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貞權
(安徽建筑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合肥 230061)
貫徹群眾路線,推進大學校園文化建設
——基于輔導員視角
丁貞權
(安徽建筑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合肥 230061)
群眾路線與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具有一定的內在邏輯,高校校園文化存在著引導作用沒有有效發(fā)揮,“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存在偏差,學生的參與度有待增強,校園文化的層次、品位有待提高等問題。輔導員應采取加強引導,做到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加強班級和宿舍文化建設,重視用新媒體加以引導等辦法來推進校園文化建設。
群眾路線;校園文化;輔導員;大學生
校園文化是一個學校的活力與靈魂,校園文化建設是高校內涵建設的重要內容,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踐行提供了重要的載體,在大學人才培養(yǎng)模式和精神塑造的過程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校園文化涉及大學的方方面面,從校園文化的主體結構來看是學生文化和教師文化,從輔導員角度來看主要是學生文化的建設。
群眾路線集中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根本宗旨,是黨的一切工作必須遵循的根本路線。在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中要貫徹群眾路線,因為學生占校園人數(shù)的大多數(shù),他們的思想內核集中表現(xiàn)了校園文化的特征,作為輔導員要引導學生廣泛參與,在群眾路線的指引下,推進校園文化建設,培養(yǎng)大學生良好的行為品質和精神面貌。
群眾路線是一種認識論,也是一種工作方法,是主客體之間認識活動與實踐活動的有機統(tǒng)一(張利國,2013)。馬克思主義群眾路線運用到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中,具體來說就是“一切為了學生,一切依靠學生,從學生中來,到學生生中去”。
(一)一切為了學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出發(fā)點和立足點
我們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大學校園文化的服務和受益對象是學生。要在思想上行動上始終把大學生作為校園文化工作服務的對象,始終牢記學生的利益高于一切。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多傾聽學生意見,了解學生的訴求,不斷滿足大學生的文化需求,激發(fā)學生對學校目標、準則的認同和作為學校一員的使命感、歸屬感,形成強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體意識,校園文化建設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培養(yǎng)“四有”新人。
(二)全力依靠學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動力源泉
校園文化是以大學生為主體的文化表現(xiàn)形態(tài),校園文化參加者是學生,組織者也是學生。校園文化建設的目的是讓大學生主動參與建設過程并在建設過程中感悟教育的真諦(唐敏儀,2012)。因此,校園文化建設必須緊緊依靠廣大學生。要充分注意發(fā)揮蘊藏在廣大學生中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的積極性和主人翁精神,尊重他們的主體地位和首創(chuàng)精神、讓他們在各項活動中擔當主角,從大學生的生活、學習中獲得文化活動的第一手材料,以學生的智慧不斷豐富、拓展各項活動,不斷獲得文化建設的動力和源泉。
(三)大眾化的工作方法是校園文化建設最有效的方法
校園文化活動要取得實效要講究方式、方法。大學校園文化活動的對象主要是學生。要從學生需要出發(fā),采用適應學生的方式方法,使各項活動被學生理解、認可,并積極參與。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等新興媒體的發(fā)展,大學生文化有了新的需求。因此,校園文化活動要把握學生思想活動的特點和規(guī)律,要采取大眾化的工作語言,更多地采用與學生平等對話、互相探討的方式、方法,多舉行一些受眾面廣的文化項目,組織和動員學生廣泛參與。
(四)學生是否滿意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檢驗標準
校園文化活動的目的是活躍校園生活,給學生一個展現(xiàn)自我的平臺,培養(yǎng)學生的互助合作精神,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增強學生在校園中的歸屬感(王文鵬和劉剛,2009)。校園文化活動直接面向學生,做得好不好,大學生最有發(fā)言權,要始終把大學生滿意與否作為檢驗校園文化建設的最高標準,要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和口味,認真聽取學生意見,只有讓學生滿意,校園文化建設才能取得成效,才能發(fā)揮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
大學校園文化活動,可以大大豐富大學生的精神生活,發(fā)展他們的愛好和特長,并通過這些活動點滴滲透,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但目前校園文化建設依然存在不少問題,從輔導員角度看目前至少存在以下方面問題。
(一)引導作用沒有有效發(fā)揮
