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關于形而上學的三重內涵

        2017-03-15 04:31:18閆順利張廣全
        關鍵詞:本原確定性本質

        閆順利,張廣全

        (燕山大學 文法學院,河北 秦皇島 066004)

        ?

        關于形而上學的三重內涵

        閆順利,張廣全

        (燕山大學 文法學院,河北 秦皇島 066004)

        “拒斥形而上學”“形而上學的終結”“重建形而上學”“后形而上學”等表明學界對形而上學充滿歧解,也表明形而上學本身的復雜性。以詬病具體形態(tài)的形而上學否定作為整個文化(或學科)意義上的形而上學造成不應有的學術混亂。為此,有必要澄清形而上學內涵,從哲學史看有狹義、廣義和特義三種形而上學,三種形而上學其內涵具有無限開放性和邏輯統一性,各種形而上學批判構成其自我發(fā)展機制,形而上學是人類理性的宿命。

        狹義形而上學;廣義形而上學;特義形而上學

        從哲學史流變看,可以將形而上學界閾為三種形態(tài):其一,在狹義上等義于本體論;其二,在廣義上等義于哲學;其三,在特義上是由黑格爾界說與辯證法相對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一、狹義形而上學

        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中提出:“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1]3,形而上學即關于在者之在的思辨理論。從存在論視角看有“定在論”與“變在論”兩種本體論形態(tài)。

        (一)巴門尼德的“定在論”及其意義

        巴門尼德提出存在才是世界真正本原:一切事物都存在,存在是一,一就是存在,存在具有最大、終極普遍性(抑或最后普遍性),人們找不到在其背后比這普遍性更普遍的了,存在唯一永恒、不生不滅、靜止不動、渾圓自在,“存在者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其論式為“A=A”,“A≠非A”,它表達的意涵為“所是的東西不能不是”,“不是的東西必定不是”。在本體上試圖給定一個產生萬物的不變的推動者,就此巴門尼德創(chuàng)設了一種知性思維方式,將存在絕對化而陷入黑格爾所界定的“形而上學”窠臼,“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以外都是鬼話”成為后來特義形而上學的口頭禪,釀就了形而上學“非此即彼”的靜態(tài)思維。究其本原論之認識論根源是人們從感性出發(fā)認識世界,感性對象為特殊個別、生滅變化的現象,對現象的認知只是散漫、雜多、虛幻、不成體系的意見,只是“在自然形式或感性形式下的思想”(黑格爾)?,F象由存在(亦即本質)決定,但本質并不依賴現象,對存在的知識才具普遍真理性,就此巴門尼德貶低了現象抬高了本質,相應地貶低了感性認識抬高了理性認識。他關于“真理之路”與“意見之路”的區(qū)分形成了西方形而上學思維范式的巴門尼德說“能被思維者和能存在者是同一的”[2]31。

        1.巴門尼德將本原論擢升為本體論。早期古希臘哲學的本原作為獨立性概念無對而絕對,存在作為本原轉化為與現象相對稱的本體范疇(存在之為本質獲得本體意義,只有通過現象才能把握本質),意味著現象與本質存在著某種對立也邏輯地關聯(隱喻了辯證法因素),本體源于本原,既包括了本原之意又超出了本原單純規(guī)定而導向更加開放的認識論,巴門尼德將自然本原論轉化為概念實體本體論。本質與現象構成西方哲學的基本范疇,也是其努力解決的認識論對象,“本質與現象”思維成為傳統形而上學本體論與認識論的思維典式。

        2.巴門尼德第一次提出了思維與存在同一性原理。他初步將認識論引入本體論并埋下認識論紛爭伏機,不同認識喻示出形而上學的難度和高度,在某種視域上西方哲學尤其是近代西方哲學以來各哲學都圍繞著同一性原理展開。

        第一,同一性問題成為哲學基本問題的基本意涵。恩格斯在《費論》中指認思維能否反映存在是哲學基本問題的內容,所謂同一性即思維能否反映存在,同時包含著思維是否為對存在的反映。按照現行馬哲教科書理解一切唯物論(除庸俗唯物論外)都承認思維是對存在的反映,表明存在決定思維。黑格爾認為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主題,形而上學的根本任務就是追求思維與存在相統一,體現思維與表現現實最初的經驗相一致而力求理性與現實的和解,黑格爾對此堅持真理符合論原則,歸根到底其同一性原理不過是絕對精神的自我意識。馬克思哲學與這種思辨形而上學不同,并不執(zhí)著于思維也不偏執(zhí)于存在,而是通過對象性互認來解釋思維與存在的張力關系,在形而上學意義上它們具有天然平等,邏輯地包含著對思維與存在的雙重確認。當提出思維與存在關系命題時二者已經作為事實橫亙在我們面前,成為理論思維不自覺的邏輯前提,然而思維與存在作為現實關系以實踐為中介,通過實踐打通唯物論和唯心論壁壘,展現了有別于笛卡爾“二元論”的真正“二元論”或“辯證二元論”。

