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來穎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北京100732)
唐代水資源管理的制度與實踐*
——以《錢唐湖石記》為例
牛來穎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北京100732)
白居易《錢唐湖石記》以紀實性的文字記錄了他在穆宗長慶四年杭州刺史任上(穆宗長慶二年至長慶四年)對于西湖的治理,這在工程史料極度缺乏的唐代顯得彌足珍貴。本文通過《記》文與唐代令式的比較,對唐代用水原則、管理體系等有所揭示,進而延伸至宋以降,以期揭示水資源管控中的制度延續(xù)與變化。
《錢唐湖石記》,水利,令式
水利社會中對稀缺資源——水的利用和管理,形諸法令,由來已久。學界關于唐代水利事業(yè)的探討,制度性研究上也已成果豐厚,對于各地水利工程的梳理與區(qū)域性研究,各有所長。其中圍繞水資源的管理,從灌溉用水、碾硙用水等方面,以協(xié)調均平和共同使用為原則,進而圍繞航行運輸、蓄泄用水等進行的設備建設和維護(包括水閘、運河、溝渠等)工程等展開。從工部的水部、都水監(jiān)中央層級的職能機構負責全國的大、中、小三川各級別水資源的宏觀掌控,到地方上以州縣長官負責、自行管理所在地域的水利資源,在水利工程、水資源使用管理上形成上下共管的局面。
唐宋關于律令制度研究,伴隨著令典的發(fā)現和研究得以深化,且為制度的延續(xù)發(fā)展、變化的深入和拓展研究提供了基礎。以水資源而言,表現在律令乃至規(guī)約對于用水、分利管理的逐漸細化。就制度的制定與實踐的貫通性的比較研究,有助于梳理唐宋社會變遷中的制度因革的脈絡進而揭示其變化的內在原因。
杭州位于江南河的南端,與錢塘江相會,是江南漕運的重要節(jié)點。杭州的水利工程圍繞海塘建設、疏通水道展開,以改善水質及水位調節(jié)為目的。前者為農田灌溉與產糧;后者為行船濟運,以江南河的運漕和商旅運渡為要。尤其是在“軍國大計,仰于江淮”①(唐)權德輿撰:《權德輿詩文集》卷47《論江淮水災上疏》,郭廣偉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739頁?!百x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②(唐)韓愈:《韓愈文集匯校箋注》卷9《送陸歙州參序并詩》,劉真?zhèn)悺⒃勒湫W?,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第976頁。的唐代后期。白居易在《錢唐湖石記》中突出了兩者的重要性和關聯(lián)性?!队洝肺挠涊d:
錢唐湖事,刺史要知者四條,具列如左:錢唐湖一名上湖,周回三十里。北有石函,南有筧。凡放水溉田,每減一寸,可溉十五余頃。每一復時,可溉五十余頃。先須別選公勤軍吏二人,一人立于田次,一人立于湖次。與本所由田戶據頃畝,定日時,量尺寸,節(jié)限而放之。若歲旱,百姓請水,須令經州陳狀,刺史自便押帖,所由即日與水。若待狀入司,符下縣,縣帖鄉(xiāng),鄉(xiāng)差所由,動經旬日,雖得水而旱田苗無所及也。大抵此州春多雨,夏秋多旱。若堤防如法,蓄泄及時,即瀕湖千余頃田無兇年矣。《州圖經》云:湖水溉田五百余頃,謂系稅田也。今按水利所及,其公私田不啻千余頃也。自錢唐至鹽官界,應溉夾官河田,須放湖入河,從河入田。準鹽鐵使舊法,又須先量河水淺深,待溉田畢,卻還本水尺寸。往往旱甚,即湖水不充。今年修筑湖堤,高加數尺,水亦隨加,即不啻足矣。脫或不足,即更決臨平湖,添注官河,又有余矣。雖非澆田時,若官河干淺,但放湖水添注,可以立通舟船。
