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文庭 趙亞星
(武漢科技大學,武漢 430065; 武漢大學,武漢 430072)
近年來,事件語義學(event semantics)研究的核心內(nèi)容之一是基于動詞體(aspect)對事件類型(event-types)的劃分以及不同類型事件終結性(telicity)特點的探討。對事件(event)的定義,學者們從不同的研究領域和視角出發(fā),有不同的見解,整體上講,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出于研究所覆蓋范圍的需要,本文對事件采取廣義的理解,動詞(短語)表達的各種靜態(tài)情狀和動態(tài)情狀均視為事件。
在眾多關于事件研究的文獻中,Vendler對事件類型①的4種劃分被廣為引用,英語動詞(短語)分為狀態(tài)(states)、 活動(activities)、 漸成(accomplishments)以及 瞬成(achievements)4種類型。(Vendler 1967:97-121) Smith在Vendler的基礎上又添加單動作動詞(semelfactive),并同時提出作為上述各種動詞類型劃分標準的3種語義特征:[stative] [durative] [telic],即[狀態(tài)][持續(xù)][終結]。這些語義特征的不同組配構成不同的事件類型,具體如下(Smith 1997:20)。
SituationsStaticDurativeTelicStates[+][+][]Activity[][+][]Accomplishment[][+][+]Semelfactive[][][]Achievement[][][+]
其中,狀態(tài)類包括desire,want,love,hate,know,believe等;活動類包括run,walk,swim,push a cart,drive a car等;漸成類包括run a mile,draw a circle,walk to school,paint a picture,grow up,deliver a sermon,recover from illness等;瞬成類有recognize,find,stop,start,reach the top,win the race,spot someone等。應該說,上述描寫比較客觀且相對準確,但動詞在實際使用中的情況比上述描寫要復雜得多。本文根據(jù)英語時限狀語(time-frame adverbial)、時段狀語(time-span adverbial)和不同動詞(短語)類型的搭配探索英語動詞(短語)在終結性方面的種種復雜情況。
Vendler和Smith的分類是根據(jù)動詞(短語)隨時間而展開的方式劃分的,這種劃分對研究英語動詞②類型(或者事件類型)有重要意義。上述列表的最后一列是對動詞(短語)語義是否具備終結性的描述。終結性是動詞(或動詞性謂詞)內(nèi)在的詞匯特征,終結性動詞或具有終結性的動詞性謂詞表達其內(nèi)在的終點(endpoint),而這種內(nèi)在的終點不一定要在某一情景中實現(xiàn)。(Schmiedtová 2008:363)Radden和Dirven認為,概念上的情景與語言學意義上的句子相對應(Radden,Dirven 2007:41)。因此,我們認為,所謂“不一定在某一情景中實現(xiàn)”,是指謂詞表達的終結性意義只依靠謂詞自身,而不需要進入完整的句法結構。謂詞本身的終結性特點和其進入句法結構后的終結性特點有可能存在較大的差異。比如write a paper顯然具備終結性特點,因為不管長短,一篇文章總有寫完的時候。但如果我們將這一結構納入句法體系中,則完全可能打破終結性格局,比如:John is writing a paper.由于受到語法上進行體的影響,writing a paper此時不再具備終結性,反而具備很強的非終結性。本文探討的終結性,既涉及詞匯體(lexical aspect)層面,也涉及語法體(grammatical aspect)層面,還涉及到二者的結合。
對事件終結性的研究離不開對時限狀語和時段狀語的探討,這兩種狀語是衡量英語動詞終結性特征的重要測試手段,前者指within an hour/day/week/month,in an hour/day/week/month③等類似結構,后者指for an hour/day/week/month及類似結構。這兩種時間狀語最顯著的差別在于,前者屬有界(bounded)概念,即這一概念有明確的范圍(時間上),而后者則是無界概念,即沒有嚴格的界限范圍(for an hour這類狀語并不排斥時間的繼續(xù)延伸④)。這種特性使它們在與事件謂詞搭配時,在有界和無界特性上須保持一致。也就是,有界的時限狀語要和有界的謂詞搭配使用,無界的時段狀語要和無界的謂詞搭配使用。對動詞而言,有界是具有時間上的終結性,無界是具有時間上的非終結性(atelicity)。
我們先看漸成類動詞(短語)。從語義上講,這類動詞(短語)不僅有過程,而且有結果,故從事件結構看屬于有界的;而瞬成類動詞雖無過程,但有結果,故也屬有界。所以,上述兩類動詞(短語)只有和within an hour這類時限狀語連用,才能做到時間狀語和謂詞意義的語義相容。比較而言,表非終結狀態(tài)的狀態(tài)、活動以及單動作動詞 3類謂詞則可以和for an hour/day/week/month這類時段狀語連用。比如:
① He pushed the cartforanhour.
