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云南民族大學,昆明 650500;2.云南大學,昆明 650500)
論馬克思道德批判的內在超越性
曾俊1,吳龍仙2
(1.云南民族大學,昆明 650500;2.云南大學,昆明 650500)
道德批判是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重要研究內容。在經典文本的敘述中,對傳統(tǒng)道德規(guī)范的批判與對資本主義制度的道德批判相互交織。如何在“反道德”的論述與道德批判之間取得平衡,是馬克思主義倫理學所必須要面對的一個問題。在反思這個問題時,不能簡單地將馬克思的道德批判與其所追求的道德價值相區(qū)分,而應該從馬克思哲學“內在超越”的理論特質出發(fā),從更為整體宏觀視角來理解馬克思道德批判的意義。
道德批判;內在超越;倫理學
自20世紀70年代艾倫·伍德提出所謂“馬克思思想中是否存在有關正義的道德觀”問題之后,馬克思對道德“既好又惡”的態(tài)度就成為倫理學家們關注的重點:“這就是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破除迷信的方面,其重點在于把道德視為意識形態(tài)。然而,馬克思的著作,更一般地說,還有馬克思主義者的著作,卻充滿著道德判斷——尤其是充滿著針對資本主義的嚴厲的道德譴責?!薄?〕1-2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道德批判的這種“兩面性”?在對此問題進行分析之前,首先需要厘清馬克思的道德批判是一種什么性質的批判,是一種針對道德本身的批判(批判道德)?還是一種對資本主義制度的倫理批判(道德批判)?
關于馬克思道德批判的性質,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馬克思主義是一種“非道德”的科學思想,即“反道德”論思想;另一種觀點認為,馬克思主義并未徹底否定社會倫理道德體系的存在基礎,相反,馬克思一直在追求一種規(guī)范性的道德價值,并以此為基礎對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展開道德批判。目前為止,包括很多英美馬克思主義研究者在內的眾多學者都贊同后者的觀點,即無論是馬克思對資本主義道德規(guī)范所采取的批判態(tài)度,還是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體制進行的道德批判,都統(tǒng)一于馬克思整個“哲學批判”的有機體系內。從根本上說馬克思并不是在批判“道德”本身,而是在進行一種深刻的道德批判。
因此,“馬克思批判資產階級道德并不代表著批判所有道德價值,而他的政治經濟學批判也不能解釋為將社會范疇局限于經濟范疇”〔2〕371;并且“馬克思主義是通過批判道德化,通過展示認真對待道德的重要性,但又不陷入道德化或不追問道德的理性基礎的方式,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有關道德功能的社會學描述”〔1〕3。故而,“一切以往的道德論歸根到底都是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3〕是歷史唯物主義對道德哲學最為精辟的闡述。而現在的問題是:如何理解作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的道德與歷史唯物主義所追求道德價值之間的內在聯系?很多理論研究者用不同的方式,試圖解決這個問題,這些努力在學界主要形成了以下兩種闡釋框架。
首先,為了調和馬克思文本中“反道德”與“道德批判”敘述之間的“矛盾性”,一些學者如史蒂文·盧克斯采取了一種將馬克思所批判的資本主義道德與馬克思用于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現實的道德價值進行區(qū)分。他認為:“我相信,解決這種似是而非的矛盾的關鍵是,在我根據馬克思的意思稱之為法權的道德與解放的道德之間作出區(qū)分,而這種區(qū)分可在馬克思那里找到。”〔4〕馬克思反對將法權視為一種純粹的、必然的、普遍性的客觀規(guī)則,主張將法權理解為一種以物質生產為基礎的社會關系的表征。馬克思對這種被視為意識形態(tài)的法權道德的批判,常被認為是一種“反道德”批判,盧克斯認為,所謂的“法權道德”是馬克思所反對的,而馬克思所追求的“解放道德”超越了“法權道德”,因此馬克思通過反對代表落后社會形態(tài)與生產關系“法權道德”,來揭示代表人類未來發(fā)展方向的“解放道德”。
另一些學者如凱·尼爾森則主張使用語境主義的解釋方式。這種解釋方法是以“提供了日益更加高級、更加充分的視角”的馬克思辯證法為核心,尼爾森將其稱之為“層級式辯證法”,按其理解,特定社會的大多數人被“文化和概念所束縛”,而這些“文化”和“概念”在馬克思看來實際上是被社會的物質生產基礎所決定,而建立在更高物質生產水平基礎上的社會——“這樣的社會是更值得人們追求的社會。當(或者說,如果)這種社會變成現實,它將是一種比舊社會更加正義的社會,而通過比較,舊社會將在道德和人道的層面上顯得并不充分?!薄?〕348也就是說,在尼爾森看來,馬克思不承認有一種永恒的正義原則,但存在一些原則,它們“隨著世界的變化,這些原則會在它們不同的語境適用環(huán)境中逐一實現自己的效用。而且,隨著我們邁向層級的更高階段,我們將得到那些對越來越多的人的利益逐漸予以更充分回應的正義原則”〔1〕349。因此,這種通過區(qū)分不同道德所產生的不同“語境”,來解釋為何馬克思反對道德,而又追求另一種不同的道德價值的解釋方式,被稱為語境主義。
縱觀以上各種觀點,我們可以肯定的一點是,無論是將“解放道德”與“法權道德”兩分的“兩分法”,還是通過區(qū)分道德產生的不同“社會語境”來解釋馬克思對道德不同態(tài)度的語境主義,二者共同點都認為馬克思的道德批判是對傳統(tǒng)舊道德的一種“超越”。那么問題的關鍵就是,馬克思的這種“超越性”的“道德批判”是一種什么性質的“超越”?