俗云:決放湖水,不利錢唐縣官??h官多假他詞以惑刺史,或云魚龍無所托,或云茭菱失其利。且魚龍與生民之命孰急?茭菱與稻粱之利孰多?斷可知矣。又云放湖即郭內六井無水,亦妄也。且湖底高,井管低,湖中又有泉數十眼,湖耗則泉涌,雖盡竭湖水,而泉用有余。況前后放湖,終不至竭,而云井無水,謬矣。其郭中六井,李泌相公典郡日所作,甚利于人。與湖相通,中有陰竇。往往堙塞,亦宜數察而通理之。則雖大旱,而井水常足。湖中有無稅田,約十數頃。湖淺則田出,湖深則田沒。田戶多與所由計會,盜泄湖水,以利私田。其石函、南筧并諸小筧闥,非澆田時,并須封閉筑塞,數令巡檢。小有漏泄,罪責所由,即無盜泄之弊矣。又若霖雨三日已上,即往往堤決。須所由巡守預為之防。其筧之南舊有缺岸,若水暴漲,即于缺岸泄之。又不減,兼于石函、南筧泄之,防堤潰也。大約水去石函口一尺為限,過此須泄之。
予在郡三年,仍歲逢旱。湖之利害,盡究其由??謥碚咭?,故書于石。欲讀者易曉,故不文其言。長慶四年三月十日,杭州刺史白居易記。①(唐)白居易:《白居易文集校注》卷31《碑志序記表贊論衡書·錢唐湖石記》,謝思煒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1842~1844頁。按,《錢唐湖石記》或作《石函記》,見(宋)蘇軾撰:《蘇軾文集》卷30《奏議·申三省起請開湖六條狀》,(明)茅維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867頁;又作《西湖石函記》,見(宋)祝穆撰:《方輿勝覽》卷之1《浙西路·臨安府》注文引,(宋)祝洙增訂,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第8頁。作《白香山年譜》的清代康熙年間的汪立名所引亦為《錢塘湖石函記》,見謝思煒撰:《白居易詩集校注》卷20《律詩·錢塘湖春行》注文,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1615頁。從內容上看,作“錢唐湖石函記”更準確。
白居易這篇記文,是他在穆宗長慶四年(824年)杭州刺史任上(穆宗長慶二年至長慶四年)所主持的西湖治理工程的記錄,在工程史料原本極度缺乏的唐代顯得彌足珍貴。相對而言,入宋以后這方面的材料就豐富得多。這篇不足千字的《錢唐湖石記》,為我們提供的信息都是非常具體的,包括:
灌溉面積的公田與私田統(tǒng)計;
放水的標準與測算;
開閉斗門的執(zhí)行者的身份;
州縣各級請水公文程序;
官河水位保持維護;
湖水收放與灌溉順序;
水利用中的利益之爭;
泄水護堤與嚴防私自泄漏;
……
上述相關問題中,有些關鍵性的內容,不僅有助于了解穆宗時期農田水利灌溉與官河水系維護、運輸線保障之間的關系,同時可以通過與唐代全國水利法規(guī)《水部式》的比對,形成對唐代前、后期水利設施及其管理的認識;繼而在與《敦煌農田水利章程》的區(qū)域性水法的比較中,突出不同地域的特點;進而可在《天圣令》發(fā)現和整理基礎上,從令典形式與內容上尋找與之相關的制度內容。如此,《錢塘湖石記》對問題的深入挖掘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白居易《記》文記述了錢塘湖灌溉面積,可及“瀕湖千余頃田”,公田與私田各占一半。公田即官府掌控登記的納稅田產——稅田,私田則為不稅之田。灌溉必須依法、以時。伯二五○七《唐開元水部式殘卷》②劉俊文:《敦煌吐魯番唐代法制文書考釋》,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第326頁。記載:
6凡澆田,皆仰預知頃畝,依次
7取用,水遍即令閉塞,務使均普,不得偏并。③劉俊文:《敦煌吐魯番唐代法制文書考釋》,北京:中華書局,1 9 8 9年,第3 2 6頁。
第一,這里所說的“預知頃畝”與《記》文中對于灌溉面積和放水數量的精確記錄要求是一致的。白居易精確掌握了“凡放水溉田,每減一寸,可溉十五余頃。每一復時,可溉五十余頃”的信息:水位每下降一寸,即可灌溉15頃農田,一晝夜就可澆灌50余頃,以此實行量化管理。其目的是“務使均普”地灌溉農田,同時又合理利用水資源。
