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西法蘭克國王查理三世被廢的歷史動因*

        2017-03-11 12:46:33王晨旭王晉新
        歷史教學(下半月刊) 2017年7期
        關鍵詞:法蘭克王權修道院

        王晨旭王晉新

        (1.2.東北師范大學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吉林長春130024)

        西法蘭克國王查理三世被廢的歷史動因*

        王晨旭1王晉新2

        (1.2.東北師范大學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吉林長春130024)

        查理三世被廢之緣由并非如蘭斯教士弗洛多爾達所述,即因擢升赫格納觸發(fā)“外戚干政”的政治風波。事實上,查理三世被廢其根本在于加洛林王權式微以及查理自身實力之不足。本文通過查理三世被廢,揭示西法蘭克地方勢力之崛起對晚期加洛林王權的影響,同時解構中世紀早期王權觀的合法性及約束作用。

        西法蘭克,王權,廢黜,查理三世,歷史動因

        自古帝王被廢其因種種,史書皆有詳盡記載,查理三世(Charles III,以下簡稱查理)被廢乃西歐中古政治社會之大事變。因10世紀西歐修史活動凋敝、同代存世史料匱乏。因此,查理被廢所引發(fā)的歷史意義及其對加洛林晚期政治社會的影響尚未引起國內(nèi)學人之關注。西方學者對查理被廢一事各抒所見,以獨特的視角論述查理被廢一事。例如,科齊奧爾(Geoffrey Koziol)通過迻譯羅伯特呈獻圣但尼(St.Dennis)修道院的捐贈文書,以及該修道院對于王室的意義論述查理被廢之緣由,①Geoffrey Koziol,The Politics of Memory and Identity in Carolingian Royal Diplomas:The West Frankish Kingdom,840-987,Brepols, 2012;Geoffrey Koziol,“Is Robert I in hell?The diploma for Saint-Denis and the mind of a rebel king(Jan.25,923)”,Early Medieval Europe,Vol.14,No.3(July 2006),pp.233~267;Geoffrey Koziol,“Charles the Simple,Robert of Neustria,and the vexilla of Saint-Denis”,Early Medieval Europe,Vol.14,No.4(November 2006),pp.355~390.但其研究未能結合史料及被廢緣由解構中世紀王權觀合法性的內(nèi)在要素;??藸枺ˋuguste Eckel)在其著述中梳理了這一時期的史料,借此詳盡闡述查理對洛林所采取的政策及其被廢始末,②Auguste Eckel,Charles le Simple,Paris:Emile Bouillon,1899.但其研究未能從赫格納引起的“外戚干政”事件反思晚期加洛林王權與地方勢力的政治訴求。本文認為查理被廢乃10世紀初法蘭克地區(qū)重大歷史事件,其緣由牽涉了加洛林晚期社會的政治思想以及王權與地方勢力的纏斗。故而,本文以中世紀王權觀合法性的約束及作用、加洛林王權的發(fā)展歷程、查理與羅伯特間的博弈三個方面,論述查理王位被異姓奪取的原因和內(nèi)在關聯(lián)、解構中世紀王權觀合法性及其約束、揭示10世紀西法蘭克政治格局演變對晚期加洛林王權的影響。

        一、查理三世被廢始末

        查理曼(Charlemagne)統(tǒng)治時期的加洛林帝國是建立在軍事征服基礎之上。因此,松散的多民族政治實體所引發(fā)的反抗斗爭、朝廷與地方權力的矛盾以及帝國內(nèi)部缺乏有效的經(jīng)濟和文化聯(lián)系,形成了內(nèi)在的分裂因素。虔誠者路易(Louis the pious)繼承查理曼王位后,由于帝國遺產(chǎn)的分配問題導致路易與諸子間互相廝殺,最終于843年簽訂《凡爾登條約》,將帝國一分為三。

        877年,禿頭查理(Charles the Bald)辭世后將王座傳給其子結舌者路易(Louis the Stammerer),路易加冕16個月后因病早逝,留下了兩位王子以及即將待產(chǎn)的王后阿德萊德(Adelaide,即查理的生母)。隨后,長子路易三世(Louis III)統(tǒng)轄法蘭西亞和紐斯特里亞;次子卡洛曼二世(Carloman II)統(tǒng)轄阿基坦和勃艮第;普羅旺斯則由伯叟(Boso,即禿頭查理的妹夫)統(tǒng)轄,并在該地區(qū)主教和貴族的選舉下于879年成為普羅旺斯國王;意大利地區(qū)被日耳曼路易之子胖子查理(Charles the Fat)吞并。在此期間,西法蘭克權貴為了自身利益爭權奪利,諾曼人則借此契機大肆掠奪西法蘭克,面對內(nèi)憂外患的政治環(huán)境,路易三世與卡洛曼二世聯(lián)手抗擊諾曼人。路易三世于881年在位于皮卡第的索姆河附近贏得了對諾曼人的關鍵一戰(zhàn),①B von Simson ed.,Annales Vedastini,Hannover,1909,pp.50、52.參見:《弗洛多爾達年代記》923年詞條之注釋21(Flodoard,The Annals of Flodoard of Reims,919-966,trans.by Steven Fanning and Bernard S.Bachrach,Toronto: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2004,p.70)。不幸的是,后來路易在駕馬追逐一名少婦過程中意外受傷,不治而亡。②B von Simson ed.,Annales Vedastini,Hannover,1909,pp.50、52.隨后,卡洛曼統(tǒng)轄西法蘭克全境并于882年在蘭斯北部地區(qū)擊潰諾曼人的襲擊,但卻于884年的一次狩獵中受傷身亡。繼禿頭查理辭世后,其后三位繼承人在七年內(nèi)相繼離世。因此,加洛林王室在西法蘭克僅有一位少主幸存,即查理。

        查理(879~929年)乃結舌者路易與阿德萊德所生之遺腹子。884年卡洛曼辭世后,西法蘭克主教和貴族認為年幼的查理無力抵御諾曼人的入侵,隨后法蘭克人邀請東法蘭克國王胖子查理統(tǒng)轄西法蘭克。③884年,胖子查理統(tǒng)轄東法蘭克、洛林、西法蘭克以及意大利王國,標志著843年后加洛林帝國的又一次統(tǒng)一。877年阿努爾夫(Arnulf)發(fā)動宮廷政變廢黜其叔父胖子查理成為東法蘭克國王,胖子查理則繼續(xù)統(tǒng)轄西法蘭克直至888年去世。隨后,鑒于巴黎伯爵奧多(Odo)在對抗諾曼人圍攻巴黎(885~886年)時所表現(xiàn)出的軍事才能,西法蘭克人于888年選舉羅伯特家族的奧多為國王,至此加洛林王室首次出現(xiàn)王統(tǒng)中斷。由于奧多并不具有加洛林王族血統(tǒng),在繼任之初其王權的合法性未能得到阿基坦人以及布列塔尼人的承認。此外,奧多一方面經(jīng)受著保王黨蘭斯大主教福爾考(Fulk)為主的強力抵抗,另一方面則要應對東法蘭克國王阿努爾夫(Arnulf)的威脅。893年,福爾考為查理加冕為西法蘭克國王后言道:“法蘭克人的習慣總是在國王崩世之際從王室內(nèi)選舉另一位國王”,④Marc Bloch,Feudal Society,trans.by L.A.Manyon,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14,p.405.借此對奧多王權的合法性予以否認。隨后,奧多與查理間的沖突持續(xù)近三年。897年,奧多自知大限將近便同查理達成協(xié)議,即將王位歸還查理。而羅伯特(Robert,即奧多的弟弟)則繼承奧多生前的封號(包括俗人修道院長)、領地和財產(chǎn),其實力可與國王抗衡。899年查理加冕后不久便前往位于巴黎的圣但尼修道院,欲將其從羅伯特手中奪回,但卻無功而返。900年,查理為應對諾曼人的進攻在貢比涅王宮與三位“要人”(magnate)商議對策,⑤“要人”:法蘭克王國內(nèi)的大貴族及公爵、伯爵等人,即王國內(nèi)的俗家核心人物,但不包括教會人員在內(nèi)。即紐斯特里亞的侯爵羅伯特、勃艮第公爵理查德(Richard)以及韋芒杜瓦的赫利伯特一世(Heribert I)。商議間,理查德的親信馬納薩(Manasses)出言不遜冒犯羅伯特,隨后羅伯特駕馬離去,三年內(nèi)未曾踏入宮廷。⑥B von Simson ed.,Annales Vedastini,p.82.以上史實乃筆者依據(jù)《圣瓦斯特年代記》(873~900年)所整理。

