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軍
被德性照亮的反諷
李建軍
1
李明春前半生的時間和精力,大都花在了工作上,當教師,當管教師的官——教育局長,退休之后,才“洗心革面”,寫起了小說,成了一個年老的新作者。
他雖然從未寫過小說,文學上的悟性卻很高,一出手,就有模有樣,很是不俗,短短幾年間,就出版了六部小說作品,而且大都出手不凡。長篇小說《半罐局長》(四川文藝出版社,2015年11月),風趣幽默,個性昭然,屬于近年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值得注意的實績,而《吾在乎集》(北方文藝出版社,2017年10月),則顯示著他在中短篇小說寫作方面的成績。
詩酒無妨趁年華,小說何須傷老大。李明春的寫作,再次證明:小說是一種中年甚至老年文體,因而,寫小說從來不怕年齡大。小說是一種需要經驗支持的寫作。王夫之在《姜齋詩話》(卷二)中說:“身之所歷,目之所見,是鐵門限。即極寫大景,如‘陰晴眾壑殊’,‘乾坤日夜浮’,亦必不逾此限?!彪m然他談論的是詩,但也適用于小說。要想成為一個好的小說家,就一定要有足夠豐富的人生閱歷,有對人生世事有透徹的理解,用曹雪芹的話說,就是要“世事洞明”,要“人情練達”,因為,非如此,就看不清人性和生活的真面目,也就不大可能寫出有滋有味的好小說來。小說家飽嘗世態(tài)冷暖,慣看秋月春風,于是便能以理解和客觀的態(tài)度來敘事和寫人,從而給讀者一種家常自然的親切感。
李明春的小說寫作,就有老年人的靜氣、從容和穩(wěn)練。就藝術方面來看,他的語言清通而自然,沒有當下常見的滯澀僵硬的毛??;敘事耐心,委婉有致;情節(jié)結構多有奇思妙想,每于高潮處戛然而止,使人于錯愕中深長思之,細細回味,例如,《頭上三尺》《家家都有一把藍色的傘》《輪椅上的保安》的結尾,都處理得很漂亮。
2
反諷是小說最重要的精神品質,也是小說敘事的力量之源。反諷意味著對生活的反思,對人性的深刻洞察和批評。一切偉大的小說寫作都是反諷性質的寫作。
反諷也是李明春小說寫作的基本態(tài)度。《吾在乎集》里的幾篇“小小說”,雖然幅制短小,但諷刺的鋒芒,卻特別尖銳?!遁喕亍分S刺了小房為了讓兒子“龍年龍月龍時”出生,為了保住“全家的榮華富貴”,費盡心機找“擔保人”,又找領導簽字,大費周章,卻在幾個局長的推諉中,功虧一簣,從而諷刺了那種愚昧而庸俗的生活哲學?!读w慕死了》將諷刺的鋒芒指向楊德意的虛榮——他的兒子是村里的第一個大學生,但畢業(yè)以后,“十年來一直漂著”,為了維持自己的虛榮心,他卻告訴村里人說,兒子在省城找了份好工作?!逗灻匪S刺的,則是一位女作家的虛榮心,是她的見之于細節(jié)上的傲慢心理和市儈習氣。
短篇小說《二斗》中的特級教師陳文曲,被人仿照“才高八斗”降格成為“二斗”。他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在名片上印滿了與藝術有關的稱號,還加上了“著名”的修飾。為了獲得人們的認同和贊揚,他弄虛作假,雖然偶爾也有愧意,卻往而不返,至死不悟,成了人們的笑柄。這篇小說所塑造的人物,具有很強的典型性,為人們認識當下文壇的種種亂象和怪象,提供了一面鏡子。
表面上看,李明春的反諷似乎是單向度的,只寫人物的弱點和可笑之處,表現(xiàn)出一種純然的否定傾向和犀利的反諷風格。事實上,李明春的反諷具有一種很好的平衡能力和成熟的性質。在否定與肯定之間,冷峻與溫情之間,他維持了一種積極的平衡狀態(tài),既包含著批評的尖銳力量,又表現(xiàn)出謔而不虐的溫和態(tài)度和適度的分寸感。
3
我同意這樣一個觀點:賦予文學以偉大的倫理精神,遠比掌握具體的寫作技巧要難。也就是說,在寫作上表現(xiàn)出高度的倫理自覺,并達到高尚的倫理境界,并不那么容易。偉大的文學,固然必須是優(yōu)美的文學,但更為重要的,還必須是在道德情感上健全的文學。
從倫理精神來看,李明春的小說寫作,一開始就走在正道上,就屬于成熟意義上的寫作。他雖然也批評生活和人性的殘缺,但是,對人性的光明面,對人的改過遷善,始終充滿信心。他通過小說敘事,表達對生活和人們的善念和祝福感。在他的敘事中,無論生活多么艱難,無論人物曾經有過怎樣的罪錯,善的光芒和人性的溫暖,都將照亮和激勵人們慢慢地實現(xiàn)人性的復歸。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李明春常常塑造一些道德上的“優(yōu)秀人物”。他們是普通人,但天良未泯,始終保持著對生活的善念和積極態(tài)度?!遁喴紊系谋0病分械陌怖想>褪沁@樣的人。她屬于底層人,善良,待人實誠。她不僅給晚景凄涼的姜老頭帶來巨大的安慰,而且,還用自己的柔情感化了他做賊的兒子姜賞,堅信“他會回來”——回到正常的生活中來,回到自己的家里來。