        第二,在同一性問題上,還有一種觀點將它理解為“等同”。貝克萊發(fā)揮了普羅泰戈拉“人是萬物的尺度”的思想,針對巴門尼德“思維與存在同一原理”命題提出了逆命題:“存在就是被感知”,表明存在所以存在,在于感知主體的感知,沒有感知也就無所謂存在,因為一切事實都出于經驗主體的經驗判斷,主體才是存在是其所是的根據。進而,不同主體的感知不同,關于存在的構想和結論也就相殊相異,抑或說根本不存在存在,由此導致相對主義、神秘主義和不可知論。貝克萊給人們提出了類于笛卡爾“他心問題”這個最燒腦的哲學議題:我何以知曉存在?它顯示了意識通約之難。馬克思哲學打破了“二元論”的知性固執(zhí)從對象性關系思維破解意識通約問題。恩格斯指出,任何哲學問題的解決都需依靠哲學和自然科學長期發(fā)展的成果來說明,解決思維與存在同一性關系問題的現實路徑在于實踐,通過實踐,一切唯心論之神秘主義及其不可知主義必將完結。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而且只要人們存在著,它就仍然是這種產物。”[3]25意識之為意識在人的社會交往關系中形成,本然或本性通約。

        (二)赫拉克利特的“變在論”及其意義

        與巴門尼德“定在論”不同,赫拉克利特堅持“一切存在同時又不存在”的“變在論”,表現了與巴門尼德對存在實質不同的理解,其論式為既“A=A”并“A=B”,表達的意涵為“存在不存在,不存在存在”,除了承認“非此即彼”也承認“亦此亦彼”,創(chuàng)設了“萬物皆變,無物常駐”的動態(tài)思維,“不死者有死,有死者不死”,“冷的變熱,熱的變冷,濕的變干,干的變濕”,“我們踏進又踏不進同一條河,我們存在又不存在”[2]22-23。表面看來赫拉克利特將火視作本原(“外在本原”),但火之所以為火由燃燒所規(guī)定,火只是本原的外在形態(tài),變是火的內在根據(“內在本原”)*趙敦華在對赫拉克利特本原論的分析中區(qū)分了“內在本原”與“外在本原”。參看:趙敦華.西方哲學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18.,變動、轉化和生成才是赫拉克利特哲學的根本原則,在他看來世界是一個流動的世界、變化的結構,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燒又在一定分寸上熄滅,“生和死、醒和夢、少和老始終是同一的”、“太陽每天都是新的”、“上坡路和下坡路是同一條路”[2]22-24,“有不存在,無亦不存在;無不存在,有亦不存在;這就是二者同一的真理?!盵4]300

        1.在本體論上,赫拉克利特提出了與巴門尼德迥然相異的形上思路。不是給世界提供一個不動的推動者,而是堅持從世界本身說明世界的自我推動、自我發(fā)展的辯證內因論。阿那克西曼德曾提出世界的本原是“無定者”,變是其本因。黑格爾說“沒有一個赫拉克利特的命題,我沒納入我的邏輯學中”[4]295,并將之上升為他哲學的自我推動和自我發(fā)展原則,它排除了宗教神秘主義的外因論,世界為世界之因恰在世界本身,變化及性質決定了世界成為世界,或說過程就是存在、存在就是過程。后來懷特海明確將過程視為本體,“‘基質’或‘本質’是通過事件或過程來定義的,而不是相反”,“生成、變化在形而上學中具有比存在更加重要的意義。”[5]486、489恩格斯指出,我們注意的更多的是變動及其性質而不是什么在運動,“自然界不是存在著,而是生成和消失著。”[6]267這就改變了傳統實體本體論的提問方式和解釋方式,從而“實體”轉化為“變體”,“定在”轉化成“變在”,一言以蔽之,世界因為變化才成為世界,存在即變在*趙汀陽以“變在”為方法論,認為變在不拒絕本質變化,中國存在之本在于其“變在”的方法論,或曰中國何以成為中國就是“變在”方法論的中國。參見:趙汀陽.作為方法論的中國[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6).。托馬斯·阿奎那認為存在是一個發(fā)生過程,叔本華說,“一切都出于運動變化之中,沒有何種駐留、固定的存在?!盵7]47