        901~918年,西法蘭克的撰史活動陷入停滯。隨后,蘭斯教士弗洛多爾達(Flodoard)秉承蘭斯總教區(qū)的修史傳統(tǒng)編纂《弗洛多爾達年代記》(Les Annales de Flodoard,919~966年)。弗洛多爾達在920年詞條記載道:“幾乎所有的法蘭克伯爵都齊聚于蘇瓦松城,廢黜了國王查理。其緣故是查理拒絕將其謀士赫格納(Hagano)革職,此人出身平庸,是查理將他拔擢至其位?!雹逷.Lauer ed.,Les Annales de Flodoard,Paris,1905,p.2.隨后,蘭斯大主教赫爾維烏斯(Heriveus)前來勤王,將查理安頓其府邸中,同時輔弼查理在王國內(nèi)調(diào)停、斡旋。查理恢復王權后于922年將洛蒂爾德(Rothilde)的謝勒修道院(王家女修道院)賜予赫格納,⑧洛蒂爾德(Rothilde)乃禿頭查理之女,即查理三世父親(路易二世)的堂姐。她嫁給了曼恩的羅杰伯爵,其女兒是于格(即羅伯特的兒子)的第一任妻子。參見:Janet Nelson,Charles the Bald,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1992,p.31.致使侯爵羅伯特謀叛作亂。⑨此前洛蒂爾德已將她的女兒許配給羅伯特的兒子于格,這一樁婚姻乃羅伯特與曼恩伯國建立的政治聯(lián)姻,查理此舉旨在破壞羅伯特為其之子建立的政治聯(lián)盟,同時剝奪了于格對謝勒修道院的潛在繼承權。羅伯特篡權后占領蘭斯總教區(qū)并剝奪赫爾維烏斯蘭斯大主教一職,由此剪滅了教會對查理的支持,同時任命賽烏福斯(Seulfus)為蘭斯大主教并為羅伯特舉行加冕禮。⑩參見:Richer,Histories:Richer of Saint-Rémi(Volume I Book 1-2),trans.byJustinLake,London:HarvardUniversityPress,2011,p.103.翌年,查理率領洛林人于蘇瓦松城同羅伯特決戰(zhàn),盡管羅伯特殞命沙場,但查理依然無法扭轉(zhuǎn)戰(zhàn)敗的事實。隨后,赫利伯特二世命伯納德(Bernard)覲見查理向其假意投誠,①B von Simson ed.,Annales Vedastini,Hannover,1909,pp.50、52.參見:《弗洛多爾達年代記》923年詞條之注釋21(Flodoard,The Annals of Flodoard of Reims,919-966,trans.by Steven Fanning and Bernard S.Bachrach,Toronto: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2004,p.70)。查理輕信其言辭并率領少量扈從前往圣昆廷堡寨商議復辟計劃。但查理未曾料到此二人早已密謀將他誘騙至此,并將其軟禁在蒂耶里堡。此后,查理在囚牢中度過余生,929年猝于佩羅訥。

        麥克特里克(Rosamond McKitterick)認為:“沒有任何一部史料是直接將加洛林家族聯(lián)系在一起的,所有的史料都是以教區(qū)或是地區(qū)的視域進行編纂。因此,我們對主要地區(qū)的詳情即不了解,甚至對加洛林王室的活動也并不知情……10世紀期間,重要的敘事類史料銳減?!雹賀osamond McKitterick,The Frankish Kingdoms Under The Carolingians 751-987,Longman Group UK Limited,1983,p.305.可見,10世紀以加洛林王室為主題的史料編纂活動(如歷代帝王傳記、王室年代記等)已漸漸消失,修史活動由宮廷轉(zhuǎn)移至地方,此時貴族和教會更加關注自身的利益,故而從側(cè)面反映了加洛林王室權力的衰弱。弗洛多爾達親歷了查理被廢之始末,他認為查理不顧法蘭克貴族反對,將赫格納拔擢至要人階層,由此引來被廢之禍。②赫格納(Hagano)乃洛林地區(qū)的中層貴族,其家族背景無從考證,但與查理三世的第一任皇后弗里德烏娜(Frideruna)有血親關系??梢?,弗洛多爾達將查理被廢的原因歸結為“外戚干政”,未能結合當時的政治社會加以分析,他始終以秉筆直書的視角記載整件事的經(jīng)過。此外,991~998年圣雷米的教士里歇爾(Richer of Saint-Rémi)以弗洛多爾達的《弗洛多爾達年代記》《蘭斯教會史》(Historia Remensis Ecclesae)為藍本,編纂《歷史》四卷本(Historiarum Libri IIII)。里歇爾秉持擁護加洛林君王的觀念,在其史書中將羅伯特稱之為“暴君”(tirannus),具有一定政治傾向性,③Altera ed.,Richeri Historiarum Libri IIII,Hanover,1877,p.17.但里歇爾并非查理被廢的親歷者。因此,本文將《弗洛多爾達年代記》作為主要參考史料,并結合同代史料揭示查理被廢之緣由。④即《弗雷德加編年史》(Chronicle of Fredegar)、《圣瓦斯特年代記》(Annales Vedastini)、《偽伊斯多爾教令集》(Decretales Pseudo-Isidorianae)、《福爾達年代記》(Annales Fuldenses)、《羅伯特一世與拉烏爾之文書匯編》(Recueil des actes de Robert I et de Raoul)、《天真漢查理三世之文書匯編》(Recueil des actes de Charles III le simple)以及《歷史》四卷本。

        二、中世紀早期王權觀的合法性及約束作用

        從理論視角分析,查理被廢與中世紀王權觀合法性的約束有著極大關聯(lián),在中世紀國王被視為上帝在人間的代理人。《圣經(jīng)》中關于不經(jīng)過神的授予而自封為王以及不顧神意褫奪王權的行為給予明確規(guī)定:“他們立君王,卻不由我,他們立首領,我卻不認”(《何西阿書》8:4)、⑤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中國基督教協(xié)會編:《〈圣經(jīng)〉舊約》(中英對照圣經(jīng)),上海:中國基督教兩會出版部發(fā)行組,2014年,第1450、196頁?!叭舨皇菑纳项^賜給你的,你就毫無權柄辦我”(《約翰福音》19;11)。⑥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中國基督教協(xié)會編:《〈圣經(jīng)〉舊約》(中英對照圣經(jīng)),上海:中國基督教兩會出版部發(fā)行組,2014年,第1450、196頁。因此,篡權者和弒君者乃大逆不道之人。羅伯特率領西法蘭克貴族廢黜查理后,須尋求篡權和廢王的合法性依據(jù)。從中世紀發(fā)展脈絡來看,王權觀合法性是一種復合的多要素集合體,除了借助“君權神授”的神學政治理論外,也包括日耳曼王權觀的因素,如血統(tǒng)、家族、婚姻和繼承權、臣民選舉、貴族(要人)和法制以及象征王權的“精神符號”等。另一方面,西方中世紀王權觀蘊含其特有的內(nèi)在邏輯結構,它歷經(jīng)古希臘、古羅馬、日耳曼傳統(tǒng)以及基督教后自成體系。