“超越性”是哲學自誕生以來始終追尋的一種理論品格,哲學的“超越性”與“批判性”相伴相生。傳統(tǒng)哲學一般被認為是“一種以‘外在超越’為根據的‘外在批判’”〔5〕。當從傳統(tǒng)哲學“外在超越”視角來看待前文所述觀點時,我們會發(fā)現它們很容易陷入形而上色彩濃厚的“外在超越”思維范式。無論是對馬克思道德批判的攻擊還是辯護,都是站在一種形而上、外在超越的立場上來理解道德問題。
“兩分法”試圖將經典理論著作中的道德論述劃分為兩種不同性質的批判——批判“法權道德”;同時又用“解放道德”的標準來批判資本主義制度;通過“兩分法”來切斷二者之間的聯系。而語境主義卻試圖將道德作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與特定的社會制度聯系起來。其結果同樣也是資本主義有“資本主義式”的道德,而人類應該追求“更高級”的道德,從根本上說,尼爾森的語境主義也只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兩分法”——將馬克思批判的道德和馬克思所追求的道德價值區(qū)分開來。因此,無論是語境主義還是“兩分法”,它們都自覺不自覺地割裂了作為一個整體的馬克思道德批判。這種對馬克思道德批判的認知,仍未跳出形而上學那種將“現實世界”與“超感世界”“現象”與“本質”“潛能”與“現實”兩分的思維方式。因而只是一種從“外在超越”的傳統(tǒng)哲學視角對馬克思道德批判的理解。
然而,馬克思道德批判的超越性,事實上與整個馬克思哲學的理論本性密不可分——這就是一種尋求“內在超越”的哲學,即以理論框架與思維范式的顛覆性革新,實現一種以“現實的人”的實踐活動為基礎的“內在超越”。
理論的內在超越性在于尋求內在與現實世界中的超越維度,事實上,從馬克思從事以批判資本主義現實政治經濟制度為目的的政治經濟學研究開始,道德批判就一直沒有離開過其理論視野,但這種批判的焦點不是道德本身,而是聚焦于資本主義道德規(guī)范背后的異化問題。早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經濟學原理》一書摘要中,馬克思就指出:“在信貸關系中,不是貨幣被人取消,而是人本身變成貨幣,或者是貨幣和人并為一體。人的個性本身、人的道德本身既成了買賣的物品,又成了貨幣存在于其中的物質?!薄?〕又比如在《資本論》中談道:“有些東西本身并不是商品,例如良心、名譽等等,但是也可以被它們的所有者出賣以換取金錢,并通過它們的價格,取得商品形式?!薄?〕道德本身為何在資本主義社會會成為一種“商品”?這是馬克思進行道德批判的核心問題,馬克思一方面反對在資本主義社會被金錢、資本異化為商品的“道德”,同時又極力追求真正的“道德”,也就是與人的本性相契合的“道德”。這兩種道德在馬克思的語境中并非相互區(qū)分,相互對立,而是一種“被超越”與“超越者”之間的關系。
這種超越性批判之所以是一種內在的批判,就在于它超越了傳統(tǒng)規(guī)范道德的外在、超驗的理論根基,從現實生活與人自身尋求超越的路徑。也就是說,這種“內在超越”尋求的是一種批判與超越的統(tǒng)一,或者更具體地說是在對資本主義道德異化的批判中實現對舊道德的超越。用馬克思的話說,也就是“通過批判舊世界發(fā)現新世界”〔8〕。
但以“內在超越”的視角來審視馬克思道德批判的時候,我們就會發(fā)現,馬克思的道德批判并不存在所謂的“矛盾”,也不需要用“法權道德”與“解放道德”來區(qū)分,亦或者是“站在不同的語境”來調和這種所謂的“矛盾”。理解馬克思的“內在超越”道德批判的統(tǒng)一性,可以從以下兩方面來展開。
首先,實現了理論與現實的統(tǒng)一,馬克思道德批判揚棄了傳統(tǒng)道德哲學所尋求的外在、超驗的道德價值基礎,將對道德基礎的研究重新拉回到了人的現實生活,也就是對社會的政治經濟體制的研究之中。這種“回溯”式的超越對道德哲學研究而言,是一種“倒退”。這種“倒退”式的超越事實上蘊含著對哲學研究范式與研究方式的革命性變革——正如同“‘現代’哲學則又把近代哲學的認識論反省‘倒退’到對人類語言的‘分析’或‘解釋’”〔9〕,而馬克思道德批判相對于傳統(tǒng)道德規(guī)范,正是從傳統(tǒng)道德哲學所追求的外在于人類社會的“道德基礎”,“退回”到在人的實踐中尋求社會道德的根本原則,在理論上克服了傳統(tǒng)道德哲學基礎原則的“無根”與“縹緲”特質,結束了傳統(tǒng)道德哲學對道德原則存在基礎“獨白”式的承諾,真正立足于現實、立足于人的實踐構建新社會的道德體系。