        2.在認識論上,赫拉克利特的本體觀喻示了真理的過程性。恩格斯指出:“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終極原因。我們不能比對這種相互作用的認識追溯的更遠了,因為在這之后沒有什么要認識的東西了”,“只有從這種普遍的相互作用出發(fā),我們才能達到現實的因果關系?!盵6]328世界過程原理邏輯地要求我們將認識視為一個過程。黑格爾認為“真理即過程”,真理即主觀符合客觀:一是只有在思維中才能實現主觀與客觀相符合,一是人們認識世界也只有從現象到本質、從相對到絕對。認識又是一個逐步逼近絕對的過程,真理根本不是現成拿來就用的東西而總是具體的歷史的。恩格斯揭示,由于人們思維的非至上性認識總是相對的,但就認識的本性及其可能性而言,人們能夠認識無限發(fā)展著的事物本身,由相對真理逐步走向絕對真理。過程表明一切事物都處于辯證運動之中,要求人們的認識與時俱進,“時移則事異,事異則備變”。恩格斯說:“每個時代的理論思維,從而我們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它在不同的時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時具有完全不同的內容。因此,關于思維的科學,也和其他各門科學一樣,是一種歷史的科學,是關于人的思維的歷史發(fā)展的科學?!盵6]284

        二、廣義形而上學

        形而上學最初表現為本原論,在其歷史探索中,問題不斷遷變、轉化和延異,從本原論到本體論,從本體論到認識論,從認識論到語言學,從語言學到實踐論……形而上學牽扯到超出本原論的所有哲學問題,漸至“形而上學”與“哲學”失去清晰邊界,從13世紀起西方文化中人們明確將形而上學等義于哲學:其一,這充分表明每種形而上學作為思想與傳統思想的關聯,進而形成哲學傳統。黑格爾說:“這種傳統并不是一尊不動的雕像,而是生命的洋溢,有如一道洪流,離開它的源頭愈遠,它就膨脹的愈大?!盵4]8每一哲學思想都同前哲學思想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任何哲學都需要從哲學史中尋求思想資源,哲學是建立在通曉思維的歷史及其成就基礎之上的理論思維。在黑格爾看來“哲學史就是哲學”,其逆命題“哲學就是哲學史”,表明了形而上學與哲學的內在統一性;其二,形而上學作為歷史性概念有其時代性內涵并在哲學中占據特殊重要地位,有學者認為“形而上學的形成、繁榮和衰落構成了西方古典哲學興衰史的一條主線”[8]1。亞里士多德將形而上學稱為“第一哲學”(尋取知識的最高原理),笛卡爾將形而上學視為知識大樹之根,形而上學占據哲學基礎地位,思維與存在關系的基本問題貫穿哲學發(fā)展始終,或者說沒有形而上學就沒有哲學,幾千年的哲學史即表明哲學不過就是形而上學的邏輯進展史,形而上學絕非一個問題而是一個問題叢或一個問題域?!罢軐W就是形而上學,這或許是對哲學與形而上學關聯給予貫通性理解的一個基本結論。這一結論有著歷史上諸多哲學家以及哲學概念生成這一精神事實的多向度支撐。”[9]19