        中世紀王權觀合法性由宗教及世俗層面組成,同時也受其所制。關于日耳曼傳統(tǒng)的成文記載,塔西佗在《日耳曼尼亞志》中除記錄國王的選舉、血統(tǒng)以及家族外,曾言道:“國王的權力并不是無限的,他們不能一意孤行?!雹摺补帕_馬〕塔西佗:《阿古利可拉傳·日耳曼尼亞志》,馬雍、傅正元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第50頁。中世紀早期教會法學家塞維利亞的伊西多爾(Isidore of Seville)對王權正當性的闡釋如次:

        王來自統(tǒng)治,正如祭司(sacerdos)以獻祭(sacrificare)命名。因此王(rex,屬格:regis)由統(tǒng)治而來(regere亦為“維護正直、正確領導”之意)。不正當(corrigere)行事者不能統(tǒng)治。故而,王的任命因其行為正當(recte)而保有,同時因其錯誤行事而失去。因此,古人云:行事正當(recte)則為王(rex),若反其道則不為王。⑧Isidore,The Etymologies of Isidore of Seville,trans.by Stephen A.Barney and W.J.Lewi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p.200.

        加洛林時期的君王因行事不當受到教會和世俗貴族制裁的,莫過于羅退爾二世離婚案。⑨參見:The Lives of the Ninth-Century Popes(Liber Pontificalis),trans.by Raymond Davis,London:Liverpool University Press, 1995,pp.190~193.故而,863年尼古拉一世(Nicholas I)在寫給梅斯主教信中言道:“諸王若想統(tǒng)御好,首先他們自己須行得正;如果他們不能根據(jù)法律統(tǒng)治,則必須被視為暴君,反抗他們是一種權利和義務?!雹賲⒁姡篔ean Brissaud,A History of French Public Law,trans.by JamesW.Garner,Boston,1915,p.73.〔英〕沃爾特·厄爾曼:《中世紀政治思想史》,夏洞奇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年,第73頁??梢姡惺兰o早期的王權須在教權以及世俗權利的監(jiān)督下正常運行,國王不能恣意妄為,須行其有道。

        922年羅伯特加冕后效仿加洛林先王向圣但尼修道院施以饋贈,隨即于翌年1月向圣但尼修道院發(fā)布其加冕以來的第一道王室文書(即捐贈文書)。其開篇部分以“上源權力”(宗教)和“下源權力”(世俗)層面論述羅伯特獲得王權的合法性來源,同時闡明查理被廢緣由。加洛林王朝屬于貴族政治社會,因此,王室文書的內(nèi)容一般以服務貴族的需求為導向撰寫。②Geoffrey Koziol,The Politics of Memory and Identity in Carolingian Royal Diplomas:The West Frankish Kingdom,840-987,p.52.參見:Geoffrey Koziol,“IsRobert I in hell?The diploma for Saint-Denisand the mind of a rebel king(Jan.25,923)”.虔誠者路易繼位以來,大多數(shù)文書的寫作程式均未發(fā)生改變,即文書由數(shù)段落組成,每段之間的語言表達及寫作目的極為精確。在文書種類中尤以國王向修道院捐贈的內(nèi)容最為重要,以此表達國王保護教會的職責以及對上帝的感恩之情。③參見:Geoffrey Koziol,“IsRobert I in hell?The diploma for Saint-Denisand the mind of a rebel king(Jan.25,923)”.Leslie Green,The Authority of the State,Oxford:Clarendon Press,1988,p.101.羅伯特在捐贈文書的起首處稱自己為“蒙神恩典的羅伯特”,④關于“Rotbertus gratia Dei rex”參見:Jean Dufour ed.,Recueil des actes de Robert I et de Raoul,rois de France(922-936),1978, no.1,pp.6~9.這一傳統(tǒng)寫作程式源自《哥林多前書》“然而我今日成了何等人,是蒙神的恩才成的”,⑤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中國基督教協(xié)會編:《〈圣經(jīng)〉新約》(中英對照圣經(jīng)),上海:中國基督教兩會出版部發(fā)行組,2014年,第302頁。表明羅伯特的王權來源以及作為上帝代理人的合法性(上源權力)。隨后,正文開篇處寫道:“要讓其他人得知所有我們信實的智慧,即法蘭克的所有諸侯。我們在無可爭議的緊急情況下,憑借神的仁慈以及所有諸侯的扶持,接受了皇家威嚴的權杖,以此治理王國。”⑥Jean Dufour ed.,Recueil des actes de Robert I er et de Raoul,pp.6~9:“Notum autem manet sagacitati omnium fidelium nostrorum, procerum scilicet Francorum,qualiter per divinam clementiam,causis necessariis existentibus,omnium favore principum ad regni gubernacula moderanda regie majestatissceptra suscepimus.”這句話體現(xiàn)兩層含義:首先,赫格納是一名來自洛林的小騎士,并不屬于西法蘭克王國的權貴階級,因此其個人政治地位和權力及其卑微不可能與羅伯特以及王國內(nèi)的其他權貴平起平坐,同時更無權參與軍國大事。因此,法蘭克權貴向查理發(fā)難,令其將赫格納革職,但查理依然將赫格納擢升至要人階層。⑦里歇爾在《歷史》(四卷本)中載道:“cum rex in palatio sedisset,eius iussu dux dexter,Hagano quoque ei levus pariter resedit”(國王在宮中入座時,要求公爵坐在他的右邊,同時赫格納坐在他的左邊),可見赫格納在宮中的地位。參見:Altera ed.,Richeri Historiarum Libri IIII,p.13.在政治層面實踐上嚴重違背中世紀要人輔政的權利,損害了法蘭克權貴階級的共同利益,使國家陷入“緊急狀況”(causis necessariis existentibus),⑧參見:J.H.Burnsed.,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Medieval Political Thought,c.350-c.1405,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p.488.即查理被廢的起因;其次,在“緊急”(necessitas)狀況下,法蘭克權貴階層有權反抗并廢黜查理選舉羅伯特為王,即在西法蘭克王國權貴的支持下,羅伯特的王權獲得了世俗層面的合法性(下源權力)。