大學校園文化需要引導,但在實際中引導作用沒有有效發(fā)揮。首先,輔導員能力不足。校園文化活動,需要豐富的知識,具有較強組織、策劃能力,但有些輔導員知識結構單一,組織、策劃能力弱,難以引導。其次,重視不夠,具體表現(xiàn)在有些輔導員未能夠充分認識到校園文化的重要性,不善于把握校園文化活動的育人潛能,未能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建設活動有機結合,輔導員忙于班級管理、評優(yōu)評獎、評助、職業(yè)規(guī)劃等瑣碎事務,難以抽出時間和精力進行引導。
(二)“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存在偏差
總體來講高校都非常重視校園文化建設,但學校舉行的活動與學生生活發(fā)生一定偏差。很多是由學校下達文件,由團委、學生處組織院系去實施,沒有或很少征求學生意見,在整個文化活動中,結合大學生的專業(yè)狀況、個性特點、學習階段,有目的、有計劃地設計、組織和實施各類校園活動較少。在院系以及行政機構壓力下,學生處于被動參與,在參與過程中體會不到應有的快樂,搞得老師很辛苦,學生不滿意,很多活動起不到明顯的效果,究其原因,是學生的主體作用沒有發(fā)揮。
(三)學生的參與度有待增強
校園文化建設要起到應有的作用,必須要學生廣泛參與,但目前來看,大學生在剛入學時對學生會、社團活動、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有一定的參與度,但參與熱度不能夠長久保持,到高年級時,部分同學開始對學校、班級事務漠不關心,缺乏交流,大學生活激情銳減。
(四)校園文化的層次、品位有待提高
“文化生活簡單地說就是生活得有文化,指一種有文學氣質、有生活情調、有生命意義的生活方式”(金耀基,2001)。當前,高校校園文化活動搞得轟轟烈烈,但層次不高。高校校園文化活動多為征文、歌詠比賽等簡單的活動,偏重于娛樂性,文化味不濃,忽略其哲理性、藝術性,尤其是人文和自然知識活動少。學生在參加文化活動中僅僅起到開心娛樂作用,不利于學生知識的增強。另外,許多大學生崇尚感官刺激,講究實惠實用,對社會流行文化和頹廢文化熱衷、文化品位不高。一些學生一味追求感官享受,沉湎于上網(wǎng)聊天、打網(wǎng)絡游戲,圖一時快樂,過分娛樂化的校園文化活動可能在有意無意中縱容了這種情緒和行為,產(chǎn)生了不良的后果(王德斌,2009)。更有一些學生帶著功利的目的參加校園文化活動,希望在校園文化活動中能收獲到看得見、用得上的成果,以利于更好地尋找工作。另外,畸形文化有一定空間,如臟亂差的宿舍環(huán)境,懶散的生活習慣,緊張的人際關系,不健康的心理和課桌文化以及廁所文化、墻壁文化等。
“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是黨的群眾路線在學生工作中的理念,也是校園文化建設必須堅持的理念,輔導員是大學校園文化的組織者、引導者,在推進校園文化建設中必須牢牢把握這一理念。
(一)樹立責任意識,加強引導
校園文化活動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最易被接受的導向載體之一,對大學生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但“校園文化既是歷史文化的‘儲蓄所’、‘中轉站’,又是現(xiàn)實文化的‘制造廠’、‘交易所’”。無論是歷史文化還是現(xiàn)實文化,都在這里復活、展覽、推銷和交換,既相互斗爭,又相互滲透(葛金國,2004),因此大學校園文化存在各種不足和缺憾是正常的,關鍵要加強引導。
首先,輔導員要樹立責任意識,認識到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是輔導員光榮而艱巨的任務。要牢記崗位要求,加強學習,提高自己引導校園文化建設的能力。
其次,堅持正確導向,始終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積極弘揚健康向上的主旋律,采用正面引導和合理批判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社會文化,抵制不良文化,引導大學生從科技文化活動、學術交流活動中提升智能,引導大學生從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中,感受生活哲理,引導學生走出校園、關注社會,了解國情、民情。
最后,注重分類引導,根據(jù)不同年級特點加以引導。比如大一注重文化娛樂等方面,大二、大三注重科技文化活動的引導,大四開展如何適應社會的引導。
(二)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
校園文化建設不能“閉門造車”,校園文化建設要取得實效必須要接地氣,要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
首先,要重視調查研究?!皼]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輔導員要深入到學生中去,傾聽學生意見,準確了解學生校園文化活動狀況,了解學生的文化需求,把握學生文化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主要矛盾,堅持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宣傳教育與回應熱點難點問題相結合,采取激勵措施,提升學生的參與度。
其次,要充分認識和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揮學生的聰明才智。要承認和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尊重學生對一些問題的不同看法,了解現(xiàn)在大學生中最為流行甚至前衛(wèi)的想法和行為,采納合理意見。要讓學生根據(jù)學校的要求,按照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的原則,出謀劃策,積極參與。舉行活動要貼近學生生活、貼近學生實際。
(三)加強班級文化建設
班級是大學生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第一環(huán)境,是大學生共同學習和生活,進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基本單位。增進班級的凝聚力必須要抓好班級文化建設。首先要根據(jù)學生的思想實際和興趣熱點,設計文化活動,使文化活動達到思想性和趣味性統(tǒng)一;其次,要對班級文化活動進行整體設計,依據(jù)學年學期的特點進行總體考慮,設計撥動學生心弦的主題,制定班級文化方案。比如,指導學生每月讀一本好書,舉辦讀書討論會等,引導新生舉辦一些趣味性活動,鼓勵高年級學生結合專業(yè)特點參加各種科技活動等。