第二,放水量的控制交由專人管理,“先須別選公勤軍吏二人,一人立于田次,一人立于湖次”?!端渴健分幸?guī)定:
8諸渠長及斗門長,至澆用之時,專知節(jié)水多少。其州
9縣每年各差一官檢校。長官及都水官司時加巡察。
……
24龍首、涇堰、五門、六門、升原等堰,令隨近縣官專
25知檢校,仍堰別各于州縣差中男廿人,匠十二人,分
26番看守,開閉節(jié)水。所有損壞,隨即修理,如破多
27人少,任縣申州,差夫相助。①劉俊文:《敦煌吐魯番唐代法制文書考釋》,第327~328頁。
強調了專人專職。白居易《記》文則具體到公勤軍吏二人,分別在田邊與湖邊計量,做法具體明白,關鍵是二人的身份明確,是公勤即當值當番的“軍吏”。由此聯(lián)系到伯三五六○《唐沙州敦煌地區(qū)灌溉用水章程》。該文書經寧欣研究,確定文書的時間上限為永徽六年(655年),下限則依據此件文書春分前為雨水節(jié)氣,與《戊寅歷》和《麟德歷》同而異于《開元歷》的細節(jié),判定為開元十六年(728年)。②寧欣:《唐代農田水利法規(guī)與實踐——以敦煌地區(qū)〈灌溉用水章程〉為個案》,收入氏著:《唐史識見錄》,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第343~399頁。在《灌溉用水章程》第45~46行,有“依問前代平水交(校)尉”。平水官即與渠長、斗門長一樣的知水官,主平均用水之事。在王永興《唐天寶敦煌差科簿研究——兼論唐代色役制和其他問題》③王永興:《陳門問學叢稿》,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78~79頁。一文中,有對“平水”的解釋,認為平水為吏職名稱,源自漢代郡縣所“置水官,主平水”④(唐)杜佑:《通典》卷33《職官》15《縣令》注文,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第918頁。而得名。白居易《記》文明確是當番的軍吏,則知與《灌溉用水章程》中平水校尉的身份一樣,皆為軍役驅使。作為杭州刺史的白居易,調動軍吏執(zhí)役,在穆宗時期,與開元時期的軍役比較,有所不同的一點是此時州刺史越來越多的軍事色彩。從其身著戎服禮見觀察使的服飾變化上,可以推及地方行政長官的身份特色與軍事色彩。⑤黃正建:《唐代戎服“橐鞬服”與地方行政長官的軍事色彩》,收入氏著:《走進日?!拼鐣羁颊摗?,上海:中西書局,2016年,第49~55頁。其些微變化是否可以增加刺史在與地方軍事力量的接觸與關系上的權限或不確知,至少可以看到在地方公共工程建設中軍事力量對民間工程的貢獻,而且這種趨勢越來越明顯。就中央而言,有神策軍對皇帝陵寢乃至坊郭建設的參與和供役,⑥牛來穎:《帝陵營造與京畿奉陵——以〈唐陳魴墓志〉為中心》,榮新江主編:《唐研究》(第21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京畿之內的建設工程在征發(fā)京畿百姓以外,駐扎在京畿的兵士以神策軍為主,也成為工程建設的主力。按《新唐書》卷50《兵志》:“其后京畿之西,多以神策軍鎮(zhèn)之,皆有屯營。軍司之人,散處甸內。”⑦《新唐書》卷50《兵志》,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1334頁。而且通過《陳魴墓志》“縣有陵寢,充奉事殷;鎮(zhèn)有禁兵,內臣監(jiān)撫”的記載,描述出京畿地區(qū)縣司與軍鎮(zhèn)之間的微妙關系。而陳魴能夠“示以清強,體以通理”,關系處理得當,“故陵鎮(zhèn)二司,終秩敬奉”,成為地方州縣與軍鎮(zhèn)關系相互制衡、和諧共處的典范。這些或可為理解白居易任上,杭州地方行政長官與當地軍事力量間的利用與合作提供某些啟發(fā)和幫助。新整理的《天圣令·雜令》中,也可見宋代斗門管理的制度內容,包括軍人協(xié)助地方水利設施維護的成分在內:
