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可諾
摘 要:法律援助是一種為經濟較為困難的弱勢人群提供無償法律服務的形式,是我國司法體制中極為重要的構成部分之一,對于提升經濟困難等弱勢人群的訴訟能力,切實維護其合法權益方面具有相當大的作用。鑒于我國的實際狀況,還存在一些人群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問題,而農民工則已成為其中最大的弱勢群體。近年來,我國農民工法律援助案件在所有法律案件之中的比例村有不斷提高之趨勢。本文分析了農民工法律援助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并探討了解決農民工法律援助難題的幾點對策。
關鍵詞:農民工;法律援助;問題
法律援助制度是一項旨在為部分弱勢人群中的當事人提供減免相關費用的法律服務。該制度對實現(xiàn)特殊人群所具有的合法權益、完善人權保障和維護社會保障機制等方面能夠發(fā)揮正面作用。我國法律援助制度在1994年才開始啟動,在2003年國務院發(fā)布《法律援助條例》之后才正式予以確立。應當說,我國在此問題上已經取得了非常大的進展,已經初步建立起中國特色法律援助體系的主要架構。然而,在現(xiàn)實操作過程之中,對社會之中所存在的重要弱勢人群體,也就是農民工群體的法律援助過程中依然存在著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需要進行深入探究。
一、農民工法律援助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是法律援助的總體成效不夠顯著。當前我國法律援助組織機構不管是在硬件投入上,還是在軟件建設上均不夠完善,主要體現(xiàn)為法律援助機構的數(shù)量偏少且分布不夠均衡;法律援助工作者中的職業(yè)律師人數(shù)不足且兼職人員居多,無法適應于當前農民工法律援助工作之所需;對具體辦案人員的補貼金額偏少;現(xiàn)行法律援助體系難以保障辦案的質量。二是農民工群體對法律援助的操作方式還不夠適應。如今,雖然各類仲裁機構和各級人民法院想方設法采用各類措施來降低仲裁以及訴訟的門檻,對于農民工人群可不需要提供經濟狀況困難等證明,只需提供證明其身份的證明,比如,暫住證和工作證明等材料即可申請得到法律援助。然而,大量農民工除了自己的身份證之外,根本就提供不了別的證明,即便是到相關部門去要求出具證明。這些單位通常也會以自己不熟悉、不了解情況為理由而加以拒絕,以至于相當多的農民工在奔波沒有結果的狀況下只得放棄申請法律援助的想法。三是法律援助機構自己的行動力過于薄弱。涉及到農民工的案件往往會存在調查取證難度大的情況,從而導致大量案件陷入到立案難與取證難的不利境地之中。即便是農民工群眾通過法律渠道來維權,也難以得到滿意的結果。同時,因為辦理涉及農民工的案件要別的案件需要耗費更加多的人、財、物力,以至于大量律師對于農民工維權類的案件缺乏代理的主動性。
二、解決農民工法律援助難題的幾點對策
(一)加強立法切實保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從當前我國的主要立法思想來考慮,實行特殊保護的那些對象還是通過行業(yè)特點進行分類的,該方法在以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之內依然會加以使用。因此,為了對農民工群體在立法上加以保護,就需要制定出一部健全而完善的《農民工保護法》。為了能夠推動有關法律法規(guī)的制定,首先一定要在根本上切實改變原來所固有的立法觀念,在根本上認可農民工社會階層對于社會所作出的積極貢獻。然而,我們如今的實際做法通常是會回避現(xiàn)實的情景,覺得只要注重某一社會事實,就會導致此方面問題被無限制地加以拓展,覺得這樣一來就會危及政府部門所實施的管理工作。然而,法律所具有的神圣價值并非在于其對于某一政府職能提供的保護,而是在于對廣大公民的權利實施普遍意義上的保護。負責立法工作的人士往往會忽略農民工當前處在社會弱勢地位上的實際狀況,只會導致此類問題被持續(xù)地積累下來,一致到爆發(fā)時已難以得到妥善解決為止。當前,應當不斷強化對農民工群體的法律援助甚至于對其總體利益加以維護。在此情況之下,創(chuàng)建《農民工保護法》也就成為了當務之急,因為該法律能夠成為對農民工權益實施全面保護以及法律救濟的合法依據。
(二)通過多種途徑解決農民工法律援助的資金缺口
