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喜苗
(安徽師范大學政治學院 蕪湖 241002)
國內(nèi)學術界關于《中國青年》的研究綜述
朱喜苗
(安徽師范大學政治學院 蕪湖 241002)
本研究綜述涵蓋國內(nèi)學術界對《中國青年》的研究概況與研究內(nèi)容。主要涉及刊物整體辦刊情況、不同時期刊物研究的重點、歷史人物與刊物關系、青年運動、青年政治動員等研究熱點。學術界對《中國青年》的研究碩果累累,同時還具有深入挖掘的必要性。
中國青年 研究綜述 必要性
G239.2
A
2017-08-29
1923年10月20日,《中國青年》在上海創(chuàng)刊,團中央機關刊,周刊,惲代英任主編,1927年因大革命失敗被迫???。1939年4月在延安首次復刊,胡喬木任主編,該刊組織廣大青年參加抗日戰(zhàn)爭,1941年3月因皖南事變發(fā)生再次???948年8月,《中國青年》在西柏坡第二次復刊,韋君宜任主編。同年2月遷往北平,發(fā)行至1966年,由于“文革”的爆發(fā),再次陷入停刊期。1978年8月,為迎接改革開放,《中國青年》第三次復刊。直到現(xiàn)在《中國青年》都在續(xù)寫著它的傳奇。近年來學術界在《中國青年》的研究上大有成果。
根據(jù)讀秀圖書網(wǎng)、超星圖書網(wǎng)、中國知網(wǎng)資料顯示,提及《中國青年》雜志的文獻資料有6部;以《中國青年》為篇名,檢測到學位論文共9篇,期刊論文40多篇。這些研究成果大致情況如下。
1.相關文獻資料。研究《中國青年》的基本資料,是1954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青年》影印版。20世紀80年代出版的文獻資料也提到了《中國青年》,例如:中央青運史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的《中國青年運動歷史資料》(第 13—16冊)、《中共中央青年運動文件選編(1921.7—1949.9)》,中央團校青年團工作教研室的《中國青年運動歷史文件選編》,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青年共產(chǎn)國際與中國青年運動》,共青團中央青運史研究室的《中國青年運動史》等。這些關于中國青年運動的文獻資料收集了大量的黨對青年的政策文件、青年運動的文件、領導講話,同時詳細描述了《中國青年》雜志辦刊歷程等,為該刊的研究奠定了基礎,提供了便利。
2.相關學術論著。在相關學術論著方面,收錄《中國青年》的圖書很多,主要集中在紅色報刊專著、青年運動史專著、新聞史專著中。紅色報刊專著,例如,彭明榜、李海波的《紅色時尚——一本雜志的傳奇》,彭波的《傳奇如歌:〈中國青年〉的故事》,王大龍的《紅色報刊集萃》,張挺、王海勇的《中國紅色報刊圖史》(1921—1949),簡單梳理了《中國青年》“三復三始”的傳奇故事。青年運動史專著,包導彭的《中國青年運動史》,鄭洸的《中國青年運動六十年(1919—1979)》,強衛(wèi)的《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工作大辭典》,劉云久的《中國近現(xiàn)代青年運動史》,記錄了《中國青年》雜志的成長歷程。新聞史專著,例如宋應離的《中國期刊發(fā)展史》,方漢奇的《中國新聞事業(yè)通史(第二卷)》,這些新聞著作收錄了中國青年運動的重要文獻資料。在學術論文方面,研究內(nèi)容主要是以《中國青年》為素材來研究報刊的辦刊情況、人物關系、青年運動、青年政治動員等等。
1.《中國青年》整體辦刊情況。學術界主要是從刊物的創(chuàng)刊及復刊背景、刊物宗旨、編輯群體、刊物改版、讀者互動等多方面展開對《中國青年》辦刊情況的研究?!吨袊嗄辍窂?923年創(chuàng)刊,經(jīng)歷了三次復刊,學術界對于其復刊風波觀點基本一致。其中孫興盛、雎城、康彥新以《中國青年》“三復三始”的坎坷命運為切入點,梳理和闡述了該刊在大革命時期、延安時期、建國初和改革開放各個時期所處的時代背景、??皬涂颉⒅饕獌?nèi)容、復刊后社會反應狀況等。史進平對該刊的辦刊宗旨進行了研究,《中國青年》是為“中國一般青年服務的,是青年‘忠實的友誼的刊物’,引導廣大青年到活動的、強健的、切實的路上”[1]。周樹立則從該雜志編輯群體入手,認為在大革命時期《中國青年》編輯群體的團結合作、交互溝通、擁有惲代英這樣的核心人物、編輯們充滿激情四個原因,形成一個卓有成效的編輯團隊[2]。