② He drew the circleinanhour.
以上兩句中的時間狀語不能互換。其中,pushed the cart具有非終結性特征,而drew the circle則具有終結性特征。須特別說明的是,我們說謂詞的終結和非終結,并非總是針對涉及的動詞自身,而有可能延伸至動詞后附帶的名詞短語或者修飾成分(往往為介詞短語或者副詞短語形式)。上述延伸方式有可能改變動詞單獨出現(xiàn)時的終結性特征。
能對動詞自身的終結性特征造成影響的附帶成分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名詞短語⑤(一般用作動詞的賓語),一類是介詞短語(一般用作動詞的狀語)。這兩類結構之所以具有這樣的功能,主要是由于它們自身在語義上也具備有界/無界的特性。一般來講,the circle指說活人和聽話人都知道的某一個圓圈,顯然是有界的,但big circles則不再是有界的。正因為big circles是無界的,因此,drew big circles這一事件也是無界的。因為無界事件和有界狀語的矛盾搭配,He drew big circles in an hour這樣的句子顯得不太正常。若將in改為for,則句子就很正常,即:He drew big circles for an hour.
其次,介詞短語對謂詞終結性的影響也十分顯著。Zwarts (2005:740)認為,以下3例表示的事件對時間狀語是有所選擇的(*表示不能接受的語言形式,后同)。
③ Alex swam (*in / for an hour).
④ Alex swam to the beach (in /*for an hour).
⑤ Alex swam towards the beach (*in / for an hour).
單獨看動詞swim,時間上是非終結性的,而swim to the beach則是終結的,若將介詞to改為towards后,則swim towards the beach又變?yōu)榉墙K結性。這種變化的關鍵在于介詞towards從語義上最大限度地淡化動作的終點,而凸顯動作的過程。具有無界意義的副詞(短語)也有類似的功能,限于篇幅,不作詳述。
除上述兩種因素外,動詞的語法體(詳見后文)也是影響事件終結性的重要因素,比如:
⑥ He was reading a book.
⑦ He read a book.
比較而言,例⑥凸顯非終結性,而例⑦則凸顯終結性。
在語言的實際運用中,經(jīng)常會有打破常規(guī)的情況,主要有如下4種用法。
第一是強制用法。有時我們會碰到一些比較古怪的句子,不過只要有合適的上下文,這樣的句子也可能被接受,而且意義明晰。Travis認為,通過設想合適的語境,我們可以使本來十分蹩腳的句子能夠被接受(Travis 2010:15)。例如:
⑧ Mary ran in three minutes.
乍一看來,例⑧不合語法,因為動詞run在時間特性上具有非終結性,而in three minutes則具有明顯的有界性,故二者不能相容。但如果我們能夠設想出如下情景:本次跑步是一項任務界定得十分清楚的晨練,比如只要求繞著跑道跑一圈。在這一前提下,例⑧理解起來就比較通順。Travis將可以通過特定情景改變動詞類型的用法叫做“強制用法”(coercion)(同上)。事實上,我們可以在“當代美國英語語料庫”(Corpus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English)中找到一些類似的用法。比如:
⑨ Goodell walkedinthreehoursafter it opened to find out that 180 people already had signed up for an NFL fan club.
