(成吉思汗)和哈薩爾因為他們同父異母的弟弟別克帖兒和別勒古臺搶了他們的魚,射殺別克帖兒時,別克帖兒喊道:“勿毀我爐灶,勿拋棄別勒古臺!”{2}這說明成吉思汗時期蒙古人對火就有崇拜心理。
一、祭火儀式
農歷臘月二十三或者二十四是蒙古族傳統(tǒng)的祭火的日子。在這天,蒙古族民族會以家庭為單位舉行祭灶儀式,稱為“祭火”。關于祭火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農歷臘月二十三,傳說是火神密仁扎木勒哈降生的日子,蒙古民族舉行隆重的祭火儀式來慶祝,戶戶都在家里祭祀火神。另一種是自農歷臘月二十三到除夕夜的七天之內,灶神爺會上天并且向玉帝匯報該家庭這一年的表現,直到初一才會回來。玉帝根據灶神爺的匯報來判定每戶人家的善惡表現,并以此確定賞賜還是懲罰。由于蒙古民族日常生活離不開火,所以蒙古族認為火能夠洞察一切,認為火是上天派來視察的使者,火神所說的話關系到來年的豐收、運氣、財富。所以在他臨走之前好好款待,以求來年一家的平安以及畜群興旺。所以在每年農歷二十三日的晚上,當天上星星出來的時候,蒙古人就開始祭火儀式。各地區(qū)蒙古族的祭火儀式大同小異,人們把火撐子里的灰燼清理干凈后用藍、白、紅、黃、綠五色布條裝扮火撐子。五色布條分別代表藍天、白云、紅教、黃教和草原。點燃火撐子里面的干牛糞,全家人樂融融地圍坐在圣火四周。火撐子前面的供桌上放滿祭品:羊胸骨架、牛脛骨、羊排骨,五谷雜糧、五色布條、奶食品、香、杜松葉。祭火時,主人將系著五色彩綢的布條捆插在蒙古包的門媚上,并將劈成細條的柞樹置于火撐子四根支柱的上端,然后牧主跪在門口,向火里投祭品,并祈禱灶火神上天說好話,保佑全家幸福安康,牲畜興旺。祭詞里說道:
“九十九天神創(chuàng)造的火種
也速該祖先打出的火苗
圣主成吉思汗燃旺的火灶
眾蒙古部落承襲的遺產……
祈求火神保佑我們家
賜予健康、繁殖、財富和美好的前程!”
一家老小高揮雙手大聲喊:“呼瑞!呼瑞!呼瑞!”然后向火撐子叩拜。西部牧區(qū)大多是周圍的家族或著整個嘎查共同舉行祭火儀式,東部農區(qū)的蒙古人祭火大多數都是以家庭為單位。{3}
蒙古族的祭火習俗源自于古代原始宗教信仰。神話-儀式學派認為,儀式的目的是從現實的角度表現一種狀態(tài)、處境或者說過渡,蒙古族祭火、祭祖也是如此。
二、祭火的含義及價值
蒙古民族對火與火神的崇拜是一個原始信仰。蒙古族薩滿師認為,火神可以賜予人們他們想要的一切,也可以趕走妖魔鬼怪,能夠治愈他們的病痛,造福于人類。因此,從古至今蒙古人都傳承了敬火習俗?;鹕袷巧袷ゲ豢汕址傅?,這觀念貫穿于蒙古族的狩獵、放牧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蒙古族民歌:“青煙沖入云端,熱力可達九天,臉像綢緞般閃光,面似油脂般發(fā)亮……那發(fā)亮的火神圣母啊,我們向您敬獻奶油和肥肉;我們向您敬獻醇香的奶酒,祈求您最大的福分,讓我們在幸福中永生?!痹诠艜r候,人們對于大自然的抗爭是非常有限的,火的產生給游牧民族帶來了很多好處,比如防范野生動物、冬天取暖、煮食物等。他們認為火是長生天的恩賜,所以對火產生崇拜心理。在薩滿教的一系列儀式,首先都要裝飾火撐子,并且給火神獻上最為純潔的奶食品以及最好吃的肉食品,以示對火神的崇拜。神話-儀式學派認為,原始宗教出于部落、群體的需要而發(fā)展起來的,所以主張從社會的、集體的視角來考察崇拜儀式。弗雷澤在《金枝》中認為:“為了個人利害而實行的巫術是‘個體巫術,為了部落共同利益而實行的巫術是‘公眾巫術?!惫锷瓌t認為:“巫術、儀式必須具備集體情感性,集體是情感的定語,因此情感不能是個人的、利己的,必須是整個部族共同的情緒體驗?!眥4}儀式的一個重要因素在于它的集體性,是由若干個有著相同情緒的人們共同做出的行為。蒙古族祭火儀式也是出于整個部落安全、草原的美好以及畜群的興旺的目的。
