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從龍龕道場的政治功能看唐中前期嶺南溪洞地區(qū)政局嬗變*

        2017-03-11 12:46:33李金操王元林
        歷史教學(下半月刊) 2017年7期
        關(guān)鍵詞:馮氏道場舊唐書

        李金操王元林

        (1.2.暨南大學文學院,廣東廣州510632)

        從龍龕道場的政治功能看唐中前期嶺南溪洞地區(qū)政局嬗變*

        李金操1王元林2

        (1.2.暨南大學文學院,廣東廣州510632)

        當今學界普遍將龍龕道場視作唐代嶺南溪洞社會佛教興盛的標志,但道場修建于嶺表局勢未定的武德四年,且道場核心顯圣物是李淵畫像,表明其修建蘊含不少政治因素。上元年間道場首次維護時添加一座皇帝石像;圣歷年間道場再次維護時,瀧州陳氏特意請陳集源作為武則天歌功頌德的《龍龕道場銘》。證明兩次維護與修建一樣,是政治事件而非宗教事件。龍龕道場并非單純佛教教化道場,道場命運與瀧州陳氏政治地位息息相關(guān),其興衰歷程反映了唐代嶺南溪洞地區(qū)政局嬗變的過程。

        龍龕道場,瀧州陳氏,溪洞地區(qū),南選,酋豪

        法國社會人類學者涂爾干認為,神圣(the sacred)與凡俗(the profane)是絕對異質(zhì)性、互為兩極的存在。①〔法〕愛尼爾·涂爾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東、汲喆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6頁。伊利亞德也在其著作序言中指出,神圣總是自我表證地與“自然”完全不同,但他同時也承認,社會人類學者的認識“并不總是正確的”,“最終這種對自然的反應(yīng)還要受歷史的制約”。②〔羅馬尼亞〕米爾恰·伊利亞德:《神圣與世俗(序言)》,王建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年,第2、6頁。我國歷史表明,神圣與凡俗并不總是對立。在唐代,許多神圣空間是由世俗空間轉(zhuǎn)化而來,且保留了部分世俗功能。③參看布目潮沨:《唐代前半期におけゐ長安公主宅の道觀化》,載《中國の都市と農(nóng)村》,東京:汲古書院,1992年,第203~233頁;榮新江:《從王府到寺觀——隋唐長安佛道神圣空間的營造》,載陳金華等主編:《神圣空間:中古宗教中的空間因素》,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10~22頁。以往學界多從佛教史視角審視龍龕道場,以其為唐代嶺南溪洞社會佛教興盛之標志。④參王承文:《六祖慧能早年與唐初嶺南文化考論》,《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3期;《嶺南第一唐刻龍龕巖摩崖石刻——龍龕道場銘》,載陳大遠主編:《羅定春秋》(第1冊),廣州:羊城晚報出版社,2012年,第84~86頁;《羅定歷史上的三個興盛時期》,載陳大遠主編:《羅定春秋》(第2冊),第69頁;《羅定在西南二江歷史文化的地位》,載陳大遠主編:《羅定春秋》(第2冊),第138~139頁。但龍龕道場修建于嶺表局勢未定時,僅有的兩次維護也主要是為其當朝皇帝歌功頌德,故不能簡單將其視作佛教教化道場。筆者擬以龍龕道場興衰歷程為主線,對唐中前期嶺南溪洞地區(qū)政局嬗變進行粗淺探討,還請方家批評指正。

        一、龍龕道場之修建與武德朝瀧州陳氏再次崛起

        據(jù)陳集源《龍龕道場銘》(以下簡稱《道場銘》)記載,龍龕道場修建于武德四年(621年),作為佛教道場,其中不乏與佛事主題相符的顯圣物(hierophany),⑤顯圣物即神圣的東西向我們顯現(xiàn)它自己,參見〔羅馬尼亞〕米爾恰·伊利亞德:《神圣與世俗(序言)》,王建光譯,第2頁。如“飛仙寶塔”“羅漢圣僧”,但核心顯圣物——當陽像,⑥“當陽”代指天子,語出《左傳·文公四年》“天子當陽,諸侯用命也”(參見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535頁)。并非佛教事物,而是被刻意圣化的凡俗事物。⑦參看陳集源:《龍龕道場銘并序》,《全唐文》卷203,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2050頁。當陽像銘刻一事已為學界關(guān)注,認為它反映了瀧州陳氏“對唐皇朝的崇拜”。但關(guān)于道場修建時間,還存在“得力于天下統(tǒng)一”①劉偉鏗:《從羅定〈龍龕道場銘(并序)〉看唐代瀧州陳氏》,載陳大遠、郭興富主編:《嶺南第一唐刻——龍龕道場銘》,香港:三昧出版社,1993年,第129頁。高涼馮氏發(fā)跡過程可參看宋其籍:《淺論冼夫人、馮寶聯(lián)姻在嶺南民族融合中的歷史功績》,《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2期;欽州寧氏發(fā)跡過程可參看河源正博:《隋代嶺南の酋領(lǐng)寜氏について》,收入氏著:《漢民族華南發(fā)展史研究》,東京:吉川弘文館,1984年,第105~123頁。的誤解。其實道場修建于嶺表未定時,其修建時間傳遞出許多歷史信息。

