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屠呦呦獲“諾獎”對大學學術管理的啟示

        2017-03-17 08:13:40王長樂張成華
        大學教育科學 2016年6期
        關鍵詞:學術評價諾獎學術研究

        王長樂+張成華

        摘要: 屠呦呦獲“諾獎”對我國大學教育的啟示是,營造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讓教師和學生安心地讀書想問題,以科研帶動教學,是大學實現(xiàn)自己價值和意義的必然條件。然而,這個邏輯在我國目前的大學中卻可能是斷裂的,尤其是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方面。因為在我們的教育觀念中,社會是將大學當作工具看待的,而大學又是將科研當作工具看待的。而當學術研究不是遵從自己的目的和規(guī)律時,其成果的膚淺和平庸可以說是必然的,對學生的影響也相應地是淺顯和表面的,自然難以實現(xiàn)以新知識、新思想熏陶學生健全人格的目的。當前,克服長期的對社會科學“不學而成”的簡單化認識,寬容和激勵社會科學研究,允許和支持在社會科學方面的“百家爭鳴”,無疑是我國大學體制深化改革的重要課題。而清除大學科研領域中的“假冒偽劣、投機取巧”現(xiàn)象,克服科研評價中的“理性工具”膨脹現(xiàn)象,讓學術環(huán)境純凈文明,讓學術評價科學、合理,讓教師安心地讀書想問題,應該是我國高教改革的方向。

        關鍵詞:學術管理;學術研究;人文社科研究;學術環(huán)境;學術評價;科研評價;屠呦呦

        中圖分類號: 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717(2016)06-0062-08

        屠呦呦獲“諾獎”在國內(nèi)引起的震動可以說是自然的,而人們對屠呦呦獲獎原因以及其獲獎成果產(chǎn)生的政治和社會原因的追問也是自然的。然而,人們在談論中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屠呦呦們的研究成果是他們辛勤勞動的結(jié)果,是科學家們安心工作、潛心研究的結(jié)果。若沒有他們的辛勤勞動和潛心研究,任何對“諾獎”的幻想都是沒有意義的。對于科學家們而言,只要讓他們思想上沒有政治負擔,保證他們能夠正常的工作,并且為他們提供基本的研究條件,包括讓科學家們安心工作的學術環(huán)境和社會政治環(huán)境,他們是一定會出成果的。這些成果還不止是醫(yī)學成果,也可能有數(shù)學成果、物理學成果、生物學成果。這就和農(nóng)民種地一樣,只要認真耕作,辛勤勞動,就一定能有收獲。教育事業(yè)也是一樣,只有讓教師們安心地工作,心情舒暢地教書育人,才能培養(yǎng)出能夠引領和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優(yōu)秀人才。這個道理在大學中的表現(xiàn)是,讓教師們安心地、專心地、潛心地讀書想問題,以科研帶動教學,才能培育出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和能力的優(yōu)秀人才,創(chuàng)造出具有國際、國內(nèi)先進水平的優(yōu)秀成果,營造出健康的大學文化環(huán)境,并且從根本上回答“錢學森之問”。而現(xiàn)在的問題是,長期以來,我們?yōu)榻處焸兲峁┝肆己玫慕逃h(huán)境和學術環(huán)境沒有?讓他們安心地、專心地、潛心地從事學術研究工作了沒有?

        這個問題在世界大學領域里或許是個簡單的問題,甚至是個不言而喻的問題,但放在我國大學的歷史中來看,卻很難說不是一個沉重或者說復雜的問題。因為縱觀我國的大學史可見,在解放后的前三十年時期,我國的大學是一直在向著“革命化”的方向發(fā)展的。其時最流行、最普遍的詞是“革命”,人們衡量一切事物的標準也是革命。革命不革命,是當時對于教師和科技人員最重要的要求。如果組織上認為你是革命的,那么,你就是我們的同志,是組織依靠和重用的對象,什么工作都可以交給你。如果組織認為你是不革命的,那你就得靠邊站,就不能被領導和同志信任,就得準備隨時接受組織對你的批判和改造。而為了表明自己是革命的、進步的,人們就得隨時提醒自己,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革命的要求。這其中包括要對組織表示忠誠,對領導和同志保持謙虛的姿態(tài),要和落后分子劃清界限,甚至要和“反動的家庭、親人”劃清界限。否則,你就是不被組織接受的人。其時的許多知識分子都是從舊社會過來的,其歷史都是比較復雜的,也是歷次思想改造運動的對象,因而他們都基本上存在著不斷地向組織表示進步、接受組織教育的問題。而一個滿腦子裝著如何“爭取進步”的人,哪里還有心思和精力來進行“科學研究”這個需要專業(yè)人員專心致志才能進行的活動呢?

