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錦川
【摘要】教育要面向未來,要培養(yǎng)適應未來變革的務實型人才;課堂是學習的主陣地,是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造人才的主渠道.傳統教育以“應試”為目標,“管束式”、“填鴨式”教學模式始終把學生作為教師教育的對象.老師占有課堂,充當導演,將課本知識硬塞給學生,師生之間缺乏交流,學生消極被動接受的知識,這樣的知識沒有生命力,也不可能轉化為人的智慧.改革現有課堂教學模式,開展“開放式”教學研究成為迫切需要.
【關鍵詞】教學;改革;開放;發(fā)展
一、更新教學觀念,營造開放、民主的教學氛圍
有位哲學家說過:“在壓抑的思想環(huán)境下,禁錮的課堂氛圍中是不能產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火花的.”在教學中,教師要倡導教學民主,讓學生有充分的發(fā)言權,努力創(chuàng)設一種和諧、寬松的教學環(huán)境,使學生感到老師是自己的親密朋友,平等相待,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交流民主,達到較為開放的教學氛圍.
二、提供探究的問題空間
問題是教學研究的出發(fā)點,是生長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識的種子,是產生學習的根本原因.一個良好的問題情境,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誘發(fā)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引起學生更多的聯想,也比較容易調動起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感受和興趣,從而更加主動參與知識的獲取過程和問題的解決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教學情境應緊密聯系問題,以疑激思,以疑激趣.教師可以利用兒童好奇、好問的探究心理的特點,把握學生知識和思維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精心設計數學問題情境,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求知心理之間造成一種“不平衡”、“不協調”,使學生產生探究欲望,思維處于異常活躍的狀態(tài),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
三、設計開放的課堂練習
教育的本質是促進人的發(fā)展.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獨特性,獨特性也意味著差異性.教師要注重因材施教,在練習的設計上體現差異性,為每一個學生提供思考、鍛煉的機會,為各個層次的學生提供攀越知識的階梯.
1.實行彈性作業(yè),使不同層次的學生能在自己已有的基礎上得到發(fā)展,實現“不同的人學不同的數學”,“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的大數學觀.
2.提供一些開放性的材料,設計一些條件不唯一、問題不唯一、答案不唯一、解法不唯一的習題來激活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在這種開放性的學習中,學生感到學習是自己的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充分地發(fā)揮,不斷有閃光的思維火花迸發(fā),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了發(fā)展.
四、創(chuàng)設開放的學習空間
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教學中一方面要盡可能讓抽象的數學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另一方面又要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把課堂所學的知識和方法運用到生活實踐中.所以,開放式教學不只限于教室,要把周圍社會這個廣闊的生活天地作為學生學習數學的大課堂,把數學知識與生活實踐緊密聯系起來.如在教學“比和比例”時,我把學生帶到操場上,要學生測量計算旗桿的高度.旗桿那么高,又滑溜溜的,爬又爬不上去,如何測量呢?真把同學們難住了.就在大家議論紛紛的時候,我適時取來一根竹竿,筆直地豎在操場上,在陽光的照射下,地面上出現了竹竿影子.先讓學生測量出竹竿的高度和影子的長度,計算出它們之間的倍數關系;再啟發(fā)學生思考、探討計算旗桿的高度,并得出方法.這樣,學生既增長了知識,又鍛煉了能力.
五、構建開放的評價機制
開放式的課堂不再以教師為唯一的評價主體,學生也成了評價的主體.數學教學中,我們可以開展學生自評、互評、師評等,激勵學生積極主動地發(fā)展.
1.學生自評.學生在評價自己對某部分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程度時,比別人更清楚地知道自己學懂了沒有,還有什么不明白之處,對自己的思考過程中出現的曲折、成功,以及情緒上的變化,都較他人的評價更符合實際,更具客觀性.正視學生自己對數學學習的評價,會更好地體現評價促進數學學習的目的,從而上升為自我激勵和自我發(fā)展.
2.學生互評.在課堂上,對學生的匯報、答問.可以讓其他同學來評判、質疑;對有異議的問題,更多的是要讓學生通過討論甚至爭論求得辨析,在評價過程中,教師應要求學生能公正、誠實地評價同學,充分體現合作精神.
3.教師評價.教師應著眼于全局性、客觀性的評價,有針對性地解釋與說明學生數學學習中各知識點的掌握程度,以及各種問題產生的根源.要找出學生的閃光點,以激勵為主.評價時不僅要關注學習結果的評價,更應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尤其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閃現的創(chuàng)造火花要及時鼓勵,對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的學生都要給予充分肯定,從而做到知、情、意、行綜合評價.在評價中要充分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關注學生的原有水平,不同的學生運用不同的評價標準,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總之,數學本身是開放的,在數學教學中應該通過構建開放的教學空間,更好地從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出發(fā),切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使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中心,尊重學生的多元性和個性差異,尊重課程的生成性和開放性,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理想的發(fā)展,不斷提高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方元山.課堂教學改革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小學數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