        據(jù)《資治通鑒》記載,武德三年馮盎擊敗林士弘之后,“嶺外遂定”,②《資治通鑒》卷188“武德三年十二月乙酉”條,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6011頁?!赌鲜贰肪?1《吳平侯景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1262頁。似乎道場修建時已經(jīng)天下太平。但被譚其驤視為“嶺表安危之所系”③譚其驤:《自漢至唐海南島歷史政治地理——附論隋唐間高涼冼夫人功業(yè)及隋唐高涼馮氏地方勢力》,《歷史研究》1988年第5期。道光《廣東通志》卷303,載《廣東歷代方志集成》省部(第21冊),廣州:嶺南美術(shù)出版社,2006年,第4833頁。的高涼馮氏,此時并未歸順。據(jù)《舊唐書·高祖本紀》載,直到武德五年七月,馮盎“以南越之地來降”后,才“嶺表悉定”。④《舊唐書》卷1《高祖本紀》,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13頁?!端鍟肪?0《譙國夫人傳》,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第1802頁?!缎绿茣じ咦姹炯o》對時間記載更具體,為武德五年七月丁酉。⑤《新唐書》卷1《高祖本紀》,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14頁?!顿Y治通鑒》卷177“隋文帝開皇十年冬十一月辛丑”條,第5637頁。據(jù)《舊唐書·李靖傳》,李靖度嶺至桂州后,遣人招撫溪洞酋豪,“其大首領(lǐng)馮盎、李光度、寧長真皆遣弟子來謁,靖承制授其官爵”,⑥《舊唐書》卷67《李靖傳》,第2477頁?!端鍟肪?5《刑法志》,第711頁。所指即馮盎歸降,“嶺表悉定”一事。史籍未載瀧州陳氏子弟遣弟子拜謁,暗示瀧州陳氏歸降另有其事。

        據(jù)《舊唐書·地理志》,高祖武德四年平蕭銑,置康州都督府(治今廣東德慶)、瀧州(今廣東羅定),瀧州歸康州都督府節(jié)制。⑦《舊唐書》卷41《地理志》,第1718~1720頁。陳大遠、郭興富主編:《嶺南第一唐刻——龍龕道場銘》,第129頁。蕭銑曾令部將劉洎“略地嶺表,得五十余城”,蕭銑兵敗歸降后,劉洎“遂以所得城歸國”,⑧《舊唐書》卷74《劉洎傳》,第2607頁?!端鍟肪?8《何稠傳》,第1596頁。瀧州陳氏即于此時歸降。按蕭銑歸降時間為武德四年十月乙巳,⑨《舊唐書》卷1《高祖本紀》,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13頁。則瀧州陳氏歸降不會早于該日。而據(jù)《道場銘》,龍龕道場修建于武德四年,⑩《全唐文》卷203,第2050頁。從中可見瀧州陳氏修建龍龕道場的迫切心情。是時,高涼馮氏、欽州寧氏等溪洞酋豪尚未有明顯降唐傾向,且北方仍有割據(jù)勢力(如劉黑闥等)與李唐皇室對峙。最后定鼎江山者未必是李淵父子,瀧州陳氏此舉要冒極大的政治風險。故筆者認為,龍龕道場修建是一場政治賭注,瀧州陳氏欲借道場取媚唐中央,以扭轉(zhuǎn)家族頹勢(詳后)。

        瀧州陳氏被學界視為與高涼馮氏、欽州寧氏并稱的嶺南三大酋豪世家。若論家族發(fā)跡時間,陳氏似乎還要先于馮氏、寧氏。①劉偉鏗:《從羅定〈龍龕道場銘(并序)〉看唐代瀧州陳氏》,載陳大遠、郭興富主編:《嶺南第一唐刻——龍龕道場銘》,香港:三昧出版社,1993年,第129頁。高涼馮氏發(fā)跡過程可參看宋其籍:《淺論冼夫人、馮寶聯(lián)姻在嶺南民族融合中的歷史功績》,《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2期;欽州寧氏發(fā)跡過程可參看河源正博:《隋代嶺南の酋領(lǐng)寜氏について》,收入氏著:《漢民族華南發(fā)展史研究》,東京:吉川弘文館,1984年,第105~123頁。南朝梁時,已有“西江俚帥陳文徹出寇高要”②《資治通鑒》卷188“武德三年十二月乙酉”條,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6011頁。《南史》卷51《吳平侯景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1262頁。一事,朝廷不僅未鎮(zhèn)壓,反而派宗室蕭勵安撫,似乎其家族勢力強于高涼馮、冼。南朝梁中央封其酋領(lǐng)陳法念“宋平郡公”,陳中央封家族世襲子陳佛智“安靖郡公”,③譚其驤:《自漢至唐海南島歷史政治地理——附論隋唐間高涼冼夫人功業(yè)及隋唐高涼馮氏地方勢力》,《歷史研究》1988年第5期。道光《廣東通志》卷303,載《廣東歷代方志集成》省部(第21冊),廣州:嶺南美術(shù)出版社,2006年,第4833頁。爵高位尊。而高涼馮氏在助陳朝平定歐陽訖叛亂時,馮仆被賜爵不過“信都侯”。④《舊唐書》卷1《高祖本紀》,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13頁?!端鍟肪?0《譙國夫人傳》,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第1802頁。暗示南朝時,瀧州陳氏才是嶺南第一酋豪。