        當然,其時也有一些例外,那就是在國家急切發(fā)展的國防領域和一些國家急需建設的項目中,有些知識分子是可以例外的。比如:航空航天技術、原子彈技術、醫(yī)學技術(屠呦呦們的研究領域即為此)等。然而,人們應該明白的是,那些研究項目畢竟只是一些特殊工程(政治性項目),也是只有極少數(shù)人才能參加的活動,因而不是社會普遍性的科學研究現(xiàn)狀,也不能作為高校中整體性的科研形態(tài)被看待。一些著名學人(比如:程千帆、束星北、季羨林等)對自己在此期間被停職、被勞動(體力)、被管制過程的記述,也基本上證明了這種現(xiàn)象。因而翻閱我國“前三十年時期”的理論研究成果,尤其是社會科學方面的成果,不僅數(shù)量極其有限,而且質(zhì)量也乏善可陳。真正有創(chuàng)見性的思想和理論,不敢說絕無僅有,但絕對是極其貧乏的。從教育學領域來看,可以說除了幾本充斥著教條主義(主要是前蘇聯(lián)時期的觀點)和階級斗爭觀點(只強調(diào)無產(chǎn)階級的觀點,簡單地批判資產(chǎn)階級的觀點)的教科書外,幾乎沒有什么像樣的學術專著。而僅有的一些學術論文集,其質(zhì)量的平庸和粗糙也是令人驚奇的。

        客觀地總結(jié)我國大學教育在解放后“前三十年”的情況,可見其在科研方面是不平衡的。自然科學由于遠離政治而受政治運動的影響小一些,因而尚許有一些發(fā)展,但更多的發(fā)展則是技術方面的,而不是理論方面的。因為其時的政治運動在知識分子思想改造的對象方面,并不只是單指社會科學方面的知識分子,而是面向所有的知識分子的。所以,從事自然科學的教師也是會同樣受到?jīng)_擊的,只是受沖擊的程度小一些罷了。而社會科學方面的教師受到的影響,則是直接且深刻的。他們中的一些人,不僅學術思想被清算,教育思想被批判,以往的研究工作被中止,而且所教的專業(yè)也被取締了。與此同時,許多擁有社會科學專業(yè)的綜合性大學,也被“調(diào)整”成了理工科大學或單科性大學,原來的學科優(yōu)勢喪失殆盡,傳統(tǒng)的學風也基本上流失了。這種現(xiàn)象在社會上造成的消極影響是,人們普遍地注重理工科,尤其是注重實用學科,輕視文科和社會科學。而“學好數(shù)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號,更是流傳廣泛。

        毋庸置疑,這個口號反映的是社會普遍性的“重理輕文”、“重專業(yè)輕基礎”、“重實用輕理論”的實用主義觀念和思想,其對社會發(fā)展的消極影響是長遠而深刻的。對此我們一直缺乏深刻的反?。簺]有文科,何來人文教育?沒有人文教育,國家何來人文思想和人才的資源?而沒有人文精神的弘揚和人文教育的繁榮,國家何來優(yōu)秀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教育家?社會如何能夠在文化和精神的層次上實現(xiàn)和諧?國家如何能夠在思想和文化方面獲得真正的進步?

        應該說,這種局面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轉(zhuǎn)機,其表現(xiàn)就是在20世紀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的一段時期,社會上下都有過重視學術研究的風氣。其時的新聞媒體報道的“陳景潤解決哥德巴赫猜想”的事跡,以及由胡耀邦組織的“關于實踐是檢驗真理標準”的討論等活動,從思想上促進了社會的思想解放,也形成了學術界、知識界的“學術無禁區(qū)”、“讀書無禁區(qū)”的文化共識,使人們的自由思想和獨立思考得到肯定,使大學中的學術研究得到理解和支持,為大學教師們的學術研究提供了思想和文化方面的理論依據(jù)。而之后由中共中央作出的《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更是明確地提出了要在國家的層面上對教育體制進行改革,以便使教育能夠適應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的需要。其時尤其令人興奮的是,由國家高層提出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口號,強調(diào)國家要尊重知識和人才,從而肯定了知識和知識分子的價值。這個口號可以說是極其振奮人心的,極大地調(diào)動了廣大知識分子的科研積極性,也使我國的科學研究事業(yè)開始了一個歷史新階段。

        遺憾的是,這樣的積極向上的氣象很快就被一些“極左”的思潮影響了。由于思想禁錮的現(xiàn)象沒有消除,因而人們對政治還有恐懼感,對“因言獲罪”還心有余悸,不敢自由地表達自己的學術觀點。而這種進步與落后、改革與停滯相互交織的局面,顯現(xiàn)出20世紀初進行的“思想解放”運動并不徹底,其表現(xiàn)是國家沒有對“文革”以及“文革”的形成原因進行徹底的反思,致使“文革”前的“十七年時期”意識形態(tài)僵化的根源并沒有消除,社會對大學的觀念并沒有改變,依然視大學為社會的工具。而舊體制中對社會科學研究進行限制的觀念,還依然被繼續(xù)沿用??傊捎谶@些極左思潮的干擾,由“改革開放”政策創(chuàng)造的生動活潑的局面沒有了,人們心情舒暢、滿懷信心地工作的氣氛沒有了,社會以及教育都進入了沉悶和平庸化的時期。這種現(xiàn)象的直接后果是,社會的風氣倒退了,社會普遍性的讀書學習潮流消退了,教育的方向偏向到了經(jīng)濟功利主義的方面。在這種形勢下,教育界的功利性風氣開始上升,功利、世俗、投機、犬儒、腐敗的風氣彌漫在教育的各個角落。隨著一些教育界人士對特權和金錢的瘋狂追求,教育便迅速地世俗化,追求功利成為許多教育活動堂而皇之的目標和動力。受其影響,一些大學中的學術研究也迅速被感染,很快演變成了公開的追求功利的活動。一些大學中的活動目標,直接變成了各種各樣的“數(shù)字”。比如:院士多少,“國”字頭的重點學科多少,實驗室多少,獎勵和項目多少,科研經(jīng)費多少,全國排名多少等,爭名爭利成了大學中名正言順的行為原則。