        據(jù)9世紀中葉匯編的《偽伊西多爾教令集》中“教宗斐理斯四世教令”(Decreta Felicis IV.Papae)記載,“事出緊急,罪可赦免”(Quoniam Necessitas legemnon habet),⑨Paul Hinschius ed.,Decretales Pseudo-Isidorianae et Capitula Angilramni,Francisco Hinschio,1863,p.700;《偽伊斯多爾教令集》(Decretales Pseudo-Isidorianae)在中世紀教會法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其內(nèi)容龐雜,收錄了各種“抄錄”包括一些偽造的教宗和宗教會議文件等,它強化了教宗和主教的權利。參見:Detlev Jasper and Horst Fuhrmann,Papal Letters in the Early Middle Ages, Washington,DC:The Catholic University American Press,2001,pp.135~186.即在緊急狀況下可超越普通法律的規(guī)定。法蘭克社會的法律制度以其多重性著稱,包括地方伯爵法庭以及與宮廷法庭相并列的教會法庭所組成。⑩Rachel Stone,Morality and Masculinity in Carolingian Empir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2,p.159.厄爾曼(Walter Ullmann)認為:“如果國王不尊重教宗的法律和教令,就是國王一方背叛的明顯信號。”①參見:Jean Brissaud,A History of French Public Law,trans.by JamesW.Garner,Boston,1915,p.73.〔英〕沃爾特·厄爾曼:《中世紀政治思想史》,夏洞奇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年,第73頁。因此,必須有人為“公共善”(Common Good)采取行動,甚至廢黜受膏立禮的國王。②Geoffrey Koziol,The Politics of Memory and Identity in Carolingian Royal Diplomas:The West Frankish Kingdom,840-987,p.52.參見:Geoffrey Koziol,“IsRobert I in hell?The diploma for Saint-Denisand the mind of a rebel king(Jan.25,923)”.格林(Leslie Green)認為中世紀的“政治理論幾乎都具有某種公共善或公共利益的概念”;③參見:Geoffrey Koziol,“IsRobert I in hell?The diploma for Saint-Denisand the mind of a rebel king(Jan.25,923)”.Leslie Green,The Authority of the State,Oxford:Clarendon Press,1988,p.101.此外,希爾格林(Thomas Hill Green)認為:“公共善的利益屬政治社會范疇,在某種意義上若沒有公共善,人們則不會承認任何權力,因為它有權要求人們共同遵守?!雹賂.H.Green,Lectures on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Obligation,London:Longmans,Green,and Co.,1911,p.109.對于中世紀任何一位統(tǒng)治者而言,其基本要求和職責是為公共善服務。②Joseph Canning,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Baldus de Ubaldis,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p.90.公共善必須符合當時社會的整體利益,它與國王的個人權力既是相對的,同時也是王權價值的體現(xiàn),公共善為應對“緊急”情況采取的措施提供了超越法律的支撐。羅伯特及其黨羽吸收此論點作為廢黜查理合法性的主要來源,并通過選舉方式另立新君。隨后,此文書闡明羅伯特從降生之日起便得到了上帝的庇佑(包括他的財富及榮耀),③Jean Dufour ed.,Recueil des actes de Robert I er et de Raoul,pp.6~9:“Crepundiis infantie largius circa nos immerito adminstratas et per singula etatiscorporee incrementa honestosplurimi honorisfasces.”以此凸顯上帝對羅伯特的眷顧。該文書一方面為羅伯特“開罪”之用,為其造反篡逆行為抗辯;另一方面,此時查理正在洛林地區(qū)集結兵馬征討羅伯特,故兩軍之間必有一戰(zhàn),羅伯特欲通過文書向西法蘭克貴族及臣民傳達其王權合法性以及上帝的支持。

        在加洛林王朝中,不同時期的國王其權威也有所不同。751年,紐斯特里亞宮相矮子丕平(Pippin the Short)曾借助教皇對其施涂油禮,將僭取的王權向合法性轉(zhuǎn)變,同時將王權視為上帝之賦予,而基督教的介入加強了中世紀王權觀合法性來源。據(jù)《法蘭克王室年代記》801年詞條記載:“在神圣的基督誕辰之日,國王在圣徒彼得墓前完成禱告彌撒起身之時,教皇里奧將一頂王冠戴在他的頭上,同時全體羅馬人民向其歡呼?!雹蹸arolingian Chronicles:Royal Frankish Annals and Nithard’s Histories,trans.by Bernhard Walter Scholz and Barbara Rogers,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70,p.81.教皇利奧的舉動旨在說明他成為了上帝與王權中間的代理人,將教權再一次帶入王權觀的合法性中,而這一事件從側(cè)面體現(xiàn)了王權與教權間的微妙斗爭,為后來教權的伸張和發(fā)展奠定了基礎。查理曼辭世后,他的繼承者走上了查理曼所反對的道路,即將宗教因素主動貫徹到王權的合法性中。如,816年教皇斯德望四世(Stephen IV)為虔誠者路易加冕;823年教皇帕斯卡一世(Paschal I)為洛泰爾一世加冕;850年教皇利奧四世(Leo IV)為日耳曼路易加冕;日耳曼路易駕崩后,禿頭查理在教皇約翰八世(John VIII)的支持下承襲皇帝頭銜。此外,在加洛林帝國分裂的同時,地區(qū)主教和地方勢力也在為自己爭取利益。如,在848年之前,教皇幾乎壟斷了法蘭克國王和皇帝的膏立禮,而后西法蘭克主教將王室的加冕儀式收入囊中。尼爾森(Janet Laughland Nelson)認為此舉可能出自蘭斯大主教辛克馬爾(Hincmar)的主張,這位主教專注王室膏立禮,禮拜儀式的禱文則由他修撰而成;⑤Janet L.Nelson,“Kingship,Law and Liturgy in 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Hincmar of Rheims”,The English Historical Review,1977, Vol.92,No.363(April 1977),pp.241~279.860年辛克馬爾曾告誡洛泰爾二世:“我當上蘭斯大主教沒有靠你,但你在王國中的統(tǒng)治是靠我們主教選立的,條件是你得遵守法律?!雹蕖灿ⅰ澄譅柼亍ざ驙柭骸吨惺兰o政治思想史》,夏洞奇譯,第81頁。9世紀上半葉,加洛林王室通常會對教會的改革和機構提出意見,而9世紀下半葉,地區(qū)主教則對王國的統(tǒng)治施以警告和建議。因此,辛克馬爾在其著述中除教導國王如何行事、治理宮廷和國家外,還對基督教王權理論給予了充分的闡釋,即統(tǒng)治權力是上帝賜予的禮物和責任。⑦McKitterick R,The Frankish Kingdoms under the Carolingians,751-987,pp.189~190、170.

        愛因哈德(Einhard)在《查理大帝傳》中始終將查理曼稱之為“王”(rex),對教皇為查理曼行加冕禮一事則輕描淡寫??梢娂勇辶滞鯔嘣诙κr期,史料在編纂上弱化了教權對王權的約束。在虔誠者路易同其諸子間的戰(zhàn)爭中,三位王子的背后皆有貴族勢力支持,麥克特里克甚至將路易之諸子比作“權貴們的欲望工具”。⑧McKitterick R,The Frankish Kingdoms under the Carolingians,751-987,pp.189~190、170.因此,古德伯格(Eric J.Goldberg)認為:內(nèi)戰(zhàn)加強了這一概念,即王權因貴族的支持以及軍事實力所產(chǎn)生,而并非單純的來自于皇帝尊號;王室權威是加洛林王權的核心要素,它有助于統(tǒng)治者說服貴族聽從調(diào)遣,并在王室政府中進行合作。⑨Eric J.Goldberg,Struggle for Empire:Kingship and Conflict under Louis the German(817-876),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06, pp.187~189.可見王權的運行離不開世俗勢力的支持,同時王室若欲彰顯權威更需要教會的參與。因此,中世紀王權觀合法性不可能被任何一方所壟斷,各方勢力都會借助自身的權力對王權加以約束進而擴大其政治影響。

