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婷
(廣西師范大學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6)
[經濟社會發(fā)展研究]
“社會冷漠癥”歸因及矯治對策分析
黃婷
(廣西師范大學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6)
“社會冷漠癥”是對現(xiàn)存社會中種種病態(tài)冷漠現(xiàn)象的概括。本文對“社會冷漠癥”的基本內涵和具體表現(xiàn)進行明晰,繼而對“社會冷漠癥”的成因進行相關的分析、梳理,最后有針對性的對“社會冷漠癥”提出相關的矯治對策。
社會冷漠癥;成因分析;矯治對策
(一)“社會冷漠癥”的基本內涵
在對“社會冷漠癥”基本內涵進行明晰、界定前,需要對與之相近、關系密切的兩個概念——道德冷漠和社會冷漠現(xiàn)象進行相關的了解。對于道德冷漠,萬俊人認為,“道德冷漠是指一種人際道德關系上的隔膜和孤獨化,以及由此引起的道德行為方式的相互冷淡、互不關心,乃至相互排斥和否定。”[1]謝海燕認為,“道德冷漠是指當前社會出現(xiàn)的一種負面道德現(xiàn)象,在某種程度上而言,就是個體在具備了一定的道德認識的基礎上而在特殊的情況下所選擇的一種‘不作為’的道德現(xiàn)象?!盵2]可見,道德冷漠更多強調的是一種心理層面上的病態(tài),進而引起的行動上的冷漠。社會冷漠是一種社會性的行動或行為,意指對他人或他事的冷淡與漠不關心,“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是人們行為處事的一種自利甚至是自私態(tài)度的表現(xiàn),本質上是狹隘利己主義在作祟。[3]在道德冷漠潛移默化的影響下,使得人們的社會行為也逐漸走向了冷漠,大量的社會冷漠行為不斷顯現(xiàn),“社會冷漠癥”便是對現(xiàn)存社會中種種病態(tài)冷漠現(xiàn)象的概括?!吧鐣淠Y”的生成與道德冷漠、社會冷漠存在著不可忽視的關系。道德冷漠是一種心理層面的扭曲,是個人道德品質低下、個人思想滑落的最直接表現(xiàn)。而對于人的行為而言,道德冷漠在思想上影響著人們做出進一步的行為,進而在冷漠的道德思想的牽制下,人們的行為不可避免的走向了冷漠,使得社會中種種的社會冷漠現(xiàn)象成為了普遍。
(二)“社會冷漠癥”的具體表現(xiàn)
社會冷漠的對立面是社會溫暖、社會友愛,而一個溫暖、友愛的社會,必須建立在一個充滿道德正義感、社會責任感的社會之上。對于“社會冷漠癥”的具體表征,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具體的分析。
首先,社會道德感的削減。友好、互助、和諧社會的構建,與社會道德感的強弱有著直接的緊密聯(lián)系。而社會道德感的削減,不可避免的成為了“社會冷漠癥”形成的直接因素之一。一個有著強烈社會道德感的社會,社會成員將是積極向上的,人與人之間將是和諧、友愛的,社會將是充滿著溫情、溫暖的。反之,一旦社會中社會道德感淡化、削減,人們往往考慮的是自身的利益問題,以利己主義作為處事準則,全然不顧他人、漠視他人,直接影響著社會中冷漠行為的產生,成為“社會冷漠癥”的直接誘因。
其次,社會責任感和義務感的淡化。每個個體都是社會不可分割的一個子單元,這些社會個體構成了完整的社會有機體。社會的良好運行,離不開每一個個體的奉獻和努力。而社會這一有機體的有效運作,需要每一個社會有機體貢獻自身的力量與價值。因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與義務感,是社會有效運作、進一步發(fā)展的必然前提。當前,社會中普遍出現(xiàn)了“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現(xiàn)象,如看到扒手在行竊,卻無人敢制止;看到老人上了公交車,卻沒有人主動讓座等。類似社會現(xiàn)象的發(fā)生,無不是社會責任感和義務感淡化的直接使然。因而,社會責任感和社會義務感的淡化,使得社會成員不再主動的為他人、為社會考慮,使得社會冷漠不可避免的演化,成為社會普遍性現(xiàn)象。
再次,社會信任感的下降。信任之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猶如空氣之于人般重要。一個充滿社會信任感的社會,將是一個人與人交往沒有太多顧慮、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進一步縮小、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進一步的密切的社會。如若信任感在人與人之間下降、缺失,人們將不再輕易的相信于人,人與人之間將不再輕易的打開心扉,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將進一步的擴大。如現(xiàn)實社會中,在“彭宇案”發(fā)生后,在面對老人摔倒、面對需要伸出援助之手的情形時,人們更多的是會有顧慮,不敢輕易的伸出援手,甚至是視而不見。在他們心中,更多的是充滿了疑慮與擔憂,害怕自身做了好事卻惹上了推不掉、說不清的麻煩。這種社會冷漠現(xiàn)象的發(fā)生,無不是社會信任感缺失、下降使然。