        眾所周知,社會的思想和觀念形態(tài),是教育的精神和思想基礎。而在社會精神和思想低下的情況下,教育的墮落和腐化可以說是必然的。教育墮落和腐敗的表現(xiàn)之一,就是大學中的學術研究功利化。當然,這種現(xiàn)象在大學中的表現(xiàn)形態(tài)是復雜的。一方面,由于改革開放以來相對的社會安定局面,使一部分有志于做學問的教師能夠?qū)P牡刈鰧W問,因而高校中的學術研究活動開始復蘇,也積累了一些學術成果,使高校中的學術研究呈現(xiàn)持續(xù)發(fā)展的態(tài)勢。另一方面,大學在發(fā)展的名義下,變成了學術腐敗的溫床。為了創(chuàng)造發(fā)展需要的“數(shù)字”,一些教師與體制開始合謀造假。在政治功利和經(jīng)濟功利的雙重誘惑下,不少人把學術研究當成了生意在做。他們的目的不是出成果,而是謀利益。所以,在許多大學中,成千上萬的教師都在忙著“做文章”、“做課題”、“做成果”。由于沒有誠心的研究是難以做出優(yōu)秀成果的,所以,抄襲、剽竊成為一些大學師生的家常便飯,只是他們的行為越來越精巧,反“檢測”的技術越來越高明。在一些主要登載大學教師研究成果的學術期刊中,要么是老生常談的廢話,要么是莫名其妙的“新理論”,或者是故弄玄虛的“思考”及“探討”,可就是沒有令人信服的真知灼見,沒有直面社會問題和矛盾的新思想和新觀點,特別是沒有表現(xiàn)出追求真理、維護科學精神的勇氣和膽魄。而這些,可都是科學研究、特別是社會科學研究的基本品格啊。更為可怕的是,人們對此都習以為常,沒有人感到奇怪。致使一些年輕人以為學術研究就是這樣做的:拼湊加詮釋。可以說,是大學中追求“數(shù)字和等級”的科研制度,使“功利”自然而然地成了學術研究的目的。

        我國大學中其所以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因為我國大學實行的是國家行政主導的制度。在這種制度下,教育部的指令就是大學活動唯一的方向和原則,“遵命辦事”幾乎成為所有大學的基本特征,也使大學領域中出現(xiàn)這樣的邏輯性現(xiàn)象:當教育部將對大學的各種要求變成各種各樣的數(shù)字時(比如:進行學科排名等),“數(shù)字”便成為各個大學直接追求的目標了。而當大學將“數(shù)字”作為自己的追求目標時,其內(nèi)部的學術研究的性質(zhì)也就發(fā)生變化了,由求真變成了求多;當科研成果的“量”被作為追求的目標時,作為科研精髓的“質(zhì)”也自然就被忽視了,數(shù)字便成了科研的標準。此時的學術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已經(jīng)不是在探求事物的“真”或追求真理了,而是變成了大學“做大做強”的條件,變成了大學換取各種各樣社會資源的資本。在這樣的情況下,科研成果的數(shù)字自然是越多越好了,致使人們關注的,不是教師們學術研究的內(nèi)容是什么?他們的研究成果達到了什么水平?在前人的水平上有什么突破?而是他們的成果數(shù)量是多少,有多少論文,多少著作,多少課題,多少獎項(什么等級)等。當然,更進一步的事情是,這些成果能夠為本單位產(chǎn)生多少經(jīng)濟效益呢?