        至隋代,瀧州陳氏遭遇重大變故。陳亡后,陳佛智不愿歸降楊隋政權(quán),與番禺(今廣東廣州)王仲宣一并起兵。⑤《新唐書》卷1《高祖本紀》,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14頁?!顿Y治通鑒》卷177“隋文帝開皇十年冬十一月辛丑”條,第5637頁。瀧州陳氏與陳皇室均源于潁川(治今河南禹州),且兩相親善,陳佛智反隋并不意外。但陳亡后,隋朝一統(tǒng)天下局勢已然明朗,陳佛智意氣之舉為其家族帶來極大禍患。時高涼馮氏已降隋,本“素相友”的兩家此時兵戎相見。陳佛智被馮盎斬殺,瀧州陳氏歸于沉寂。按《開皇律》,謀反乃十惡之首,⑥《舊唐書》卷67《李靖傳》,第2477頁?!端鍟肪?5《刑法志》,第711頁。會牽連子孫,故學界推斷佛智子龍樹外逃欽州。⑦《舊唐書》卷41《地理志》,第1718~1720頁。陳大遠、郭興富主編:《嶺南第一唐刻——龍龕道場銘》,第129頁。按欽州寧猛力曾一度“倔強山洞”,⑧《舊唐書》卷74《劉洎傳》,第2607頁。《隋書》卷68《何稠傳》,第1596頁。陳龍樹確有求其庇護可能。在瀧州陳氏衰落后,康州陳氏崛起,取而代之。

        因史料記載有限,學界對康州陳氏關(guān)注極少。幸得陳承親墓發(fā)掘,康州陳氏才漸被認知。據(jù)《大唐故康州刺史陳君(承親)墓志》記載,康州陳氏與瀧州陳氏同樣發(fā)源于潁川。①《大唐故康州刺史陳君(承親)墓志》現(xiàn)藏郁南縣博物館,轉(zhuǎn)引自歐清煜:《馬墟河文化與陳頵》,德慶縣政協(xié)文史委員會編:《德慶文史》(第21輯),2005年,第193頁。歐清煜:《馬墟河文化與陳頵》,《德慶文史》(第21輯),第193頁。瀧州、康州(今廣東德慶)本同屬晉康郡。東晉至唐,晉康郡經(jīng)歷了治所遷移、名稱變化、析置等一系列行政區(qū)劃變動,從而形成唐代西江北岸為康州、南岸為瀧州的政區(qū)格局。②可參看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四冊),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年,圖5-6、31-32、44-45;《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五冊),圖24-25、69-70。(唐)王綝編:《魏鄭公諫錄》,《文津閣四庫全書》史部(第152冊),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5年,第692頁。筆者認為,陳法念家族當為西江陳氏宗子世家,陳頵家族當為庶子世家。西江陳氏這種一枝生兩葉的現(xiàn)象并非特例,嶺南馮氏同樣如此。馮氏宗族本籍北燕,亡國后,首任家主馮弘率族人浮海投宋,于新會(今廣東新會)定居。③《北史》卷91《譙國夫人冼氏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005頁?!缎绿茣肪?10《馮盎傳》,第4113頁。后來因仕宦、聯(lián)姻等原因遷移,逐漸散為以新會為核心的崗州馮氏和以涼德(今廣東高州東岸鎮(zhèn))為核心的高涼馮氏。據(jù)《元和姓纂》,崗州、高涼馮氏不僅同宗,且均“代為酋領(lǐng)”。④《元和姓纂》,岑仲勉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第15頁。瀧州、康州陳氏當亦類似??抵蓐愂虾笕嗽蕖芭d化祠”(亦曰“兵馬廟”)祭祀陳頵。據(jù)記載,陳頵隋末任瀧州刺史⑤光緒《德慶州志》卷5《營建志五》,載《廣東歷代方志集成》肇慶府部(第40冊),廣州:嶺南美術(shù)出版社,2009年,第358頁。(當為永熙郡太守之誤)。顯然,康州陳氏趁瀧州陳氏衰落之機崛起,取得西江流域控制權(quán)。

        按陳佛智死于馮盎之手,瀧州陳氏當對隋中央、高涼馮氏懷有敵意。而陳頵能任永熙郡太守,定與隋中央、高涼馮氏支持有關(guān)。⑥陳頵與馮盎關(guān)系極好,唐代時兩人曾一起朝覲唐中央,參光緒《德慶州志》卷5《營建志五》,載《廣東歷代方志集成》肇慶府部(第40冊),第358頁??抵蓐愂厢绕鹫f明中央政府與溪洞酋豪之間存在“傘式”庇護現(xiàn)象。⑦參看張繼焦:《“傘式社會”——觀察中國經(jīng)濟社會結(jié)構(gòu)轉(zhuǎn)型的一個新概念》,《思想戰(zhàn)線》2014年第4期。在陳頵管理下,瀧州陳氏家族成員恐難免心生悲憤。隋覆唐興為其家族再次崛起提供可能,故而在武德四年十月歸降李唐后,陳普光便迫不及待地向李唐皇室表忠心。時康州陳頵亦已歸順,瀧州陳氏需行非常手段,才足以獲得唐中央垂顧。龍龕道場正是在此背景下修建,道場是瀧州陳氏尋求庇護傘的政治工程。