另外,彭波、田杰、宋應離以紀念文的方式評述了《中國青年》創(chuàng)刊二十七周年、五十周年、八十五周年、九十周年的辦刊經(jīng)驗、主要作用、主要領導及撰稿人對該刊的貢獻。王躍春對該刊改版展開研究,《中國青年》堅持“刊物的性質(zhì)、地位、宗旨不能變”,適時調(diào)整刊物的“讀者定位、辦刊內(nèi)容、刊物形象”,迎合青年的需求[3]。呂海燕報告了《中國青年》“讀者來信”現(xiàn)狀,通過圖標分析了1950—2003年50多年間的讀者來信,客觀評價了青年對政治觀、發(fā)展觀、婚姻觀、健康觀、人際觀這五個方面的認識[4]。學術界以不同視角論述了《中國青年》雜志的整體辦刊情況,讓筆者理清了該雜志的發(fā)展歷程。
2.不同時期《中國青年》的專題研究。
(1)大革命時期的《中國青年》。關于大革命時期《中國青年》雜志,近年來學術界從不同視角多有涉及。王鵬程以中國近代化進程為主線,對大革命時期《中國青年》進行了研究。他從宏觀上闡述了該雜志在中國近代史上的地位、作用與影響,微觀上剖析作者、稿件來源、讀者、辦刊特色等[5]。莊鵬從傳播學的角度,梳理了創(chuàng)辦初期的歷史背景、辦刊歷程、編輯素養(yǎng)和傳播內(nèi)容,提煉出該雜志“提倡真知、心系社會、幫助青年”的價值取向[6]。徐改平從文學的角度,闡述了《中國青年》開始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去要求文學的發(fā)展,該刊編輯群體注重把當時的文學作品與革命實際相結合,推動了革命文學的發(fā)展[7]。周樹立從政治宣傳、青年教育和理論引導三方面分析了《中國青年》宣傳工作,以及其在國民革命運動中體現(xiàn)出來的宣傳價值,推動了革命事業(yè)的發(fā)展[8]。
(2)延安時期的《中國青年》研究。延安時期,是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上最輝煌的一段時期,延安亦是《中國青年》雜志沉寂了22年后首次復刊的地方。學術界對這一時期《中國青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該刊內(nèi)容的整體介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刊詞比較和辦刊特色四個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王穎主要探討了延安時期《中國青年》的報道內(nèi)容以及該刊的版面排版情況,該刊的封面“大都采用一樣的版式布局,左邊寫著由毛澤東題寫的‘中國青年’四個大字,右邊從上到下依次是出版期號、出版日期、目錄以及發(fā)行方,其中有幾期封面配有插圖”[9]。記者趙濤為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在《烽火青春歌慷慨——〈中國青年〉的抗戰(zhàn)記憶》一文中報道了《中國青年》抗戰(zhàn)記憶,該報道從抗戰(zhàn)時期《中國青年》出版情況、慷慨激昂的講演與上書、抗戰(zhàn)青年的群像刻繪、沉痛悼文激勵后人、黨的主要領導對《中國青年》題詞背后的故事這五個主題描繪了該雜志的抗戰(zhàn)烽火青春[10]。此外,趙新杰認為延安時期《中國青年》是中國共產(chǎn)黨對廣大青年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廣大青年在該陣地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了解戰(zhàn)爭形勢的發(fā)展、人生觀的教育[11]。施欣在《發(fā)刊詞視域下的〈中國青年〉(1923—1927)與〈中國青年〉(1939—1941)比較研究》之中,通過對各個時期的《中國青年》目的與宗旨、任務與要求、辦刊風格與文采進行了分析梳理,以期對當下中國期刊的改革與轉(zhuǎn)型有所借鑒[12]。陳鑫、賈鋼濤以抗戰(zhàn)進入相持階段和中國共產(chǎn)黨重視青年工作為背景,論述了該時期的《中國青年》具有緊扣黨的中心任務和關注青年現(xiàn)實需求兩方面的辦刊特色,旨在呼吁當下社會準確把握青年需求[13]。