巫術、宗教、科學分別代表人類認識世界的三個依次遞進的階段。起初,原始人相信宇宙間存在一種至高而恒定的超自然力量,萬物——包括神,都服從于這種力量。他們基于兩種最簡單的思維,即類似聯想(認為類似的物體具有類似的能力,能導致某種類似的效果)和接觸聯想(認為不同物體一旦有過接觸就在無形中形成了一種切割不斷的關聯力,此后只要通過一定方式,就可以使這種關聯力發(fā)生作用)。{5}祭火是牧民精神需求重要依托,也是牧民們對于長生天的祭拜,是人神交流的一種方式。其實宗教崇拜、崇尚“神”也是統(tǒng)治人類的社會力量的化身。因為每個個體都無法抵制社會力量的強制力和壓力,從而產生一種“錯誤”的思想,認為在人之外存在著一種或者其他幾種必須依附的神秘力量。特別是在建構某種權力關系的時候,這種策略有利于建立權威,進而鞏固其統(tǒng)治地位。后來隨著祭火儀式的發(fā)展和變遷,祭火這一儀式有了更加科學的內涵,有了文化生態(tài)學的意義。這一儀式不僅體現了人對環(huán)境的簡單的生物上的適應,更能闡述了不同地域地區(qū)的文化特性,增加了人與人、個人與群體、群體與群體之間的關系,把人們緊緊聯系在一起,增強了社會凝聚力。同時,通過儀式,人與環(huán)境互相融合、互相建構,達到了一種可持續(xù)發(fā)展狀態(tài),從而實現了人和環(huán)境的和諧統(tǒng)一。
三、結語
蒙古族祭火不僅表現蒙古族對火的崇敬,更是對大自然的敬畏與尊重,這是維系民族信仰的重要途徑,是蒙古民族文化、草原文化的重要體現。蒙古族祭火習俗已經沿襲千年,至今還在發(fā)揮著它的功能,其強大的生命力值得我們去探索研究,以便在現代環(huán)境中傳承下去。雖然現在火的功能已不如過去,但是至今人們仍然尊崇火,顯然“祭火”的強大生命力,不是在儀式本身,而是在對“火”的信念。
隨著傳統(tǒng)民間文化與現代化的不斷碰撞,造成許多傳統(tǒng)文化都附于現代化特性,慢慢褪去應有的傳統(tǒng)文化特色,這是現代化不可避免的“副作用”。對于現在的蒙古族來說,以往的游牧生活顯然不能夠適應現代化生活,從“逐水草而居”到定居生活是文化意義上的進步,是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飲食結構的改變,但會對傳統(tǒng)文化產生巨大的沖擊。隆重而繁瑣的祭祀儀式雖然不能適應當前的牧民生活,但每年農歷臘月二十三號牧民們都懷著虔誠的心送火神上天,祈福平安,期盼來年火神降福于家人。這既是對火及大自然的尊敬,更是對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尊敬。
注 釋:
{1}烏嗯.蒙古族文化研究[M].呼和浩特: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07.
{2}余大鈞.蒙古秘史[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3}榮麗貞.蒙古族的祭灶祭火習俗[J].內蒙古社會科學,1988,(06).
{4}弗雷澤.金枝[M].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1998.
{5}馬林諾夫斯基.巫術科學宗教與神話[M].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
參考文獻:
〔1〕烏嗯.蒙古族文化研究[M].呼和浩特: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07.
〔2〕余大鈞.蒙古秘史[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3〕弗雷澤.金枝[M].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1998.
〔4〕馬林諾夫斯基.巫術科學宗教與神話[M].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
〔5〕容觀.關于結構功能分析——文化人類學方法論研究(之六)[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1999,(03).
〔6〕榮麗貞.蒙古族的祭灶祭火習俗[J].內蒙古社會科學,19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