宋18諸州縣及關津所有浮橋及貯船之處,并大堰斗門須開閉者,若遭水泛漲并凌澌欲至,所掌官司急備人功救助。量力不足者,申牒。所屬州縣隨給軍人并船,共相救助,勿使停壅。其橋漂破,所失船木即仰當所官司,先牒水過之處兩岸州縣,量差人收接,遞送本所。⑧天一閣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天圣令整理課題組校訂:《天一閣藏明鈔本天圣令校證——附唐令復原研究》卷30《雜令》宋18條,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430、422頁。
相關令條在《雜令》《營繕令》中還有,如《雜令》宋15條:“諸取水溉田,皆從下始,先稻后陸,依次而用。其欲緣渠造碾硙,經州縣申牒,檢水還流入渠及公私無妨者,聽之。即須修理渠堰者,先役用水之家。”《營繕令》宋20條:“諸堰穴漏,造絙及供堰雜用,年終豫料役功多少,隨處供修。其功力大者,檢計申奏,聽旨修完。”宋26條:“諸近河及陂塘大水,有堤堰之處,州縣長吏以時檢行。若須修理,每秋收訖,勸募眾力,官為總領?;颍ㄈ??)古陂可溉田利民,及停水須疏決之處,亦準此。至春末使訖。其官自興功,即從別勅。若暴水泛溢,毀壞堤防,交為人患者,先即修營,不拘時限。應役人多,且役且申。(若要急,有軍營之兵士,亦得充役。)若不時經始致為人害者,所轄官司訪察,申奏推科?!彼?8條:“諸傍水堤內,不得造小堤及人居。其堤內外各五步并堤上,多種榆柳雜樹。若堤內窄狹,隨地量種,擬充堤堰之用。”⑨天一閣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天圣令整理課題組校訂:《天一閣藏明鈔本天圣令校證——附唐令復原研究》卷30《雜令》宋18條,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430、422頁?!峨s令》主要是行水原則;《營繕令》則重在營繕維護。
當然,與《水部式》第10~11行中“若用水得所,田疇豐殖,及用水不平并虛棄水利者,年終錄為功過附考”、《灌溉用水章程》第83~84行“水得遍到城角,即水官得賞,專知官人即得上考”相同,水官及其管理者皆以行水均普與否為考課和賞罰的依據。
第三,若遇到旱情百姓請水,所循申請程序“須令經州陳狀,刺史自便押帖,所由即日與水”。因而免去申狀后,等待州司“符下縣,縣帖鄉(xiāng),鄉(xiāng)差所由”的系列公文和政令傳遞,以免延誤救急,“動經旬日,雖得水而旱田苗無所及也”。白居易此處所用的“符”“帖”皆為上行下的同類公文,由刺史直接批準下達指令到基層,免去州刺史——縣令——鄉(xiāng)級里正的節(jié)級處理的耗時費力。
第四,就湖水的作用而言,除了開閉閘門放水澆田以外,就是作為官河水源的“蓄水池”保障官河水位控制的穩(wěn)定性,因為官河乃政府發(fā)動民力開掘疏浚的河道,以利水運。大業(yè)六年(610年),煬帝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里,廣十余丈,擬通龍舟以備東游會稽。運河南端的杭州得益于江南河的運路,經濟發(fā)展迅速,人口增長顯著。按《咸淳臨安志》卷58《戶口》,隋改陳錢塘置杭州,戶15380。唐貞觀中戶35071,口153729。至開元時期戶口達到86258,①《宋元方志叢刊》4,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第3868頁。水運的暢達給杭州帶來生機。
白居易《記》文中,西湖的水“自錢唐至鹽官界,應溉夾官河田”,先放水入官河,水流從官河入農田。按照規(guī)定,“須先量河水淺深,待溉田畢,卻還本水尺寸”。這樣是為了保持運路的暢通,不至于因水位變化影響船只吃水深度。因為季節(jié)的變化,江南水路最影響航運的就是水位深淺的變化,比如冬季河道干淺,無法行舟。為了避免因干旱嚴重導致湖水水量不充,白居易于長慶四年“修筑湖堤,高加數尺”,加高湖堤高度,增加西湖容積,蓄水量隨加,從而保證了“添注官河”的水量有余,遇到官河需要補充,即放湖水添注,即刻能夠通舟船。白居易的記述翔實可信,把水運路與周邊水源供給結合,勾勒出唐代在當時技術條件下官河運力保障體系的各操作環(huán)節(jié)。