(3)建國后的《中國青年》。高慧系統(tǒng)分析了建國初期《中國青年》的歷史作用,全文以宣傳教育與政治動員相結合的方式,引導青年自我成長[14]。王舒馳通過對其他相關文獻資料的解讀,將《中國青年》對蘇聯(lián)的宣傳、蘇聯(lián)形象解讀、情深義重的偉大盟友這一定位進行歸納整理,論述了中蘇友好話語體系下蘇聯(lián)形象建構[15]。蘇寶俊以《中國青年》為文本,報告了建國初期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現(xiàn)狀,全文以“問題討論”的形式,引導建國之初的青年從個人理想轉(zhuǎn)變到為社會服務的社會理想[16]。李巧寧指出20世紀50年代《中國青年》以革命青年的價值觀對青年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旨在提高中國共產(chǎn)黨的凝聚力[17]。趙楠把《中國青年》比喻成“時代的先鋒,精神的家園”,全面解讀了新時期《中國青年》的發(fā)展歷程、辦刊風格,系統(tǒng)論述了該刊走向社會主義市場后的經(jīng)營理念及運營手段,旨在讓讀者了解新時期以來青年期刊的發(fā)展趨勢[18]。
3.歷史人物與《中國青年》的關系。在《中國青年》雜志創(chuàng)刊及三度復刊的進程中,學術界以某個人物為切入點進行考察,發(fā)表了不少論文。
(1)惲代英與《中國青年》。惲代英是大革命時期《中國青年》的主筆人,他先后在大革命時期的《中國青年》上發(fā)表了100多篇文章和40多篇通訊,他對《中國青年》作出的貢獻不言而喻,對于惲代英與《中國青年》的關系自然成為了學術界研究的熱點。楊智勇闡述了惲代英在《中國青年》中呈現(xiàn)的國民革命思想、經(jīng)濟思想、中西文化思想、青年教育思想,以及這些思想對黨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理論、新民主主義經(jīng)濟理論、文化綱領的形成產(chǎn)生的重要影響[19]。劉滿成和王鵬程認為惲代英與《中國青年》具有緊密關系,雖然他不是該刊專職的編輯和宣傳者,但他是該刊最優(yōu)秀的作者和傳播者之一[20]。彭南探討了惲代英關注受眾地位,注重受眾心理,注重內(nèi)容的趣味性與可讀性等獨特的受眾觀為該刊的發(fā)展發(fā)揮了重要作用[21]。李天華指出惲代英主編的《中國青年》這一革命刊物,時刻關注青年運動的發(fā)展,及時向廣大青年群眾傳達黨的方針政策,為追求進步的中國青年指明了革命的方向[22]36。
(2)毛澤東與《中國青年》。毛澤東親自為《中國青年》題寫刊名,并且三次為該刊題詞,發(fā)表了不少戰(zhàn)斗檄文,他與《中國青年》有著頗深的淵源,這也成為了學術界研究毛澤東的一個關鍵原因。吳志菲分析了毛澤東三次為《中國青年》題詞賦詩的故事,重點解讀了毛澤東題寫“向雷鋒同志學習”七個大字的淵源,旨在為當下報刊要注重反映社會現(xiàn)實提供借鑒和參考。此外,作者還談到由于毛澤東對雷鋒精神的贊揚,《中國青年》編委會當時就決定:出版一本“學習雷鋒”專輯,這在當時也引起一番轟動[23]。石矢探討毛澤東對《中國青年》的深厚感情,毛澤東逝世后,中國青年雜志社的一位總編在參觀中南海豐澤園毛主席的故居時,看到毛主席床前的書桌上,放著一本《中國青年》雜志??梢娒珴蓶|同志對《中國青年》寄予厚望[24]。
(3)其他歷史人物與《中國青年》。胡喬木、韋君宜、胡耀邦以及任弼時與《中國青年》的關系,學術界也有涉及。杜玉芳論述了胡喬木在《中國青年》的影響下,逐漸走上革命道路并且成為該刊主編的不解之緣[25]。譚銳指出韋君宜是《中國青年》二次復刊后的重要開拓者,她從《中國青年》到《文藝學習》編輯思想展開探索,加強了刊物注重青年思想工作的編輯傳統(tǒng)[26]。謝悅整理了任弼時對《中國青年》的辦刊方針、辦刊目的、編輯計劃和稿件來源,旨在宣傳建國初期該刊為辦好人們忠實的刊物而做的辛勤付出[27]。盛禹九、邢方群論述了胡耀邦同志為建國初的《中國青年》確定辦刊宗旨,刊物性質(zhì),編輯工作,刊物質(zhì)量,注意發(fā)表青年的稿件,刊物文風,旨在教導人們要重視報刊工作[28]。
