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一紅
[摘 要] 美國學者布魯巴克曾說過,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學生“提出問題”的現(xiàn)狀卻不容樂觀,教師課堂上過多地注重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對學生“提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常常是教師問學生答,造成的結果就是學生思維不活躍,想象力不豐富,缺乏創(chuàng)造性,因此教會學生一些常見的質疑方法,提高他們的問題意識是至關重要的。
[關鍵詞] 閱讀教學;教會;質疑
美國著名學者布魯巴克說: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課堂上,有時學生提出的問題抓不住要領;有時提出的問題太簡單,沒有思維價值;有時冥思苦想提不出問題。這種現(xiàn)象在城鎮(zhèn)鄉(xiāng)村普遍存在,迫切需要教師正確有效的引導,教師應教會學生提問的方法和技巧,讓學生有章可循,有疑可問,善于提問。那么,如何在閱讀教學中教會學生質疑、探究呢?在這里筆者談談自己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圍繞課題質疑
小學語文教材中許多課文的題目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引導學生從課題著手質疑,往往可以起到綱舉目張的作用。《夢想的力量》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通過記敘六歲的加拿大男孩瑞恩為了實現(xiàn)“給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讓他們有干凈的水喝”這一夢想而不懈努力,終于使夢想成真的經過,體現(xiàn)了瑞恩的一顆善良、堅定執(zhí)著的、金子般的美好童心。教學時,筆者在板書課題齊讀課題《夢想的力量》后,引導學生圍繞課題質疑:瑞恩的夢想是什么?他實現(xiàn)了自己的夢想嗎?他又是怎樣一步步實現(xiàn)夢想的呢?前兩個問題在瀏覽課文后就可以迅速找到答案,“瑞恩是怎樣實現(xiàn)夢想的”是教學的重點,文中沒有現(xiàn)成答案,需要自己概括,教師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前提下,教一些概括課文內容的方法,然后小組合作學習,全班交流時,教師相機點撥梳理:一、為攢夠這70塊錢,瑞恩做了很多額外的家務活,找出相關語段大聲朗讀,感受瑞恩的不辭辛勞、堅定執(zhí)著;二、瑞恩得到了同學、老師、社會上更多人的支持,在課文中找出有關句段,從而明白是瑞恩的愛心感動了許多善良的人,他們一起加入愛心大接力,幫助瑞恩實現(xiàn)夢想,從而感受夢想的力量之大。課文結束時,教師仍然可以回到課題,問學生還有什么疑問,學生馬上能問到“夢想的力量到底有多大”,這是文章的重難點,很有探究價值,教師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組織討論、拓展延伸之后再小結:夢想的力量是無窮的。小瑞恩的夢想不僅鼓動他本人前進,激勵著他克服重重困難,堅定執(zhí)著地為達到夢想的彼岸而奮斗,同時也感動并帶動了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其中,最終使夢想變成現(xiàn)實。這個夢想的實現(xiàn)也使安格魯?shù)拇迕駥θ鸲饕约凹幽么笕嗣窀屑げ槐M,從而增進了加非人民的友誼。最后激勵學生為夢想努力奮斗就水到渠成了。
二、抓文章看似矛盾處質疑
課文中有一些看似矛盾的地方實則是作者精心設計之筆,引導學生解決這一矛盾,教學的難點便迎刃而解。例如,人教版下冊《金色的魚鉤》一課的結尾句:“在這個長滿了紅繡的魚鉤上,閃爍著燦爛的金色光芒!”教師指導朗讀后,問:“有疑問嗎?”“既然魚鉤銹跡斑斑又怎么會閃爍著燦爛的金色光芒呢?”愛動腦筋的學生可能會有這樣的質疑,一石激起千層浪,緊抓此矛盾,激發(fā)學生的探索精神,結合前文內容:老班長接受任務,盡心盡責照顧三個生病的小戰(zhàn)士過草地的兩個感人的細節(jié)(老班長用烙紅的縫衣針做魚鉤釣到來之不易的魚給三個病號吃,自己卻嚼魚骨頭;生命垂危時把可以救命的魚湯留給病號吃,自己光榮犧牲),感受老班長的崇高品質,明白閃爍著金色光芒的不是指魚鉤本身,而是指老班長忠于革命、舍己為人的崇高精神熠熠生輝。
三、抓重點詞句質疑
小學階段,有些文章往往由重點詞句直接點明文章的中心,如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詹天佑》一文中的第一句:“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边@是本文的中心句,其中“杰出”和“愛國”這兩個詞,是貫穿全文主旨的關鍵詞。教師引導學生抓住這個中心句質疑:“從哪些事例可以看出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愛國工程師?”這個問題能起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作用,學生快速瀏覽課文能找到詹天佑接受任務,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這幾件事情,教師再引導學生找出詹天佑做這些事時分別遇到哪些困難,又是如何克服困難的相關語句,組織學生自主學習、討論交流,從而體會詹天佑杰出的才干、炙熱的愛國情懷,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之情。
四、抓課文的略寫處質疑
很多課文都有略寫處和空白處,它們往往被讀者忽略。殊不知,這些地方如果教師引導得好,對理解課文思想內容、體會人物品質十分有效。比如,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一夜的工作》中第六自然段:“我也站了起來,站起來的時候把小轉椅的上面部分帶歪了。他過來把轉椅扶正,然后就走進后面去了?!贝藭r,老師可欲擒故縱地說:“我認為這個細節(jié)可寫可不寫,你們認為呢?”這個問題學生壓根沒想過,沉寂了一會兒,有小手漸漸舉起,這時候讓正反兩方進行辯論,教師預設,正方認為“這一細節(jié)既不是寫周總理工作勞苦,也不是寫他生活簡樸,完全可以刪掉”;反方認為“轉椅上面部分帶歪了只是一件小事,周總理也要親自把它扶正”,說明總理做事認真,也很細心,從而說明總理在審閱文件、處理國家事務上肯定更認真更仔細,這不更襯托了總理勞苦嗎?這個細節(jié)課文是一筆帶過的,學生也往往會忽略,一個看似多余之處被老師一質疑,卻可以挖掘出如此豐富的內涵,從另一個側面表現(xiàn)總理一絲不茍的工作態(tài)度,進一步感受總理的人格魅力。
五、抓標點符號質疑
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窮人》一文,桑娜盼望丈夫回來又害怕丈夫回來,文章用了七個省略號:她忐忑不安地想:“她會說寫什么呢?這是鬧著玩的嗎?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是他來啦?……不,還沒來!……為什么把他們抱過來?。俊麜嵛业?!那也活該,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頓也好!”“沒有人!上帝,我為什么要這樣做?……如今叫我怎么對他說呢……”在反復誦讀這些句子的時候,學生的腦海里自然會產生疑問:“這段話中怎么集中出現(xiàn)這么多的省略號,此時桑娜的心里是怎么想的?”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全班交流,教師點撥后統(tǒng)一認識:這里的省略號是桑娜激動、緊張、擔憂等復雜心情的表現(xiàn)。此時,教師應趁熱打鐵,讓學生進一步探究造成桑娜內心矛盾的客觀原因,透過桑娜的心理活動,讓學生能充分感受到生活給桑娜帶來的壓力,感受到桑娜熱愛丈夫、同情孤兒,寧可自己吃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心靈,激起學生對桑娜今后命運的關心,也為續(xù)寫《窮人》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質疑能力,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給學生主動提問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逐步掌握提問的一些方法和策略,同時要處理好“放”與“收”、“提問”與“釋疑”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為學生主動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傊?,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們不斷地去實踐、去探索、去完善。
責任編輯 敖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