《記》文第二部分,揭示了縣與州司用水資源上的利益沖突,白居易的議論從理論上的申說,擺明事理。鑒于縣司出于私利考慮,不愿放水以損傷自身利益,故以各種托辭理由阻止州司行水,白居易提出利弊之較,在以稻粱為大,縣司應以此為準繩,從大處著眼。這里的說理與他所擬的判文中以理法為依據的論說是一貫的,如在“得轉運使以汴河水淺運船不通請筑塞兩岸斗門節(jié)度使以當軍營田悉在河次若斗門筑塞無以供軍”所作的判詞:
川以利涉,竭則壅稅;水能潤下,塞亦傷農。將舍短以從長,宜去彼而取此。汴河決能降雨,流可通財。引遭運之千艘,實資積水;生稻粱于一溉,亦籍余波。利既相妨,用難兼濟。節(jié)度使以軍儲務足,思開竇而有年;轉運司以邦賦貴通,恐負舟而無力。辭雖執(zhí)競,理可明征。壅四國之征,其傷多矣;專一方之利,所獲幾何?贍軍雖望于秋成,濟國難虧于日用。利害斯見,與奪可知。②(唐)白居易:《白居易文集校注》卷29《判·得轉運使以汴河水淺運船不通請筑塞兩岸斗門節(jié)度使以當軍營田悉在河次若斗門筑塞無以供軍》,謝思煒校注,第1657~1658頁。
這里,轉運司從行舟運漕的角度出發(fā),與當地節(jié)度使為保一方追求營田利益上的用水之爭,和《記》文中縣司與州司利害相妨的矛盾一樣。白居易曉之以理,各論利害。這種判詞,文辭簡潔流暢,文字功夫盡顯,于社會經驗、價值判斷外,突顯了唐代事理與情狀對司法實踐上的作用。此外,相關的幾件判詞也涉及同類問題,比如在“得江南諸州送庸調四月至上都戶部科其違限訴云冬月運路水淺故不及春至”的判詞為:
賦納過時,必先問罪;淹恤有故,亦可征辭。月既及于正陽,事宜歸于宰旅。展如澤國,盍納地征?歲有入貢之程,敢忘慎守;川無負舟之力,寧免稽遲?茍利涉之惟艱,雖愆期而必宥。地官致詰,虛月其憂;江郡執(zhí)言,后時可愍。然恐事非靡盬,辭成憑虛。請驗所屆公文,而后可遵令典。③(唐)白居易:《白居易文集校注》卷29《判·得江南諸州送庸調四月至上都戶部科其違限訴云冬月運路水淺故不及春至》,謝思煒校注,第1646頁。
四月開始起運,是江南針對租調進京的運輸時間,④至于納入本地的,與進京的又不同:“其輸本州者,十二月三十日納畢。若無粟之鄉(xiāng)輸稻麥者,隨熟即輸,不拘此限。納當州未入倉窖及外配未上道,有身死者,并卻還”云云。由時令所限的。按照《天圣令·賦役令》唐3條,全境的租調運期不同,大抵“諸租,準州土收獲早晚,斟量路程險易遠近,次第分配。本州島收獲訖發(fā)遣,十一月起輸,正月三十日納畢”。其中注文中標明了江南水運的時間:“江南諸州從水路運送之處,若冬月水淺,上埭艱難者,四月以后運送。五月三十日納畢?!奔窗拙右着心恐姓f的“江南諸州送庸調四月至上都”。
又如:“得景進柑子過期壞損所由科之稱于浙江陽子江口各阻風五日”的判詞:
進獻失期,罪難逃責;稽留有說,理可原情。景乃行人,奉茲錫貢。薦及時之果,誠宜無失其程;阻連日之風,安得不愆于素?覽所由之詰,聽使者之辭。既異遑寧,難科淹恤。限滄波于于役,匪我愆期;敗朱實于厥苞,非予有咎。舍之可也,誰曰不然?①(唐)白居易:《白居易文集校注》卷29《判·得景進柑子過期壞損所由科之稱于浙江陽子江口各阻風五日》,謝思煒校注,第1696頁。
按《新唐書·地理志五》的土貢資料,江南道蘇州土貢柑、橘;湖州土貢乳柑;杭州、越州土貢橘;溫州土貢柑、橘;臺州土貢乳柑。②《新唐書》卷41《地理志五》,第1058、1059、1060、1063頁?!秴强ぶ尽肪?0:“真柑,出洞庭東西山。柑雖橘類,而其品特高。芳香超勝,為天下第一。浙東、江西及蜀果州皆有柑,香氣標格,悉出洞庭下。土人亦甚珍貴之。其木畏霜雪,又不宜旱,故不能多植及持久。方結實時,一顆至直百錢,猶是常品,稍大者倍價。并枝葉剪之,饤盤時,金碧璀璨,已可人矣?!雹郏ㄋ危┓冻纱螅骸秴强ぶ尽肪?0,陸振岳校點,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440頁。如此可知,因走揚子江遇風,失期延誤,致使貢物壞損,記錄了以揚子江為河運節(jié)點的運路沿線實情。