        二、從道場“沉湮”和首次維護看太宗、高宗朝溪洞地區(qū)政局嬗變

        按陳佛智死于馮盎之手,馮盎于陳龍樹可謂有殺父之仇;康州陳頵在瀧州陳氏仇家支持下入主瀧州政局,陳頵于陳龍樹可謂有奪州之恨。在古代,此類仇恨被視為“不共戴天”者,陳龍樹當不會輕易釋懷。據(jù)《資治通鑒》載,武德七年六月辛亥,“瀧州、扶州僚作亂”。⑧《資治通鑒》卷191“武德七年六月辛亥”條,第6096頁。按唐代嶺南無扶州,此處扶州當指瀧州西南之南扶州。另史籍記載之“獠”本文均書為“僚”。此次僚亂與《舊唐書·地理志》記載“(南扶州及五縣)以僚反,寄瀧州。貞觀元年(627年)廢,以所管縣并屬瀧州。二年,僚平,復置南扶州,自瀧州還故縣”⑨《舊唐書》卷41《地理志》,第1723、1718頁。所指僚亂當為一事。雖僚亂具體原因、經(jīng)過不詳,但從結(jié)果推測(詳下),此次僚亂當是瀧州陳氏、康州陳氏矛盾激化所致。僚亂期間,高祖、太宗明顯偏袒為皇朝歌功頌德一方,一度將南扶州“寄瀧州”甚至“并屬瀧州”。而對康州陳氏態(tài)度截然相反,武德九年唐高祖“廢都督府及康州”。⑩《舊唐書》卷41《地理志》,第1723、1718頁。按《陳(承親)君墓志》,陳頵仕唐職務(wù)即“持節(jié)康州諸軍事、康州刺史”,①《大唐故康州刺史陳君(承親)墓志》現(xiàn)藏郁南縣博物館,轉(zhuǎn)引自歐清煜:《馬墟河文化與陳頵》,德慶縣政協(xié)文史委員會編:《德慶文史》(第21輯),2005年,第193頁。歐清煜:《馬墟河文化與陳頵》,《德慶文史》(第21輯),第193頁。康州都督府與康州之廢明顯在針對康州陳氏。可見龍龕道場在武德朝起到不小政治作用。至貞觀初,其影響仍在延續(xù)。據(jù)魏徵《諫討擊馮盎》記載,“嶺南諸州奏馮盎反叛,前后奏者數(shù)十輩”,雖馮盎未反,但“言者既多,不能無惑”,太宗皇帝一度命大軍征討。②可參看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四冊),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年,圖5-6、31-32、44-45;《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五冊),圖24-25、69-70。(唐)王綝編:《魏鄭公諫錄》,《文津閣四庫全書》史部(第152冊),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5年,第692頁。從馮盎斬殺陳佛智推測,瀧州陳氏當是“奏馮盎反叛”諸州之一員。故馮盎攜陳頵至唐中央朝覲時,“俄而羅(治今廣東石城)、竇諸洞僚叛”。③《北史》卷91《譙國夫人冼氏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005頁。《新唐書》卷110《馮盎傳》,第4113頁。羅、竇兩州為瀧州陳氏固有勢力范圍,①參陳大遠、郭興富主編:《嶺南第一唐刻——龍龕道場銘》,第129~130頁。筆者注:竇州乃從瀧州析置,為瀧州陳氏固有勢力范圍(參《舊唐書》卷《地理志》,第1720、1723頁);羅州本屬高涼,但析出過早且陳佛智曾任該州刺史,或許當時瀧州陳氏勢力已滲入羅州,參道光《廣東通志》卷303,載《廣東歷代方志集成》省部(第21冊),第4833頁。《舊唐書》卷188《陳集原〔源〕傳》,第4922頁。此次僚亂應(yīng)是陳龍樹不欲三方握手言和的過激反應(yīng)。陳龍樹曾任萬(治今四川萬縣)、普(治今四川安邑)、南(治今四川聶江)、施(治湖北恩施)等州刺史,溪洞酋豪刺州嶺北之現(xiàn)象在唐初極為罕見。②道光《廣東通志》卷303,載《廣東歷代方志集成》省部(第21冊),第4833頁?!对托兆搿?,岑仲勉點校,第15頁。應(yīng)是太宗皇帝認識到陳龍樹與馮盎、陳頵仇深難釋,故外調(diào)陳龍樹。從兩次僚亂處理結(jié)果來看,唐中央明顯偏袒瀧州陳氏。

