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尚賢 葉英文 謝海蓮
【摘要】 目的:探討超早期中醫(yī)介入對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本體感覺恢復的影響。方法:選擇本院2013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經前交叉韌帶重建手術治療的患者140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干預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70例。對照組行常規(guī)康復訓練法,觀察組在其基礎上行超早期中醫(yī)介入法,參照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患者術前及術后3個月的主觀疼痛感進行評分,分析患者膝關節(jié)活動度及腫脹度。并對兩組患者術后3個月的被動位置覺及被動感知閡進行評價。結果:觀察組與對照組術前休息、術前活動時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3個月休息及活動時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膝關節(jié)術后1周腫脹度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1周活動度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術后3個月膝關節(jié)活動度和腫脹度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健側的本體感覺誤差和被動感知閾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患側本體感覺誤差和被動感知閾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經前交叉韌帶重建手術患者超早期行中醫(yī)介入治療可明顯改善和恢復患者膝關節(jié)功能及本體感覺能力。
【關鍵詞】 中醫(yī)介入; 早期; 前交叉韌帶重建術; 本體感覺恢復; 康復
膝關節(jié)前交叉韌帶(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損傷是一種最常見的膝關節(jié)運動創(chuàng)傷,目前臨床上多采用自體移植物(髕腱或腘繩肌腱)或異體移植物等進行關節(jié)鏡ACL重建[1-2]。但臨床實踐表明,重建手術后雖然恢復了患者膝關節(jié)生物力學的穩(wěn)定性,而患者卻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膝關節(jié)不穩(wěn)癥狀[3-4]。本次研究在常規(guī)康復治療的基礎上采用超早期中醫(yī)介入治療,觀察患者進行膝關節(jié)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的康復效果,取得非常滿意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140例經前交叉韌帶重建手術治療患者的臨床資料,所有患者均符合ACL損傷的西醫(yī)診斷標準,均經過關節(jié)鏡ACL重建術治療。根據干預方法不同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70例。對照組男36例,女34例,年齡20~45歲,平均(32.79±4.60)歲;觀察組男37例,女33例,年齡21~46歲,平均(32.81±4.62)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學委員會批準,患者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取常規(guī)康復治療患者在術后第3天開始進行康復訓練,訓練任務逐周增加。分三階段訓練:第一階段的康復訓練強調膝關節(jié)活動范圍,術后6周內:(1)術后2周內:①鍛煉股四頭肌,等長收縮,可行持續(xù)被動運動(CPM)訓練;②術后3 d開始膝關節(jié)屈伸活動,不超過90°;③要求盡量伸直、過伸膝關節(jié)訓練,持續(xù)伸直位戴支具;④可拄拐下地行走,患肢不負重。(2)術后3~4周:①繼續(xù)股四頭肌功能鍛煉,屈膝肌力鍛煉;②膝關節(jié)活動范圍0~120°,恢復過伸功能;③下地行走佩戴支具,患肢不負重。支具調整到60°。(3)術后5~6周:①繼續(xù)股四頭肌功能鍛煉,屈膝肌力鍛煉;②膝關節(jié)活動范圍達到正常;③下地行走佩戴支具,患肢不負重。第二階段的康復訓練是結合力量的訓練,術后7周~3個月:(1)可使用彈力繩增加力量訓練;(2)術后7~8周時增加爬樓梯、下蹲等訓練;(3)在2~3個月時,加強負重的訓練,加強下肢肌力鍛煉;(4)佩戴支具進行正常行走或日常生活訓練。第三階段的康復訓練是增加特殊的體育鍛煉。術后3~12個月:(1)術后3個月時允許跑步;
(2)術后4~5個月時,開始旋轉和扭轉的活動。術后
6~12個月:(1)可參加非對抗性體育活動;(2)在肌力恢復之前,避免膝關節(jié)過度旋轉的活動。