最后,社會友愛、互助的異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國社會建設需要努力前進的方向與重要目標,而一個和諧的社會,不僅需要民主法治、公平正義作為前提,更需要誠信友愛作為力量源泉,方可以成為一個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如若社會成員之間能夠積極主動的幫助他人、關愛他人,堅持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良好美德,社會將是一個充滿著溫情、溫暖的和諧社會。當前,社會中出現(xiàn)的種種社會現(xiàn)象,無不在提醒著我們,社會友愛、互助精神正逐漸走向異化。如2014年,成都市大邑縣一名22歲的青年不甚從西江河橋上落入水中溺亡,其父母在承受著喪失愛子痛苦的同時,也面臨著打撈公司“挾尸要紅包”的冷漠行為。類似的“挾尸要價”行為,儼然成為了社會的常態(tài);社會的友愛、互助,儼然已經異化為了金錢、利益的追求。因而,“社會冷漠癥”的形成,與當前社會中異化了的友愛、互助顯然是密切相關的。
對于社會冷漠行為的有效制約、削減甚至是消除,對于“社會冷漠癥”的及時矯治,首先需要對其成因進行分析和了解,具體如下:
(一)微觀或個體層面的分析
從個體層面而言,“社會冷漠癥”的生成,與個體的自私心理、社會責任感缺失和對自身的安全顧慮顯然是分不開的。
首先,自私心理作怪。冷漠,從心理層面而言,無疑是自私心理的個體觀念及在個體行為上的直接反映?,F(xiàn)實社會中,面對著與自身利益相關的事件時,人們往往傾向于為自己的利益考慮而忽視他人和社會的利益;在面對與自身利益無關的事情時,人們則往往抱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tài),冷漠的面對他人、他事。也是在這種自私的心理作用下,人們往往忽視了對他人的關心、關愛,逐漸養(yǎng)成了對他人冷漠的態(tài)度和行為。
其次,社會責任心缺失。毫無疑問,對社會、對他人的事情或利益漠不關心、置若罔聞顯然是“社會冷漠癥”的一個鮮明表征。然而,社會責任心的缺失,不僅是“社會冷漠癥”的鮮明特征,也是“社會冷漠癥”形成的重要病因。因為社會責任心的缺失,人們往往關注的是個人的利益而忽視了社會利益,并將個人利益置于社會利益之上,使得一系列的社會冷漠行為層出不窮。
最后,存在安全顧慮。不可否認的是,在現(xiàn)實中存在著很多見死不救,對他人的求助視而不見的人。然而,在現(xiàn)實中也存在著敢怒不敢言,想幫助他人但又擔心自身受到傷害的人。在面對“幫與不幫”、“扶與不扶”的選擇時,出于對自身力量單薄的考慮,擔心在自身做出幫助行為卻無法獲得安全保障的害怕,一些人出于自保、自衛(wèi)的心理,往往做出的是理性而缺乏人情味的選擇。如絕大多數(shù)人在面對老人摔倒后不敢扶的重要原因,即是存在著自身安全上的顧慮,害怕因此遇到類似“彭宇案”的悲??;在面對小偷行竊時,人們往往選擇沉默或視而不見,害怕小偷事后報復。因而,出于理性人的考慮,在無法獲得安全保障前提下,冷漠行為成為了不可避免的選擇。
(二)宏觀或社會層面的分析
“社會冷漠癥”的形成除了個體層面的原因,也離不開社會層面的影響。進一步來說,當前出現(xiàn)的社會公德缺失現(xiàn)象與社會處于轉型期的復雜社會環(huán)境有關。首先,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我國的經濟體制也處于變革時期,在這一時期,物質主義、經濟主義成為社會的單一標志,追求經濟的發(fā)展、追求利益成為了最直接的目的,社會關系逐漸變成了金錢關系和利益關系,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物質化明顯。其次, 社會體制改革以及由此所帶來的問題的影響。毫無疑問, 共同富裕是中國社會改革的目標,但整個社會在目前甚至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要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公平、公正還存在著一定的難度。社會貧富差距過大等一系列社會問題,也正成為影響人們心理失衡、甚至是心理冷漠的重要外在環(huán)境因素。再次,社會轉型中城市化進程的影響。相對于鄉(xiāng)村的“熟人社會”,現(xiàn)代城市顯然是“陌生人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陌生的,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也相對冷淡,更加制約了人與人之間的友愛、互助等良好關系的構建,進而極易形成人群“冷漠癥”。最后,社會轉型所產生的一系列影響。學者紀德尚將社會冷漠成因歸納為三點:社會轉型引起的生存壓力帶來的冷漠;社會轉型引起的社會心理產生的社會冷漠;社會轉型引起的道德變遷產生的社會冷漠。[4]因而,社會轉型所帶來的一系列生存、物質財富競爭等壓力,致使生活在社會中的每個人的負面情緒越來越大,這些變化反映在道德價值觀上就會致使人們的價值失衡、態(tài)度冷漠、精神迷茫等一系列冷漠心理的產生,使得 “社會冷漠”現(xiàn)象層出不斷。
(三)法制層面分析
對社會冷漠行為的及時、有效矯正更多需要的是社會各主體從意識層面覺醒,進而有效的改正其行為。然而,單靠社會各主體自身自覺的行為顯然是不夠的,還需要在法制層面有相關作為。當前法制的不完善及其與道德的沖突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社會冷漠,使得“社會冷漠癥”進一步加深。從我國現(xiàn)存法律法規(guī)來看,不僅缺乏對社會冷漠行為進行相關有效的規(guī)制,更缺乏對見義勇為行為的明確鑒定和保護。而從制度層面上來看,對于社會冷漠行為也缺乏健全、可行的制度進行制約,對見義勇為等需要積極發(fā)揚的正義行為也缺乏相關的保障機制。如在“彭宇案”中,見義勇為的行為,卻招到了法律的“制裁”;現(xiàn)實中諸多施救者對被救者的不信任,怕引火燒身的不安全感也不乏存在,而這也恰恰印證了保障機制的不健全。法制層面上的不完善,使得在面對法律與道德上需要伸出援手的選擇時,很多人寧愿選擇在不違背法律情況下的不道德,也不愿選擇伸出援手。