其次,馬克思對道德的批判實現了“價值”與“事實”的統(tǒng)一。傳統(tǒng)道德哲學一直圍繞著“價值”與“事實”的統(tǒng)一問題而展開,也就是如何從“是”中推出“應該”的問題。馬克思的道德批判的超越性就在于,從一個更高的層面——實踐層面來解決“價值”與“事實”二分的問題。馬克思哲學的實踐本性,使其在處理“是”與“應當”二分問題時,具有獨特的解釋范式與研究視角。任何實踐都不可能是沒有價值的實踐;同樣,任何價值也不可能獨立于人的實踐活動而存在。而德的主體——現實的人,同樣也是實踐主體。因此,事實與價值在人的實踐活動中實現了高度的統(tǒng)一。馬克思正是在此意義上突破了舊有哲學與倫理學的研究范式,開創(chuàng)了以“改變世界”為旨趣的馬克思哲學。
對道德批判“統(tǒng)一性”問題的展開,可以使我們更好理解作為一個整體的歷史唯物主義道德批判理論。在“內在超越”的哲學立場上理解馬克思的道德批判,既是對馬克思哲學理論品質的繼承,也是突破傳統(tǒng)道德哲學范式來理解馬克思道德批判的內在要求。也只有做到這一點,為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才能成為可能。
馬克思的道德批判是其倫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馬克思道德批判的理論態(tài)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們研究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理論路徑。而從“分化”的、“外在超越”視角轉化為“整體性”“內在超越性”視角,對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研究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從“內在超越”視角理解馬克思道德批判,是實現馬克思倫理學超越傳統(tǒng)倫理學研究框架的關鍵所在,傳統(tǒng)倫理學以“善”或者說如何“實現善”為研究主題,試圖尋求一種超越性的道德基礎——也即是一種普適的、絕對的、超驗的、非歷史性的道德原則。這種外在超越式的理論品格與傳統(tǒng)西方哲學的外在超越的研究范式的發(fā)展一脈相承。無論是法權道德與解放道德的“兩分”,還是強調道德“在相當程度上是由客觀情景決定”的“語境主義”,都是在傳統(tǒng)倫理學的框架內理解馬克思的道德批判,因此他們都無法真正調和馬克思所謂的“反道德”批判與追求“道德價值”之間的緊張,對此前者只能用較為生硬“區(qū)分”的方法來解決,而后者則始終無法徹底擺脫“經濟決定論”與“道德相對主義”的理論“陰影”。
其次,只有站在“內在超越”的視角研究和看待馬克思倫理學,才能彰顯其繼承自馬克思哲學的獨特理論品格。作為以“實現人的自由解放”為價值目標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其從“改變世界”的理論品格與精神氣質貫徹其整個哲學體系始終。同樣,馬克思對道德問題的批判也繼承了其“內在批判”的哲學理論品格,即不單純只是為批判“道德”而批判,而是為了從舊道德的“矛盾性”與“自反性”中尋求新的道德價值。但是,如前所述,“兩分法”割裂了馬克思對資本主義道德規(guī)范批判與他所尋求的道德價值之間的內在聯系,或者說沒有將“法權道德”與“解放道德”之間的內在聯系與轉化過程當作馬克思道德批判的主題來研究,而只把目光局限于如何調和馬克思“反道德”言論與其道德價值追求之間關系的問題上。對于語境主義而言,它同樣將研究視角集中于單純的文本,而沒有充分把握馬克思倫理學與哲學共同的理論品格,試圖用客觀環(huán)境決定一定歷史時期社會道德原則來解釋馬克思的道德批判,這種解釋實際上也容易陷入到相對主義與道德虛無主義的“泥沼”。
如果我們從“內在超越”的角度來看待馬克思對道德的批判,會發(fā)現馬克思道德批判的所謂“兩面性”“矛盾性”,恰恰是其揭露批判資本主義道德規(guī)范深層次矛盾的表現。馬克思正是通過揭露對資本主義規(guī)范道德的內在矛盾性,與真正道德價值之間的內在緊張與矛盾,來批判舊道德的虛偽性——“異化勞動(人類學批判)、資產階級自然權利(內在批判)和經濟危機(政治經濟學批判)扭曲并摧毀了人類存在對公共領域中自我實現的要求”〔2〕330。所謂的“矛盾”恰恰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倫理體系中內在的“自反性”。
