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長榮
試論音樂教學中的審美教育
◎蘆長榮
《音樂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薄霸谝魳方虒W中要把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放在首位,突出情感體驗?!笨梢?,音樂是最善于表現人的情感,并能引起情感共鳴的藝術形式。
在新一輪音樂課程改革中,作為一名一線音樂教師,我立足于學生的學習方式的改革,通過新的設計思路,全程滲透“以審美為核心”的教學理念,注重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真正寓美育于音樂教學中。
藝術就是情感,音樂藝術不是像文學作品那樣直接敘述事件,也不是像美術那樣直接描繪生活,它是用悅耳動聽的音響以及精致巧妙的音樂形式,即特有的聲音語言敘說并作用于人的情感,所運用的聲音是有組織的樂音系列,必須依靠聽覺來感知。它通過作品的藝術形象及學生的審美活動來感染與教育學生,只有在豐富的情感體驗的基礎上,以情帶聲,以聲傳情,才能聲情并茂,以情感人。
音樂教育作為美育的重要途徑,其特質就是情感審美。情與美的這種不解之緣,決定了音樂教育的根本方式: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學生是審美的主體,教師的音樂活動是學生的審美對象。音樂活動的審美過程,正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創(chuàng)新的過程。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是作者凝情于筆,注情于音的結晶,經過專業(yè)人員的二度創(chuàng)作,較好地詮釋了作品的思想內涵,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學生的聽賞及領悟是三度創(chuàng)作,在從“二度創(chuàng)作”到“三度創(chuàng)作”的審美過程中,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思維方式,即以感性認識為基礎,理性分析為引導的多種心理因素,由導入情感到體驗情感,產生美的聯想與想象。課堂教學中,我能夠抓住音樂的特點,善于從心理學和教育學提供的規(guī)律中發(fā)現、尋找和研究音樂教育的特殊原理和規(guī)律,通過體驗感受、直觀感知、興趣誘發(fā)、自然滲透、啟發(fā)討論聽唱比較等方法,形成藝術審美施教力。同時,能把握好“情”,以自己的情去牽動和激發(fā)學生的情。神態(tài)、語言、動作、指揮、范唱等都要傳達情感的信息,給學生以美的感受和啟發(fā)。
當我走下講臺,穿行于學生之間,并隨著歌曲情感的表達,輔之以得體的動作與學生交流互動,學生會感到特別親切。我的表現力直接影響著學生的音樂感受力,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對歌曲中的旋律、節(jié)奏、速度、力度等音樂要素做出準確的心理反應有著重要的作用,因而更能激起學生的情感體驗,有利于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這實際就是教師與學生的情感交流活動。
當然,音樂美感的獲得和強化還需反復聽賞,更需動、畫結合,利用視聽媒體最為直觀的形象,車爾尼雪夫斯基說:“美感是聽覺、視覺不可分離地結合在一起的,離開聽覺、視覺是不能設想的?!睂σ魳返氖煜こ潭戎苯佑绊懙襟w驗和參與,用心感受非常重要,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全身心地融入音樂,在反復聽唱、觀賞畫面的過程中,啟發(fā)學生從整體感受歌曲的情緒。如欣賞樂曲《春江花月夜》,通過畫面,配以生動的語言,每當聽到它那優(yōu)美的旋律時,就仿佛有一幅氣韻生動、筆觸秀麗的山水畫卷在我們面前徐徐展開,把學生的思緒帶到一個依山傍水、風景秀美的迷人意境中,使學生從視覺上和聽覺上產生美感,情不自禁地領略祖國大自然的美好河山,并在這融視、聽藝術于一體的情景中獲得美的陶冶,而且詩、詞、畫、音樂在這里完美地融為一體。動靜結合視聽相輔,綜合的美感,有聲有色的教學使學生的情感產生了共鳴,從而產生了熱愛祖國、熱愛生活的感情。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而音樂教育則以審美對象來激發(fā)人的審美情感,而審美與情感又是那樣密不可分。歌德說:“成功的藝術處理的最高成就就是美?!睂σ魳返奶幚恚褪菍σ魳非楦泻脱莩ㄗ啵┘记傻奶幚?,本身就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活動。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歌曲,各有不同的體裁、不同的調式和不同的曲式風格,各類歌曲都蘊含著特有的激情??梢姡枨捏w裁總是與某種情感相聯系的;歌曲的結構,大到整個歌曲,小到短句,都蘊涵著音樂的內容與美感,歌曲的調式、調性在色彩上給人以明暗不同的感覺,給人的情緒的影響也就不同;和聲具有渲染色彩的作用,能形成明暗、疏密、濃淡不同的音響效果,進而表現其特有的音樂情緒。
在表現活動中,教師與學生的共同任務,就是要對作品進行仔細的琢磨與研究,以盡可能完滿的歌聲展現出它的全貌。這就需要教師認真探究音樂作品所表現的真情,悉心指導,并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使自己的靈魂得到凈化,使情感得到深化,才能達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
不僅如此,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又在于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的實踐活動,從中感知音樂所表現的情緒,并產生心靈上的共鳴,以欲立刻體驗為快,產生愉悅情感。要通過演唱、演奏、綜合性藝術表演及識讀樂譜的教學,發(fā)展學生的表演潛能和創(chuàng)造性潛能。培養(yǎng)學生以準確的音高和節(jié)奏、恰當的速度和力度、自然而美好、真切而飽滿的感情把樂曲的藝術形象再現出來并與他人溝通進行藝術評價。要根據樂曲的內容和曲調表現等特點,在學生感受力、理解力和技能水平的范圍內,適時地向學生揭示歌曲的藝術形象。
創(chuàng)造性教學的目的就是要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力,發(fā)掘創(chuàng)造性思維潛能,積累音樂創(chuàng)作經驗,升華情感。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力求讓學生在理解音樂內涵的基礎上進入到角色意境中,通過自制節(jié)奏樂器,探索、發(fā)現、體驗音樂的節(jié)奏、速度、力度、段落情緒等;通過即興動作表現歌、樂曲,引導學生理解其內容,表現其感情;通過即興表演,為作品創(chuàng)編伴奏或即興演奏,引導學生體驗與感受其形式美、內容美,進而創(chuàng)造美。
(作者單位:營口市站前區(qū)紅旗小學)
(責任編輯: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