(四)加強宿舍文化建設
宿舍是大學生生活學習的主要場所,也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窗戶。宿舍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校園文化建設的好壞直接影響和制約著宿舍文化,而宿舍文化又是校園文化的建設基礎,兩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大學生的思想觀點,包括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變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寢室文化影響”(宋德新,2006)。輔導員要重視宿舍文化建設。深入學生宿舍,及時掌握學生在學習、生活和思想方面的變化,積極開展寢室文化系列活動,開展寢室文化設計大賽,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給大學生一個鍛煉和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強化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
(五)注重用新媒體加以引導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互聯(lián)網(wǎng)延伸到大學生活的方方面面,改變了大學生的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在獲取信息,日常交友,獲得知識的同時,也為大學生宣泄情感,評說天下,游戲人間提供了場所。隨著手機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網(wǎng)隨人走”成為普遍形態(tài),大學校園中刷屏族和低頭族比比皆是。因此,重視網(wǎng)絡的作用,加入學生虛擬群體社區(qū),利用微信、微博、QQ群等新媒體,抓住網(wǎng)上社交平臺和人們之間的“黏性關系”,保持與學生平等身份,開展網(wǎng)絡文明傳播行動,讓互聯(lián)網(wǎng)成為傳播文明理念、培育文明風尚的重要載體。
葛金國.2004.校園文化建設導論[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83.
金耀基.2001.大學之理念[M].上海:三聯(lián)書店,18.
宋德新.2006.大學校園文化建設[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7.
唐敏儀.2012.輔導員在大學校園文化培育中的作用探討[J].黨史文苑,(8):79-80.
王文鵬,劉剛.2009.多維視閾下的大學校園文化研究[M].北京:現(xiàn)代教育出版社,10.
王德斌.2009.當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6):107-109.
張利國.2013-11-5(8).民族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群眾路線問題[N].中國民族報.
Carrying out the Mass Line,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Educ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structor
DING Zhen-quan
(School of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Anhui jianzhu University,Hefei 230601,China)
Mass lin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campus culture have certain inherent logic relation?ship.The leading role of college campus culture does not play effectively.There is a deviation in“from students to studentsand”and the participation of students should be enhanced.Additionally,campus culture needs to be improved.Counselors should take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guidance,such as employing the principle of“from the students to students”,strengthening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the class and dormitory,paying atten?tion to networks,and other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G641
A
1671-055X(2017)04-0086-03
10.16595/j.1671-055X.2017.04.022
2016-04-19
教育部高校輔導員培訓研修基地(安徽師范大學)重點項目(SK014A143);安徽省振興計劃輔導員名師工作室項目(zgjh12-2016-11)。
丁貞權(1968-),男,安徽長豐人,副教授,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E-mail:dzhq@ahjzu.edu.cn.
Keywoorrddss::Massline;campuscultural;counselors;CollegeStud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