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婷++劉坤++楊剛
摘 要:近年來,隨著我國汽車保有量的迅速增長,交通事故頻發(fā),造成的經濟損失也是相當?shù)拇?。據調查,在所有的交通事故中,霧天、冰雪天氣下發(fā)生的交通事故的概率最為突出。本文針對特殊天氣(霧天和冰雪天氣)下造成交通事故的云因進行了分析,并且對事故前的預防和事故后的處理措施進行了討論,從三個方面講講述了預防和處理特殊天氣下的交通事故的措施,為以后的交通事故的預防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道路安全;霧、冰雪天氣;事故原因;處理措施
1引言
道路安全性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各行各業(yè)的發(fā)展。它作為交通運輸過程的載體,道路安全保障設施是必須滿足要求的。近幾年來,在特殊天氣下的道路事故率尤為突出,所以我國必須對特殊天氣下的道路安全進行一系列的保障措施的建立。目前特殊道路環(huán)境主要包括冰雪、大霧等特殊天氣狀況和泥石流、滑坡等特殊地質狀況。隨著全球極端天氣的頻繁出現(xiàn),特殊天氣的處理措施是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
近幾年來,隨著我國對道路安全的重視和國內外對道路安全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不良氣候下,交通是事故率居高不下。所以對特殊天氣下的道路安全的研究迫在眉睫。本文主要研究兩種情況:大霧天氣和冰雪天氣。霧是影響交通安全的主要因素,霧天發(fā)生交通事故的幾率最高,其次是雨、雪天。
2特殊天氣總成事故成因分析
在惡劣天氣情況下,如雨、霧、冰、雪、強風等,交通事故發(fā)生率明顯變大。約有1/4的事故為惡劣天氣引發(fā)的,一旦事故發(fā)生可能發(fā)生追尾等一些列事故,對我國的經濟造成很大的影響。霧天、雨天、夜晚的能見度偏低,駕駛人視距不良,冰雪天氣下,路面摩擦阻力系數(shù)變小,這些因素都導致了特殊天氣下事故發(fā)生率居高不下。
2.1冰雪天氣下事故成因
冰雪天氣下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汽車摩擦系數(shù)的減小和冰雪天氣對駕駛員視線影響。
據統(tǒng)計,隨著摩擦系數(shù)的與事故發(fā)生率呈反比例關系。隨著附著系數(shù)的降低,發(fā)生事故的概率上升。因為路面的冰與輪胎接粗,使汽車的摩擦系數(shù)減小,從而摩擦力減小,汽車剎車時的滑行距離比沒有冰雪時更長,所以遇到緊急情況時車輛容易發(fā)生追尾事故。
2.2在有霧的天氣下造成事故成因分析
①霧天通常發(fā)生在夜間和清晨,此時氣溫低、濕度大,空氣中的水分子凝成小液滴,使路面上凝結薄薄的水層。水層中含有塵土、油污等粘度高的雜物,起潤滑作用,使路面摩擦系數(shù)下降,出現(xiàn)車輛打滑、制動跑偏、制動距離延長等現(xiàn)象,很多違規(guī)車輛發(fā)現(xiàn)前方情況異常后,不能有效制動,從而引發(fā)交通事故。
②由于霧氣中含有大量漂浮與空氣中的液滴,使光線散射,并吸收光線,使駕駛員看不清前方和周圍情況,缺乏對前方路面信息的有效判斷,其控制能力必然下降,從而容易引發(fā)交通事故。
3特殊天氣條件下公路行車安全對策
3.1限制車速和安全警示設置
圖5 雷達測速儀
(1)在線形較好的線路段,駕駛人處于較放松的狀態(tài),其對真實的行車速度很容易形成誤判,因此一旦前方發(fā)生緊急情況,車輛已處于不完全可控狀態(tài),從而引發(fā)交通事故。此時設置車速反饋標志,提示駕駛員當前的真實行車速度,以便駕駛員采取合理的措施,預防由于車輛行駛過快而引起的交通事故(見圖5)。
3.2加強特殊天氣下的道路維護
道路維護人員通過獲取道路監(jiān)視信息以及天氣預測信息等,對冰雪天氣的危害度進行評價。這些信息幫助管理者制定關于人員安排、道路處理策略等資源配置的決定。表7列出了道路維護管理常采用的一些控制和處理策略及其對道路安全產生的效果。這些策略通可以提高道路的機動性;降低道路維護費用,高道路管理的運行效率。
表6 維護道路采取的措施
5總結
本文探討了我國的特殊天氣下造成安全事故的原因,在這里重點講了霧天和冰雪天氣下的情況,并且對特殊天氣下管理措施進行了探討,得到了以下幾條結論。
①交通事故主要發(fā)生在霧天和冰雪天氣。摩擦系數(shù)降低是造成冰雪天氣下交通事故發(fā)生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而視距變短、視野變窄是霧天發(fā)生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
②在特殊天氣下,我國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還主要局限在車速管理、冰雪路面撒溶雪劑、人工清冰雪等較初級的階段。且各個管理部門缺乏有效的協(xié)作機制,緊急救援效率低,重、特大交通事故頻頻發(fā)生。
③為確保我國道路安全,建議有必要從規(guī)范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體系和交通安全管理信息化兩個層面對現(xiàn)有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結構進行調整。建立一個信息共享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平臺。
參考文獻
[1]Abdel-AtyM,Dilmore J,Dhindsa A. Evaluation of variable speed limits for real-time freeway safety improvement[J].Accident analysis & prevention, 2006, 38(2):335-345.
[2]唐敏文.高速公路速度限制標準與方法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08.
[3]Hellinga B,Mandelzys M. Impact of driver compliance on the safety and operational impacts of freeway variable speed limit systems[J].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2011,137(4):260-268.
作者簡介:劉婷婷(1992.9.26),性別女,民族漢,籍貫重慶。學歷碩士,單位:重慶交通大學,專業(yè):載運工具運用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