        仔細審視目前大學中追逐“數(shù)字”(政績)的科研體制,可見其產(chǎn)生了兩個方面的作用。一是孕育和助長了投機取巧的風氣,使善于投機取巧的人如魚得水,名利雙收,而真正做學問的人則灰心喪氣,與學校貌合神離。眾所周知,做學問是一項嚴肅的事業(yè),也是一項艱苦的事業(yè),研究者是需要有清心寡欲、淡泊名利的心態(tài)的,也是需要有“板凳寧坐十年冷,文章不做一句空”的境界和耐心的??蛇@樣的教師不僅數(shù)量少(真正的教育家應該做的工作,就是千方百計地尋找這樣的人),而且往往不屑于“跟風和呼應”,不屑于拿學術研究當工具,而是習慣于遵從自己內(nèi)心的意愿,希望拿出來的科研成果是能夠經(jīng)得起時間和事實考驗的、對人類進步有意義的東西。所以,他們雖然潛心地進行研究工作,卻往往無法拿出耀眼的“科研數(shù)字”。這樣,在真正的學者和學校之間,就出現(xiàn)了一道“鴻溝”,亦即學者追求的是科研的“質(zhì)”,而學校追求的是科研的“量”;學者追求的是科研的水平,學校追求的是科研的數(shù)量。當一些真正做學問的教師拿不出學校需要的科研數(shù)字時,自然會被學校排斥或邊緣化。而學校也很容易走向自己的反面,成為壓制真正學者的組織,使學校精神碎片化。這種現(xiàn)象對教育的直接影響是,助長了浮夸和投機取巧的風氣,使教育離自己的本性越來越遠。

        二是產(chǎn)生了一種看似科學、實則悖謬的評價體系。這種體系由于是由行政機關主導制定的(在正常情況下,科研機構(gòu)或?qū)W術共同體應該是自己為自己制定規(guī)則),其內(nèi)容具有強烈的行政化特征,其內(nèi)蘊的是行政機關的意志和邏輯,難以產(chǎn)生激勵學術研究的效果。另外,這種體系除了將教師的職稱、獎金、榮譽與科研的“數(shù)字”連在一起外,還將教師的職業(yè)安全、個人權利等維持教師人格尊嚴的根本利益聯(lián)系在一起,對教師形成了從經(jīng)濟到心理的全方位控制,致使教師如果沒有科研方面的“數(shù)字”,不僅經(jīng)濟收入、職稱、榮譽等方面會受到影響,而且他們賴以為生的職業(yè)安全、體現(xiàn)人格尊嚴的各種權利也會受到影響。這迫使人們不得不順從這種以“數(shù)字”為標志的科研規(guī)則和邏輯,馴服地加入“科研大躍進”的行列,從而促成了我國大學中建立在功利觀念和制度基礎上的超穩(wěn)定結(jié)構(gòu)。

        這樣的制度和規(guī)則的社會效應是,從外觀的形態(tài)上看,我國的大學已經(jīng)創(chuàng)造了近乎天文數(shù)字的科研成果,為社會做出了極其巨大的貢獻。然而,與這種邏輯性結(jié)果形成極大反差的是,無論是大學中的教師,還是社會上的人們,似乎對現(xiàn)在的大學評價都并不高,人們似乎并沒有感受到大學在推動社會生產(chǎn)力進步及精神文明進步方面的作用。反倒是,在大學內(nèi)外,對大學的批評越來越嚴厲,對大學失望的程度越來越嚴重。尤其是大學中的一些教師,在行政化體制的抑制下,越來越趨向投機和犬儒,完全放棄了對社會文明建設的擔當和愿望。不問是非、只計利害,成為許多大學人的基本精神形態(tài)。由于大學的風氣和精神是具有“木桶效應”的,亦即不是高水平影響低水平,而是低水平影響高水平的,因而大學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了“江湖”,許多“江湖規(guī)則”在其中大行其道。同時,這樣的制度不但使大學喪失了自己的本性,也造成了大學教師之間的心理對立。大學中時常出現(xiàn)的“掌摑院長”、“掌摑評委”的現(xiàn)象,則反映了人們對一些因?qū)W術造假而混上官員的“領導們”的不屑和鄙視,也反映了人們對縱容學術腐敗的體制的不滿和蔑視??梢哉f,這樣的制度和政策,已經(jīng)在本質(zhì)上讓教師們無法安心地進行學術研究了。

        那么,我國的大學為什么沒有成為教師們專心致志地培養(yǎng)人才、研究學問的場所,反而變成了類似于官場、市場這樣的地方呢?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歷史原因,是因為在改革開放政策推行的初期,我們就沒有借助“撥亂反正”東風,在大學的性質(zhì)和目的方面解放思想,實現(xiàn)類似德國洪堡提升德國大學性質(zhì)那樣的歷史性超越。我們沒有明確大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人才,而非為社會工具(政治工具或經(jīng)濟工具),進而沒有為大學奠定堅實的思想和制度基礎,使大學能夠在長治久安的氛圍中前進,而僅僅是對大學的組織和規(guī)則進行了“恢復”,使大學回復到了“文革”前的水平上。這種恢復雖然對于消除“文革”的影響是有意義的,因為它使大學回復到了正?;顒拥臓顟B(tài),但對于大學發(fā)展而言,卻是遠遠不夠的。因為我們恢復“文革”前的大學制度,本質(zhì)上還是學習蘇聯(lián)的以實用主義思想為基礎的教育制度,這種制度在世界上屬于“后進”的水平。其教育觀念的進步程度,尚不及我國解放前的大學水平。