唐代應試催生了判文的多產,白居易入等書判拔萃科,被授予秘書省校書郎,之后一路做官,他的判文作為士子們寫作的楷模,背后有著深厚的儒家思想的支撐,有著超乎律法知識的經史詞章的學養(yǎng),因而被稱作“文人判”。也就是說,讀書為官者,其資格更在于是否熟讀經史,工于文章。這樣的結果,造就了中國古代司法判決的特別樣貌?!半m然它們也像古今所有民族的法律判決一樣敘述事實,適用法律,但同時又是文人的作品?!雹芰褐纹剑骸斗ㄒ馀c人情》,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4年,第174頁。這些判文,揭示了這一時代的社會經濟大環(huán)境,并翔實記錄了他們入仕后的政績工程。大凡唐代地方工程的記錄就靠著方志、墓志銘以及記文一類作品才得以少量保存,因為地方水利、傳驛、河堤、道路、倉庫諸如此類的建設,皆為州縣父母官的職責所在,這些也同樣被寫入法典。⑤《唐六典》卷30,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第753頁。
傳統(tǒng)史籍所論治水,或曰河渠,或曰溝洫,或曰河防,為農業(yè)社會之大業(yè)。兩唐書沒有水利專志,相關內容散見于《食貨志》《五行志》。宋、元則有專門《河渠志》,繼踵《史記》《漢書》。全國性治水立法見于律典中的《雜律》、令典中的《營繕令》《雜令》,以及部門式如《水部式》等。而地方治水規(guī)約如《唐沙州敦煌地區(qū)灌溉用水章程》、宋《千倉渠水利奏立科條》。在宋代,以王安石變法中對于農田水利法的制定,對于灌溉用水和水利設施、漕運等法令建設的重視,而形成于天圣二年(1024年)《疏決利害八條》、熙寧二年(1069年)《農田利害條約》以及地方性規(guī)約和水利專著。農田水利專法、水利工程專法等一系列對于水利建設中組織、經費、責權、獎懲等細化規(guī)定,以及對于實施工程規(guī)劃方案的申報等具體規(guī)定愈之詳細。以令文來看,至少在《慶元條法事類》中出現了《河渠令》,有關水利管理的令條歸入《河渠令》。如前引《雜令》宋15條改入《河渠令》為:“諸以水溉田,皆從下始,仍先稻后陸。若渠堰應修者,先役用水之家,若碾硙之類壅水于公私有害者,除之?!雹蕖稇c元條法事類》卷49,《中國珍稀法律典籍續(xù)編》(第1冊),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84~685、926頁?!稜I繕令》宋28條堤堰種樹的內容,反映在《河渠令》的是“諸緣道路、渠堰官林木,隨近官司檢校,枯死者,以時栽補,不得斫伐及縱人畜毀損”。還有三條《河渠令》文:
諸大渠灌溉,皆置斗門,不得當渠造堰。如地高水下,應于上流為斗門引取,申所屬撿視置之。(其傍支俱地高水下,須暫堰而灌溉者,聽。)
諸小渠灌溉,上有碾硙,即為棄水者,九月一日至十二月終方許用水。八月以前,其水有余,不妨灌溉者,不用此令。⑦《慶元條法事類》卷49,《中國珍稀法律典籍續(xù)編》(第1冊),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84~685、926頁。
諸溺水人及船、河筏遇風水危急,地分官司、廂耆、橋子、水手速為救應,應賞者,以官錢給之。其被救之家愿與財物者,聽受。⑧《慶元條法事類》卷49,《中國珍稀法律典籍續(xù)編》(第1冊),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84~685、926頁。
