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幾年來,關于虐童的事件頻頻見諸報端,遭受虐待與忽視儼然已成為造成兒童意外傷亡的第一殺手,成為全球日益關注的重大問題,兒童遭受虐待與忽視涉及家庭、學校、社會等多方的,應當引起全社會密切關注,然而我國法律在虐童問題上的不足,使得一些涉及虐童事件的嫌疑人很難得到應有的法律制裁,因此理論上和實踐中應該深度關注虐童行為,以有效打擊虐待行為,最大限度地保護社會弱勢群體的權益,進而維護社會和諧,體現(xiàn)社會主義法治精神。
關鍵詞:虐待兒童;虐待罪;立法完善
一、我國虐待兒童問題現(xiàn)狀及原因分析
(一)我國虐待兒童問題的現(xiàn)狀
近年來,各種虐童事件不斷刺激著人們的眼球。根據(jù)國際兒童基金會的調查報告顯示,在威脅各國兒童人身安全與健康成長的各個因素中,虐待越來越成為一個最為重要的因素。廣東汕頭虐童案,山東聊城虐童案,浙江溫嶺虐童案,件件觸目驚心。據(jù)公開資料顯示:我國的兒童虐待比例較高,而且鄉(xiāng)村發(fā)生率高于城市。
(二)虐童案件頻發(fā)的原因分析
1.兒童、家庭、社會方面
(1)兒童個體因素。由于孩子普遍年齡較小心智發(fā)展尚不成熟,他們缺少相應的生活積累,社會經(jīng)驗不足,導致其自我保護能力與維權能力較差,遭受施暴者虐待后又因畏懼心理不敢說出來,導致行為人不能及時給予其法律處罰,這在某種意義上不利于兒童保護工作的開展。
(2)家庭因素。家庭經(jīng)濟條件差、工作不順利、夫妻感情破裂以及家庭成員不和睦等都是孩子父母或監(jiān)護人虐待兒童的重要原因。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大多被虐待兒童的父母在童年時期也遭受過虐待。
(3)社會因素。受我國男尊女卑的性別歧視理念和“不打不成器”的教育觀念的影響,在家庭和學校中存在著廣泛的體罰兒童現(xiàn)象,還有教育部門監(jiān)督管理力度不夠,很多非正規(guī)的辦學機構并未達到辦學資格水平而辦學,而這些教育機構的教師職業(yè)道德往往不高。各地教育部門沒有發(fā)揮強有力的監(jiān)管作用,因而導致了很多悲劇的產(chǎn)生。
2.我國相關法律不完善
我國現(xiàn)有法律在處理虐待兒童問題時顯得力不從心,以溫嶺虐童案為例,2012年10月23日,網(wǎng)絡曝光了浙江溫嶺某幼兒園幼師顏某涉嫌虐童的照片,顏某提著男童雙耳使其離地20公分,顏某滿臉微笑男童卻嚎啕大哭,此后相繼又曝出其將幼童倒插垃圾桶強迫男女幼童接吻的圖片,事件一經(jīng)曝光,10月24日,溫嶺市公安局刑事立案并對顏某采取強制措施。警方經(jīng)深入偵查,認為顏某不構成犯罪,依法撤銷刑事案件,對其作出行政拘留十五日的處罰,羈押期限折抵行政拘留,就此釋放了顏某。
3.刑法在虐童行為規(guī)范上的缺陷
(1)以尋釁滋事罪定罪處罰的缺點。尋釁滋事罪,從表面上看虐童女教師顏某對幼童毆打、辱罵取樂的行為或許符合尋釁滋事罪的構成要件,實則不然。首先,尋釁滋事罪的主觀要件是具有“流氓動機”。其次,尋釁滋事罪規(guī)定在我國刑法妨害社會管理秩序一章,而虐童教師顏某的行為只是侵犯了幼童的人身權利。由此可見,以尋釁滋事罪對虐童女教師進行懲處并不恰當。
(2)以故意傷害罪定罪處罰的缺點。故意傷害罪從理論上來說,凡是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行為,都應當包含在故意傷害罪的范圍內,虐待兒童行為法律實踐中也有認定行為人構成故意傷害罪的做法,如廣東番禺虐童案。然而,故意傷害罪必須要求行為人所造成的傷害為輕傷以上的后果,這樣法律實踐中就易出現(xiàn)重罪輕判的后果,難以發(fā)揮刑法懲罰和威懾的功能。
在處理非家庭成員的虐童行為時,不論是適用尋釁滋事罪、故意傷害罪都存在著一定的缺陷,暴露了現(xiàn)行法律對受虐兒童保護的不足。
二、關于我國虐童案件的法律規(guī)制及缺陷
(一)我國目前關于虐童案件的法律規(guī)制
我國在《未成年人保護法》、《婚姻法》、《義務教育法》、《治安管理處罰法》以及《刑法》等法律中都有所規(guī)定,但大多是一些原則性、籠統(tǒng)性規(guī)定。
(二)我國虐待兒童法律規(guī)制的缺陷
1.中國現(xiàn)有立法針對性不強,且缺乏可操作性
有的學者認為我國現(xiàn)有的法律雖然都規(guī)定了禁止虐童,但其中大多數(shù)都是原則性、號召性的規(guī)定,既缺少立法針對性在法律實踐中又缺少可操作性,在某種程度放縱了施虐者的違法行為。
2.《刑法》規(guī)定的相關罪名不盡合理