        做出這種判斷的原因,是因為在我國大學恢復的過程中,人們對于自然科學方面的研究是普遍沒有意見的,而對于大學中的社會科學研究,卻是意見各異的。因為社會科學研究的是社會問題,而這些問題有些是與國家的決策、觀念、制度相聯(lián)系的。在我國“憲法”上規(guī)定的“言論自由、思想自由、出版自由”[1]還沒有普遍落實的情況下,社會科學研究在實踐中還是有許多禁區(qū)的,以至于由國家機關發(fā)出的有些關于大學的指示,其思想意蘊還是實用主義的,權宜性質(zhì)的,有的還是互相矛盾的。由于國家在人文社科研究方面一直并沒有形成符合科學原則的(科學的特性是探索和質(zhì)疑)、穩(wěn)定的、持續(xù)的政策和制度,沒有形成具有科學和理性精神的、熔鑄了人類社會文明精神和時代潮流的思想和觀念,沒有形成基于國家憲法精神的、基于人類社會文明歷史的、一以貫之的制度和政策,因而致使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國家領導人對大學發(fā)出的信息是不同的。一方面,有一些開明的領導人,已經(jīng)意識到了科學和民主對于社會發(fā)展的重要作用,曾經(jīng)呼吁發(fā)展和弘揚科學、民主的思想和方法,也鼓勵教師們追求真理,維護真理,認真地研究、做學問。比如:身為國務院常務副總理的萬里,就曾經(jīng)呼吁“要實現(xiàn)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2];身為中共中央主席和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就主張“讓文學家決定文學的事情”(這種思想可以理解成“讓教育家來決定教育的事情”)[3];身為國務院總理的溫家寶,也曾呼吁要創(chuàng)造條件讓教育家來辦學[4]。另一方面,在改革開放以后的許多時期,一些來自國家機關的指令,卻是對大學中的人文、社科類學術研究要進行嚴格的限制和約束,有時甚至要求進行非常嚴厲的管束,使大學中的人文社科類研究象帶著鎖鏈在跳舞,呈現(xiàn)出工具、實用、庸俗、犬儒、功利的狀態(tài)。

        應該說,囿于“貫徹執(zhí)行”的文化傳統(tǒng),在普遍性的意義上,與一個現(xiàn)代化國家的精神品質(zhì)是不符合的,與我國一直追求的法治國家的品格是有差距的。無論是在現(xiàn)代化的國家中,還是在遵循法治原則活動的國家中,自由、民主都是國家堅持、或者容忍的基本的價值觀內(nèi)容,也是其國民的基本權利。而這些內(nèi)容在大學思想和制度中的體現(xiàn),就是大學中要通行“學術自由”的原則,鼓勵教師對人類社會中的所有問題進行研究。大學中的“學術自由”原則的表現(xiàn)是,教師的學術研究是沒有禁區(qū)的,教師可以在任何領域中從事自己特長的理論研究。大學中的所有研究,其目的都應該是追求真理,追求事物的本來面目,而不能演變成任何要素的工具。另外,為學術研究設限的政策意蘊,與大學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精神、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職責是有沖突的,與大學教師的研究天性是有矛盾的,與知識無限發(fā)展的原則是背離的。大學只能遵循自己的原則行事,否則,大學就不是真正的大學,而是某種社會要素的工具。而大學在自身性質(zhì)方面的扭曲,將使其所有的行為變形,使其職能和意義變異。

        對于國家管理大學學術研究的觀念、原則及邏輯,我們還需要進行認真的研究,對其合理性需要進行縝密的論證。因為學術研究(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一樣)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勞動,其結(jié)果是人們在研究結(jié)束之前無法預知的。學者們的研究有可能對,也有可能錯。而無論對錯,都是社會發(fā)展必須的探索性活動。學術研究作為一種新思想、新理論、新方法的探索性活動,其內(nèi)容和過程是任何人都無法“管理”的。行政機構(gòu)可以為其活動提供條件,但不能為其劃定界限,規(guī)定什么能夠研究,什么不能研究。另外,研究是學者的天性,也是大學的天性。大學是因為研究才出現(xiàn)的,也是在研究中發(fā)展起來的。所以,研究是大學的生命,也是大學的靈魂。沒有研究活動的大學,可以說不是真正的大學。

        正是基于這樣的邏輯,大學中的教學,才不能是“照本宣科”或“搬運知識”式的活動,而應該是啟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思維能力的活動,是引導學生養(yǎng)成獨立人格、健全人格的活動。所以,一些大學中的教師,還是基于對大學是“研究高深學問的場所”、大學中應該有“學術自由”原則的認識,堅持實踐“獨立的思想、自由的精神”,進行“真的(問題)”學術研究,不斷地發(fā)表在歷史、經(jīng)濟、教育、文化、政治等社會科學方面的研究成果,表現(xiàn)了知識分子對社會的“忍不住的關懷”。而一些大學中的行政及學術機構(gòu)管理者,也能認同“學術自由”的原則,對大學中的學術研究成果,能夠采取寬容和理解的態(tài)度,對一些有爭議的學術成果,也能采取“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態(tài)度,默認他們的成績,肯定其研究的“合法性”。