        三、王權式微與地方勢力的崛起

        從加洛林王朝發(fā)展脈絡分析,查理被廢與地方勢力崛起及王國內(nèi)部分裂阻礙王權正常運行存在密切關聯(lián)。在羅馬帝國、墨洛溫王朝以及加洛林王朝統(tǒng)轄期間,法蘭克地區(qū)分別朝著共和制、君主制以及貴族中央集權制的方向發(fā)展,同時法蘭克社會的階級、經(jīng)濟以及政治結構均發(fā)生了相應變化,為封建制發(fā)展以及公國崛起提供了必要因素。

        在地方勢力的形成發(fā)展中,伯爵制和分封采邑制發(fā)揮了重要影響。在墨洛溫王朝的發(fā)展歷史中,不論權臣分割王權或是瓜分領土,官吏制度并未遭到破壞(即伯爵制)。墨洛溫王朝沿襲羅馬帝國舊制,將全境劃分為以城市為中心的地區(qū),國王在各個地區(qū)中委派伯爵代為治理。一些地區(qū),如香巴尼以和阿爾薩斯等地,在伯爵之上設有公爵,通常一位公爵管轄數(shù)位伯爵。伯爵作為地方的常設官員將國王的意志下達到其管轄區(qū),伯爵除了負責當?shù)氐乃痉ㄖ伟惨约岸愂胀?,也是一位軍事首領,戰(zhàn)時協(xié)調(diào)人員進行作戰(zhàn)。伯爵之下設有伯爵代理以及治安官等作為其助手,而伯爵任期通常為一年。查理曼統(tǒng)治時期,這種制度進一步鞏固發(fā)展,在此基礎之上完善了分封采邑制。而這種制度起源于人身依附,即封君和封臣之間的依附關系。因此“國王有著自己的侍從或衛(wèi)兵;也就是,由于密切的個人聯(lián)系而附著于他的人們”。①〔美〕湯普遜:《中世紀經(jīng)濟社會史》(上冊),耿淡如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第299、353、320頁。早在墨洛溫時期,諸國王便將土地作為報酬贈予服務他們的官吏,出于軍事行動需要甚至將國庫領的土地贈與他們的支持者。因此,促進了地方封建的發(fā)展和相對于王權離心勢力的發(fā)展,這種不穩(wěn)定因素在墨洛溫時代已初具端倪。

        查理曼統(tǒng)轄時期,伯爵區(qū)既是地方政府,又是中央在地方的代表。“在加洛林時代的法蘭克王國,伯爵轄區(qū)約110~600個”,②McKitterick R,The Frankish Kingdoms under the Carolingians,751-987,pp.87、88.伯爵代替國王治理轄區(qū)內(nèi)的軍事、行政、司法、稅收等。同時伯爵也經(jīng)常代理被查理曼所征服的公爵治理其領地,如787年,巴伐利亞公爵塔西洛(Tassilo)在妻子慫恿下與匈奴人結盟,待其臣服查理曼后,“國王把塔西洛召到御前,不允許回去。他所管轄的那個省份后來沒有交給公爵,而是交給伯爵治理”。③〔法蘭克〕艾因哈德、圣高爾修道院僧侶:《查理大帝傳》,A.J.格蘭特英譯,戚國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16頁。麥克特里克認為,“在理論上,伯爵職位是暫時的,同時也可將其免職,但實際上伯爵擔任同一個轄區(qū)以及同一個官銜的時間長達30年,并且該官銜逐漸地在其家族中保存下來”。④McKitterick R,The Frankish Kingdoms under the Carolingians,751-987,pp.87、88.查理曼在王國內(nèi)施行采邑分封制其主旨是加強集權統(tǒng)治,但結果卻導致了封建割據(jù),并在9世紀下半葉徹底爆發(fā)。

        查理曼辭世后,虔誠者路易同其諸子間的內(nèi)訌迫使國家陷于內(nèi)戰(zhàn),加洛林王權呈衰落之勢,正如湯普遜所形容的那樣:“王座只保留了一個空洞的宗主地位(宗主權),只是一個名義上的權力,而國王被縮成為一個陰影而已?!雹荨裁馈硿者d:《中世紀經(jīng)濟社會史》(上冊),耿淡如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第299、353、320頁。此時,古羅馬時代商業(yè)和貿(mào)易的習慣已經(jīng)消逝,城市經(jīng)濟處于萎縮狀態(tài),取而代之的是農(nóng)業(yè)活動占據(jù)了上風。“古典拉丁字‘emere’(‘購買’)已不可復見,而代之以‘comparare’,意即‘物物交換’或‘討價還價’”,⑥〔美〕湯普遜:《中世紀經(jīng)濟社會史》(上冊),耿淡如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第299、353、320頁??梢娯泿乓巡痪邆湓械膬r值和功能。如,結舌者路易在爭奪王位的過程中通過授予伯爵、修道院主持等手段籠絡權貴,⑦關于國王路易是如何獲得貴族及各地區(qū)主教的支持;以及選舉為國王后主教們對他提出的要求,參見:The Annals of Fulda, trans.by Timothy Reuter,Manchester and New York: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1,pp.203~204.在此過程中王室權力與土地自上而下不斷地下放,極大削弱了王權對國家的統(tǒng)治。

        同時,分封采邑制也作為加洛林王室拉攏權臣的主要手段之一,采邑具備的依附關系越緊密,地方勢力參政議事的權力即越大,致使篡權成為可能。9世紀下半葉,加洛林諸國王逐漸將特權下放至政治要人手中??讫R奧爾認為,禿頭查理統(tǒng)治時期將出身貴胄之人士拔擢至高位,如普提曼尼亞的伯納德(Bernard of Septimania)與多達(Dhuoda)之子奧弗涅伯爵伯納德;韋爾夫(Welf)家族的修道院長于格(Hugh the Abbot)于866年后成為強人羅伯特(Robert the Strong)兒子(即奧多和羅伯特)的監(jiān)護人和攝政者;來自波斯尼德(Bosonid)家族的維埃納的伯叟(Boso of Vienne)于879~887年成為下勃艮第和普羅旺斯的國王。877年禿頭查理辭世后,這些權貴地位及其子嗣的權力在王國內(nèi)變得根深蒂固,其管轄之地區(qū)也逐漸脫離王權控制。科齊奧爾認為在某種程度上這些權貴的繼承人扮演“造王者”(king-makers)的角色。①Geoffrey Koziol,“Charlesthe Simple,Robert of Neustria,and the vexilla of Saint-Denis”,p.359.湯普遜則認為,“在887年之后,國王僅僅是一個領主,王位是選舉的,每個國王是依靠一小撮大貴族支持的”,②〔美〕湯普遜:《中世紀經(jīng)濟社會史》(下冊),耿淡如譯,第382頁。盡管此結論并不全面,但足以反映政治要人在王權世俗層面的地位及咨政議事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查理統(tǒng)治期間,王國治理和運行的世俗層面主要依靠要人咨政。③即紐斯特里亞的侯爵羅伯特、勃艮第公爵理查德、韋芒杜瓦的赫利伯特一世。

