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春晨
(上海政法學院 外國語學院,上海 201701)
語篇:學生英語閱讀理解能力提高的關鍵
尹春晨
(上海政法學院 外國語學院,上海 201701)
語篇教學質量直接關系到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有效性,也是大學英語教師教學活動的中心。在英語閱讀中,學生直接面對的是語篇,因此,了解其組成及規(guī)律對閱讀理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閱讀理解 語篇教學 閱讀能力
在語言學習中,尤其是外語學習中,閱讀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它是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在英語閱讀中,有朗讀和默讀、精讀和泛讀之分,本文主要討論后者。精讀也叫分析性閱讀,泛讀也叫綜合性閱讀。本文僅討論分析性閱讀。精讀教學是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內容。閱讀技術基本上是在精讀教學中培養(yǎng)的;發(fā)展學生的口筆語能力,鞏固和擴展詞匯和語法知識,都有賴于精讀教學。
閱讀技術的培養(yǎng)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理解課文的詞句。首先是整句閱讀;其次是利用詞的構成猜測詞的意思;還有就是從詞典中查閱新詞的意思。通過分析句子的語法結構,理解句子的意思。2.分析文章的結構。包括找各段的主題句;說出各段的大意或要點;指出文章的轉折及轉折詞;指出文章前后情節(jié)的聯(lián)系。3.摘錄文章重要的語言點,如常用的詞匯、詞組、警句和重要內容。4.對文章做出評價,這可以提高學生的分析鑒別能力,有助于對課文的復習、理解、消化與記憶。
在英語閱讀中,學生直接面對的是語篇,因此,了解其組成及規(guī)律對閱讀理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進行語篇教學實踐,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是大學英語教師普遍關心的課題之一。
什么是語篇?語篇是語言運用實例的統(tǒng)稱,是由于一次交際行為而產生的語言。它可以是任何長度的,在語言上連貫的獨白、對話、眾人交談等口語或書面語言單位。語篇教學就是從宏觀角度出發(fā),以語篇為基本單位,立足于篇章整體,對語篇進行分析、概括和理解。筆者認為在開展語篇教學時,除了要對語篇中的語法和詞匯進行分析和解釋外,還要適當?shù)貙胂嚓P的文化背景知識,進一步分析語篇的體裁和篇章結構,以及引導學生欣賞語篇的修辭手段和遣詞造句。這是因為語篇教學強調的不僅是語言基本知識的學習,而且是語用知識、認知知識、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語篇教學法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獲取完整的閱讀能力和語言的綜合應用能力。
1.課外知識的補充
背景知識是理解語篇必備的外部知識。許多語言學家都認為,在理解語篇時,背景知識的影響大于語言知識,背景知識的缺乏會造成閱讀理解障礙;具備相關的背景知識,但不會運用也會造成閱讀理解障礙。在閱讀時,學生如果對語篇涉及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宗教、風俗習慣等各方面知識了解甚少,就不能真正讀懂語篇的內涵意義和了解作者的真實意圖,造成理解障礙,所以應培養(yǎng)學生在閱讀時有意識地運用背景知識獲取語篇所傳遞地信息。
在課堂教學中,在眾多的背景知識中找到適當?shù)那腥朦c切入,并適時地輸入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背景知識,對其進行相對系統(tǒng)、詳細的講解,這樣既可以豐富學生的背景知識,擴大知識面,又對學生理解作者的意圖及文章的內涵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介紹背景知識可以通過聽、說、讀、寫的手段達到,這樣同時鍛煉了學生語言的綜合應用能力。
如在 《21世紀大學英語》教材中,第一冊的Winston Churchill——His Other life;Conversational Ballgames;第二冊的Why They Excel;Methods of Education:East and West;第三冊的The ABCs of the U.S.A.:American Seen With European Eyes等都有很好的切入點。教師可以使學生了解西方名人、不同文化的會話方式、東西方教育的差異、美國人的生活等文化內容。
另外,需要注意在一篇課文中背景知識的講解點不宜過多,要根據(jù)學生的英語水平、知識結構和理解課文的需要等因素選擇適量的講解點,否則就成了西方文化課。
2.篇章模式分析
語篇的體裁框架是高度抽象化的篇章模式,它表明了不同體裁語篇的本質特征和主要特點。了解語篇體裁有助于學生更準確地理解特定語篇的含義,抓住其要點。因此,不同體裁的語篇應采用不同的講解方法。下面以議論文和記敘文為例進行分析。
在講解議論文時,要根據(jù)它的特點引導學生找出中心論點和分論點,弄清文章的論據(jù)事實或道理,掌握文章的論證過程和方法。
在《21世紀大學英語》教材中有不少議論文體的語篇,例如第一冊的課文Secrets of A Students;Easy Ways to Avoid An Argument,第二冊的課文Why They Excel;Turning Fail-ure Into Success等。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即作者在文章的開頭引出自己的觀點,確立權威的中心思想,中間部分或評論或論證,結尾再點明主題,首尾呼應。而且層次分明,每一層次或每一段落都有一個主題句,這個主題句與全文的中心思想緊密相關。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圍繞文章各段的主題句設計問題,要求學生按照問題進行閱讀,這樣學生就可以迅速找出各段的主題句,從而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和語篇體裁。
而對記敘文的分析重點則是引導學生了解故事發(fā)生的背景,辨認文章的重要事實和情節(jié),弄清文章的寓意。在《21世紀大學英語》教材中有許多記敘文的例子,例如第一冊的課文Stevie Wonder:Sunshine in the Shadow;The Washwoman,第二冊的課文Winston Churchill——His Other life; A Brief History of Stephen Hawking等。這些文章都以敘事記人為主,講解時必須抓住時間這條線索,以人物為中心。教學方法一般是讓學生初讀文章,了解文章體裁,然后按照事件發(fā)生的時間順序提出一系列問題,讓學生快速找到答案,弄清故事的發(fā)生、發(fā)展和結局,了解全文的脈絡,理解整篇文章。