1.2.2 觀察組 在常規(guī)康復治療的基礎上進行超早期中醫(yī)介入治療。觀察組與對照組進行一樣的常規(guī)康復治療,同時配合超早期中醫(yī)介入治療。超早期中醫(yī)介入治療主要包括中藥熏洗、中藥內服、推拿等方面。具體方法是:(1)中藥熏洗:在患者術后1~3天,組成:伸筋草15 g,透骨草15 g,五加皮12 g,三棱12 g,莪術12 g,秦艽12 g,海桐皮12 g,牛膝l0 g,木瓜10 g,紅花10 g,蘇木10 s。以上藥用量比例制成粉碎干燥顆粒。使用時取上藥80~150 g置于盆中,用沸水浸泡后,先熏患膝,并輕按摩股四頭肌及小腿肌群,待藥液溫和后再泡洗患處,2次/d。(2)中藥內服:黃芪30 g,雞血藤30 g,茯苓20 g,白芍20 g,寄生15 g,獨活12 g,牛膝15 g,當歸15 g,骨碎補15 g,熟地15 g,秦艽15 g,川芎10 g,細辛3 g,甘草6 g。每日一劑,水煎分3次溫服。兩組患者均在術后3個月進行隨訪,并根據調查結果對比兩組患者的康復情況。
1.3 觀察指標 參照VAS視覺模擬評分法,分數與疼痛程度成正比[5-7]。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對患者術前及術后3個月的主觀疼痛感進行評分,總分10分,0分表示不疼,10分表示最痛;對患者膝關節(jié)活動度及腫脹度進行測量。對兩組患者術后3個月的被動位置覺及被動感知閡進行評價。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20.0統計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 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疼痛視覺模擬評分 觀察組與對照組術前休息、術前活動時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3個月休息及活動時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的膝關節(jié)活動度及腫脹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膝關節(jié)術后1周腫脹度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1周活動度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膝關節(jié)術后3個月活動度和腫脹度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治療后本體感覺誤差及被動感知閾比較 兩組患者健側的本體感覺誤差和被動感知閾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患側本體感覺誤差和被動感知閾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膝關節(jié)前交叉韌帶(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損傷后易出現關節(jié)穩(wěn)定性差的癥狀,術后不易康復[7]。前交叉韌帶限制脛骨前移及旋轉與關節(jié)活動度、肌力等因素相關,也還參與構成膝關節(jié)的本體感覺[8]。本體感覺是指大腦接收來自軀體深部的肌肉、肌腱、骨膜和關節(jié)等對軀體的空間位置、姿勢、運動狀態(tài)及運動方向的感覺[9]。而膝關節(jié)本體感覺主要包括位置的靜態(tài)感知能力、運動的動態(tài)感知能力、肌肉收縮及肌張力的調節(jié)能力[10]。本研究通過分析前交叉韌帶重建手術后超早期行中醫(yī)介入對患者本體感覺恢復效果的影響。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與對照組術前休息、術前活動時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3個月休息及活動時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膝關節(jié)術后1周腫脹度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1周活動度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膝關節(jié)術后3個月活動度和腫脹度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經前交叉韌帶重建手術患者超早期行中醫(yī)介入治療可明顯改善和恢復膝關節(jié)功能及本體感覺能力。分析原因可能為在行中醫(yī)療法時,于熏洗的過程中對患肢起到消腫止痛的作用,且采取內服外敷方式進行治療具有活血化瘀功效,能夠改善膝關節(jié)的活動度[11-20]。同時,循經點穴的推拿方式為一種被動療法,可使膝關節(jié)的早期訓練時的負荷減少,促進患者損傷組織血液循環(huán),使關節(jié)內壓降低,從而促進膝關節(jié)的功能恢復[20-23]。同時,通過對兩組患者疼痛情況的分析,可知兩組患者術前的休息和活動時疼痛感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個月,兩組患者再次進行比較,觀察組患者的休息和活動時的疼痛感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經前交叉韌帶重建手術患者超早期行中醫(yī)介入治療的效果顯著,有利于緩解其疼痛癥狀。
綜上所述,經前交叉韌帶重建手術患者超早期行中醫(yī)介入治療的效果顯著,可促進其膝關節(jié)的功能恢復,改善患者本體感覺能力,并減輕疼痛。
參考文獻
[1]楊勇,尹吉恒,冶尕西.電針治療膝關節(jié)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患膝腫痛[J].中醫(yī)正骨,2016,28(10):50-51.
