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連梅
“輪系傳動比”是電工類、機械類學科必學的課題。汽車變速箱,鐘表的內(nèi)部,車床、銑床的變速機構等應用的都是輪系的相關知識。因此,筆者就“輪系傳動比”這個課題,談談在教學中的一些感觸。
一、打牢機械基礎知識
學習輪系傳動比的機械基礎知識包括機器及機構的相關知識,運動副與機構簡圖分析,軸、軸承及鍵的機構功用,齒輪傳動的分類及應用,輪系的概念與傳動比。本課題需要掌握的內(nèi)容為汽車與變速箱、齒輪副與變速箱輪系機構簡圖,變速器內(nèi)軸、軸承及鍵的裝配,齒輪變速分析,定軸輪系傳動比公式計算。
具體的知識點有三方面,第一,機器的組成,軸、軸承、齒輪等零件功用和安裝要求,各種標準件的使用等;第二,機構簡圖的識讀,認識齒輪系,理解齒輪系變速原理、帶傳動等運動機;第三,帶傳動、齒輪傳動的安裝、維護、保養(yǎng)。
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為:著重對 “實物-簡圖”的轉換能力訓練,提高抽象思維能力;通過完成變速箱五擋輸出速度計算的實際任務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看懂變速箱輪系機構簡圖;能夠準確計算手動擋汽車五個擋位及倒車擋的輸出速度。
教學的重點是定軸輪系傳動比的公式,可采用學為主體、教為主導的教學方法。根據(jù)現(xiàn)代中職生喜歡網(wǎng)絡聊天的特點,利用QQ群互動平臺發(fā)布學前任務、微課網(wǎng)絡視頻等,以便學生對所學內(nèi)容有較全面的了解。通過QQ群互動平臺,各小組創(chuàng)建學習文件夾,上傳導學案、評價表、微課視頻等學習資料。
二、教學任務實施
以上屬于前期準備工作,準備就緒后,教師開始任務實施。第一個模塊進行調研學習,分為三個任務:汽車五個擋的輸出速度大小是如何變化的;汽車五個檔的輸出速度方式是如何變化的;各擋速度不同,齒輪的大小有何不同。第二個模塊進行齒輪變速分析:一對齒輪傳動,分析為什么大的轉速慢、小的快;計算出1、2、3、4、5擋的輸出速度;分析出擋倒車的原因。這樣通過問題引導,量化任務內(nèi)容,易于學生理解。
配合以上任務,教師要突破教學難點,主要分三步走:看微課視頻;學生到實訓室進行學習活動,體會操作換擋的過程;對簡圖與實物進行對照,讓學生對輪系機構簡圖有感性認識。
前期導入工作完成后,主要突破齒輪如何變速的問題,回歸到知識點即“輪系傳動比”如何計算上。為了讓學生易理解,先從一對齒輪的傳動比開始引入,前期已經(jīng)對此部分的知識點進行了學習,所以難度不大,但需要注意的問題是讓學生明白為什么大齒輪轉得慢、小的轉得快,也就是轉速與齒數(shù)成反比的關系。
有了上面知識的復習引入,開始講解定軸輪系傳動比的公式推導。此部分的難點在于學生是否能準確掌握傳動路線分析。至于如何突破難點,教師應先從兩級傳動上找規(guī)律,觀察同軸兩個齒輪的運動規(guī)律,找到正確的傳動路線,用公式把兩級傳動的傳動比計算出來,將學生理解的難度降低最低。
之后,教師循序漸進讓學生學會兩隊齒輪的輪系傳動比公式。此過程必須讓學生分組討論,切不可為追求速度草草了之,可以根據(jù)學生的理解程度進行教學。之后,教師進行三對齒輪的變速分析,即分析惰輪在輪系中的作用。按照上面的教學過程一步步進行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運用公式進行五擋及R擋輸出速度的演算。至此,教學的重難點就可以得到突破,學生也就掌握了輪系傳動比如何計算。之后教師可以通過QQ群互動平臺對此次教學中的體會及感觸加以總結,從學生自身觀點對教學作出評價,展現(xiàn)學生們自身的參與度與取得的成績,也可借助平臺查找教學過程中的經(jīng)驗與漏洞。課后擴展可以聯(lián)系生活實際,總結輪系應用的例子,并從機構的觀點描述其工作原理。
此次教學中主要采用的是任務驅動,運用任務逐個完成從而逐個突破知識點,學生的參與度較傳動教學也會有很大的改善,會有參與其中、樂在其中的感受。教師只是擔任引導的角色,而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以上就是筆者在輪系傳動比課題中授課一些體會,希望能對各位教授同樣課程的老師能有所幫助。
(作者單位:南陽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