        但在哲學史發(fā)展中,傳統形態(tài)的形而上學不斷被反思、批判,現代西方哲學即以“拒斥形而上學”為致思,就此一種“后語境”氤氳彌散,釀就了后現代、后發(fā)展、后殖民、后歷史……的概念江湖。海德格爾認為在尼采、馬克思之后形而上學已經達到了一種極端可能性,意味著形而上學終結了。形而上學面對一個迅速技術化的世界業(yè)已失去思想的職能,海德格爾甚至叫人們不要再用形而上學這個詞,轉而人們所面臨的是后形而上學問題。其實海德格爾言不由衷,他重返古希臘以基礎本體論試圖恢復真正形而上學,是比尼采更“形上”的形而上學家。哈貝馬斯認為,康德作為傳統形而上學代表,而在康德之后不再有什么完整意義上的形而上學,他提出四種現代思想主題:后形而上學思想、語言學轉向、理性的定位、邏各斯中心主義的克服[10]6,然而不管這現代思想多么現代,其核心仍是形而上學。對此哈貝馬斯顯得首鼠兩端:一是力圖回避形而上學;一是力圖保留形而上學的理論特征。當他試圖說明“正義”的合法性時,不得不尋找多元聲音中的理性同一性,如此哈貝馬斯重回形而上學。羅蒂提出“后哲學文化”,他區(qū)分了系統哲學(傳統哲學)和啟迪哲學并對系統哲學發(fā)起猛烈攻擊,懷疑它普遍公度的整個構想,將其歸結為實在主義、表象主義、邏各斯中心主義,論證形而上學在后現代文化境遇中的失效。他在《實用主義的后果》中首次提出“后哲學文化”,所謂“后哲學文化”,正如啟蒙運動的先驅們推翻了神學在文化領域中的主宰地位建立了后神學文化一樣,一些哲學家主張推翻哲學在文化中的主宰地位而進入一個后哲學文化時期。在后哲學文化中,哲學再也不是文化之王,不能再給各文化提供所謂一級真理,不僅如此,其他文化也沒有成為文化之王的可能,即使最強硬的政治也不能成為文化的基礎。后哲學文化中,各文化是一種平起平坐的關系,無論是牧師、物理學家、詩人還是政黨,都不會被認為比他者更理性、更科學、更深刻,沒什么特殊的問題、特殊的方法和標準,也沒什么特殊的專業(yè),更不需要職業(yè)的哲學家[11]6。哲學如果存在,那它就只是分有了文學的修辭功能,就其隱喻而言,隱喻是文學的長項,哲學隱喻則大大遜于文學隱喻,充其量不過一種擬文學,哲學作為大寫的哲學死掉了。無疑羅蒂觀點具有極強的“挑釁性”,他不但鏟除哲學的霸主地位,也徹底銷毀了哲學的專業(yè)形象,滅了哲學在文化中的威風。但為人所詬病,格里芬認為羅蒂聲稱不再需要哲學,也不需要專業(yè)哲學家的觀點根本不能令人滿意。

        首先,將特定形而上學(哲學)等同于完整文化意義上的形而上學(哲學),以特定形態(tài)的哲學(或傳統哲學)否定整個文化(或作為學科)意義上的哲學無法立足?!昂笮味蠈W”“后哲學”說法充滿歧義和混亂,后哲學之后是否意味著在哲學之后?如果是,則有如下解釋:在哲學之后或者已經沒有了哲學,或者哲學還存在。前者根本不符合事實,事實上形而上學或哲學從未去場;后者則表明“哲學”在“哲學”之后的自我悖謬。惟一的合理性解釋只能所指“此哲學”非“彼哲學”,而無論“此哲學”還是“彼哲學”本質都是哲學??梢姟昂蟆倍ㄕZ的稱謂是個極不恰當的稱謂,對此羅蒂躲躲閃閃,最終也不得不承認正如在“后神學文化”之后神學依然存在,而在“后哲學文化”之后哲學存在的事實,大談特談“后哲學”、“后形而上學”以否定哲學或形而上學并不成功。

        其次,“后狀態(tài)”是否是哲學家們的一個“形而上學”噱頭?后意味著在此之后,表明其還只是并未發(fā)生的未來事態(tài),以不存在之物證成已經存在的哲學不存在不能不說是個不小的反諷。“后……”表述針對“現……”表述,吉登斯、貝克就反對“后現代”這種提法,在他們看來,根本不存在一個“后現代”,我們仍然處于現代之中,而不可能處在現代之后,準確地說我們不過經歷著更激進的現代化,或曰現代化的第二波。避開“后”,表述才具備合理性與合法性,貝克提出“反思的現代性”為人們提供了理解“現代性”的一般化視角。英國學者格雷厄姆·默多克大聲疾呼“后現代死了!”[12]7要人們拒絕使用“后現代”這個詞。既然“后……”是一種想象的虛擬之物,那么“后哲學”思維就此路不通了。

