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蘇 軾
六事廉為本賦
[宋]蘇 軾
事有六者①,本歸一焉。各以廉而為首,蓋尚德以求全。官繼條分,雖等差而立制;吏功旌別,皆清慎以居先。器爾眾才,由吾先圣。人各有能,我官其任。人各有德,我目其行。是故分為六事,悉本廉而作程;用啟庶官,俾厲節(jié)而為政。善者善立事,能者能制宜?;蚓腹Ф恍?,或正直而不隨。法則不失,辨別不疑。第其課兮,事區(qū)別矣;舉其要兮,廉一貫之。蔽吏治之否臧,必旌美效;為民極之介潔,斯作丕基。所謂事者,各一人之攸能;所謂賢者,通眾賢之咸暨。擬之網(wǎng)罟②,先綱而后目;況之布帛,先經(jīng)而后緯。于冢宰處八法之末,厥執(zhí)既分;在西京同大孝之科,于斯為貴。乃知功廢于貪,行成于廉。茍務瀆貨,都忘屬厭。若是則善與能者為汗而為濫,恭且正者為诐而為③。法焉不能守節(jié),辨焉不能明賢。故圣人惡彼敗官,雖百能而莫贖;上茲潔行,在六計以相兼。此蓋周公差次之,小宰分掌者。考課則以是黜陟,大比則以為用舍。彼六條四曰潔④,晉法有所虧焉;四善二為清⑤,唐制未之得也。曷曰獨茲道,分貫其余?始于善而迄辨,皆以廉而為初。念厥德之至貴,故他功之莫如。譬夫五事冠于周家,聞之詩雅;九疇統(tǒng)之皇極,載自箕書。噫,績效皆煩,清名至美。故先責其立操,然后褒其善理。是以古者之治,必簡而明,其術由此。
(原文據(jù)中華書局1986年版《蘇軾文集》)
【注釋】
①事有六者:《周禮·天官》說,“以聽官府之六計,蔽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下文所謂“六計”亦指此。
②網(wǎng)罟(gǔ):繩網(wǎng),捕魚及捕鳥獸的工具。
④六條四曰潔:晉武帝確立的考核官員的方式中,第四條與“潔”相關。
⑤四善二為清:《唐六典·吏部》確立了四種考察官員品德的方法,第二種“清慎明著”便與“清”相關。
【譯文】
《尚書》雖然提到了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六件事情,但有著同樣的實質(zhì)。它們都以廉為首,大抵是崇尚全備之德行的意思。官制、律條有分別,是根據(jù)社會差等而建立的;官吏的職能不同,但都以清慎為主。使眾人才能得到發(fā)揮的,是古代的圣人。人各有不同的才能,長官據(jù)此委以不同的職位。人各有不同的品質(zhì),長官觀察他們的德行。由此,德行分為六種,都是以廉為核心的;啟用百官的時候,首先需要砥礪品節(jié)。德行好的做善事,才能高的做好事。有的人安恬恭敬而孜孜不懈,有的人正直剛強而不隨俗。律法常在而不失,分辨確切而不移??疾烊蝿?,目的在分判;列舉大要,貫之以廉潔。廉潔與否比政務的好壞更重要,廉潔一定有好結(jié)果;廉潔是最好的德行,是社會的根本。所謂做事,需要發(fā)揮人的長處;所謂賢能,是所有賢者都得到任用。好比羅網(wǎng),要先編織繩網(wǎng)才有網(wǎng)眼;正如布帛,要先織經(jīng)線再織緯線。廉在冢宰那里處于八法末尾,這樣才有職位的分判;在北宋與大孝之科同等,因此非常貴重。這樣可知功名因貪腐而喪失,德行因廉潔而成就。一味貪求貨利,就會欲壑難填。這樣的話,德行好而才能高的人就沒有機會,恭敬且端正的人會走上邪路。執(zhí)政的人無法固守品節(jié),考察官員也無法識別出賢人。圣人厭惡貪腐對官員的敗壞,即便他才能很高也不寬??;以廉潔的品行為上,它在六種政務之中都會得到體現(xiàn)。這是周公確立的考核官員的方式,由小宰執(zhí)掌。清廉與否是官員升遷或貶黜的根據(jù),科舉也應以此為錄用標準。西晉六條律例的第四條就是“潔”,晉代的法制卻于此有缺漏;唐代的四善第二種就是“清”,唐代的制度卻于此不清晰。為什么說只有廉潔是貫穿其余德行的呢?從良好的德行開始一直到述職考辨,都是以廉潔作為根本的。這種德行至高至貴,其他的都不如。就好像周代制度以從《詩經(jīng)·大雅》中聽聞的五事為主,箕子之書中提到的九疇以皇極作為通貫。唉,功業(yè)和成效都很煩亂,只有清名是最美好的。因此,任用官員時先要考察其德操,然后再褒獎其功績。古代的政治,一定是簡單而明了的,原因就在這里。
【簡析】
對于如何考察官員,《周禮》曾提出過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的“六計”。在這六條標準中,廉善指善于行事,廉能指能行政令,廉敬指愛崗敬業(yè),廉法指守法不移,廉正是品行方正,廉辨是冷靜應變。《周禮》之所以在善、能、敬、正、法、辨等實際能力之前都加了一個“廉”字,是因為廉是各種能力的前提。也就是說,如果官員不能做到清廉,他的行政能力就根本無法真正發(fā)揮。
在《周禮》廉政觀的基礎上,有感于當時的吏治氛圍,蘇軾寫出了這篇《六事廉為本賦》,繼續(xù)闡揚《周禮》的廉政理念。蘇軾認為,廉為綱、經(jīng),善、能、敬、正、法、辨為目、緯,正所謂綱舉目張、經(jīng)緯交織,廉是行政能力生效的根本。因此蘇軾說,廉是至高至貴的德行,其他能力都無法與之比肩。
《周禮》與蘇軾提出的廉政觀念在今天仍未過時,而有其重要價值與警示作用。我們的黨員干部應當深明“功廢于貪,行成于廉”的道理,以廉為本,始終堅持把廉潔自律作為一種思想境界來提升,作為一種職業(yè)操守來要求,作為一種工作能力來培養(yǎng),如此,才能把自己的才能落到為人民服務的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