        唐中央對瀧州陳氏如此偏袒,何以道場會護持不謹,出現(xiàn)“沉湮”現(xiàn)象?③《全唐文》卷203,第2050頁?!短乒书_府儀同三司兼內(nèi)侍監(jiān)贈揚州大都督陪葬泰陵高公(力士)神道碑并序》,載吳鋼主編:《全唐文補遺》(第1輯),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年,第35頁。筆者認為,此事當與瀧州陳氏對唐中央依賴性降低有關(guān)。東晉時中央政府因“嶺外酋帥”進貢,才將統(tǒng)治力度深入溪洞地區(qū)。④《隋書》卷24《食貨志》,第673頁。《大唐故開府儀同三司兼內(nèi)侍上柱國齊國公贈揚州大都督高公(力士)墓志銘并序》,載吳鋼主編:《全唐文補遺》(第7輯),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年,第59頁。⑤《全唐文》卷203,第2050頁。酋帥對溪洞地區(qū)掌控力極強,地方守宰職務(wù)在豪酋家族內(nèi)部傳承,即所謂“酋豪世襲”。⑤《南齊書》卷58《蠻傳》,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第1007頁。川本芳昭指出,六朝時江南山越溪洞社會帶有明顯部族村落性質(zhì),這種血緣家族基礎(chǔ)上的職務(wù)傳承正是社會發(fā)展落后的表現(xiàn)。⑥〔日〕川本芳昭著、馬寧譯:《六朝時期蠻族考——以山越和蠻漢民族融合問題為中心》,《世界民族》1989年第4期。參陳大遠、郭興富主編:《嶺南第一唐刻——龍龕道場銘》,第130頁。雖然六朝晚期山越溪洞社會通過民族融合擺脫落后面貌,但嶺南地區(qū)社會發(fā)展較江南滯后。在唐初,嶺南溪洞地區(qū)仍以家族世襲方式傳承地方權(quán)力。以高涼馮氏為例:馮盎去世于貞觀二十年,⑦《舊唐書》卷109《馮盎傳》,第3288頁。參王承文:《唐代“南選”與嶺南溪洞豪族》,《中國史研究》1998年第1期。馮盎去世時,中央即“恩命分府為三”,⑧《張說集校注》,熊飛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1070頁。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第101頁。以盎子智垈為恩州刺史。但貞觀二十三年唐中央才廢高州都督府,置恩州(今廣東恩平)。⑨《舊唐書》卷41《地理志》,第1720頁?!端鍟肪?7《裴矩傳》,第1577頁。顯然,“分府為三”只是唐中央對馮氏家族內(nèi)部職務(wù)傳承安排的認可,“恩命”僅是曲筆之辭。唐代典籍不乏溪洞酋豪“代奠嶠外”、⑩《全唐文》卷227,第293頁?!秲愿敗罚ㄐS啽荆軇壮醯刃S?,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年,第7939頁?!按鸀閹X表酋長”、①參陳大遠、郭興富主編:《嶺南第一唐刻——龍龕道場銘》,第129~130頁。筆者注:竇州乃從瀧州析置,為瀧州陳氏固有勢力范圍(參《舊唐書》卷《地理志》,第1720、1723頁);羅州本屬高涼,但析出過早且陳佛智曾任該州刺史,或許當時瀧州陳氏勢力已滲入羅州,參道光《廣東通志》卷303,載《廣東歷代方志集成》省部(第21冊),第4833頁。《舊唐書》卷188《陳集原〔源〕傳》,第4922頁?!按鸀榍躅I(lǐng)”、②道光《廣東通志》卷303,載《廣東歷代方志集成》省部(第21冊),第4833頁?!对托兆搿?,岑仲勉點校,第15頁?!八篂榇摗?、③《全唐文》卷203,第2050頁?!短乒书_府儀同三司兼內(nèi)侍監(jiān)贈揚州大都督陪葬泰陵高公(力士)神道碑并序》,載吳鋼主編:《全唐文補遺》(第1輯),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年,第35頁?!案笡]子繼”④《隋書》卷24《食貨志》,第673頁。《大唐故開府儀同三司兼內(nèi)侍上柱國齊國公贈揚州大都督高公(力士)墓志銘并序》,載吳鋼主編:《全唐文補遺》(第7輯),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年,第59頁。⑤《全唐文》卷203,第2050頁。等職務(wù)世襲傳承的記載。隨著陳龍樹外調(diào),瀧州陳氏與康州陳氏、高涼馮氏矛盾逐漸緩和。在“父沒子繼”式的職務(wù)傳承模式下,瀧州陳氏一般不會再對唐中央有過分祈求,故對道場維護稍有懈怠。