        再次,后哲學家們所使用的方式難道不是哲學的?實質上,他們的哲學比前哲學更哲學,其批判不自覺地成為形而上學的健全機制,他們的觀念、推理本身即內在于哲學,每個反形而上學者無不具有形而上學家的身份,無法以理性方式消除形而上學從而陷入形而上學所設前提,批判者難以擺脫“‘自我參照性的?;退牟僮髅堋盵13]24。同時,“后哲學”家們主張一個“后主義”。“后主義”的基本觀點是多元文化、多元價值,各文化各價值之間沒有差等沒有序位。如果將其絕對化,那么,社會生活就不可能,因為每種文化每個價值即是自身的標準,從而也就沒有介入與評價他者的權利,這就是尼采之后“多神時代”的價值悖謬。

        三、特義形而上學

        特義形而上學由黑格爾界定。在他看來傳統哲學作為一種思維方式本質上是一種知性思維,亦即形式邏輯思維和科學思維。這種思維講求思維的確定性,具有形式化、抽象性、僵死性特點。一方面,它是人們認識的必要條件,如果不承認事物運動的相對靜止,不承認事物的穩(wěn)定性,那么我們就不能認識事物。列寧說,人們認識事物就要使對象粗糙化、粗鄙化,使之切割、分離以形成范疇之格,范疇構成了認識世界結構之網,人們無論如何不能脫離知性思維;然而另一方面,認識所反映的對象本質流動,以一成不變的形式照應流動的本質則大謬不然,必須超越知性思維方式。知性思維即一種不變的形而上學思維,是與辯證法相對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恩格斯繼承和強化了黑格爾的觀點,有“兩個哲學派別:具有固定范疇的形而上學派,具有流動范疇的辯證法派(亞里士多德、特別是黑格爾)”[6]302。形而上學思維方式是一種孤立、靜止、片面地看待世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否認事物的內在聯系及其發(fā)展,否認事物運動變化的多樣性、質差及其飛躍。這種思維方式有它產生的時代背景,近代形而上學把自然界的事物和過程孤立起來,進行分門別類的靜止考察?!斑@種考察事物的方法被培根和洛克從自然科學中移植到哲學中以后,就造成了最近幾個世紀所特有的局限性,即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14]302、24它在一定范圍內是合理、必要和有效的,一旦超出這個范圍就會發(fā)生驚人的變故,事情不再是“非此即彼”而是“亦此亦彼”。黑格爾批判形而上學思維創(chuàng)立了唯心主義辯證法,論述了辯證法的范疇邏輯及其基本規(guī)律,將辯證法視為他哲學體系的靈魂。馬克思、恩格斯將之稱為“合理內核”,并對其進行唯物主義改造創(chuàng)設了唯物辯證法。但長期以來,教科書哲學形成了“凡形而上學為惡,凡辯證法為善”,忽略或否認二者的內在關聯,不自覺地導致以“形而上學”眼光看待“形而上學”的非歷史性、非辯證性態(tài)度。

        形而上學與辯證法的關系,隱匿著確定性與非確定性關系。孫正聿認為,哲學是把問題變復雜,是一種復雜性思維;科學是把問題變得簡單,是一種簡單思維[15]3??茖W從確定前提出發(fā),強調知性推理,認為只有符合邏輯的知識才是真正的知識,既成概念、定義、公理成為科學不證自明的前提??茖W以公式化方法認知對象講求確定性、必然性,就此,西方哲學釀就了分析傳統,特別是經近代啟蒙運動激發(fā)了人以理性眼光看待世界,按照自然本來面目認識自然,尋求自然的因果關系及其規(guī)律,有了近現代西方自然科學的長足發(fā)展。反映在哲學上就是哲學家試圖以確立確定性為哲學提供可靠基礎,笛卡爾使用數學方法、斯賓諾莎使用幾何學方法建構哲學體系,黑格爾認為哲學勢必有其體系,“哲學若沒有體系,就不能成為科學。沒有體系的哲學理論,只能表示個人主觀的特殊心情,它的內容必定是帶偶然性的?!薄耙粋€偶然的存在不配享受現實的美名”[16]56、44,為此,黑格爾認為,只有希臘哲學特別是日耳曼哲學才配稱哲學,而東方“哲學”則不是哲學,至多只是一種道德說教??椎抡J為哲學應該仿效科學以確定性為基礎,從經驗出發(fā)探尋現象背后的規(guī)律。分析哲學將一切哲學問題歸結為命題,試圖用語言邏輯規(guī)范人們的認識。時至今日,科學主義的“確定性”世界觀仍是世界哲學舞臺中的主要觀念。傳統形而上學家們的天馬行空與似是而非尤其遭到科學家們的反感。經近代科學清洗,舊自然哲學再也不能像過去那樣對科學說三道四、隨意發(fā)表荒唐見解了,哲學被驅逐出了科學領域和社會領域,留給它的只是純粹的思想,即邏輯學和辯證法。如果哲學不能像科學那樣追求確定性,那么它存在的合法性在哪里?對此,有觀點提出,哲學與科學相比關注一個非確定性領域,是一種對世界的價值掌握方式,認為世界是超級復雜和不確定的,如“懷特海的大部分學術生涯都在嘲笑絕對的明晰性和精確性”,他說“精確性是虛妄的?!盵17]9這或者表明科學的確定性根本不存在,世界充滿了偶然,一切都處在“赫拉克利特之流”中。孫利天在《論辯證法的思維方式》中說,辯證法抑或哲學雖然也需要用語言來表達,但它的本質就是要突破語言的僵死性,向著一個更加開放的領域[18]74。哲學志在打破確定性限制,實現超越,“登樓撤梯”“得意忘言”,強化事物生成。馬克思哲學認為人的本質是實踐,實踐綻放人的存在狀態(tài),你實踐了多少你就會有多少本質,人的本質是動態(tài)本質。就傳統形而上學的不變的本質而言,弗洛依德認為人的本質就是反對成為不變的本質,本質就是變。在薩特看來人的本質是由選擇所構成的一系列活動,在選擇中成為自己志愿成為的自己。哲學“不以既定為定,不以既成為成”,不是知識體系而是離岸思維和跨界思維,是觀念的歷險和思想實驗,運用直觀的“負的方法”,是對世界的應然掌握方式。