        加洛林諸王國在9世紀末期再次分裂,由843年的3個王國分裂為6個王國,即西法蘭克王國、普羅旺斯王國(內(nèi)汝拉勃艮第王國)、外汝拉勃艮第王國、日耳曼王國(東法蘭克王國)、意大利王國以及納瓦拉王國。同時,西法蘭克王國內(nèi)部又分裂為29個大大小小的公國,④關于29個封地的名稱及成為世襲領地的日期,參見〔法〕基佐:《法國文明史》(第二卷),沅芷、伊信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第211頁。查理控制的范圍主要集中在拉昂和蘭斯地區(qū),亦可將此稱為“王室領地”。故而,本文認為10世紀初期查理統(tǒng)轄的西法蘭克地區(qū)是以“地方公國”為單位所建構的王國:盧瓦爾河以北為“北部公國”(主要包括弗蘭德斯伯國、諾曼底公國、布列塔尼伯國、紐斯特里亞侯國,有時也包括洛林地區(qū));盧瓦爾河以南則為“南部公國”(主要包括勃艮第侯國、阿基坦公國、圖盧茲伯國、加斯科涅公國)。查理的統(tǒng)治則萎縮于北部公國和洛林地區(qū),對于南部公國的統(tǒng)御幾乎無法觸及。

        可見,加洛林王權由鼎盛走向衰敗的過程伴隨著地方勢力崛起以及王國內(nèi)部的分裂。查理被廢,除中世紀教會法、公共善以及要人咨政的約束外。王權與地方勢力的博弈乃觸發(fā)一系列制約因素之根源,而制約王權的因素則是王權在被地方勢力肢解的過程中逐漸發(fā)展而來。

        四、關于爭奪圣但尼修道院和謝勒修道的動因及意義

        10世紀初,西法蘭克中央政府瓦解的同時教會也逐漸地擺脫王權的控制,當時的教宗職位成為了羅馬和意大利貴族派系角逐的目標,如此推選的教宗既沒有權威也沒有手段統(tǒng)領整個西歐基督教世界。弗洛多爾達在929年詞條中記載道:“一位有權有勢名為馬洛吉亞的女人罷免了教皇約翰(十世)的圣職,⑤馬洛吉亞(Marozia/Marocia)即瑪麗(Mary)的愛稱,乃人稱“羅馬人元老院議員”的提奧非勒(Theophylact)之女。她嫁給了斯波萊托侯爵艾伯里克,育有五個子女,包括斯波萊托的艾伯里克二世以及未來的教皇約翰十一世。艾伯里克辭世后,她又嫁給了托斯卡納的蓋伊。馬洛吉亞于924年罷免了教皇約翰十世后,她又繼續(xù)控制羅馬教廷,任命她的兒子繼任教皇。她的第三任丈夫乃普羅旺斯的于格,因此,932年導致她的兒子艾伯里克二世推翻了她的政權。關于馬洛吉亞,參見:Eleanor Duckett,Death and Life in the Tenth Century,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88,pp.55~58.隨后當其被俘時即被謀殺?!雹轕.Lauer ed.,Les Annales de Flodoard,p.44.可見,在這樣一種政治亂象中,羅馬教皇的權威成為了南部權貴掌中的傀儡,同時教皇更無力插手西法蘭克王國政事。雖然10世紀初西法蘭克王權遭到了各方勢力的肢解,但封建主的勢力也并未由此變得異常強大,羅伯特并非憑借一己之力廢黜查理,而是由紐斯特里亞貴族以及以拉烏爾代表的勃艮第勢力所組成的反抗力量。在中世紀“正式以國王之身份來行事的時間不是從‘選舉之時開始’,而是從加冕的時候開始的……這種做法一直延續(xù)到13世紀”。⑦〔英〕沃爾特·厄爾曼:《中世紀政治思想史》,夏洞奇譯,第128、124頁。因此,統(tǒng)治者的王權合法性必須通過基督教所賦予,而“王權論的主要特征實際上是由教會人員建立起來的”,⑧〔英〕沃爾特·厄爾曼:《中世紀政治思想史》,夏洞奇譯,第128、124頁。這一觀念源于基督教本身,如《哥林多前書》所云:“然而我今日成了何等人,是蒙神的恩才成的。”⑨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中國基督教協(xié)會編:《〈圣經(jīng)〉新約》(中英對照圣經(jīng)),第13頁。

        10世紀西法蘭克的主教轄區(qū)以及主教任免成為了國王與各地區(qū)封建主爭奪的目標,同時修道院因其擁有大量的地產(chǎn)和財富成為各方勢力垂涎的對象。修道院長、主教以及大主教若想保護教會就必須尋找附庸并授予其封地以換取保護教會領地的義務。因此,封建化同樣在教會中蔓延。此時,權貴或伯爵本人及其子嗣或出任修道院長、主教,或在幕后操控教會。如925年,韋芒杜瓦伯爵赫利伯特將其幼子于格(Hugh)強行選舉為蘭斯大主教,實乃借其子之名行統(tǒng)轄之權。①參見:Richer,Histories:Richer of Saint-Rémi(Volume I Book 1-2),p.135;P.Lauer ed.,Les Annales de Flodoard,p.3.

        (一)王權的“精神符號”——圣但尼修道院

        在眾多修道院中圣但尼修道院地位非凡。據(jù)《圣伯丁年代記》記載,867年圣但尼修道院長路易辭世后,②圣但尼修道院院長路易(Louisabbot of St-Denis)乃查理曼大帝長女洛特魯?shù)拢≧otrude)的私生子,同時他也是虔誠者路易以及禿頭查理在位時期的兩朝元老,除了擔任修道院院長外,也擔任王國的中書令(arch-chancellor)一職?!皣醪槔恚ǘd頭查理)將該修道院長一職位據(jù)為己有,并安排了一位修士長、一位教長以及一位司庫代為管理修道院的行政事務及其土地的耕作,同時又安排了一位王室官員負責管理駐軍”。③Recensuit G.Waitz ed.,Annales Bertiniani,Hanover,1883,p.86.對于禿頭查理而言,圣但尼修道院的意義并非在于地上而是在于地下。這座修道院以殉教者圣但尼命名,圣但尼乃巴黎首位主教,④關于圣但尼的身份考證及其崇拜現(xiàn)象,參見陳文海:《試論中世紀法國王室的“圣德尼崇拜”》,《世界歷史》2008年第2期;關于圣但尼大教堂的歷史,參見王加豐:《圣丹尼大教堂——法國歷代國王的安葬之地》,《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636年,在墨洛溫國王達格博特一世(Dagobert I)的旨意下,人們將圣但尼的圣骨安葬于此。再者,墨洛溫國王克洛維二世(Clovis II)及其王室成員曾將此處作為皇家陵寢。加洛林時期,查理馬特(Charles Martel)和矮子丕平也曾安葬于此。⑤The Fourth Book of the Chronicle of Fredegar,trans.by J.M.Wallace-Hadrill,Connecticut:Greenwood Press,1981,pp.97~121、97.雖然,在禿頭查理統(tǒng)治時期圣但尼修道院并未成為王室陵寢,但他效仿先王給予圣但尼修道院大量饋贈和特權,⑥The Fourth Book of the Chronicle of Fredegar,trans.by J.M.Wallace-Hadrill,Connecticut:Greenwood Press,1981,pp.97~121、97.并在辭世后將自己的靈柩安放于此。