4.《中國青年》與青年運動?!吨袊嗄辍纷鳛楣睬鄨F中央機關刊物,時刻關注青年的發(fā)展。學術界以《中國青年》為載體對青年運動的研究也有涉及。張豐清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展開研究。從宏觀上論述了黨領導的工人運動、農(nóng)民運動、婦女運動和學生運動的重要性;從微觀上宣傳了全國各地民眾運動的來稿,真實反映民眾運動實況,最終激發(fā)了廣大青年對投入大革命的洪流[29]。胡強從理論戰(zhàn)線上闡釋了《中國青年》對青年運動的貢獻?!吨袊嗄辍方沂玖酥袊鐣举|(zhì),揭露帝國主義的侵略本質(zhì),宣傳團組織的路線、政策,批判了影響青年的各種反動思想,引導青年運動的開展與發(fā)展[30]。王鵬程介紹了各地學生受壓迫的情況、引導學生開展收回教育權的斗爭、指導學生投入大革命洪流三個方面闡述大革命時期《中國青年》對學生運動的貢獻,旨在強調(diào)許多革命活動能夠長期堅持并取得勝利,大多是因為學生的積極參與[31]。葉學麗以任弼時這一歷史人物在《中國青年》發(fā)表的文章為切入點,探討了任弼時對中國青年運動的重要貢獻及其現(xiàn)實意義,他認為該刊探索團的組織建設,準確把握青年工作方法,積極推進共青團的工作青年化、群眾化[32]。
5.《中國青年》與青年政治動員?!吨袊嗄辍纷鳛橹袊伯a(chǎn)黨的輿論陣地,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對青年政治動員的研究也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學術界也關注了這一方面,筆者同樣作了梳理。
在這些成果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薛相峰的《青年群體的革命動員——1927年前后的〈中國青年〉周刊研究》,這篇碩士論文是截至目前唯一以《中國青年》雜志為載體,完整呈現(xiàn)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和共青團對廣大青年群體的動員過程。薛相峰結合1927年前后的社會背景,探究《中國青年》對當時進步青年群體實施革命動員,研究他們在動員青年參加革命時,通過報刊這一媒介所呈現(xiàn)的青年革命動員的表達方式、基本特點以及效果分析。同時,還把《中國青年》雜志報道的內(nèi)容與中國共產(chǎn)黨敵對勢力的政治言論做比較,力求真實地反映當時革命動員進程的原貌,并透視當時國內(nèi)各方政治勢力在政治動員這一政治活動中相互博弈的過程[33]。陳學濤主要探討了抗戰(zhàn)時期共產(chǎn)黨動員青年的歷史緣由、組織機構、動員方式和動員內(nèi)容以及主要成效,作者在行文中也借鑒了不少《中國青年》雜志里的文獻,從側面也可以說是對《中國青年》的關注[34]。以上學術界對《中國青年》的研究對本次綜述的撰寫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中國青年》是中央青委的機關報,在中國共產(chǎn)黨及中國青年運動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傮w看來,當前國內(nèi)學術界對該刊的研究具有以下特點:(1)研究成果豐富,拓展領域?qū)挿?。學術界在《中國青年》整體辦刊情況、青年運動、歷史人物關系等方面都取得可觀成果。除了少量文獻資料和相關專著外,大多數(shù)相關研究以期刊和學位論文的方式呈現(xiàn)。(2)《中國青年》反映了中共中央、共青團對廣大青年的宣傳引導。因此,以《中國青年》為文本,總結和梳理它向廣大青年所進行的政治動員、理論宣傳、思想文化教育等十分必要,是對該刊進行深入研究的一個重要視角。
同時也存在一些不足,有待提升:(1)學術界近年來對《中國青年》的研究多從其發(fā)展歷程、復刊情況、青年運動、編輯群體、宣傳藝術等角度出發(fā),而對該刊進行集中的專題式研究仍顯得不足,仍有較大研究空間。(2)通過對現(xiàn)有資料的整理發(fā)現(xiàn),盡管上述成果中或者從史料上提供了借鑒基礎,從視角上拓寬了思路,但學術界多數(shù)是在提到青年政治動員的過程中,加入了《中國青年》這一角色作用,未作深入研究,而直接涉及《中國青年》與青年政治動員這一視角的研究屈指可數(shù),學術界在這方面研究的不足。因此,《中國青年》與青年政治動員在中國共產(chǎn)黨政治動員的歷史上有待進一步挖掘。
[1]史進平.中國青年創(chuàng)刊始末[J].黨史博采(紀實版),2005(2):43.
