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丹鳳
摘 要:在西方倫理學史上,作為最早較有系統(tǒng)的動機論與義務論者的斯多葛派的倫理學,對西方人的人生觀、價值觀,乃至整個西方文化的發(fā)展,都有不可忽略的影響。對于道德學說的討論總是在人們的生活中有著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因為道德感是伴隨著每一個有理性的人的。無論你是個惡人或者是個善者,你都有你的道德感在起作用,在無形地幫你判斷每一件事情,只不過每個人的道德評價標準不一樣罷了。
關鍵詞:康德;斯多葛派;伊壁鳩魯;道德觀
中圖分類號:B0-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2-0088-02
一位西方學者曾說:“在哲學方面希臘所留下的實踐遺產(chǎn),不是柏拉圖的壯美,也不是亞里士多德的博學,而是芝諾和伊壁鳩魯?shù)膶嵺`體系以及皮浪的懷疑論。在我們今天的時代,每個人不是一個斯多葛派或伊壁鳩魯派,便是個懷疑主義者”[1]27。由此可以看出,斯多葛派和伊壁鳩魯派倫理學對道德哲學的影響。
一、斯多葛派的禁欲主義的道德觀
(一)“按自然生活”即德性
斯多葛派主張“只有為義務而義務才合道德”,斯多葛派倫理學的最基本概念是“自然”,他們的格言或準則是“順從自然而生活”。順從或者說按照自然給予的角色去過自己的生活,不要違背自然,違背規(guī)律。如此看來,斯多葛派有種宿命論的色彩。如果我們只是消極地去適應自然,那人類與動物又有什么區(qū)別。但是在斯多葛派看來,他們所提出的“順應自然”便是“順應本性”“順應理性”。主要的善就是依照你所擁有的德性而生活,是以一種順從自然的方式生活。上帝在創(chuàng)造我們這個有理性的物時,就規(guī)劃了我們生活、存在的方式,我們只需順從自己的本性,順從人類的本性。因此,斯多葛派主張,每一個人只要擺脫世俗的欲望,從中解脫出來,便可以擁有完全的自由。這就得出了,德性就是唯一的善。或許一個人你可以很窮,你可以沒有健康的體魄,你可以沒有姣好的面容,哪怕你快要失去生命,但你同樣是可以有德性的,并且只要你有德性,你就是善的。但是斯多葛派堅定地認為,我們并不是為了要行善所以才會有德的,而是為了要有德所以才去行善的,德性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二)對斯多葛派哲學的批判
斯多葛派哲學對后世有著深遠的影響,但也不得不說,它的禁欲主義和宿命論觀點也一直引來詬病。斯多葛派的創(chuàng)始人芝諾,認為沒有偶然,自然界的一切都是自然規(guī)律決定的。對于形而上學的玄虛,芝諾是從來不理會的。以至于懷疑派曾經(jīng)問:德性、正義或者比例也都是堅固的物質(zhì)嗎?芝諾回答說,當然是的。很顯然,芝諾已經(jīng)陷入另一個極端。
一味地追求必然、追求順應自然,而忽略了我們?nèi)祟愃鶕碛械睦硇浴Υ硇?,斯多葛派認為人的欲望、激情也是理性,只不過是錯誤的理性。只是讓人們逆來順受地去接受生命里的一切,吃野菜、喝涼水,生活在自然中,這似乎是人類文明的倒退。的確,隨著奴隸制度、農(nóng)耕文明、工業(yè)文明的出現(xiàn),人類之間有了所有制的劃分,有了等級的出現(xiàn),但這是歷史的車輪所不可避免要走的路。因此,斯多葛各派只是說我們?nèi)ハ麡O地抵抗,只讓我們?nèi)シ艞墵幦∮?、幸福,回歸自然,回歸樸實。一個人只要擁有道德就會擁有幸福,而且道德是一個與外界無關的存在,它無關你的財富、健康、欲望。只要你有按照自然生活的意志,你就是有德性的,你就是幸福的。由此來說,幸福完全是個主觀。所以哪怕時代變遷,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在變化,只要你有德性,按照自然生活,那你便是幸福的。斯多葛派強調(diào)的是內(nèi)心的修養(yǎng)而不是外界的滿足,因此一個外在的人,是不可能去影響你幸福與否的。因為你的幸福是源于你的內(nèi)心,這似乎與我們道家的“無為”有相似之處。但這或許更容易被階級統(tǒng)治者所利用。