        自《凡爾登條約》締結后,禿頭查理成為了西法蘭克王國歷史上第一位君王。對于每一位西法蘭克人而言,他們會追溯先祖的豐功偉績。對于公爵、侯爵以及伯爵等貴族而言,他們也同樣會追尋其家族獲得的榮耀和政治地位,并盡量將其與王室的高貴血統(tǒng)相連接。10世紀初,西法蘭克人將政治合法性與禿頭查理雜糅于一體,而他的政治身份認同又與圣但尼結合在一起。⑦參見Geoffrey Koziol,The Politics of Memory and Identity in Carolingian Royal Diplomas:The West Frankish Kingdom,840-987, p.443.因此,鑒于這樣一種身份認同感,892年奧多趁修道院長空缺之際,效仿禿頭查理擔任圣但尼修道院俗人院長。同樣,他也將圣但尼視為自己的保護神,由此奧多成為了法蘭克先王和西法蘭克王國的保護者。查理行加冕禮的18個月后便前往位于巴黎的圣但尼修道院,在此他為這座修道院的僧侶發(fā)布了一道文書,文中他將圣但尼稱為“我們的保護神”,⑧F.Lot and P.Lauer ed.,Recueil des actes de Charles III le simple,roi de France,893-923,Paris,1949,No.10(8 Feb.898).而這份文書并未提及羅伯特家族??梢?,查理繼位后未曾履行承諾,即將修道院長一職歸還羅伯特,同時也沒有正式承認該修道院長為其侯爵領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顯然,查理此舉是為了將王室權力逐一收回。換言之,即在王權統(tǒng)治下由公爵、侯爵、伯爵、子爵以及地區(qū)長官所構成的西法蘭克王國。但這一愿望直至查理離世時也未能如愿,同時他的這一舉動很可能是羅伯特沒有立刻承認查理為西法蘭克國王的原因之一。

        對于查理而言,由于王權尚未穩(wěn)固,他欲將該修道院以及圣丹尼的圣骨置于其庇護之下,如此一來,這件“精神武器”會令查理在王權合法性上獲得最高“至尊權”,同時也將教會神職人員納入其勢力范圍內(nèi),從而操控教會。鑒于當時維京人和馬扎爾人的不斷侵襲,以及西法蘭克政治和王權式微的環(huán)境,同時基于“君權神授”的神學政治理論以及日耳曼王權觀的因素,對于繼位不久的查理而言,他急需一位象征著法蘭克人的保護神來鞏固王權。因此,查理欲將世俗王權與“保護神”交織在一起形成其統(tǒng)治下的西法蘭克王國。而查理前往圣但尼修道院在一定程度上觸怒了羅伯特,同時也暗示這座修道院長的任免權應由國王裁決。對于羅伯特而言,這座修道院同樣重要。首先其王兄葬于此處,這意味羅伯特家族及其繼承人具備了與國王一樣的地位和權力。其次,10世紀早期加洛林王室已成衰敗之勢,羅伯特擁有的財富和地位足以使其同國王抗衡,羽翼漸豐的羅伯特除了貴族的軍事支持外,仍需要精神層面的統(tǒng)治權以號令天下,而圣但尼修道院這一王權的“精神符號”顯然滿足了他的需求。一旦掌控這座修道院便成為了法蘭克人的守護者。因此,羅伯特家族特別重視握有這一修院的控制權。

        10世紀的西歐,由于外敵入侵,教會迫切需要尋求與世俗權的合作,“主教制極大地依賴于國王,其程度超出了他們自己的意愿。他們?nèi)狈κ侄?、配合和必要的權威支持……”,①〔英〕沃爾特·厄爾曼:《中世紀政治思想史》,夏洞奇譯,第83頁。而國王可對大主教、主教以及修道院長進行任免以維護其王權的合法性。因此,加洛林王室或羅伯特家族便可拋開來自羅馬教廷的干預和控制,建立符合本地利益的教會以完成加冕儀式,同時,羸弱的王權需要一件“精神武器”加以庇護,以便對國內(nèi)的其他領主和臣民施以號令。對于羅伯特而言,除了控制蘭斯教區(qū)外,圣但尼修道院也是推動其走向封建王權的主要力量之一。

        (二)謝勒修道院的戰(zhàn)略地位

        922年,查理將原本屬于洛蒂爾德的謝勒修道院(皇家女修道院)賜予赫格納,此前洛蒂爾德已將她的女兒許配給羅伯特的兒子于格,這一樁婚姻乃羅伯特與曼恩伯國建立的政治聯(lián)姻,在法律層面上,于格成為了曼恩伯爵領和這座修道院的合法繼承人之一(即假定繼承人)。因此,查理此舉旨在瓦解羅伯特為其之子建立的政治聯(lián)盟以及剝奪于格潛在的繼承權,而此事必將涉及羅伯特家族在西法蘭克的利益。由此便引起了羅伯特家族及其黨羽以及理查德兩位子嗣(拉烏爾和于格)的不滿。隨后,以羅伯特為首的貴族勢力同查理展開激戰(zhàn)。最終,查理帶著赫格納落荒而逃。羅伯特于922年在蘭斯修道院加冕為西法蘭克國王,并于年末得到了羅馬教廷和東法蘭克國王捕鳥者亨利一世的承認,而蘭斯大主教赫爾維烏斯在羅伯特加冕后的第三天與世長辭。

        自查理加冕以來,他一直嘗試恢復其祖父禿頭查理以及其兄路易三世(查理同父異母的哥哥)對洛林的統(tǒng)治。②參見《福爾達年代記》880年詞條之注釋1(The Annals of Fulda,trans.by Timothy Reuter,p.88)。對于查理而言,統(tǒng)轄洛林地區(qū)意味著擁有“法蘭克人國王”(rexFrancorum)的頭銜,同時這片土地會為他帶來巨大的財富和軍事支持。908年,查理迎娶弗里德烏娜(Frideruna),她是一位財富與權力兼?zhèn)涞穆辶秩耍瑬|法蘭克國王童子路易辭世后,洛林人在艾諾伯爵雷吉納(Reginar, count ofHainault)的率領下歸順查理。911年末,查理在梅茨加冕為洛林人國王,作為回報,他擢升雷吉納為洛林侯爵,同時承認他占有洛林地區(qū)一些重要的修道院,如埃希特納赫修道院(abbey of Echternach)、特里耶的圣馬克西曼(Saint Maximin of Trier)修道院以及位于馬斯特里赫特(Maastricht)的圣塞爾韋(Saint Servais)修道院。鑒于此,雷吉納則成為了查理在洛林的執(zhí)政官,其地位與權力可與侯爵羅伯特相匹敵。顯然,洛林的回歸除了為查理帶來榮譽、財力和軍事補給外,也彌補了他在紐斯特里亞的損失。因此,查理將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投入到對洛林的經(jīng)營中。

        謝勒修道院位于巴黎和韋芒杜瓦的中間地帶,③即羅伯特與赫利伯特的領地之間,其地理位置與羅伯特的領地相毗鄰。是通往洛林的必經(jīng)之路。本文認為,查理選派赫格納掌管該修道院可遏制羅伯特通往洛林和蘭斯地區(qū),④查理掌管洛林意味著擁有了“法蘭克人國王”(rex Francorum)的頭銜。此外,若羅伯特或赫利伯特有任何一方起兵造反,也可借此地進行軍事打擊;另一方面,雷吉納于915年辭世后,其子吉斯勒貝爾(Gislebert)要求繼承其父在洛林地區(qū)的政權,同時希望查理授予他公爵官銜,如此他便可在這座王國內(nèi)代替查理行使王權。⑤參見Geoffrey Koziol,The Politics of Memory and Identity in Carolingian Royal Diplomas:The West Frankish Kingdom(840-987), p.426.顯然,查理并不希望洛林地區(qū)發(fā)展為第二個西法蘭克,即要人當政的地區(qū)。因此,查理斷然拒絕吉斯勒貝爾的請求,隨后吉斯勒貝爾與東法蘭克國王亨利以及羅伯特結為同盟對抗查理。由此可見,查理借赫格納之手接管這座修道院,一方面削弱羅伯特家族在西法蘭克王國所占據(jù)的財富和地位,另一方面瓦解羅伯特精心建立的政治聯(lián)盟防止其覬覦和插手洛林地區(qū)之政事。