        而大學中之所以還有教師堅定地堅持獨立研究的態(tài)度,是由于我國傳統(tǒng)大學中的宗旨和文化的深刻影響使然。要說明這個問題,則必須從蔡元培先生的大學觀說起。眾所周知,我國現(xiàn)代大學的興辦,是肇始于清末的“救亡圖存”運動,其時的重點還是“堅船利炮”和“聲光電化”。在大學的宗旨方面,還是要培養(yǎng)能夠為皇帝出謀劃策的“帝王師”或為皇帝服務的“南書房行走”,以及懂得現(xiàn)代知識的官僚,也包括能夠與“洋人”對話的翻譯人才。這些人才在習慣的說法上,被稱為“碩學鴻儒”(民國初期的大學宗旨即為此)。這樣的教育方針,并沒有從舊的教育觀念中走出,其宗旨仍然是“讀書做官”、“升官發(fā)財”、“書中自有黃金屋”,連“修齊治平”都算不上。其時的諤諤之士眾多,但他們在大學的宗旨問題上卻是茫然和迷糊的。是蔡元培先生“撥亂反正”,提出大學應該是“專門研究高深學問的場所”的觀點,為我國的現(xiàn)代大學指明了方向,對大學的性質(zhì)進行了準確的定位。在蔡先生的大學思想中,大學生的讀書不是為了升官發(fā)財、光宗耀祖,而是為了修養(yǎng)健全的人格,以研究為志業(yè),在更高的層次上更好地為國家和社會服務。

        蔡先生的大學觀之所以能夠得到社會上下的認同,能夠在社會上廣泛地傳播,并且在實踐中能夠取得成功,首先是因為蔡先生的理論具有文化和精神上的合理性和文明性。從其價值取向上說,是為公而不是為私,這既符合人類社會的思想和精神方向,也符合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精神。從其來源上說,蔡先生的理論打通了中西文化的思想。在傳統(tǒng)文化方面,符合我國文化最核心的“天下為公”精神,符合作為傳統(tǒng)文化精神核心的“士”的價值觀念和精神。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士”的核心觀念,是家國情結(jié)和正直、耿介、威武不屈的氣節(jié)精神,在蔡先生的“學生當修養(yǎng)健全人格”的大學觀中,無疑包括了這些內(nèi)容。其次,蔡先生的大學觀,打通了我國大學與世界大學思想和精神的聯(lián)系。在世界大學的教育觀念中,不僅有培養(yǎng)有教養(yǎng)的、具有領袖氣質(zhì)的、忠誠地為社會服務的人的教育目的,而且有教學與研究相結(jié)合、以研究帶動教學的基本原則。而蔡先生的“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的思想中,完全包含了“教學與研究相結(jié)合、以研究帶動教學”的觀念。同時,蔡先生的大學觀,還反映了學者們的意志,表達了他們的心聲,具有堅實的教師和教育基礎。因為高深學問與學術研究是天然的共同體,一方面,高深學問必然來自于學術研究,并且需要在學術研究中發(fā)展和弘揚;另一方面,學術研究的母體就是高深學問,研究高深學問是學術研究存在的價值和基礎。沒有了高深學問,學術研究將無從存在。由于大學教師的天職就是教授和研究高深學問,因而肯定大學是專門研究高深學問的場所,也就是肯定了大學教師的存在價值和活動意義,也確定了大學教師是大學精神主人的地位,也為他們自由地追求新知識、新思想、新理論提供了思想、理論、制度方面的支持,自然會得到真正的大學教師們的擁護、支持和尊重。蔡先生的大學思想之所以被廣泛認同的根本原因,是它充分地反映了大學的本性,也反映了教師的心愿,可以說,是與教師們的心相通的。

        蔡元培先生的大學觀,至今仍然是最令人信服的理論,不僅在人們的心目中引起共鳴,而且深深地根植于人們的心中,也成了許多學者的精神武器,成了他們堅定不移的教育信念。所以,20世紀八十年代之后,學術界還是有許多學者堅持走獨立思考的道路,堅持進行真正的學術研究,堅持做真正的學問。蔡先生大學觀的理論合法性和先進性,具有不可置疑的社會影響和文化聲譽,使社會各界心悅誠服,也使其他的任何建立在自私、狹隘、功利、偶然基礎上的大學思想相形見絀,顯得淺薄、萎縮、甚至卑下。