[2]周樹立.淺析《中國青年》編輯團隊的整合(1923-1927)[J].編輯之友,2011(7):116.
[3]王躍春.《中國青年》改版中的“三變?nèi)蛔儭盵J].期刊透視,2012(5):56.
[4]呂海燕.對《中國青年》雜志五十年讀者來信內(nèi)容分析[J].中國青年研究,2004(7):45.
[5]王鵬程.《中國青年》周刊研究(1923-1927)[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1-09-01:1.
[6]莊鵬.創(chuàng)辦初期的《中國青年》研究(1923-1927)[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0-04-01:2.
[7]徐改平.早期共產(chǎn)黨人對革命文學的倡導與實踐——以《中國青年》為核心[J].文學評論,2008(1):16.
[8]周樹立.國民革命時期《中國青年》主編及相關發(fā)行的考證[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1(4):21.
[9]王穎.延安時期《中國青年》研究[J].三門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7(3):104.
[10]趙濤.烽火青春歌慷慨——《中國青年》的抗戰(zhàn)記憶[J].超星期刊,2015(8):6.
[11]趙杰.延安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對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中國青年》為中心的考察[D].聊城:魯東大學,2012-04-15:16.
[12]施欣.發(fā)刊詞視域下的《中國青年》(1923—1927)與《中國青年》(1939—1941)比較研究[J].新聞知識,2016(1):72.
[13]陳鑫、賈鋼濤.延安時期《中國青年》雜志的辦刊特色及啟示[J].蘭臺世界,2015(12):159.
[14]高慧.1948-1956年間《中國青年》的歷史作用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5-05-01:5.
[15]王舒馳.中蘇友好話語體系下蘇聯(lián)形象的建構—以《中國青年》為考察對象[D].南京:南京大學,2013-05-15:4.
[16]蘇寶俊.從《中國青年》看建國初的青年理想教育[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7(9):26.
[17]李巧寧.1950年代《中國青年》塑造的革命青年形象[J].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2014(11):122.
[18]趙楠.時代的先鋒,精神的家園——新時期《中國青年》解讀[D].鄭州:河南大學,2006-04-20:3.
[19]楊智勇.試析揮代英在中國青年中所闡述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基本思想[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3-03-15:4.
[20]劉滿成,王鵬程.惲代英與《中國青年》[J].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14(8):49.
[21]彭南.從早期《中國青年》看惲代英的受眾觀[J].青年記者,2017(5):56.
[22]李天華.惲代英青年思想與當代青年運動[J].中國青年研究,2007(10):36.
[23]吳志菲.毛澤東為《中國青年》題詞的故事[J].福建黨史月刊,2013(2):35.
[24]石矢.毛澤東與《中國青年》[J].新聞愛好者,1994(1):33.
[25]杜玉芳.胡喬木與《中國青年》的不解之緣[J].黨史博覽,2006(2):30.
[26]譚銳.韋君宜從《中國青年》到《文藝學習》編輯思想探索[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14(2):68.
[27]謝悅.革命先烈與《中國青年》[J].新聞研究資料,1983(12):53.
[28]邢方群.胡耀邦同志對《中國青年》的領導[J].新聞研究資料.1983(10):19.
[29]張豐清.1920年代《中國青年》對民眾運動的宣傳[J].史學月刊,2011(7):39.
[30]胡強.1923-1927年的《中國青年》與中國革命[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J].2010(3):36.
[31]王鵬程.論大革命時期的《中國青年》對早期工人運動的獨特貢獻[J].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12(1):38.
[32]葉學麗.任弼時對中國青年運動的重要貢獻及其現(xiàn)實意義[J].青少年學刊,2015(6):75.
[33]薛相峰.青年群體的革命動員——1927年前后的《中國青年》周刊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17-05-01:62.
[34]陳學濤.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青年動員研究[D].沈陽:東北石油大學,2017-05-30:5.
Research Review ofChinese Youthin Domestic Academic Circles
Zhu Ximiao
(School of Politics,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241002,China)
The review covers the research situation and research contents ofChinese Youthin domestic academic circles.The paper mainly involves the overall running issues of the publication,the focus of the study in different period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torical figures and publications,youth movement,youth political mobilization and other research hot spots.The research onChinese Youthhas been fruitful In academic circles,,but still has the necessity for in-depth excavation.
Chinese Youth;research review;necessity
10.16565/j.cnki.1006-7744.2017.24.30
朱喜苗,安徽師范大學政治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及基本經(jīng)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