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學鋒
關于培育中學生文化自覺的研究
◎楊學鋒
教育是文化育人的濡染歷程,傳遞著人類的優(yōu)秀文化和人文精神。當今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文化底蘊不足、發(fā)展視野狹窄、民族自信缺失、盲崇異域文化等現(xiàn)象。所以,學校必須進行中學生文化自覺培育的實踐研究,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弘揚民族優(yōu)秀文化,以提升中華文化的自信。
中學生;文化自覺;培育研究
“文化自覺”是費孝通先生于1997年首次提出的,強調(diào)在全球文化多元化、人才培養(yǎng)國際化的背景下,人民要堅守傳統(tǒng)文化的自主發(fā)展。這與習總書記“我很不贊成把古代經(jīng)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很悲哀,應該把這些經(jīng)典嵌在學生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的思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錢學森老人曾說:“作為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國,丟掉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就會失去發(fā)展的動力和保障。”
從某種意義上說,高中生接受了十多年的文化熏陶,當然有文化自覺意識和行為??墒窃诩彝ァ⑸鐣挠绊懴?,其視野拘限于家庭、課堂、馬路之間,其文化只在“主課”間流轉(zhuǎn),忽略了“文化開啟對美的感知”“文化是智慧放出的異彩”等文化的正態(tài)蘊藉。所以,教育應將科學與人文整合,弘文及德業(yè)齊修,培養(yǎng)中學生文化自覺。
(一)課前文化實踐,錘煉文化自覺
教師以文化人,培育學生文化自覺,漸建學生精神家園。教師以成語典故悟人,讓學生在“一檢一索”中甄選、在“一述一評”中共享,產(chǎn)生“6×6”的多維文化滲透,博觀而約??;教師以古代詩歌潤人,讓學生在“一入一出”中主動審美、在“一鑒一賞”中融合昔今,做到上下互文,以文潤人;教師以美文共析引人,讓學生進行主題演講或美文推薦,使同學能夠完成“三點式”評講,引正示范,以文沐人;教師以佳作品讀怡人,引導學生品讀美文,注重文化選擇,預防文殤,醇純?nèi)宋木?;教師以看報辦報修人,讓學生在“一看一思”中感觸文化厚度和時代寬度、在“一品一得”中探尋思想觸點和心靈接點,不斷礪新文化自覺。
(二)課堂文化實踐,致力文化自覺
教師以激越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心行,成就高效課堂,涵化學生人文成長,喚激學生的文化自覺。在課堂上,教師即教材——飛揚的詩情、厚重的史韻、靈秀的文氣……培植學生文化自覺。在教學中,教師應把主角還給學生,引其入文域,發(fā)揮其主體意識,崇文宏道。我們理性認同學生把成績當進階之本,但只有將成績建立在文化厚積薄發(fā)的靈性需求和應對未來社會發(fā)展的基礎上,才能使教育回歸本真。所以,教師要督導學生謹從“古之學者為己”之訓,力戒“今之學者為己”之弊,探索文化內(nèi)涵,實踐文化創(chuàng)生。
(三)心行文化實踐,專注文化自覺
學校厚蘊文化元素,培育班級精神,挖掘潛在資源,使其多元協(xié)同達到整體最優(yōu)。以《張掖中學班級文化建設評價標準》為例,學校開展“五自”等主題文化活動,以文化生,助力學生超越已有文化,培育學生良好性格,形成陽光學習成長成才觀。學校堅持讓人文關懷走進課堂、融入管理,多渠道融聚學生、老師、家長及學校之合力,融聚情感文化,以禮傳德,弘文立身,浩養(yǎng)正氣。學校以“愛國·文化·感恩·礪志”為主線,開展元月“展藝·文化美”、三月“奉獻·文明美”、五月“靚麗·青春美”等系列活動,踐行志愿精神。學校建立“《晨鈴》文學社”“甘州民俗研究社”等16個文化社團,開展校園文化競評活動,讓學生大膽創(chuàng)作,把興趣內(nèi)化為動力,生成良好的育人文化力量。
(一)契合社會發(fā)展需求
中學生文化自覺培育實踐研究針對性強,其研究的理念和成果與校園文化建設、中學生核心文化素養(yǎng)培育、民族優(yōu)秀文化自信提升等方面相契合,符合時代發(fā)展需求。師生綜合素質(zhì)提升了,體驗“文化育人、主動成長、成就自己”的成就感和責任感。
(二)彰顯課改實驗理念
文化就是“人化”,是教育的根基和命脈。教學過程是文化自覺的喚醒過程,是高揚人文和文化的行為過程。高度文化自覺的教學會讓學生獲得全面、健康的個性發(fā)展,同時也影響著他人健康成長。
(三)給力學校特色發(fā)展
實踐研究有力支撐“人文情懷·卓越教育”特色建設。教師均能有意識地培育學生文化自覺,學生亦能厚重“文氣”。學生對學習有了新的正確認識且趨于長遠,明確學業(yè)前途和事業(yè)愿景,增強克難的意志和毅力,發(fā)展身心健康,真正讀懂做起了“學問”。
(四)敦厚課堂文化自覺
課堂上以文教化、以文育人,讓千年傳統(tǒng)文化與未來文化牽手,讓學生自覺自信融入時代文化主流,使學生內(nèi)化文雅之人,外見文質(zhì)彬彬,超越“小我”,成就“大我”。同時,創(chuàng)造文化育人空間,激發(fā)學生文化主體意識,增強其文化自信,使其傳弘中華優(yōu)秀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公德感染力和社會責任感。
(五)催生師生文化探究
教師不斷汲取時代新思想新文化,引領學生在文化自覺意識下把握中外文化各自的特色和差異,與全球的文化進行交融,經(jīng)常叩問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生成文化自覺行為。教師充分認識文化自覺培育研究的實踐意義,既有助于培養(yǎng)教師的教學智慧,提高敏銳的觀察判斷力和清晰透徹的分析破解力,又有助于生成教學活動的生機與活力,解決問題更具獨特性、人文性和高效性,進而擴大教育影響力。
中學生文化自覺培育的實踐研究,有利于提高學生文化素養(yǎng)和審美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zhì)、科學文化素質(zhì)和人文精神,促其傳弘中華民族美德和時代精神,抵御不良文化入侵,保持對中華文化的高度認同,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奠定其終身學習和個性發(fā)展的堅實基礎。
[1]蔡朝陽.尋找有意義的教育〔M〕.浙江:寧波出版社,2012.05
[2]王德如.課程文化自覺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09
[3]費孝通.反思·對話·文化自覺[J].北京大學學報,1997,(3)
[4]楊小明.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研究[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12,(2)
[5]程紅兵.以教師的文化自覺成就“有文化”的課堂[J].中小學管理,2012,(09)
[6]姚麗.文化自覺視域下的語文課程文化解讀與重構(gòu)[J].教育科學論壇,2010,(08)
[7]金哲民.追求文化自覺的教育:走向跨越發(fā)展的辦學智慧〔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2.10
[8]馮為民.文化自覺:語文教學之命脈[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9.(12)
(責任編輯:楊寧)
楊學鋒,甘肅省張掖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