        一個健康的社會,是建立在健康的教育基礎上的。因為只有健康的教育,才能為社會提供豐富的人才資源和思想資源。而一個健康的教育,則是以教師的正常工作和學生的正常學習為基礎的,而教師的正常工作則是以其習慣性的讀書學習為前提的。因為教師如果不是習慣性的讀書學習,其思想就很難保持在獨立思考的狀態(tài),而沒有對知識的獨立思考,其教學就可能是“搬運知識”式的照本宣科,就很難對學生進行“活的知識的教育”,其積極影響就是有限的。所以,教師只有堅持經(jīng)常性的讀書學習,才能以“活的知識、思想、理論”感染學生,引導學生積極向上,勤于思考,自覺修養(yǎng)高貴的品格和精神,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大學教師與中小學教師的不同之處在于,他們不但要經(jīng)常性的讀書學習,而且要習慣于思考問題,因為他們面對的學生已經(jīng)是成年人,是一些具備基本判斷能力的、有著各種思想和觀念的、有著各種追求和愿望的、有著各種個性和特點的成年人,因而其教育工作不但是引導學生學習,而且還要能夠讓學生信服、認同,積極地接受他們傳授的各種思想和觀念。這要求教師不能只有教材范圍內(nèi)的知識,只有教育的熱情和愿望,而是需要教師有淵博的知識,廣闊的視野,寬闊的胸懷,高尚的情操,無私的精神,文明的價值觀和理性的思想能力??傊?,大學教師應該是有學問的人。

        然而,大學教師所需要具備的這些品德和素養(yǎng),不可能從天上掉下來,只能由教師在日常的學習和工作中慢慢地修養(yǎng)出來。而教師修養(yǎng)這些品德和素養(yǎng)的一個基本條件,就是要堅持經(jīng)常性的讀書、學習、思考、研究。這其中不但要求教師要習慣于自我思考,而且要經(jīng)常與同行們進行交流討論,要習慣于吸收別人的思想和智慧,并且要自己慢慢地體悟和品味教育的意義,從而將人類社會中文明的意識和知識,內(nèi)化為自己的修養(yǎng)和人格。大學教師的這種自我修養(yǎng)的過程,就是讀書、想問題的過程。若沒有讀書、想問題的過程,教師們的教育觀念和知識素養(yǎng)就無從修養(yǎng),教育的真正的目的也無法實現(xiàn)。所以,要實現(xiàn)國家的教育目的,就應該讓教師們能夠安心地讀書、想問題。要讓教師們安心地讀書、想問題的另一個原因是,教育是一項有信仰的事業(yè),教育如果沒有信仰,就會蛻化成“教學的技術”,教育就會變得沒有意義,教師也難以受到社會的尊重。由于教育的信仰就是教師的信仰,而教師的信仰則只能來自于讀書和思考。因為教師們只有堅持讀書想問題,不斷地吸收人類知識寶庫中的優(yōu)秀思想和觀念,他們的信仰才能高雅和潔凈,才能理性和文明,才能堅定和穩(wěn)固。所以,教師的讀書想問題,是教育之為教育的基礎。

        毋庸置疑,教師們的讀書想問題是需要安靜、和諧環(huán)境的,而這樣的“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環(huán)境,是應該由教育的管理者們著力營造的。訴諸社會的管理原則,可知教育管理機構(gòu)的領導者或者說管理者的主要職責,不是引導教師們怎樣工作,而是應該激勵和支持他們的工作,為他們的安心工作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從“術業(yè)有專攻”的邏輯上說,所有教育部門的領導者,都不敢說自己比教師更懂得教育工作應該怎樣做,比教師更了解教育的規(guī)律及學生的情況,因而他們可以說是沒有能力引導教師如何工作的。他們應該承擔的職責是:保證教師有良好的工作環(huán)境,為教師的工作創(chuàng)造便利的教育條件。用鄧小平的話說,就是要“當好后勤部長”[5]。而在他們?yōu)榻處熖峁┝己霉ぷ鳝h(huán)境的職責中,有一個重要的內(nèi)容,就是維護教育環(huán)境的公平、公正、安寧、和諧,讓教育領域成為干凈、高雅、神圣的場所,尤其是沒有歪風邪氣、歪門邪道的地方。要保證教育環(huán)境的純凈,就必須徹底地清除教育領域中的種種“假冒偽劣”、“投機取巧”現(xiàn)象,掃除各種歪風邪氣,保持教育環(huán)境的純潔和寧靜。所以,教育管理者的工作,不是引導,而是“清污”,亦即清除教育領域中的污穢現(xiàn)象和行為。其中包括對不合格教師的辭退,對學術不良行為的處理,對教育腐敗行為的懲處等。具體地說,就是如何使歪風邪氣不能盛行,勢利小人不能得勢,抄襲、剽竊等學術腐敗行為不能流行,保證教育的風氣是純正的,保證優(yōu)秀人才能夠心情舒暢工作,保證學生的讀書學習是健康向上的,使知識的價值得到弘揚,使教育的精神得到維護,使真正的學者和教師得到尊敬和支持。