        近年來,一些西方學者如沃納(Karl Ferdinand Werner)以及薩西耶(Yves Sassier)認為羅伯特謀叛作亂并非蓄謀已久,而是爭奪謝勒修道院致使二人關系急轉(zhuǎn)直下。本文認為此等結論過于草率:首先,羅伯特家族在軍事實力和政治影響力上都優(yōu)勝查理,其先祖強人羅伯特因在盧瓦爾河抗擊諾曼人而戰(zhàn)功赫赫。因此,福爾達修道院的修士魯?shù)婪驅(qū)⑵浞Q為“吾輩時代的第二個馬加比(Mach-abeus)”。①“Alter quodammodo nostristemporibusMachabeus”參見F.Kurze ed.,Annales Fuldenses,Hanover,1891,p.66;猶大·馬加比(JudasMaccabeus)是猶太祭司瑪他提亞(Mattathias)的第三個兒子,他率領馬加比家族對抗塞琉古帝國,并于公元前165年收復耶路撒冷圣殿后驅(qū)趕殿內(nèi)的非猶太教信徒。猶大在反抗初期得到了“馬加比”的稱號。關于“馬加比”一詞存有多種解釋:“Maccabeus”來自阿拉姆語“maqqaba”即“鐵錘”或“大錘”表作戰(zhàn)勇猛之意;“Maccabeus”由《出埃及記》(15:11)中一段詩的首字母拼寫而成“Mi kamokha ba'elim Adonai”(耶和華啊,眾神之中誰能像你?),猶大在作戰(zhàn)中用這段詩作為口號激勵士氣;“Maccabeus”來自希伯來語“maqqab-ya-hǔ”,即“由耶和華任命的人”。關于馬加比參見Geza G.Xeravits and Jozsef Zsengeller,The Books of the Maccabees:History,Theology,Ideology,Boston:Brill,2007.其次,羅伯特繼承奧多在紐斯特里亞的財富、權力以及榮譽,具備與查理對抗的軍事實力;再次,查理在位期間重用出身低微的赫格納,令羅伯特在宮廷中的地位受挫顏面盡失,進而引發(fā)法蘭克貴族以及政治要人的強烈不滿。里歇爾認為,羅伯特返回紐斯特里亞后說服弗蘭德的鮑爾溫向其投誠并將蘭斯大主教福爾考殺害,②Richer,Histories:Richer of Saint-Rém(iVolume I Book 1-2),p.51;Altera ed.,Richeri Historiarum Libri IIII,p.13.故而羅伯特早已醞釀廢黜查理將其取而代之。最后,爭奪圣但尼修道院、重用赫格納引發(fā)的“外戚干政”以及后來的“謝勒修道院事件”,其背后牽涉了查理與羅伯特家族的多重利益糾葛。這些沖突并非一觸即發(fā),其歷史原因由來已久。

        結論

        早期日耳曼社會的政治核心是圍繞王族與貴族間的關系展開,國王在眾多貴族中選舉產(chǎn)生。日耳曼勢力入主西方后將其王權主動融入基督教文明,在精神和思想上為日耳曼王權統(tǒng)治西歐的合法性提供了綱領性保障。中世紀王權在統(tǒng)治時除貴族階層的參與外,高級教士和地區(qū)主教也參與政事,甚至擔任國王的謀士以及中書令(Arch-chancellor)等職,故而國家的政治以及王權便由世俗及宗教勢力所約束。查理曼統(tǒng)治時期,其文治武功無人能及,因此王權相對穩(wěn)固,面對外敵入侵教宗領土,羅馬教廷只能委身于王權的庇護之下。9世紀下半葉以降,加洛林王權逐漸被地方勢力肢解,而教權欲借此契機凌駕于王權之上。此時,教權在思想上的發(fā)展促成了一大批偽造作品的問世,其中《偽伊西多爾教令集》最具代表性,這部教令集強化了教宗和主教的權利,同時也為羅伯特提供了廢黜查理的合法依據(jù)。

        10世紀初,西法蘭克貴族壟斷了宮廷內(nèi)重要的官職且占有大片土地(即貴族聯(lián)邦式王國),每個貴族都在其領地上建立屬于自己的王國與國王分享政權,故而增強了貴族的參政意識。此外,在諾曼人以及薩拉森人的侵襲下,修道院和教區(qū)因缺少軍事資源不得不委身于地方勢力的庇護下,為地方勢力增添了財力和精神權力的支撐。綜上所述,查理被廢的根源在于政治要人及其黨羽的權力發(fā)展空間已趨于飽和,需進一步拓寬發(fā)展空間以滿足地方勢力對于政治和權力的需求。

        A Historical Motivation for the Deposition of West Frankish King Charles III

        The cause of deposition of Charles III is not as recorded by Flodoard of Rheims,namely troubled by Hagano’s promotion that triggered political disturbances.Actually,the deposition of Charles III derives from decline of Carolingian kingship and the weakness of Charles’s power.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courses ofCharles’s deposition toreveal the rise ofwest Frankish local authority and its effect to late Carolingian kingship,and deconstruct the Legitimacy of early medieval kingship and its bindingfor the king.

        West Frankish,Kingship,Deposition,Charles III,Historical Motivation

        K5

        A

        0457-6241(2017)14-0058-10

        王晨旭,東北師范大學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歐洲中世紀史。

        王晉新,東北師范大學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歐洲中世紀史。

        【責任編輯:杜敬紅】

        2017-05-27

        *本文為2013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攻關項目“法蘭克時代核心歷史文獻的漢譯與研究”(項目編號:13&ZD103)階段性成果之一。

        猜你喜歡
        法蘭克王權修道院
        Dynamic development model for long gap discharge streamer-leader system based on fractal theory
        吐蕃王權研究海外學術史鉤沉①
        中國藏學(2022年1期)2022-06-10 05:55:08
        《天才少女》:長大的方式
        維多利亞圣母修道院
        淺析赫梯國王維護王權統(tǒng)治的監(jiān)管措施
        挖井的少年
        Fantasy and reality
        如果歷史是一群喵
        德國修道院后繼無人
        張自啟中國畫——英倫紀行
        就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天堂| 97在线观看播放| 丰满老熟妇好大bbbbb| 国内精品人妻无码久久久影院94| 日本午夜一区二区视频| 天堂蜜桃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xxx69麻豆国语对白| 日韩一线无码av毛片免费| 国语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不卡| 日本午夜艺术一区二区| 一女被多男玩喷潮视频| 丰满人妻熟妇乱又伦精品视| www.av在线.com| 亚洲国产精品av麻豆网站| 男女性杂交内射妇女bbwxz| 国产成人www免费人成看片| 毛片一级精油按摩无码| 亚洲成人精品在线一区二区| 真实国产精品vr专区| 东北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 黄色av三级在线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有码人妻在线|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成人影院| 91免费播放日韩一区二天天综合福利电影 | 成人影院免费观看在线播放视频 | 免费在线视频亚洲色图| 麻豆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无码| 国产精品丝袜黑色高跟鞋| 亚洲一区二区三在线播放| 精品粉嫩av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激情另类乱人伦人妻| 欧美成人精品三级在线观看| 91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激情艳情在线看视频| 韩国三级中文字幕hd久久精品| 日韩午夜在线视频观看| 亚洲视频免费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人妻少妇偷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一卡二卡三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