        上元年間(674~676年),瀧州陳氏對道場進行首次維護。陳集源《道場銘》并未記載太多細節(jié),但凸顯了維護主旨——造當陽連地尊像一軀,⑤《南齊書》卷58《蠻傳》,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第1007頁。證明此次維護同樣是一次取媚唐中央的政治事件。已有學者推斷此次維護與南選制度推行有關(guān),筆者亦然此論。⑥〔日〕川本芳昭著、馬寧譯:《六朝時期蠻族考——以山越和蠻漢民族融合問題為中心》,《世界民族》1989年第4期。參陳大遠、郭興富主編:《嶺南第一唐刻——龍龕道場銘》,第130頁。南選是唐中央為收取溪洞地區(qū)職官任命權(quán)的政策,已有學者對此進行深入探討。⑦《舊唐書》卷109《馮盎傳》,第3288頁。參王承文:《唐代“南選”與嶺南溪洞豪族》,《中國史研究》1998年第1期。費孝通曾指出,血緣社會的特點之一即“血緣所決定的社會地位不容個人選擇”,⑧《張說集校注》,熊飛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1070頁。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第101頁。此境況顯然非中央集權(quán)政府所愿。隨著唐代嶺南嶺北社會文化差異逐漸縮小,中央政府改變溪洞社會選官制度的愿望愈發(fā)強烈。隋代嶺南總管承制署渠帥為刺史、縣令時,尚是“上大悅”⑨《舊唐書》卷41《地理志》,第1720頁?!端鍟肪?7《裴矩傳》,第1577頁。的結(jié)果。但唐代君主已對此制深惡痛絕:貞觀十八年廣州都督蕭齡上奏曰:“嶺南州縣多用土人任官,不顧憲章,唯求潤屋……又守領(lǐng)之輩,年別取妻,不限多少,各營別弟(第),肆情侵奪”,太宗皇帝令“并皆禁斷”。⑩但據(jù)高宗總章二年(669年)嶺南仍州縣官“不由吏部,委都督選擇土人補授”①《資治通鑒》卷201“唐高宗總章二年”條,第6477頁?!度莆难a編》(上),陳尚君輯校,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第16頁。推測,“禁斷”一事當不了了之。高宗上元年間,②《新唐書·選舉制》記載為上元二年(參《新唐書》卷45《選舉志》,第1180頁),舊書高宗本紀記載為上元三年(參《舊唐書》卷5《高宗本紀下》,第102頁)?!缎绿茣肪?10《馮盎傳》,第4113頁。唐中央宣布在嶺南實施南選,“遣郎官、御史為選補使”,③《新唐書》卷45《選舉志》,第1180頁?!缎绿茣肪?10《馮盎傳》,第4113頁。以“簡補廣、交、黔等州官吏”。④《舊唐書》卷5《高宗本紀下》,第102頁。吳鋼主編:《全唐文補遺》(第1輯),第35頁。南選實施后,嶺南刺史、縣令的任命權(quán)收歸中央,從而斷絕了溪洞酋豪賴以傳承的政治土壤。上元年瀧州陳氏之所以對道場進行維護,是希望中央政府不要推行南選制度,或不要改變?yōu){州政權(quán)在其家族內(nèi)部傳承的現(xiàn)狀。

        據(jù)《道場銘》,道場在維護后迅速破敗。才一二十年間,已是“佛寺之摧殘”。⑤《全唐文》卷203,第2050頁。吳鋼主編:《全唐文補遺》(第7輯),第59頁。當是因唐中央未取消南選制度,瀧州陳氏心愿未遂,對道場維護不再盡心。

        三、從道場再次維護看武后至玄宗時期溪洞地區(qū)政局嬗變

        道場第二次維護與修建、初次維護相比,政治意味表達相對隱晦,至少未見添加皇帝畫像、石像,瀧州陳氏以“佛寺之摧殘”“悲像教之凌遲”為說辭,于道場南“造釋迦尊像一座”,似乎是為弘揚佛法。但據(jù)《道場銘》“屬圣神皇帝御紺殿以撫十方,動金輪以光八表……就日與慧日俱明,油云共法云同覆”⑥《全唐文》卷203,第2050頁?!稄堈f集校注》,熊飛點校,第817頁。等吹捧武則天的言辭看,此次維護亦是政治工程。瀧州陳氏悲像教凌遲的緣由,當是武則天在圣歷元年(698年)籍沒馮君衡家族、強制推行南選一事(詳后)。

        唐以前,歷代中央政府對溪洞酋豪均持包容態(tài)度:梁西江俚帥陳文徹攻略高涼,朝廷派宗室安撫;⑦《南史》卷51《吳平侯景傳》,第1262頁?!杜f唐書》卷184《高力士傳》,第4757頁。冼夫人之兄冼挺任南梁州刺史時曾“侵略傍郡,嶺表苦之,夫人多所規(guī)諫”,⑧《北史》卷91《譙國夫人冼氏傳》,第2005頁。唐代同情高力士者認為,其家族覆滅是“因以矯誣罪成”,參看吳鋼主編:《全唐文補遺》(第1輯),第35頁。亦未見中央鎮(zhèn)壓。武德至高宗朝,唐中央基本沿襲前代做法:武德六年崗州刺史馮士翙叛,“咸討降之,復其位”;⑨《冊府元龜》(校訂本),周勛初等校訂,第4495頁。武德八年欽州都督寧長真反,長真去世后,子據(jù)襲刺史職務(wù)后仍反,“群臣請擊之,太宗不許”,⑩《新唐書》卷222《南蠻傳》,第6326頁。派使者宣諭;唐太宗曾指責馮盎“侵掠不已”,①《資治通鑒》卷201“唐高宗總章二年”條,第6477頁?!度莆难a編》(上),陳尚君輯校,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第16頁。但馮盎朝覲后,“賞予不可計”;②《新唐書·選舉制》記載為上元二年(參《新唐書》卷45《選舉志》,第1180頁),舊書高宗本紀記載為上元三年(參《舊唐書》卷5《高宗本紀下》,第102頁)?!缎绿茣肪?10《馮盎傳》,第4113頁。馮盎孫馮子猷公然囚禁高宗所派使臣,并強迫其中一人納賄,使臣歸京“奏其狀”,高宗“命納焉”。③《新唐書》卷45《選舉志》,第1180頁?!缎绿茣肪?10《馮盎傳》,第4113頁。在此等寬松氛圍下,南選定難推行。至武則天圣歷元年,此境況才發(fā)生改變,高力士(本名馮元一)家族覆滅是政策轉(zhuǎn)變之標志。據(jù)《高公(力士)神道碑》載:“圣歷中,潘州(今廣東茂名)府君捐館舍,子君衡襲其位焉?!雹堋杜f唐書》卷5《高宗本紀下》,第102頁。吳鋼主編:《全唐文補遺》(第1輯),第35頁。此時南選已推行二十余年,但高涼馮氏明顯毫不在意。結(jié)果“按察使摧折高標……飛語上聞。帝閽難叫,家遂籍沒”。⑤《全唐文》卷203,第2050頁。吳鋼主編:《全唐文補遺》(第7輯),第59頁。唐中央對馮君衡家族打擊力度十分徹底,致其家族連馮君衡喪禮都不能操辦。⑥《全唐文》卷203,第2050頁?!稄堈f集校注》,熊飛點校,第817頁。馮君衡家族籍沒是武則天殺雞儆猴、強制推行南選的舉措。按《舊唐書·高力士傳》,高力士于圣歷元年被送入宮,與其父“圣歷中”襲位記載相符,其家族即覆滅于該年。⑦而陳集源《道場銘》寫于圣歷二年正月,暗示道場第二次維護與馮君衡家族覆滅有關(guān)。此次維護應(yīng)是為提高瀧州陳氏對“矯誣罪”⑧的“免疫力”。

