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瑩
心與心的溝通是一劑疏導不健康心理的良藥,走近孩子走進每一位孩子心靈深處是每一名教育者都想做的一件事。在高科技現(xiàn)代化的社會中每個人都在不斷地努力著奮斗著,孩子們也不例外,家長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給孩子施加學習的壓力,沒有了自由活動的時間。一時間只關注他的學習與努力賺錢照顧他們的生活忽略了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因此不健康的心理現(xiàn)象已在蔓延滋生。
如何搭建心橋走進孩子心里做正確的心理疏導呢?
一、找出不良心理根源
(一)留守兒童的不良心理。
生長在農(nóng)村的學生的見識較之大城市是有區(qū)別的,畢竟受地域限制有些新奇事物并不十分了解,因此孩子思想單純,每一個孩子就如同一張白紙父母親朋就是白紙的書寫者,受其周圍環(huán)境影響各方面素質(zhì)不是很高。特別近些年有些家長進城務工賺錢貼補家用,生活水平有了明顯提高。孩子在很小就留給父母及其他親人照顧,因此出現(xiàn)了很多留守兒童。據(jù)有關調(diào)查留守兒童存在著以下問題:1、92%的留守兒童存在嚴重的“親情饑渴”;2、78%的留守兒童想好好學習,但是管不住自己,導致成績中等偏下;3、88%留守兒童心理封閉,情感缺失;4、85%的留守兒童的行為習慣較差;5、99%的留守兒童突發(fā)性事件中,幾乎沒有自救能力,容易遭受傷害。
(二)父母離異造成的不良心理
父母離異對兒童產(chǎn)生了很大的消極影響,導致他們在父母離異后的適應上遇到許多問題。因此,離異家庭兒童比完整家庭兒童更容易遭遇更多的負性生活事件,由于適應能力較低,導致他們應對這些負性生活事件的能力水平也相對較低,產(chǎn)生了更大的心理壓力。在離異家庭中,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方式往往呈現(xiàn)出一種走極端的態(tài)勢。隨著父母一方的離去,另一方或是把自己的全部希望和情感傾注在子女身上,從而對子女過分溺愛、加以縱容;或是把子女作為宣泄怨恨與不滿的對象,甚至粗暴地加以打罵。因此,來自父母教養(yǎng)方面的壓力事件成為離異家庭兒童主要的心理壓力源。離異家庭子女的學習情況、情緒情感發(fā)展、社會性發(fā)展、性格發(fā)展和心理健康等方面都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障礙,在學校的學習成績、整體綜合表現(xiàn)和遵守紀律的情況明顯較差,離異家庭子女比較容易產(chǎn)生自卑、孤僻等性格缺陷,同伴關系差,不易被同學接納。因此,教師的教育態(tài)度對他們有很大的影響。諸如教師偏心、教師冤枉學生、教師態(tài)度不好等來自教師方面的壓力事件會給離異家庭兒童帶來較大的心理壓力。家庭結(jié)構(gòu)解體,親子溝通時間減少,離異后父母對孩子的學習、生活、交友等方面關注不夠,導致孩子的學習成績下降,各方面的生活得不到很好地照顧,極易受社會上不良分子的引誘、利用,家庭經(jīng)濟水平下降和其他諸如搬家、轉(zhuǎn)學和朋友失去聯(lián)系等,眾多的不利因素使得離異家庭的小學生遇到了更多的來自喪失、學業(yè)、需要缺乏、不良行為等方面的壓力事件,這些壓力事件給他們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嚴重地影響其心理健康。
二、從點滴做起喚起內(nèi)心共鳴
作為教師,不能只重視學生的學業(yè)發(fā)展,也必需關注學生的身心能健康成長。雖然我們在畢業(yè)前都曾或多或少地學過心理學知識,也以為自己能很輕易地了解學生的想法,還認為心理問題隨著年齡的增長會迎刃而解。其實,小學生有他們自己的特殊心理,他們的心理要比成人敏感、脆弱得多。如果我們對待那些“問題兒童”時,首先想到的是與家長溝通,而不是與學生進行直接交流,這樣往往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使他們失去自信,變得沉默、孤僻。
因此,平時要與學生多進行溝通,坦誠地面對學生,深入學生心靈深處。只有近距離的接觸,使學生愿意和教師有更多地交流與溝通,才能打開他們的心扉,消除了師生之間的界限。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深入到孩子心靈的深處,與孩子產(chǎn)生相互信任和理解。
對待任何事物,學生也有自己的心靈感悟,這種感悟可能更為隱蔽的、復雜的。無論這種感悟是較成熟的或是極為幼稚的,教師應盡量做到對學生的回答不妄加評判,讓學生說出自己心中的想法,只有這樣才能對其進行針對性的影響和教育,切忌擺出師長的架勢,給學生所謂的指點,或向?qū)W生發(fā)出不準這樣不準那樣的警告。小孩子大多是天真活潑的,是樂于接受幫助和鼓勵的,只有積極地引導學生,他們才能有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有成熟的心理。
三、將正確的心理疏導貫穿在教學中
從我個人的工作過程中,我覺得間接地去感受學生的心理、想法,慢慢地、潛移默化地去影響學生的行為,遠比直接、強硬地告訴學生“要怎樣做”、“不能怎樣做”這樣的強行禁止或是命令性的方法要好得多。而作為一個語文老師,我覺得的學科教學帶給了我很多優(yōu)勢。因為語文課程的內(nèi)容并不都是純粹的語文知識之類的東西,那些課文,或者說任何一篇文章的產(chǎn)生都是離不開其作者對生活的感悟,而編者在選擇篇目的時候也是肯定會考慮適合當前學生年齡階段的一些內(nèi)容的。所以,我在語文教學中,并不是一味的傳授語法、文法只是,更不是只去純粹的分析文章的寫作特點、技法、特色之類的,而是在這些東西之外,還特別的注意將文章回歸生活。一方面,這樣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文章,更容易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等,另一方面,我也希望這樣一種更貼近生活的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或多或少的領悟到一些積極的東西,并讓這些東西對學生產(chǎn)生一些好的影響。比如說,這學期的語文課程中有《巨人的花園》、《去年的樹》等童話,在這些文章的教學中,我除了對文章內(nèi)容進行講解之外還耐心引導學生從文本中學會擁有快樂應與身邊人共同分享。
總之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來關心、維護孩子的心理健康,讓他們的身心都得到充分、健康地發(fā)展,成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