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盜竊罪、詐騙罪和搶奪罪作為常見的財產型犯罪,在現實生活中其犯罪行為常常呈現出復雜性和多樣化,進而對同一犯罪事實的定性時常出現爭議。本文通過司法實踐中兩個典型案例的討論,試圖理清三者之間的細微差別。
關鍵詞:盜竊罪;詐騙罪;搶奪罪
中圖分類號:D914;D92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05-0187-02
作者簡介:施南(1993-),女,漢族,四川達州人,廣西師范大學,法律碩士,主要從事法律史等研究。
盜竊罪與詐騙罪、搶奪罪分別是我國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條,二百六十六條,二百六十七條,三者同屬刑法典第五章——侵犯財產犯罪。三者的共同點也十分明顯,即在主觀上三者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在客觀上又都侵犯了公私財產的所有權。至于三者的不同點,則主要在于犯罪的客觀方面,即非法獲取財產的方法有著根本性的差異。所以在司法實踐中遇到一些具體案件時,處理起來頗有難度。以下便通過兩個案例對盜竊罪、詐騙罪和搶奪罪之間的差別進行解析。
案例一:2016年4月,銀某和黃某以看風水為由,邀請風水先生陳某去一個工地,陳某信以為真,遂將裝有19000元現金和一些雜物的蛇皮袋放進了對方開來的一輛東風雪鐵龍小轎車后備箱里,便跟二人上了車。到達目的地之后,銀某和陳某便以打牌為由摸清了陳某隨身攜帶的錢款數目。隨后,銀某以找人借賭資為由,下車去了一個工廠,隨即銀某打電話叫陳某去那個廠房幫他拿東西,但當陳某去到廠房門口時,卻被門衛(wèi)告知沒有他找的那個人。陳某立即趕回之前的停車地,果然,自己裝有現金的蛇皮袋被二人開車帶走了。
案例二:2016年9月的一天,唐某在一個名為“VLAP機車俱樂部”的Q群看到一則轉手電動車的信息,便加了發(fā)布信息的人私聊,還約好第二天下午三點鐘在萬達廣場對面的一個網吧樓下見面試車。第二天當唐某通過QQ與車主聯系時,車主還主動告訴他電動車的發(fā)票等證件在車子的坐墊下面。當唐某與車主見面后,車主讓唐某試車,即騎著車子走一段路,唐某便趁試車的機會將車主的車騎走了,然后火速退了Q群,刪除了車主的QQ,更是由于電動車的發(fā)票齊全,唐某很快將電動車出售了。
在第一個案子中,我們可以看到,“欺騙”這一行為可以說是貫穿這個案子的始終,從最開始的騙陳某去看風水,到最后的騙陳某遠離自己的財物,甚至于被害人報案時也稱自己被騙了錢。但這個案子并不能定性為詐騙犯罪,應當是盜竊。因為其犯罪行為的核心在于銀某以幫忙拿東西為由,“騙”陳某遠離自己的財物,隨后將陳某喪失了緊密占有的財物以平和的方式占為己有。
詐騙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用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所以詐騙罪的基本構造應當是:行為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實施了欺詐行為,被害人基于這些行為產生了認識錯誤,又基于自己產生的認識錯誤而處分了財產,從而行為人取得財產,被害人的財產遭受損失。整個行為模式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形成了一系列的因果關系,關鍵部分,則是“被害人基于認識錯誤處分了財產”,且這里的“處分”特指使行為人獲得利益的“處分”。這可以說是詐騙罪區(qū)別于其他罪的核心。本案中,雖然一開始銀某和黃某實施了一系列的欺詐行為,被害人也產生了認識錯誤。但陳某從頭到尾都沒有因為銀某和黃某的話而把自己放在后備箱里的財物“處分”掉。而最終的結果是二人利用“欺騙”這一手法“調虎離山”,使陳某失去對自己財物的緊密占有,從而趁機非法占有陳某的財物。故而本案不應當定性為詐騙罪。
