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 白
與韓荊州書(節(jié)選)
[唐]李 白
白聞天下談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萬戶侯,但愿一識韓荊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豈不以有周公之風,躬吐握之事,使海內(nèi)豪俊,奔走而歸之,一登龍門,則聲譽十倍。所以龍盤鳳逸之士,皆欲收名定價于君侯。君侯不以富貴而驕之,寒賤而忽之,則三千賓中有毛遂,使白得穎脫而出,即其人焉。
白隴西布衣,流落楚漢。十五好劍術,遍干諸侯;三十成文章,歷抵卿相。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王公大人,許與氣義。此疇曩①心跡,安敢不盡于君侯哉!
君侯制作侔②神明,德行動天地,筆參造化,學究天人。幸愿開張心顏,不以長揖見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縱之以清談,請日試萬言,倚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權衡,一經(jīng)品題,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階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揚眉吐氣,激昂青云耶!
(原文據(jù)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年版《古文鑒賞辭典》)
【注釋】
①疇曩(chóunǎng):往日。
②侔(móu):相等,齊同。
【譯文】
我聽說天下談士聚在一起議論道:“人生不求被封為萬戶侯,只愿結識一下韓荊州?!睘槭裁词谷司囱鰫勰?,竟到如此程度!豈不是因為您有周公那樣的作風,親自做吐哺握發(fā)之事,故而使海內(nèi)的豪杰俊士都奔走而歸于您的門下,士人一經(jīng)您的接待延譽,便聲名大噪。所以屈而未伸的賢士,都想在您這兒獲得美名,奠定聲望。希望您不因自己富貴而對他們驕傲,不因他們貧賤而輕視他們,那么您眾多的賓客中便會出現(xiàn)毛遂那樣的奇才。假使我能有機會顯露才干,我就是那樣的人啊。
我是隴西平民,在楚漢游歷。十五歲時愛好劍術,謁見了許多地方長官;三十歲時文章成就,拜見了很多卿相顯貴。雖然身高不足七尺,但志氣雄壯,勝于萬人。王公大人都贊許我有氣概,講道義。這是我往日的心事行跡,怎敢不盡情向您表露呢!
您的著作堪與神明相比,您的德行感動天地;文章與自然造化同功,學問窮極天道人事。希望您度量寬宏,和顏悅色,不因我長揖不拜而拒絕我。如若肯用盛宴來接待我,任憑我清談高論,那請您再以日寫萬言試我,我將手不停揮,頃刻可就。如今天下人認為您是決定文章命運、衡量人物高下的權威,一經(jīng)您的品評,便被認作美士,您何必舍不得階前的區(qū)區(qū)一尺之地接待我,而使我不能揚眉吐氣、激奮昂揚、氣概凌云呢!
【簡析】
李白的散文現(xiàn)存幾十篇,數(shù)量不多,本文即是其中的名篇節(jié)選。文章大約作于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其時而立之年的李白寓居湖北,漫游荊襄一帶,渴望得到仕進機會,便給當?shù)馗呒壭姓L官韓朝宗寫了這封自薦書,希望得到援引以施展抱負。后世用“識荊”作為人們初次拜見賢者的敬辭,即源于此。文中對韓朝宗頌揚備至:先是以周公、李膺相比,贊美他禮賢下士;接著又說他德行、才學都極好;繼而又說他已經(jīng)舉薦了一批佳士。但這種頌揚目的在于說明韓朝宗必能賞識、舉薦自己,表現(xiàn)了作者的高度自信與樂觀精神,絕無諂媚之氣。本文與李白的許多詩篇一樣,充分表現(xiàn)了他傲岸自負的性格:首段以毛遂自比,說明自己才干超群;接著說自己能文能武、心雄萬夫,講究氣節(jié)道義,文才更是卓越敏捷;結尾說正準備呈獻所作詩文,自負不凡的高昂氣概貫穿全篇??梢娎畎纂m然希望得到韓朝宗的賞識,但卻絕不會為此而卑躬屈膝,正所謂“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而是要以平等的長揖之禮與其結交。全文頌揚對方與稱述自己兩條線索交叉進行,都使用了夸張而自然的語言,旨在起到打動對方的作用,同時也流露出了作者豪邁的胸襟與浪漫的氣質(zhì),自始至終都聲情搖曳、感情洋溢、自然流暢、氣勢奔放,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