第二是時段狀語中介詞for的省略用法。根據(jù)表義需要,可以將for an hour這種時段狀語的介詞for省略,當然,此時的名詞短語an hour的句法功能仍然和for an hour一樣,但意義上卻有一定的差別。Dixon將本文中的時段狀語稱為“度量短語”(measure phrase),度量短語中的介詞for省略后,語義上更加凸顯剩下的名詞短語的重要性(Dixon 2005: 304)。
⑩ A:You whipped the dog two hours solid.(two hours 前無介詞for)
B:I only whipped it for about three seconds.(two hours 前有介詞for)
仔細體會例⑩的對話可以發(fā)現(xiàn),省略for后的時段狀語two hours solid,被注入很強的說話人主觀思想:不間斷的兩小時是很長一段時間。而第二句中保留for的時段狀語for about three seconds則相對客觀地陳述動作持續(xù)的時間。此外,在這種格局下,無介詞的時段狀語往往暗示著這一時段并未到此結束,還有可能繼續(xù)延伸;帶介詞的時段狀語則暗示動作或活動時間的結束。
第三是互換使用。一般情況下時限狀語和時段狀語的差異較為顯著,不能替換,但根據(jù)Swan(1996: 204),在動詞的否定形式之后,for和in均可用來表示時間段,例如:
第四是假時段狀語用法。有些情況下的時間狀語,既非本文所說的兩種狀語中的任何一種,也不屬于強制性搭配等其他用法,而屬于介詞for的常規(guī)用法之一,但容易被誤解為時段狀語。比如:
事件的終結性實際上涉及兩個層面,即詞匯體和語法體。根據(jù)Richards和Schmidt(2010:34,35),詞匯體是動詞內(nèi)在的語義(internal semantics of verbs),可以分為狀態(tài)(states)、活動(activities)、漸成(accomplishments)和瞬成(achievements)4類⑦;語法體有進行體(progressive)和完成體(perfect)兩類。
事實上,中外學者們在提及事件時,有時是在動詞(短語)層面,或者說詞匯體層面,有時則是在句法層面。到目前為止,本文對動詞(短語)終結性的探討主要集中在詞匯體層面。我們知道,事件(或情景)屬于意義層面的概念,與之對應的語法層面的概念為句子,已如前述??陀^世界的事件(或情景)一旦進入語言世界以句子的外衣作為表現(xiàn)形式之后,須受到語法的制約,這其中當然離不開語法體的制約。所以,對句法層面事件終結性的理解,僅僅關注動詞的詞匯體(動詞的詞匯體有可能受到與其搭配的名詞短語、介詞短語等因素的影響)是不夠的,還須同時關注動詞的語法體。語法體對詞匯體造成影響。我們來看以下例證(Swan 1996:203):
除上述情況外,語法體還可能對詞匯體的終結性產(chǎn)生根本性的改變,比如說將瞬成類事件動詞轉(zhuǎn)變?yōu)榫哂袝r間上持續(xù)語義的活動類事件動詞,這是當今英語變化發(fā)展中值得關注的新現(xiàn)象。薄冰認為,He has arrived for three days⑧這句話可以理解為:他已來了3天。毋庸置疑,arrive屬瞬成類事件動詞,在時間語義上無法持續(xù),故不能帶時段狀語。但本族人的其他用例可以證實薄冰的觀點:非無限動詞⑨也可以具有“持續(xù)性”。(薄冰 1999:135-136)其他例證再如:
上述瞬成動詞之所以能“持續(xù)”,完成體在句法結構中起到關鍵性作用。如果我們放棄完成體用法,改為過去一般時,則上述諸例均無法成立??梢姡诰浞▽用?,語法體(尤其是完成體)對事件終結性的影響十分巨大。
通過以上論證,我們發(fā)現(xiàn)英語動詞(短語)的終結性具有如下的規(guī)律。若將一個謂詞結構表述為:P=V+X,則在短語層面,P的終結性與X的終結性一致。其中V為動詞自身,X為V的附帶成分,可以是名詞短語、介詞短語、副詞(短語)等。若X為名詞(短語),可用有界和無界來衡量,無界與非終結性相對應,有界與終結性相對應。例如,a book屬有界,books則屬無界。若X為介詞短語,則X的終結性由短語中介詞的終結性決定。一般情況下,含有運動終點義或結果義的介詞為終結性介詞,例如walk to中的to;含有過程義或狀態(tài)義的介詞屬非終結性介詞,如walk towards中的towards具有過程義,而stay at中的at則具有狀態(tài)義。若X為副詞(短語),則當X具有結束或結果義時,表終結性,否則表非終結性。例如,think分類上屬狀態(tài),為[telic],但think out中的副詞out具有明顯的結果義,故think out作為一個整體只能算[+telic]。
整體上講,若P表終結義,則其后可帶時限狀語;若P表非終結義,則其后可帶時段狀語。當然,V完全有可能沒有附帶成分X,這時可以認為X的取值為零,此時V的終結性直接決定P的終結性。此外,也存在一些特別的情況,其表現(xiàn)形式和上述常規(guī)不符,需要較強的語境支撐才能成立。進一步說,若上升到句法層面,則原短語層面P的終結性會受到語法體(即進行體和完成體)的影響,這種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3個方面:一是完成體并不改變短語層面P的終結性/非終結性特征,但卻可以讓這種終結性/非終結性以合乎語法的方式成立;二是完成體可以將短語層面P的終結性轉(zhuǎn)換為非終結性,并帶上時段狀語,此時的時段往往表示某種瞬成的行為發(fā)生之后形成的狀態(tài)所持續(xù)的時間;三是進行體可以將短語層面P的終結性轉(zhuǎn)換為非終結性,但通常不帶時段狀語或時限狀語。