(四)“文化大革命”的負面影響
“文化大革命”十年的浩劫不僅極大的沖擊著人們的世界觀、價值觀,使得人們的信仰一度陷入迷茫,對人們的身心也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誠然,針對“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負面影響,黨和國家也積極的進行著消除。然而,文革對于文革時代的人們無論是在身心或是思想,都形成了消除不掉、根深蒂固的烙印。當前,有部分學者進一步指出,現(xiàn)在中國社會上各種丑惡現(xiàn)象蔓延與中國六七十年代發(fā)動的文化大革命有直接的關系。經歷過文化大革命的那一代人現(xiàn)在基本都是五六十歲了,而文革使得這代人文化教育上的欠缺,直接導致了七八十年代出生的少年兒童早期教育的缺失。現(xiàn)實中一些假摔的老人、對于扶起者進行惡意訛詐的老人,基本上年紀都為五六十歲,很好的印證了上述說法。概而言之,文化大革命的殘余雖然已逐漸消散,但其對于人們思想上的負面因素正在逐步的顯現(xiàn),這也成為“社會冷漠癥”的重要歸因。
“社會冷漠癥”的生產,不僅嚴重的侵襲著個人的思想,更嚴重的同化、影響著人們的行為,對社會也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如何進一步的消除社會冷漠氛圍,切實的防范社會冷漠行為的發(fā)生,有效矯治“社會冷漠癥”,成為了擺在政府面前的重要現(xiàn)實問題。針對“社會冷漠癥”產生的幾個歸因,有效矯治“社會冷漠癥”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注重、加強個人思想道德建設
個人的思想道德狀況與他人、與社會都有著密切的關系。一個思想品德良好的個體,將是一個友愛、互助,充滿社會責任感與義務感的個體,在面對他人求助時會積極的伸出援手。對于社會而言,思想品德良好的個體,將有助于消除社會中的不良現(xiàn)象,遏制社會冷漠行為的進一步發(fā)生。因而,面對愈演愈烈的社會冷漠行為,如何從思想層面入手,積極探索新形勢下社會道德建設的特點和規(guī)律,加強個人的道德建設,顯得尤為必要與迫切。一方面,要注重發(fā)揮家庭、學校在個人思想道德建設中的積極作用,注重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從小灌輸正確的道德教育。老師和家長應注重對于孩子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塑造,使其從小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友愛、互助的習慣與行為。另一方面,利用各種媒體、陣地和渠道的宣傳、教育作用。新聞媒體應注重發(fā)揮自身在除惡揚善方面的輿論作用,既注重對社會不良行為、社會冷漠行為的有效披露與批評,也要重視對于道德模范、好人好事的熱烈宣傳與表揚,使得人們能夠有效的制約自身不良行為,鼓勵人們積極行為的發(fā)揚。
(二)消除社會轉型中不良因素的影響,創(chuàng)設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氛圍
社會轉型中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是 “社會冷漠癥”形成的“土壤”之一。進一步消除社會轉型中不良因素的影響,進而創(chuàng)設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氛圍,將是矯治“社會冷漠癥”的必然保障。一方面,要有效消除社會轉型中的負面影響。社會轉型的推進使我國迎來了社會發(fā)展的新契機,也引起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如收入不均、社會管理不到位、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等現(xiàn)實問題。有效消除社會轉型中的負面影響,需要政府在積極推進經濟建設、大力發(fā)展經濟的同時,注重對社會的管理,注重構建正確的社會價值觀,注重對人們正確思想的引導,注重對社會弱勢群體的關愛;政府不僅要承擔起發(fā)展經濟的重要職責,也要切實承擔好公共服務、公共物品提供的職責,有效緩解貧富分化的差距,切實消除人們在心理層面的不平衡感;在推進城市社區(qū)管理時,應注重結合城市“陌生人”社會的特點,注重消除人與人之間距離感,加強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培養(yǎng)人與人之間的信任。 另一方面,要創(chuàng)設社會良好的環(huán)境氛圍。這不僅需要從思想層面著手,也需要在社會制度層面進行有效的保障。在思想層面上,要積極加強社會主義和諧價值觀的培育與建設,使社會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與社會氛圍;在制度層面,要切實加強相關的制度建設,有效的規(guī)制社會中不良行為的發(fā)生,防止社會冷漠行為的進一步滋生,有效抑制“社會冷漠癥”的進一步“惡化”。
(三)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進一步消除文革對人們思想的荼毒