近年來,農民工法律援助資金的缺口問題一直是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過程中的一大難題。唯有當這一問題得到切實解決,才能讓該法律援助項目能夠真正地推廣開來,從而為廣大農民工人群謀取合法的利益、提供能夠提供的幫助。然而,如今我國政府部門的財政資金壓力,相當大,所能提供給農民工群體的法律援助資金一直是相當有限的,只是單一地依賴于政府部門來解決農民工群體申請法律援助所需要的經費困難是無法落到實處的。同樣,如果要求律師事務機構等私人經營的法律組織提供無償法律援助或少量收取經費,也是不符合我國法律行業(yè)市場化經營實際狀況的。有鑒于此,應當從社會總體視角出發(fā),從諸多途徑為廣大農民工積極爭取法律援助方面的資金。社會各界均應認識到以下兩點,才能夠達成共識:一是對農民工群體提供法律援助資金,可以說是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重要形式之一,而積極創(chuàng)建和諧社會有是每一位公民的重要義務;二是和農民工雇傭存在直接關系的相關經濟組織一定要深刻認識到農民工群體的法律問題和其自身價值是否實現(xiàn)具有直接的關系。一旦農民工群體不得不走上暴力維權之路或者喪失了本組織的誠信度,反而不如為農民工群體的法律援助提供相應的幫助,事實上這也是自助的形式之一。有鑒于此,建議我國政府部門積極創(chuàng)建農民工法律援助專項基金,同時要求社會各界自愿進行或者實施強制性捐助,以保障農民工法律援助資金能夠足額供應。
(三)面向農民工群體開展法律教育
為了推進農民工群體的法律援助事業(yè),而且讓此項活動能更好地發(fā)揮出自身的效能,農民工人群自身就應當具有一定的法律基礎知識,從而建立起法律維權的意識。因此,筆者建議人力社保部門實施面向農民工群體的法律教育,把其視為農民工職業(yè)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予以高度重視,確保農民工群眾在遇到侵權時能在積極求助于當?shù)氐木S權組織,而且還能順利地實現(xiàn)維權的程序。筆者建議各律師事務所等組織在負責農民工法律援助案件之時,還能夠面向當事人以及相關人群,開展法律知識教育,從而在幫助農民工人群提升法律素質的基礎上,再幫助其處理好維權的問題。
(四)切實簡化法律程序減少農民工維權成本
當前我國執(zhí)行的是勞動仲裁前置程序以及一裁兩審的法律制度,其程序顯得較為復雜,以至于農民工群眾的維權程序顯得過于復雜,需要當事人花費非常多的時間與精力來應付。這就需要切實改變目前已有的操作程序,轉換成可由農民工個體自行選擇要么仲裁、要么審判的解決程序,從而給予當事人以更加大的自主權利,而這也能切實縮短解決法律爭議的時間,有利于農民工群體進行維權。因為農民工群體是公認的弱勢群體,其合法的權益往往會受到侵害,因此普遍具有缺少勞動合同、養(yǎng)老保險以及福利待遇等不合理現(xiàn)象。在仲裁或者法律訴訟過程中,應當切實減輕其舉證方面的責任,運用舉證責任倒置的方法,對是不是存在勞動關系等大量事實,通過用人單位來提供相應的證據,降低因為調查取證的難度較大而造成維權上的困難。法律援助為廣大農民工群體所免掉的僅僅是律師費,但是調查取證、訴訟以及強制執(zhí)行等費用并沒有納入到減免范圍之中,這也會導致農民工人群的維權成本太高。在現(xiàn)實中,筆者覺得應當逐步減免以上費用,從而真正形成推動農民工群體維護自身權利的綠色通道。
(五)健全完善法律援助監(jiān)督機制
筆者覺得我國政府部門應當對農民工群體的法律援助組織形成完善的監(jiān)督機制與監(jiān)督反饋機制,把農民工法律援助從公益事業(yè)轉換成為政府部門的職責,從而建立起問責制度。對于參與農民工法律援助的工作者職責加以描述并且設置評價的等級,通過政府、司法機構以及農民工組織來實施三方考核。對于考核不合格者,不會直接進行問責,從而要讓農民工法律援助能夠真正成為維護農民工權益的重要基礎機制。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農民工法律援助產生問題的根本因素是這項事務缺少足夠數(shù)量的經費,同時農民工法律意識的淡薄與法律援助體系管理不當也是我國農民工法律援助中存在的重要阻礙。全社會均應當高度重視農民工法律援助事務,為其提供足夠的資金援助,對農民工群體實施法治宣傳教育,對農民工法律援助組織實施有效監(jiān)管。筆者堅信,雖然農民工法律援助的任務很重,但是只要我國法律制度能夠持續(xù)健全完善,終究能夠為農民工人群打開真正的維護權益的綠色通道,讓農民工群體能得到其應得的社會地位以及資源,進而實現(xiàn)維護我國法律權威與社會和諧之目的。
參考文獻:
[1]楊聰敏. 農民工權利平等與社會融合[M]. 杭州: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10.
[2]潘云華. 淺議當前農民工法律援助的問題和對策[J]. 經濟和發(fā)展,2011(12).
[4]辛伶俐. 農民工法律援助的障礙及對策[J]. 法制博覽,2013(3).
[3]徐 梅. 農民工法律援助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 人民論壇,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