再次,徹底解決對馬克思主義“非道德性”“道德空場”的質疑,必須站在“整體性”的角度、以“內在超越”的思維方式看待馬克思的道德批判。對馬克思道德論述的“非道德性”“道德相對主義”質疑是發(fā)展馬克思倫理學所面臨的一個重大理論障礙。國內外很多學者都試圖解決這個問題。而“兩分法”“語境主義”就可視為英美馬克思主義研究者對這個問題所作出的回應。但很顯然,這兩種解釋方式仍然停留在“辯護”的層面上,而徹底解決這種詰難需要從根本上對馬克思倫理學的理論基礎進行思想前提的批判與反思。而這種反思的結果,將會是對整個倫理學體系的一種全面的革新與超越。
總而言之,將馬克思的道德批判視為一個整體性的“內在超越批判”,而不是將其劃分為這種或那種的“道德”(兩分法);或者劃分為這個時代或那個時代的“道德”(語境主義),這種研究方法和視角不僅能夠體現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對傳統(tǒng)倫理學框架的真正超越之處;更能夠使其形成一種有別于傳統(tǒng)倫理學,同時又與馬克思哲學形成呼應的獨特理論品格,從而獲得對馬克思的道德哲學思想的深入認知。
〔1〕凱·尼爾森.馬克思主義與道德觀念:道德、意識形態(tài)與歷史唯物主義〔M〕.李義天,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喬治·E·麥卡錫.馬克思與古人〔M〕.王文揚,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34.
〔4〕史蒂文·盧克斯.馬克思主義與道德〔M〕.袁聚錄,譯.田世錠,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4.
〔5〕賀來.“內在超越”與哲學的批判本性〔J〕.學術研究,2010(9):14-19.
〔6〕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3.
〔7〕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23.
〔8〕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
〔9〕孫正聿.哲學通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274.
Research on the Inherent Transcendence of Marx's Moral Criticism
Zeng Jun1,Wu Longxian2
(1.Yunnan Minzu University,Kunming 650500,China;2.Yunnan University,Kunming 650500,China)
The moral criticism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Marxist ethics.In classic text,the moral criticism of traditional moral rules comes along with the criticism of capitalist system.How to balance the discussion of"anti-moral"and moral criticism is an issue in Marxist ethics.When rethinking this problem,we cannot simply separate the moral criticism with Marx's moral values,but to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of Marx's moral criticism from the"Inherent Transcendence"and macro-perspective.
moral criticism;inherent transcendence;ethics
10.3969∕j.issn.2096-2266.2017.01.011
B0-0
A
2096-2266(2017)01-0049-05
(責任編輯 張玉皎)
2016-09-01
2016-11-18
曾俊,講師,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政治經濟學、倫理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