        馮君衡家族覆滅是中央政府以血腥手段解決溪洞酋豪割據(jù)問題的開端。此后,眾多溪洞酋豪世家先后遭遇變故。欽州寧氏衰落于唐中宗神龍二年(706年),廣州都督周仁軌追斬寧承基,“殺掠其部眾殆盡”。①《資治通鑒》卷208“中宗神龍二年五月庚申”條,第6720、6721頁。劉影虹對高涼地區(qū)正州化過程有較深入探討,可參看劉影虹:《論唐初高涼地區(qū)的正州化——以馮氏家族個案為中心的考察》,《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9年第1期??抵蓐愂袭斔ヂ溆陂_元初年:康州陳氏酋首陳承親曾任恩州刺史,②《太平廣記會校》,張國風會校,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第4324頁。將民族置于國家之下的研究范式即“國家—民族”范式,參看張繼焦等:《換一個角度看民族理論:從“民族—國家”到“國家—民族”的理論轉(zhuǎn)型》,《廣西民族研究》2015年第3期;張繼焦等:《再論“國家—民族”理論》,《廣西民族研究》2016年第2期。于開元二年(714年)去世。③歐清煜:《馬墟河文化與陳頵》,《德慶文史》(第21輯),第193頁。其去世后,恩州酋帥便“日尋干戈”,直至開元四年畢守恭“雖臨之以兵危,而開之以恩信”后,才“化梟為人”,④按畢守恭以五府總管身份解決恩州僚亂一事乃宋璟授意,宋璟于開元四年任廣州都督,則畢守恭以甲卒戍恩州之時間當為開元四年(參見熊飛校注:《張九齡文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978、982頁)。暗示陳承親之死并不尋常。學界也以陳承親亡故為康州陳氏敗落先兆。⑤歐清煜:《馬墟河文化與陳頵》,《德慶文史》(第21輯),第194頁。

        自龍龕道場修建后,瀧州陳氏便不斷通過道場做政治文章,以求唐中央庇護。但在中央政府決心鏟除溪洞酋豪勢力的背景下,瀧州陳氏終難幸免。據(jù)記載,開元十六年,“春、瀧等州僚首領(lǐng)瀧州刺史陳行范,廣州首領(lǐng)馮仁智、何游魯叛”。⑥《舊唐書》卷8《玄宗本紀上》,第192頁。按《舊唐書·楊思勖傳》,陳行范為“瀧州首領(lǐng)”,⑦《舊唐書》卷184《楊思勖傳》,第4756頁。其瀧州陳氏成員身份當無疑異。按《楊公(思勖)墓志銘》,陳行范叛亂時任“登州刺史”,證明唐中央已開始針對瀧州陳氏,將家族酋領(lǐng)遠調(diào)它州。據(jù)陳行范“據(jù)數(shù)十州渠魁,欲割據(jù)江嶺”⑧《唐故驃騎大將軍兼左驍衛(wèi)大將軍知內(nèi)侍上柱國虢國公楊公(思勖)墓志銘并序》,載吳鋼主編:《全唐文補遺》(第1輯),第146頁。之記載,此次動亂是溪洞酋豪群體反叛,可視為中央政府與豪酋世家在溪洞管理層面的最終博弈。叛亂失敗后,楊思勖“斬其黨六萬級”,⑨《舊唐書》卷184《楊思勖傳》,第4756頁。豪酋勢力遭受重大打擊,漸逝于歷史長河,龍龕道場也隨瀧州陳氏衰亡而湮沒。⑩參看陳大遠主編:《羅定春秋》(第1冊),第84頁;《〈嶺南第一唐刻——龍龕道場銘〉自序》,載陳大遠主編:《羅定春秋》(第3冊),第1~2頁。