[2]李克軍,蔣擁軍,何夢凡.電子生物反饋技術結合漸進抗阻訓練在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股內側肌肌力訓練中的應用[J].中醫(yī)正骨,2016,28(5):13-15.
[3]彭杰威,吳宇峰,宋偉毅,等.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超早期中醫(yī)介入的康復療效觀察[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6,8(3):117-118.
[4]謝藝君.單隧道四股半腱肌股薄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韌帶后的康復訓練觀察[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6,14(26):39-40.
[5]李品,陳紅云,孔舒婭,等.醫(yī)護一體化康復鍛煉對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Lysholm評分的影響[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6,13(24):139-141.
[6]鄭曉捷,柳思露.關節(jié)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快速康復的護理探討[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6,10(1):202-203.
[7]柏小金,黃文良,徐林,等.關節(jié)鏡下膝關節(jié)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的早期??瓶祻椭委熜Ч治鯷J].中國療養(yǎng)醫(yī)學,2016,25(8):826-828.
[8]劉麗琨,蔡斌,岳冰,等.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關節(jié)粘連患者的綜合物理治療30例報告[J].中國骨與關節(jié)雜志,2016,5(10):743-746.
[9]閔重函,周瑛,荊琳,等.手法加中藥熏蒸對前交叉韌帶斷裂重建術后膝關節(jié)功能康復的病例對照研究[J].中國骨傷,2016,29(5):397-403.
[10]唐洪淵.專業(yè)運動康復在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的應用效果[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6,13(12):77-80.
[11]何世平.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的中醫(yī)康復治療[J].醫(yī)學信息,2016,29(12):314-315.
[12]陳飛.中醫(yī)治療結合康復訓練對關節(jié)鏡下膝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早期膝關節(jié)功能的影響[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6,29(2):207-209.
[13]楊金初.功能鍛煉聯合中藥熏洗、手法在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康復治療中的應用[J].亞太傳統醫(yī)藥,2016,12(4):118-119.
[14]李毓吉,唐能能.不同康復計劃對前交叉韌帶重建患者預后的比較研究[J].醫(yī)藥前沿,2016,6(27):130-131.
[15]趙志遠.功能鍛煉聯合中藥薰洗和手法在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康復治療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傷殘醫(yī)學,2016,24(21):93-95.
[16]秦廣珍,郭玲,劉華,等.膝關節(jié)前交叉韌帶重建術的中西醫(yī)康復護理[J].當代護士(上旬刊),2016(9):119-120.
[17]張蕾蕾,馬向浩,張穎,等.功能鍛煉聯合中藥薰洗和手法在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康復治療中的應用[J].中醫(yī)正骨,2015,27(6):35-36.
[18]李品,陳紅云,孔舒婭,等.醫(yī)護一體化康復鍛煉對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Lysholm評分的影響[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6,13(24):139-141.
[19]朱洪江,鄭祥,關健,等.關節(jié)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不同康復方案臨床療效對比[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6,36(10):2442-2444.
[20]閔重函,周瑛,荊琳,等.手法加中藥熏蒸對前交叉韌帶斷裂重建術后膝關節(jié)功能康復的病例對照研究[J].中國骨傷,2016,29(5):397-403.
[21]何世平.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的中醫(yī)康復治療[J].醫(yī)學信息,2016,29(12):314-315.
[22]溫惠芬,劉偉媚,莫瑞瓊.艾灸療法在膝關節(jié)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患者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6,13(12):59-61.
[23]區(qū)旭慧.關節(jié)鏡下膝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早期康復訓練結合中藥治療效果觀察[J].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16,32(9):858-859.
(收稿日期:2016-11-23) (本文編輯:程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