        如果承認一切都是不確定的,那么命題本身也是不確定的,從而不具備必然真理性;如果說一切都是不確定的是真的,那么這命題本身也就是確定的,從而落入確定論所設定的前提。如果只承認一切都在變進而否定確定性,那么就會走向虛無主義、不可知論、相對主義,正如莊子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哲學能離開確定性嗎?沒有確定性的世界和生活如何可能?以確定性反對非確定性,或者以非確定性反對確定性,誰也不比誰占據更多優(yōu)勢,亦即確定論與非確定論根本不能獨立存活。確定性與非確定性本然矛盾,如果“變”才是存在的真理,那么可以說“只有變才是不變的”,運動與靜止、確定性與非確定性如同一枚硬幣的兩面,既對立又統一??档略鴮⒄J識矛盾視為主觀幻象導致了消極辯證法。黑格爾認為有必要從消極辯證法上升為積極辯證法,矛盾不僅是主觀的也是世界的本真結構,哲學的任務就在于揭示世界普遍性矛盾,矛盾也正是認識由此達彼的橋梁。確定性與非確定性的區(qū)分由主體所建立,主體有能力也有義務將二者統一起來。依據馬克思對象性思維,一切事物都作為對象存在,確定性與非確定性是一種對象性關系,沒有確定性就無所謂非確定性,沒有非確定性就不能認識確定性,而且確定性與非確定性是相對的,通過確定性認知非確定性,亦通過非確定性認識確定性,二者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在唯物辯證法那里表現為既要承認物質的運動的絕對性也要承認運動的相對靜止性,“物體相對靜止的可能性,暫時的平衡狀態(tài)的可能性,是物質分化的本質條件,因而也是生命的本質條件?!盵6]363確定性與非確定性問題源于人性結構。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維既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按其本性而言,人們能夠反映事物的本質的,這一點是確定的絕對的,但人們的認識又是在一定條件下的認識,認識總是非確定的相對的。人既是尋求確定性的存在又是打破確定性的存在,“此在”存在的真理在確定性與非確定性之間。哲學不必然犧牲確定性來實現自己,相反總是憑依確定性發(fā)現不確定性,又在不確定性中需求確定性。人生注定是這樣一個確定性與非確定性否定與統一的過程結構。哲學尋取人生意義與價值皈依,勸人過有德性的生活,既是開放的又是規(guī)范的,“邏各斯”“道”“規(guī)律”“必然”“范疇”都表現著哲學確定性的尋求。那種秉持絕對確定性的機械論世界觀已經終結,而堅持非確定性的形而上學虛無主義必定死路一條,實際上傳統形而上學之后形而上學更加強化確定性與非確定性統一。“拉普拉斯妖”與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都反映了世界真實的側面。在杜威看來,正是因為“人生活在危險”和“不確定”的世界之中,才有“確定性的尋求”[19]1。普利高津認為,我們生活在一個可確定的概率世界。

        [1]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選集(形而上學卷)[M].苗力田,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2] 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教研室編譯.西方哲學原著選讀: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3] 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節(jié)選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 [德]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1卷[M].賀麟,王太慶,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

        [5] 涂紀亮.美國哲學史:第2卷[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6]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 [德]叔本華.人生究竟有何不同 [M].羅烈文,譯.北京:中國三峽出版社,2010.