盜竊罪的客觀方面中,何為盜竊行為是最值得探討的。通常意義上的盜竊行為,是指“行為人違反被害人的意志,將他人占有的財物轉移為自己或第三者占有”。通說認為盜竊行為具有秘密性,但事實上公開的盜竊也并非沒有。換言之,秘密竊取財物是盜竊罪的一種普遍表現形式,但并不是盜竊罪的構成要件。真正屬于盜竊罪構成要件的應當是:用“平和的手段”將他人占有的財物轉移為自己或第三者占有?!捌胶偷氖侄巍奔戳惚┝?,不僅是對人,對物也應當是零暴力。本案中銀某和黃某等陳某走遠再將其財物帶走,采用的正是零暴力的占有手段。所以,綜合上述分析來看,這是一起典型的“調虎離山”式的盜竊案件。
在第一個案件中,行為人的行為最終被定性為盜竊,沒有定為搶奪,其根本原因,需要結合那么第二個案件來分析。粗看之下,第二個案件也很容易被認定為一個詐騙案。但通過上文分析可知,沒有被害人因產生的認識錯誤而將財產“處分”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話,詐騙罪是不成立的,所謂的“騙”是為更好地實施犯罪所作的準備。本案中,唐某雖“騙”車主要買車,但他最終的行為方式是借試車為名,將車騎走。所以本案也不是詐騙,而是搶奪。
搶奪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公開奪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它在客觀方面表現為“公然對財物行使有形力,使他人來不及抗拒,而取得他人數額較大的緊密占有的財物”。所以重點是這種“對物暴力”是被害人當場可以發(fā)覺的,但來不及抗拒,不是不能抗拒,也不是不敢抗拒,并且財物是被害人緊密占有的。本案中唐某的行為表現為借試車之名,將電動車騎走。所謂的“試車”,是在車主在場的情況下進行的,那么電動車在什么狀態(tài)下算是車主對它緊密占有?唐某對電動車又是否使用了暴力?這里并不是很好界定。搶奪罪的客觀方面,是“公然對財物行使有形力”,即必須是犯罪主體用有形力從緊密占有它的被害人手中奪過來。故而此處應當明確一點,車主對電動車的緊密占有并不一定要騎在車上才算。因為如果是搶奪別人騎著的電動車,不管車是否啟動,車主都不可能“當場發(fā)覺,來不及抗拒”,此種情況極有可能因車主反抗而演變?yōu)閾尳佟2⑶矣捎陔妱榆囀菍儆隗w積相對偏大的動產,只要電動車在車主的視野范圍內,車主隨時能啟動它,即算是車主緊密占有該車。本案中,行為人在車主面前試車,在車主還擁有這輛電動車的鑰匙的情況下,便立即把車開到車主追不到他的地方,實質上就是侵犯了車主對它的緊密占有,故而可以用“公然對財物實施有形力”來解釋。最后,結合第一個案子如果銀某和黃某并不是等陳某走去工廠后,才將車開走,而是在陳某剛下車那一瞬,便發(fā)動汽車,將陳某放在車上的財物帶走,那么銀某和黃某則直接構成搶奪罪,原因同前文一樣,陳某剛走下車時,雖然不是將財物“拿在手里”,但他跟放在后備箱里財物的距離非常近,此時他對其財物是“緊密占有”的。相對的,在第二個案件中,如果唐某不是在車主面前公然將車騎走,而是趁車主走遠之后,才騎車逃離,那么唐某就涉嫌盜竊犯罪。
詐騙罪、盜竊罪、搶奪罪同為財產犯罪,有一些構成要件極其相似,現實生活的豐富多彩也使得一個犯罪行為有可能很難將其定性。通過本文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涉嫌詐騙犯罪的,有一個要件必不可少,即“被害人基于認識錯誤處分了財產,且該處分有利于實施詐騙的行為人”;涉嫌盜竊犯罪的,必須是“通過平和的手段,即對物、對人都是零暴力的手段,占有他人財產”;涉嫌搶奪犯罪的,則必須是“對物暴力”,通過“公然對財物行使有形力”,占有他人財產。本文的兩個案件中,行為人都采取了一系列欺騙手段,但僅僅是手段而非目的。兩位被害人遭受的財產損失均不是其自愿處分所致,所以兩個案件都不能定性為詐騙。同時,第一個案件中行為人采用的作案手法對物對人都不存在暴力,故定性為盜竊,而第二個案件中行為人的行為存在著對物暴力,故應當以搶奪罪定罪量刑。
[參考文獻]
[1]張明楷.刑法學(第三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2]周光權.刑法各論講義[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3]張明楷.刑法學研究中的十大關系論[J].政法論壇,2006(2).
[4]何榮功.也論盜竊與搶奪的界限——兼與張明楷教授商榷[J].當代法學,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