3.語言結構分析
分析語篇的篇章結構是語篇教學的重點,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分析、理解和把握文章的總體布局、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等。幫助學生掌握作者的語篇交際技巧,更好地了解語篇并逐步提高學生在語篇水平上理解文章的能力。分析文章的篇章結構,一般按照層次劃分,歸納段落大意,總結中心論點幾個步驟,由淺入深,由微到著。
以《21世紀大學英語》第二冊第二單元課文Why They Excel的分析為例。
這是一篇議論文。整個文章的篇章結構為:phenomenon—causes—suggestions。作者通過講述越南留美學生的故事,引導出一種社會現(xiàn)象,即美籍亞裔學生在美國學習普遍突出,并闡述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提出建議,表明自己的看法,最后點明主題。整篇文章的結構非常緊密,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深入,首尾呼應。
教師在講解這類文章時,應從文章的篇章結構出發(fā),引導學生分析、歸納,最后由老師總結,這樣不僅讓學生自己捕捉到作者謀篇布局的思路,而且是教師訓練學生謀篇布局能力的一次實踐。
另外,教師在進行語篇分析時應講解文章的篇章聯(lián)結手段,并布置相關的寫作練習,鼓勵學生在寫作中模仿使用,這樣靈活地將讀和寫結合起來,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和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如在Why They Excel中,作者運用了大量的標識語,例如for example,for instance(表示舉例),by contrast,instead,whereas(表示比較),or,and(表示并列),to start with,second,third(表示順序),the first of...,another,yet another(表示列舉原因),but,although,nevertheless,then(表示讓步和轉折)。
這些詞語使整篇文章的各段各句之間都有機地聯(lián)系在一起,使文章結構統(tǒng)一,行文流暢,過渡自然。教師在分析本篇的篇章結構時,應提醒學生注意這些標識語的用法,并布置相關的寫作練習,讓學生學習列舉的寫作方法,習慣順序過渡詞的用法,從而將讀和寫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4.語篇評價
把握語篇體裁和分析篇章結構后,教師再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寫作技巧層面的剖析,了解和欣賞作者在修辭手法、遣詞造句及謀篇布局等方面的妙處,進一步理解作者的意圖、思路及寫作風格。這既有利于幫助學生加深對文章主題的理解,又有利于幫助學生掌握語言交際的基本技巧。把文章當作藝術品來欣賞,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文章的鑒賞能力,實現(xiàn)高一個層次上的教學。
如以第一冊第四單元課文The Washwoman為例,在講授時指點學生欣賞對洗衣婦的描寫,使學生對這個形象有更深刻的理解和同情。文章作者一方面不惜筆墨描寫洗衣婦瘦弱多病的樣子(old and wrinkled,sickly and weak,small and thin),另一方面多次重復她肩背大包的衣裳(stagger out with the big bundle, followed by a huge bundle)。 這里顯然已不是簡單地指大包大包的衣裳,而是象征著壓在她身上的沉重的生活負擔“burden”。她不想成為別人的累贅,因此獨自一人挑起了生活的重擔,“The old woman did not want to become a burden,and so she bore her burden.”這是作者運用對比和象征的手法來加強藝術效果。此外,作者非常注意運用具體的詞來描寫。如描寫她走路的樣子,作者不是籠統(tǒng)地用“walk unsteadily”,而是用了 “stagger”,“totter”;描寫她講話,作者用了 “mumble”,“mutter”,這些生動具體的描寫使得洗衣婦的形象躍然紙上。
語篇知識是作者和讀者共同具備的知識,只有熟練掌握語篇知識,才能高效率地閱讀,所以語篇教學是大學英語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語篇教學中導入背景知識,研究語篇體裁,分析篇章結構,賞析語篇特色的方法,注重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可以避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弊端,可以將語用知識的傳授和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有機地結合起來,促進學生在聽說讀寫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達到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目的,這也是大學英語閱讀教學發(fā)展的趨勢。美國在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上提出了SQ-3R理論,包括五個步驟:Survey,Question,Read,Recite和Review。這種方法可供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參考。
[1]Cook,G.Discours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2]Brown and Yule.Discourse Analysi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3]黃國文.語篇分析概要[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4]王初明.背景知識與語言難度在英語閱讀理解中的作用[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8(2).
[5]蔡基剛.21世紀大學英語導讀[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6]李庭薌.英語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