二、伊壁鳩魯?shù)目鞓分髁x道德觀
(一)伊壁鳩魯?shù)目鞓分髁x思想
一個人思想的產(chǎn)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所生活的時代。伊壁鳩魯(公元前341—前270年)正是生活在一個兵荒馬亂的年代,馬其頓帝國統(tǒng)治雅典時期。此時的國家并不能給民眾帶來幸福和快樂,反而動蕩的局勢和隨時可能爆發(fā)的戰(zhàn)爭讓不得安寧。此時,每個人在心靈深處都渴望幸福、遠離苦痛。并且他們意識到,這種幸福的獲得只能靠自己。因此,伊壁鳩魯?shù)淖非罂鞓?、心靈的寧靜的倫理學也就應運而生了。
伊壁鳩魯同樣承認有神的存在,但與斯多葛派不同的是,他認為神是不會過問我們?nèi)碎g事的,因此我們不必要去對他產(chǎn)生畏懼更不應該受控于那些所謂的宗教訓誡。我們生活在自然界中,當然要服從自然,但我們又有自由意志,所以在某種程度上,我們的命運仍然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我們有權利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快樂,使自己處于心靈的安寧中。而自己是否幸福完全取決于自己的感覺,伊壁鳩魯認為感覺可以證實一切東西,感覺你是快樂的,那就是好的、善的;感覺你是痛苦的,那就是壞的、惡的。所以我們沒有必要去擔心死后的事情,因為死后是未知的,也是沒有知覺的,特別是對于現(xiàn)在的我們來說更是毫無感覺的。我們沒有必要現(xiàn)在就去擔心、恐懼,而忽略了當下的幸福,更喪失了去追求幸福的權利。他說:“我們認為幸福生活是我們天生的最高的善,我們的一切取舍都從快樂出發(fā);我們的最終目的乃是得到快樂。而以感觸為標準來判斷一切的善。”[2]367快樂是至善的,人生的目的就應該是去追求快樂。任何快樂本身都是好的,都是值得我們?nèi)プ非蟮?,而痛苦的都是壞的、惡的,我們就應該趨樂避苦。這顯然與斯多葛派的“按自然生活”是完全不一樣的。
但是這里特別要指出的是,伊壁鳩魯?shù)目鞓分髁x絕對不是享樂主義。雖然伊壁鳩魯一直在強調(diào)快樂的至上性,但是他從不認為快樂與享樂等同。伊壁鳩魯認為,精神快樂遠遠大于肉體快樂,并且精神上的痛苦更是大于肉體上的磨難。他把精神的快樂稱之為靜態(tài)快樂,把肉體的快樂稱之為動態(tài)快樂。畢竟身體的痛苦總是暫時的,而精神上的痛苦卻是自始至終都能感受到的。同樣,快樂也是如此。并且,如若沒有了精神上的快樂,身體也是不可能體會到享樂的。哲學史上,有很多哲學家認為伊壁鳩魯?shù)目鞓分髁x與享樂主義如出一轍,但我想兩者是絕對不能等同的,因為兩種學說對待道德是完全不同的態(tài)度。享樂主義或者說縱欲主義,是把道德拋在一邊,為了享樂、肉體上的滿足,是完全可以丟棄道德的,甚至與道德相違背的。但是伊壁鳩魯卻認為,我們追求快樂的同時必須以德性為基礎。“各種美德都與愉快的生活共存,愉快的生活是不能與各種美德分開的?!盵3]105
(二)伊壁鳩魯快樂主義的缺陷
伊壁鳩魯認為“若不是從大小事物跑出的波流刺激我們的感官,我們就不可能認識事物。一切感覺都是真理的報道者,永遠要以感覺作為依據(jù),感覺是人們認識的基礎?!盵4]109從中可以看出,伊壁鳩魯過分夸大了感性認識的作用,一切都以感覺為依據(jù)?;蛟S人們自己能感覺到自身的快樂與否,但是對于超出自身的事物是不能僅依賴感覺的。感覺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大的局限性。事實上,對于這一點,伊壁鳩魯本身是很清楚的。他提到過錯覺“一個人在旋轉中停下來時,會覺得周圍的大廳還在旋轉,柱子在動搖,好像天會塌下來?!盵5]61這就存在自相矛盾了,即已經(jīng)知道感覺是會存在錯誤的卻還要以它為一切認識的基礎。