有效的消除文革對于人們思想的侵害與荼毒,離不開良好社會思想、正確價值觀的灌輸與指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我國的興國之魂,不僅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方向,更是推進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價值導向。因而,如何進一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和教育,確定社會價值的基本導向,進而引領社會道德主流風貌,進一步消除文革對人們思想的荼毒,將是對“社會冷漠癥”矯正的必要條件。有效的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一方面,應注重剔除不完全適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的社會公德,建立起與新形勢相適應的社會公德,進一步彌補公德規(guī)范中的部分“真空”,形成符合社會發(fā)展需要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另一方面,要切實的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注重多渠道的有效推進;要切實的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習,加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從制度層面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
(四)完善相關法制,建立相關獎懲機制
亞當·斯密說過:“對我們來說,一個行為,如果它是感激的恰當?shù)暮捅蝗苏J可的對象,那么該行為一定應受獎賞;而另一方面,一個行為,如果它是怨恨的恰當?shù)暮捅蝗苏J可的對象,那么,該行為一定該受懲罰?!盵5]對于“社會冷漠癥”法制層面上的矯正,可考慮從“獎”和“罰”兩個方面著手。一方面,建立和完善相關社會獎勵機制與社會支持網絡,給道德履行者以鼓勵和保護,給個體理性選擇道德行為增加動力,解除個人在現(xiàn)實意義方面的后顧之憂,從而為人們追求道德行為創(chuàng)造現(xiàn)實條件,使人們無負擔地去履行道德義務,為打破集體冷漠的局面提供制度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對于“訛詐”、“碰瓷”等一系列欺騙性行為,應予以嚴厲的懲罰和制裁。冷漠是道德層面的,通過法律制裁冷漠,顯得不太現(xiàn)實。社會中存在冷漠的人,但也存在著想“扶”而不敢“扶”的人,而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一些人通過“訛詐”、“碰瓷”等欺騙性行為獲利。因此,通過相關法律和制度的規(guī)定,對此類行為、此類人予以嚴厲的打擊和制裁是十分必要的。
[1]萬俊人.再說“道德冷漠”我們都住在神的近處[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8:86-87.
[2]謝海燕.道德冷漠感剖析[J].社會工作,2007,(11):60-61.
[3]王志遠.社會冷漠的博弈分析[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4):96-99.
[4]紀德尚.從社會學視角透視"社會冷漠"[J].文明與宣傳,2011,(11):51-52.
[5]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72-73.
Attribution and Treatment Countermeasures of the Social Indifference
HUANG Ting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Guangxi 541006, China)
Social indifference is a generalization of the pathological indifference in the existing society.In this paper, the basic connotation and concrete manifestation of social indifference are clarified,and then the cause of social indifference is analyzed and sorted out.Finally,the correlative treatment measures of social indifference are put forward.
social indifference;cause analysis;countermeasures
D669
A
1671-1084(2017)01-0034-05
DOI 10.16221/j.cnki.issn1671-1084.2017.01.008
2016-07-08
黃婷,廣西師范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2014級行政管理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社會治理與行政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