子曰:“人無信不立?!庇终f:“人而無信,不知其可?!闭\信是李明春小說的一個重要主題。這顯示著他面對現(xiàn)實的一種焦慮和愿望。他為當下誠信意識的普遍喪失而焦慮。他希望通過自己的敘事,幫助人們認識到誠信缺失的后果,從而實現(xiàn)良心的覺醒。在《吾在乎酒》中,爺爺昝伯嶺相信“良心”的價值,始終本著良心釀酒,將信譽和名聲置放在金錢和利益之上。他說,“昝家釀酒心法,就兩字,‘良心’。心正則味正,心邪則味邪。此外再無別樣。”過去,釀酒業(yè)的行話是“三分釀造七分窖藏”,現(xiàn)在卻變成了“三分釀酒七分勾兌”——“這勾兌酒加的是化學藥物,可是一時半會兒排不完的,累積性中毒傷肝傷腎。這幾年品勾兌酒多了,身體就感到有些不適,今天這樣連著來,不知會帶來啥結果?別贏了酒,輸了命。”所以,昝家拒絕這種害人的“勾兌”,絕不為金錢而干“騙人錢財?shù)凝}齪事”。昝老爺子說:“我不在乎名,也不在乎錢,我在乎酒。”他為自己釀造的酒取名為“吾在乎”。李明春將自己的小說集命名為《吾在乎集》,說明他也像小說中的人物一樣在乎德性,在乎那些至關重要的價值。
4
從小說修辭的角度看,李明春是一個積極的介入型作者。他充滿道德熱情,嫉惡如仇,肯定誠信的價值,鼓勵人們養(yǎng)成正直的人格和向善的心性。他的寫作是善惡分明、態(tài)度鮮明的寫作。
他的修辭態(tài)度和倫理精神,在《家家都有一把藍色的傘》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就題材來看,這是一篇沉重而嚴峻的小說。塌方式的腐敗將三任局長送進了監(jiān)獄,辦公室副主任舒倩為自己家的存款說不清來源而焦慮。辦公室主任余獨善,就像他的名字所象征的那樣,是一個自律而純潔的人。他為自己沒有盡到阻止領導腐敗和犯罪而深感愧疚。探監(jiān)歸來,局長們的落魄和凄涼,更是讓他自責和難過,良心不得安寧。舒倩的自殺傳聞,則加重了他的負罪感,以致于使他良心不安,自殺身亡。從道德和情感來看,余獨善是一個近乎高尚的人物。他具有敏感的同情心和很強的責任意識,這就使他能以溫柔的態(tài)度來對待他人,用嚴格的尺度來要求自己。即便對那些已經落馬的人,他也有著感同身受的不忍和同情,并能反求諸己,深深自責。
我們完全可以將余獨善當作理想人物來看。李明春在《吾在乎集》的“后記”中說:“我想通過人物傳遞這樣一個信息,官吏自律是反腐最可靠的基礎。余獨善的自責愧疚是作者希望官吏應有的起碼的良知。余獨善想獨善其身難,不僅難在社會風氣失范,更難在老婆孩子都不準他‘窮’,皆因不窮而怕窮?,F(xiàn)實中畏罪自殺者多,鮮有自責愧疚而死的?!毶啤烙谧髡叩南M!憋@然,余獨善這一形象承載著作者對生活的希望和理想,也反映著他對生活的思考和態(tài)度。你固然可以批評作者將“自律”當作“基礎”,有些過于天真,但是,無論怎么講,個人的道德自覺和自律,都是阻止腐化和墮落的不可低估的內在力量。
如果說,《家家都有一把藍色的傘》是在法律之外,思考道德自律的可能性,那么,《頭上三尺》則試圖揭示作為超驗的道德力量的“神明”對于人們的精神生活的意義和作用。這篇小說的主題也關乎誠信,聚焦于文物鑒定行業(yè)的欺詐和誠信。利用贗品進行的欺詐幾乎無所不在。贗品的泛濫,以及背后的利益交換,決定了事情的復雜性。鑒定專家面對的是文物,也是自己的良心。但是,李明春不會讓自己的人物向贗品和利益妥協(xié),因為他們是有敬畏之心的人。小說中的老師說:“他們已求上門了,若論解氣,本不愿理他們。我也推過,說自己也拿不準。他們說我地下都能看三尺,還有啥拿不準的?我說能看穿地下三尺寶物,那是敬畏頭上三尺神明。轉念又一想,可真讓一件贗品被奉為真品留世,我們也對不起后人?!逼鋵?,“敬畏頭上三尺神明”,也是作者想說的話。他借人物之口表達了自己的道德主張和勸世之意。
李明春的小說是反諷性質的,是有鋒芒的,但是,他的溫和的敘事態(tài)度和強烈的道德熱情,賦予了他的反諷以中和的性質,使人讀來,覺得親切,甚至有些感動,從而有了向善的沖動。從道德精神上看,這樣的小說,就是好的小說,而這樣的小說家,則是值得給予厚望的。
2017年10月10日,北新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