在倫理學方面,伊壁鳩魯?shù)目鞓分髁x,單單只是強調(diào)了個人的快樂與滿足,而缺少了社會福利。并且他強調(diào)的是一個人快樂的獲得,是與他人無關的,只是自己的感覺。社會對于一個人的影響并沒有那么大,只要你能夠獲得心靈的寧靜便可獲得幸福。這就為后來的哲學家誤解伊壁鳩魯?shù)目鞓分髁x是只專注自己的一己私利的享樂主義埋下了伏筆。并且伊壁鳩魯所提到的與他人友善,所能想象的社會生活中的快樂也只是單純的友誼而已,而且他所提倡的這種友誼,并不是我們中國人所說的俠肝義膽的友誼,而是擁有同等的地位、知識水平的人之間的快樂交往?;蛟S這就是伊壁鳩魯?shù)目鞓分髁x難以忽視的缺陷。
(三)康德對這兩種道德觀的批判
如上文所說,在康德之前,斯多葛派的禁欲主義和伊壁鳩魯?shù)目鞓分髁x,是傳統(tǒng)的道德判斷中的兩大哲學。但康德卻對這兩大哲學派別持批判的態(tài)度??档略谒摹秾嵺`理性批判》中對至善問題的研究時專門討論了斯多葛主義與伊壁鳩魯主義兩大哲學派別?!八苟喔鹬髁x與伊壁鳩魯主義的學說形成了鮮明的對立,伊壁鳩魯主義的善的原則是感性原則。斯多葛主義從一開始具有一種禁欲趨向,后期將這種傾向推向極端,他的善的原則是理性的原則……有的哲學家將至善看作最高的實體,而有的哲學家則將其解釋為幸福。康德是在這種道德與幸福對立的模式中思考自己的至善的。康德的至善思想無論是最高的善還是完滿的善在上述哲學家那里都有所體現(xiàn),對以前的思想康德并不是完全的否定,而是在揚棄前人的思想上,為解決現(xiàn)實的窘困而提出至善的?!盵6]42
中國現(xiàn)代社會在物質(zhì)層面高速發(fā)展,在物質(zhì)生活方面雖然取得矚目成就,但也帶來了相關問題。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也成了高速運轉的機器,國人的精神世界令人擔憂。管仲講的“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后,倉廩實了,衣食足了,但是我們的禮節(jié)和榮辱也少了許多。至善似乎褪去它本來的光芒,已經(jīng)離人們的生活很遠了。中國社會缺少一次康德哲學至善思想的啟蒙,缺少理性與自由的社會思想基礎,缺少形而上的道德信仰,而這些應是中國現(xiàn)代化社會中非常緊迫的任務,康德的至善思想恰恰可以為中國的精神文明建設提供出一種新思路。所以,我們有必要對康德的至善思想進行重新審視以獲得借鑒和啟示。
參考文獻:
[1]Ror Mahaffy.Greek Life and Thought[M]// Arnold.Roman Sto-
icism,劍橋,1912.
[2]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古希臘羅馬哲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3]周輔成.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讀·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4]王太慶.西方自然哲學原著選輯·第1卷[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5]盧克萊修.物性論[M].方書青,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2.
[6]常大龍.論至善如何可能——康德實踐理性中的至善思想[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