        [8] 張志偉.形而上學的歷史演變[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9] 陸杰榮.論形而上學“上行”與“下移”之內在邏輯[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4).

        [10] [德]于爾根·哈貝馬斯.后形而上學思想[M].曹衛(wèi)東,付德根,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

        [11] [美]理查德·羅蒂.后哲學文化[M].黃勇,編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

        [12] [英]格雷厄姆·默多克.“后現代死了!”[N].社會科學報,2005-09-01(7).

        [13] 王治河.撲朔迷離的游戲——后現代哲學思潮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

        [1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5] 孫正聿.哲學修養(yǎng)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16] [德]黑格爾.小邏輯[M].賀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17] 陳奎德.懷特海哲學演化概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18] 孫利天.論辯證法的思維方式[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19] [美]約翰·杜威.確定性的尋求——關于知行關系的研究[M].傅統先,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秦衛(wèi)波]

        On the Triple Connotation of Metaphysics

        YAN Sun-li,ZHANG Guang-quan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Law,Yanshan University,Qinhuangdao 066004,China)

        “Rejecting metaphysics”,“the end of metaphysics”,“Rebuilding metaphysics” and“Post-metaphysics”show that the academia is full of different views and also indicate the complexity of metaphysics itself.The specific form of metaphysics is criticized to negative the metaphysics of the whole culture which causes an academic chaos that should not have.To this end,it is necessary to clarify the connotation of metaphysics.Looking from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metaphysics which are narrow metaphysics,generalized metaphysics and special meaning of metaphysics.The connotation of these three kinds of metaphysics are unlimited openness and logical unity.All kinds of metaphysical criticism constitute its self-development mechanism.Metaphysics is the fate of human reason.

        Narrow Metaphysics;Generalized Metaphysics;Special Meaning of Metaphysics

        10.16164/j.cnki.22-1062/c.2017.03.007

        2017-01-09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3CZX007)。

        閆順利(1962-),男,河北肅寧人,燕山大學文法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哲學博士;張廣全(1992-),男,河北唐山人,燕山大學文法學院哲學系碩士研究生。

        B081.1

        A

        1001-6201(2017)03-0032-06

        猜你喜歡
        本原確定性本質
        論中國訓詁學與經典闡釋的確定性
        論法律解釋的確定性
        法律方法(2022年1期)2022-07-21 09:18:56
        含混還是明證:梅洛-龐蒂論確定性
        本原Heronian三角形的一個注記
        回歸本質
        童年的本質
        『閉卷』詢問讓人大監(jiān)督回歸本原
        人大建設(2017年8期)2018-01-22 02:04:31
        對“自度曲”本原義與演化義的追溯與評議
        中華詩詞(2017年10期)2017-04-18 11:55:24
        今日聚集讓新聞回歸本原
        對求極限本質的探討
        国产av色| 中文无码成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av不卡 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sm另类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久久国产精品| 内地老熟女老少配视频| 欧美性猛交xxxx黑人| 国产盗摄XXXX视频XXXX| 精品人妻丰满久久久a| 亚州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 亚洲av高清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亚洲av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av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av午夜在线观看| 亚洲处破女av日韩精品| 国产亚洲欧洲AⅤ综合一区| 手机av在线观看视频| 粉嫩极品国产在线观看免费一区|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抽搐色欲 日本动漫瀑乳h动漫啪啪免费 | 国产激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妇女乱一性一交| 国内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vx| 日本黑人亚洲一区二区| 国产婷婷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av中文| 国产精品欧美成人片| 国产中文字幕亚洲国产|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麻豆99网站| 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影视| 国产在线欧美日韩一区二区| 日本加勒比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视频免费一区二区| 毛片无码国产| 在线播放国产女同闺蜜| 激情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国产自拍偷拍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一区久久久狠婷婷| 人成在线免费视频网站| 国产肉体xxxx裸体784大胆| 99久久免费精品高清特色大片| 女优av福利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