總之,本文從英語時限狀語和時段狀語的常規(guī)和非常規(guī)使用情況,探討事件終結性的各種復雜情況,并從詞匯體上升到語法體的探討,以期對英語事件終結性有一個較為全面而透徹的認識。希望本研究對基于英語的自然語言處理以及我國的英語語法教學有所裨益。
注釋
①Vendler在“Verbs and Times”一文中,只字未提event,更沒有將該詞作為術語使用。Event用作術語,源于Vendler之后的學者,但研究上均是以他對動詞(短語)的劃分為基本依據(jù),因此,有的學者直接將Vendler對動詞(短語)的分類稱為對事件的分類,如Crystal (2008:38)認為,Vendler 區(qū)分出過程和狀態(tài)兩大事件類型,并將前者進一步分為漸成、瞬成和活動3種子類型。
②國內(nèi)不少研究事件的文獻在引用Vendler時,說其對動詞做出怎樣的劃分,其實這很不準確,因為Vendler的劃分并不純粹是針對詞位(lexeme)意義上的動詞本身,其劃分經(jīng)常考慮到動詞與名詞短語或介詞短語等的搭配格局。
③英語中的in an hour既可以指“在一小時內(nèi)”,也可以指用于將來時態(tài)的“一小時后”,本文指前一種用法。
④薄冰認為,像I have studied English for three years中的狀語for three years所表示的時間,一般還會持續(xù)下去(薄冰 1999:132)。
⑤不排除單詞形式的名詞,只要其意義在有界性上是明確的。
⑥該例文選自Routledge出版的EnglishGrammar:AUniversityCourse(Downing,Lock 2006)。
⑦這一分類顯然參照Vendler的分類法。
⑧按照傳統(tǒng)的理解,這句話對應的中文只能是:他已經(jīng)到了,要呆3天。
⑨無限動詞類似本文中的狀態(tài)類動詞和活動類動詞。
薄 冰.英語時態(tài)詳解[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Crystal,D.A Dictionary of Linguistics and Phonetics[Z].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8.
Dixon,R.M.W.ASemanticApproachtoEnglishGrammar[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Radden,G.,Dirven,R.CognitiveEnglishGrammar[M].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7.
Richards,J.C.,Schmidt,R.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Applied Linguistics[Z].London: Pearson Longman,2010.
Schmiedtová,B.,Flecken,M.Aspectual Concepts Across Languages: Some Considerations for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A].In: De Knop,S.,De Rycker,T.(Eds.),CognitiveApproachestoPedagogicalGrammar:AVolumeinHonourofRenéDirven[C].Berlin &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2008.
Smith,C.S.TheParameterofAspect[M].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7.
Swan,M.PracticalEnglishGrammar[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Travis,L.Inner Aspect: The Articulation of VP[M].Berlin: Springer,2010.
Vendler,Z.LinguisticsinPhilosophy[M].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67.
Zwarts,J.Prepositional Aspect and the Algebra of Paths[J].LinguisticsandPhilosophy,20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