除此之外,原見于《營繕令》的兵器制造令條移入《軍器令》,四時之禁的令條移入了《時令》等。①與《河渠令》一樣,《軍器令》《時令》等都是唐令之外新出的篇第。不僅體現出立法技術水平超越前代,同時也是司法實踐中的必要性所致,從中既可以發(fā)現歷朝水利管理及相關措施的延續(xù)性,又可以看到制度的細化和調整,包括各種新的法則和規(guī)制產生。如前述令式、科條,還有則例。元代的《用水則例》被李好問收入《長安志圖》,其中卷下的《涇渠圖說》中包括涇渠圖說序、涇渠總圖、富平石川溉田圖、渠堰因革、洪堰制度、用水則例、設立屯田、建言利病、涇渠總論六篇。按照序文記載,李惟中“刻涇水為圖,集古今渠堰興壞廢置始末,與其法禁條例,田賦名數,民庶利病,合為一書,名之曰《涇渠圖說》”。②這些形式的規(guī)制與律令相表里,在實踐中對于形式相對固定的律令起到補充和調整作用,且更具可操作性,真實反映出具體的社會問題和時代特色,同樣具有法律依據作用。
借助于白居易《錢唐湖石記》的紀實性文字記錄,我們對唐代地方官對其負責的區(qū)域的水利管控和治理有了切實的了解,進而延伸拓展,以窺見農業(yè)社會灌溉用水的法制建設與制度實施的延續(xù)與深化。從法律的頒布、專人的巡視、堤防的管理、水道的疏浚、分水與均平分配,乃至截流碾硙的約束等,所形成的一系列治水原則和管理體系,從唐至宋元的延續(xù)性和調整細化過程,得益于打通斷代局限拓寬視野基礎上的貫通研究,也是我們圍繞著唐宋變革的論題展開的有意義的研究。
The System and Practice of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in Tang Dynasty: A Case Study of Qian Tang Hu Shi Ji
Qian Tang Hu Shi Ji by Bai Juyi recorded the governance of West Lake during his time as prefect of Hangzhou(822~824)in 824,which was precious in Tang Dynasty of extreme lack of project historical data.This research reveals the principle of water use and management system in Tang Dynasty by a comparison of Qian Tang Hu Shi Ji and Ling and Shi,and then extends to Song Dynasty and later in order to reveal the continuity and change of system in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Qian Tang Hu Shi Ji,Water Conservancy,Ling and Shi
K24
A
0457-6241(2017)14-0021-06
牛來穎,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隋唐五代經濟史、敦煌學。
【責任編輯:楊蓮霞】
2017-05-11
*本文系2014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新視域中的唐代社會經濟研究”(項目編號:14AZS005)階段性成果。
①牛來穎:《時令秩序與唐宋律令制度——以《天圣令》為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敦煌學回顧與前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281~294頁。
②(元)李好問:《長安志圖》,辛德勇、郎潔點校,西安:三秦出版社,2013年,第7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