首先,我國刑法中只有關于家庭成員虐待兒童的規(guī)定,當遇到非家庭成員,不能對非家庭成員虐童行為定罪量刑或出現(xiàn)重罪輕判的情況,這對于兒童權利的保護是非常不利的。
其次,法律規(guī)定虐待罪需要達到情節(jié)惡劣的程度,而現(xiàn)實中虐童行為大多是持續(xù)發(fā)生的不可能一次就達到非常嚴重的程度,多數(shù)被人發(fā)覺的虐童行為可能已經(jīng)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
再次,虐待罪屬于親告罪,不告不理。這就需要受害人承擔告訴義務和舉證責任,然而虐童行為的受害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的兒童,缺乏訴訟能力,更無法承擔舉證責任。
三、如何解決我國的虐待兒童問題
(一)從兒童、家庭、社會方面來看
1.從兒童、家庭方面來看
兒童自身方面,要加強對兒童的自我保護教育。其次,如果性虐待已經(jīng)發(fā)生了,教育孩子千萬不能忍氣吞聲,被施暴者的恐嚇所嚇怕,應該教育孩子勇于揭發(fā)犯罪,保護自身合肥權益。
在家庭方面,家長要糾正個人認識錯誤。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對孩子有耐心,注意言傳身教。再次,各位孩子家長要學會尋求其他家庭成員的幫助,也要認識到自己的不足。
2.從社會方面來看
我們要盡最大的努力去提高兒童虐待防治工作水平,呼吁全社會加大對虐童問題的關注。
(二)完善我國有關虐待兒童的法律制度
1.嚴格貫徹執(zhí)行《未成年人保護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義務教育法》等相關規(guī)定。教育部門在監(jiān)管方面也應該承擔起一定的責任,在日常工作中應該加強對幼兒園資質的審查、對教師資格的考核等都應該加大力度。
2.完善我國刑法關于虐待罪的規(guī)定
近年虐童問題日益嚴重,增設虐童罪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圍繞虐待罪的修改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擴大虐待罪主體范圍。我國刑法虐待罪(下轉第頁)(上接第頁)規(guī)定主體只能為具有一定關系的家庭成員,或許可以把“家庭成員”修改為“具有某種教管、監(jiān)護關系”的機構或個人,這樣幼兒園教師的虐童行為,社會福利機構員工虐待幼童的行為,保姆虐待兒童的行為都可以通過刑法來評價。
(2)降低虐待罪的入罪標準。《刑法》中未對虐待罪的“情節(jié)惡劣”做出明文規(guī)定。從目前的法律實踐來看,當發(fā)生偶然的、未達到輕傷以上的虐童行為時,刑法無法對其作出評價。因此虐待罪應當規(guī)定為虐待他人進而造成他人身心損害或雖尚未造成損害但將他人置于危險境地有可能給他人造成身心損害的行為,都構成虐待罪。
(3)改自訴為公訴。刑法把虐待罪規(guī)定為親告罪,告訴才處理,但對于尚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的兒童而言,是根本不可能進行自訴的,因此,應當將虐待罪由受害者自訴改為公訴,使司法機關由被動介入變?yōu)橹鲃咏槿?,強化司法干預,切實實現(xiàn)對兒童這一弱勢群體權益的保護。
四、結論
虐童行為極大的傷害了兒童身心健康,保護受虐兒童的合法利益勢在必行。目前,我國對虐童方面刑事立法和相關法律制度規(guī)定的不足。因此,應呼吁有關部門盡快完善相關刑事立法和相關專門法律制度,建立保護兒童權益和兒童虐待防治的完整體系,實現(xiàn)對兒童這一弱勢群體的有效保護。
參考文獻:
[1]張明楷.刑法學(第四版)[M].法律出版社.2014:67-87
[2]陳興良.刑法哲學[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3:108-110
[3]王強軍.虐童女教師涉罪行為的法理解析[N].檢察日報2014-11-15(3):3-4
[4]吳鵬飛.我國兒童虐待防治法律制度的完善[J].法學雜志.2015(10):5-6
[5]陳蘭,周純義.社會工作視角下的虐童問題分析[R].人力資源管理.2015(5):1-2
[6]劉娟娟.兒童虐待問題研究概述[J].青年研究.2012(2):2-3
作者簡介:
丁俊濤,(1983~),男,漢族, 河南省鄲城縣人,律所副主任,刑事訴訟部主任,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