        應該說,這樣的教育管理者才稱得上是教育家,因為只有教育家們才能做到讓專心治學的教師心情舒暢,讓有真才實學的教師的才華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揮,讓他們的價值和作用得到充分地肯定。當然,也包括讓他們的勞動得到合理的回報。審視中外教育史,可以說只有真正的教育家才有這樣的境界和胸懷,才有這樣的責任感和擔當精神,才有這樣真誠的態(tài)度和人性化的作風。當然,這樣的境界和能力并非遙不可及,而是只要用心,就完全可以做到的。試看,蔡元培先生在執(zhí)掌北大時不就是這樣做的嗎?梅貽琦先生在執(zhí)掌清華大學、西南聯(lián)大時不也是這樣做的嗎?傅斯年在北大“回歸”北京后、堅決地拒聘在“淪陷區(qū)”工作的教師和員工(為了對得起那些跋涉到“后方”的教師和員工),表現(xiàn)的不就是這樣的精神嗎?朱清時先生在擔任中國科技大學校長時,面對教育部“評估”(當時的許多學校是全力以赴、草木皆兵的,傾全校之力“迎接評估”,幾乎就是一股潮流),逆當時的潮流而行,為了不讓教師、學生受“評估”的消極影響,提出“讓教師和學生安心讀書想問題”[6],顯示了教育家不趨時、不屈勢的氣魄和境界,其卓越的膽識和勇于擔當?shù)木窳钊司磁濉?/p>

        要使我國教育領域中出現(xiàn)真正的教育家,就必須對現(xiàn)行的校長任命體制進行改革。亦即應該改現(xiàn)行的行政任命的方式,為教師推選和學校聘任的方式,以體現(xiàn)“教授治?!钡木瘛6獙崿F(xiàn)這樣的改變,就必須改變我們的教育觀念,亦即改變?nèi)藗円酝囊暣髮W為工具的觀念,樹立大學是“獨立、自由、專門從事教育和學術研究機構(gòu)”的觀念?,F(xiàn)在人們經(jīng)常嘆息的教育體制改革難,其原因是以往的有些改革,不是順應了教育的規(guī)律和本性,而是逆教育規(guī)律而行,是由行政官員按照行政規(guī)律管理教育的結(jié)果。而由教育家們來進行改革,會有那么難嗎?試看蔡元培先生當年在北大的改革,是多么地順應人心,多么地得到“各派”教師和學生的一致?lián)碜o和支持。以我國目前最為困難的高考改革為例,若不是由教育行政機構(gòu)來主導高考,而由高校自己組織高考,可能有應試教育的現(xiàn)象嗎?若各個高校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完全的自主招生(當然,應該是在真正的教育家辦教育的情況下。也就是大學實行“教授治校、大學自治”的條件下才會有效),會有“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現(xiàn)象嗎?所以,我國教育進步的關鍵,還是要順應教育規(guī)律,要按教育規(guī)律辦事。當然,這些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這就需要我們既要有改革的勇氣,也要有改革的智慧。總之,我國的大學不能再停留在“恢復”的階段了,而應該與時俱進,向現(xiàn)代化的水平前進,讓大學是大學,為社會的進步貢獻大學應有的力量。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 萬里.決策民主化和科學化是政治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N].人民日報,1986-8-15(1).

        [3] 邵燕祥.胡耀邦的人格和政治道德[J].炎黃春秋,2015(10):3.

        [4] 朱步樓.教育現(xiàn)代化呼喚“教育家辦學”[J].半月談,2010(18):16.

        [5] 李白薇,鄧小平.發(fā)展科技的“后勤部長”[J].中國科技獎勵,2010(06):2.

        [6] 朱清時.讓老師和學生靜下心來讀書想問題[J].騰訊教育,2008(05):04.

        猜你喜歡
        學術評價諾獎學術研究
        聚焦諾獎
        殘雪,為何能成諾獎熱?
        金橋(2019年12期)2019-08-13 07:16:36
        學術研究
        學術研究
        學術研究
        諾獎也征服不了的好萊塢
        電影(2018年8期)2018-09-21 08:00:02
        學術研究
        學術不端行為防范機制的構(gòu)建
        學術圖書評價實證研究
        出版廣角(2016年14期)2016-12-13 01:53:31
        高校創(chuàng)新人才評價機制探索
        成才之路(2016年29期)2016-10-31 16:05:39
        五月四房播播| 超高清丝袜美腿视频在线|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人妻性色| 久久久国产乱子伦精品作者| 最近2019年好看中文字幕视频| 久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精彩视频| 无遮挡边吃摸边吃奶边做| 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国产AV一区二区|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一区| 麻豆AⅤ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 素人激情福利视频| 国产人成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亚洲精品|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在线视频| 亚洲97成人精品久久久| 国产精品日韩亚洲一区二区| 亚洲中文字幕九色日本| 久久婷婷综合缴情亚洲狠狠|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精东|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 免费a级毛片无码a∨中文字幕下载 | 精品亚洲aⅴ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欧美久久久久老妞|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99区| 一区二区三区观看在线视频|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app| 国产人妻久久精品二区三区特黄| 国产亚洲av手机在线观看| 国产91 对白在线播放九色| 亚洲 国产 韩国 欧美 在线|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精品| 国内自拍速发福利免费在线观看| 欧美性色欧美a在线播放| 乱中年女人伦av三区| 无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一区二区av天堂| 日本一区二区在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