        結(jié)語

        在宗教被社會各階層廣泛認可后,宗教便不再是單純的文化現(xiàn)象,而是一股對政治、經(jīng)濟、軍事均能產(chǎn)生深刻影響的社會力量。龍龕道場發(fā)展歷程即為證明:瀧州陳氏雖世代信佛,但在南朝太平年代,并未見其家族修道場弘法,反而在局勢動蕩年代修建道場,并在北壁正中刻當陽畫像,證明龍龕道場修建主要緣于政治需要。道場首次維護,重點是添加一座皇帝石像;再次維護,瀧州陳氏特意請陳集源作《道場銘》為武則天歌功頌德。顯然,瀧州陳氏維護道場之用心仍在政治??傮w上看,龍龕道場主要用作瀧州陳氏家族的政治裝裱,不能將其簡單視作佛教教化道場。龍龕道場的修建見證了瀧州陳氏家族的崛起,兩次維護見證了中央政府用行政、暴力手段將溪洞社會納入正州體系的政策轉(zhuǎn)變,①《資治通鑒》卷208“中宗神龍二年五月庚申”條,第6720、6721頁。劉影虹對高涼地區(qū)正州化過程有較深入探討,可參看劉影虹:《論唐初高涼地區(qū)的正州化——以馮氏家族個案為中心的考察》,《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9年第1期。亦見證了嶺南俚僚部族由相對獨立到逐步納入國家統(tǒng)治之過程。②《太平廣記會校》,張國風會校,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第4324頁。將民族置于國家之下的研究范式即“國家—民族”范式,參看張繼焦等:《換一個角度看民族理論:從“民族—國家”到“國家—民族”的理論轉(zhuǎn)型》,《廣西民族研究》2015年第3期;張繼焦等:《再論“國家—民族”理論》,《廣西民族研究》2016年第2期。雖然瀧州陳氏通過道場做不少政治文章,但在中央收取溪洞豪酋職務(wù)世襲權(quán)的大背景下,瀧州陳氏終不能幸免。最終,家族首領(lǐng)陳行范不欲失去瀧州掌控權(quán),起兵造反,瀧州陳氏因此衰落。龍龕道場也隨之湮沒,空余《道場銘》給后人回味。

        K24

        A

        0457-6241(2017)14-0033-06

        李金操,暨南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歷史文化地理。

        王元林,暨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歷史文化地理。

        【責任編輯:杜敬紅】

        2017-05-26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7~14世紀東南沿海多元宗教:信仰教化與海疆經(jīng)略研究”(項目編號:15AZS009)、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特別委托項目“中國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綜合調(diào)查子課題:社會卷”(項目編號:2017MZSCX-DC005)、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發(fā)展“十二五”規(guī)劃項目“唐宋時期廣州城市空間結(jié)構(gòu)研究:以城市空間結(jié)構(gòu)與腹地、海外關(guān)系為中心”(項目編號:14Y23)的階段性成果之一。文章修改過程中得到中國社會科學院張繼焦研究員與華南師范大學楊林博士的悉心幫助,耑此一并致謝。

        猜你喜歡
        馮氏道場舊唐書
        鏡子里的時光(下)
        粵西出土唐許夫人及馮氏墓志相關(guān)史事考略
        廣州文博(2023年0期)2023-12-21 07:22:34
        武漢大學馮氏捐藏館藏品展
        中華書畫家(2021年5期)2021-12-01 14:34:28
        TINTIN’S CHINESE CHANGE-UP
        漢語世界(2021年3期)2021-06-18 07:03:48
        破案賺酒
        破案賺酒
        民間文學(2019年3期)2019-05-15 10:38:48
        讀舊唐書柳公權(quán)傳記
        羅定《龍龕道場銘》碑異文考辨
        西南學林(2012年1期)2012-11-12 12:57:52
        二間高夾新解
        棋藝(2001年19期)2001-11-25 19:55:34
        凡心動了
        棋藝(2001年23期)2001-01-06 19:08:36
        亚洲另类精品无码专区 | 我揉搓少妇好久没做高潮| 亚洲av福利天堂一区二区三| 免费看黄a级毛片| 无码中文字幕在线DVD|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丰满熟妇一二三区| 欧美高清视频手机在在线| 国产av丝袜旗袍无码网站| 欧美一区波多野结衣第一页| 亚洲av国产大片在线观看| 国产高潮迭起久久av| 午夜时刻免费入口| 日本乱子人伦在线视频| 对白刺激的老熟女露脸| 大香蕉视频在线青青草| 亚洲综合网国产精品一区| 国产成人无码区免费内射一片色欲| 久久精品国产热| 日本人妻三级在线观看| 丰满少妇高潮惨叫久久久| 亚洲欧美日韩人成在线播放| 亚洲一区区| av免费在线国语对白| 无码人妻aⅴ一区二区三区| 婷婷丁香社区| 亚洲欧美成人久久综合中文网| 最新国产激情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内射爽爽大片视频社区在线| 欧美国产日产一区二区 | 亚洲五月天中文字幕第一页| 人妻中文字幕乱人伦在线| 欧美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综合| 亚洲无码vr| 国产自拍在线视频91|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久久免费一| 亚洲AV秘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臀| 国产av精品久久一区二区| 日韩av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天堂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