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祖慶,韋海珊
(賀州學院 教育與音樂學院,廣西 賀州 542899)
農村中小學輟學原因的深層探究
韋祖慶,韋海珊
(賀州學院 教育與音樂學院,廣西 賀州 542899)
在義務教育前提下,農村中小學依然存在輟學現象,這顯然有著深層因素在起作用。農村學生最為現實的想法,就是通過讀書擺脫貧窮,過上富裕生活。當讀書不能致富的時候,學生會選擇輟學,當輟學能夠獲得與大學畢業(yè)等效財富的時候,學生也會選擇輟學。在這個核心因素作用下,再配之以其他因素,農村中學生輟學現象就難免完全避免了。
農村;輟學;知識觀;選拔機制;收益
不管政府與學校做出怎樣的努力,農村學生輟學在不同時期都有所存在,雖然在具體的數量和范圍等方面有所區(qū)別,但是始終不能完全根治或杜絕輟學現象。我們在關注輟學之所以存在的具體原因之時,似乎還應該從哲學層面加以思考,如此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輟學現象背后的深層次因素,讓我們明白極少數學生的輟學,并非只是個人問題,而是綜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美國一個研究成功的機構,曾經長期追蹤100個年輕人,直到他們年滿65歲。結果發(fā)現:只有一個人很富有,其中有5個人有經濟保障,剩下94人情況不太好,可算是失敗者。這94個人之所以晚年拮據,并非年輕時努力不夠,而主要是因為沒有選定清晰的目標?!保?]1無數的例子都在支撐這個結論,只有清晰的目標,才能更有效地引導成功。從哲學層面講,目標既是終點,它是現實與愿望的距離;也是方向,它是現實通向愿望的道路,因此目標不可或缺。目標既不可或缺,又要適當,既不能太高,高不可攀也會失去意義;也不能太低,唾手可得也沒有激勵作用,因此目標需要恰當。
“A.Hunter認為,知識與權力密切關聯(lián)。知識分布的差異就是一種權力之源,權力可以被用來生產或維持知識分布的差異,因此,知識本身就是一種稀缺的資源?!保?]248確實如此,知識長期以來是少數人的專利,知識本身就成為一種稀缺資源,普通民眾難以接觸而成為文盲。那些掌握知識的少數人,他們不僅成為高居普通民眾之上的精神貴族,而且還是占據絕大部分社會財富的世俗貴族,由此現實地告訴民眾,知識是他們擺脫貧窮的臺階。正因為如此,處于底層的民眾,特別是普通農民并不拒絕知識,也渴望獲得知識,并且希望通過知識改變命運。但是,久居底層的民眾也非常現實,由于長期處于社會底層,于是形成某種程度的自卑心理,以及基于現實滿足的安于現狀心理,甘于自身的生活處境,形成了常言的小農意識。在知識改變命運的邏輯中,鄉(xiāng)村農民并不設定超越自身能力的目標與期望,而是立足自身實際提出兩種具有代表性的愿望,一是能夠識字算術,可以應付現代社會的基本識字需要,這是無需什么努力即可達到的目標;二是跳出農門,能夠進入城市尋找更好的物質生活環(huán)境,這是部分人需要通過努力才能達到的目標。這兩個目標的設定,就引導農村家長在可能的條件必定送小孩讀書,不會讓小孩成為新的文盲。特別是在義務教育政策之下,沒有家長拒絕送孩子讀書,一是因為讀書免費,二是因為不識字則寸步難行,因此從理論上講,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不可能存在輟學現象。
但是,事實并非完全如此,現實并不如此完美。我們課題組面向廣西少數民族聚居縣(鄉(xiāng)),隨機抽取19個少數民族自治縣(鄉(xiāng))作為調查對象。19個少數民族自治縣(鄉(xiāng))主要是龍勝各族自治縣、金秀瑤族自治縣、恭城瑤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縣、融水苗族自治縣、羅城么佬族自治縣、巴馬瑤族自治縣、田東縣、田陽縣、環(huán)江毛南族自治縣、隆林各族自治縣、富川瑤族自治縣、凌云縣伶站瑤族鄉(xiāng)、東蘭壯族自治縣、賀州市八步區(qū)黃洞瑤族鄉(xiāng)、昭平縣仙廻瑤族鄉(xiāng)、鐘山縣兩安瑤族鄉(xiāng)、蒙山縣夏宜民族鄉(xiāng)、蒙山縣長坪民族鄉(xiāng)、河池市金城江區(qū)九圩鄉(xiāng)等,涉及瑤族、苗族、壯族、侗族、仫佬族、仡佬族、毛南族等少數民族。課題組于2014年7月至2015年4月深入這些縣(區(qū))教育局、學校、村落進行資料收集、訪談和了解,共發(fā)放調查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85份,有效率為93%。經過數據統(tǒng)計,初中輟學率為1.51%,小學輟學率為0.54%;小學近3年的輟學率呈下降趨勢,從2012—2014年間輟學率分別為0.6%、0.53%、0.48%;初中近3年的輟學率呈上升趨勢,從2012—2014年間輟學率分別為1.15%、1.6%、1.79%。顯然,國家免費教育政策確實有效地發(fā)揮了控輟作用,絕大部分農村學校輟學人數都在個位數,但是依然不能杜絕輟學現象,這與農村家長小農意識目標觀不無關系。
農村家長設定的保底目標是識字算術,這是非常低的目標,只要完成小學階段學習,甚至只讀到三四年級就可以達到要求。因為目標設置過低,也就失去目標應有的引導作用,不需要付出多大努力,就可以實現愿望,輟學行為自然容易出現。達到了目標,實現了愿望,理想轉化了現實,人就容易失去前進的動力,內心容易滋生空虛心理,形成無所事事的無聊,于是輟學就變成內隱的必然。
跳出農門是農村家長與孩子共有的理想,往往也是最高目標。在現實前往目標的旅途中,確實有相當部分的農村孩子,通過自身勤奮學習,經過層層選拔性考試,跳出農門,走進城市。但是,由于學校教育是競爭性教育,也就意味著不管怎樣努力,總有一部分學生不能跳出農門。這種挫敗感不只是在中考或高考的最后一刻才顯現出來,而是貫穿在校讀書的某個較長階段。既然早已知道自己不能通過考試選拔,已經意識到現實與愿望不可逾越的距離,許多學生就會“明智”地選擇退出,于是輟學也就變成某種必然。
雖然現在已經是普及性教育,但是依然不能排除知識考試的量化評價,分數依然還是教學質量的基本評價尺度。從制度上講,九年義務教育已經取消升學考試,采取就近入學辦法,學業(yè)分數不再成為學生升學的標準。其實,在隱性層面,按照考試分數評價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師教學水平的現象依然存在,以小考、中考、高考進行選拔性考試的現象并未完全消除,換言之,選拔機制在學校教育中依然占據重要位置。
于內心而言,每個農村家長與孩子都在為跳出農門的最高目標努力,考上大學是實現這個目標的基本標志。雖然我國已經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但是依然還是有30%左右的高中生不能就讀大學,2011年以來,全國高考錄取率均在70%以上。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高考報名人數達到942萬人,其中700萬人能夠最終進入大學,高校錄取率達74.3%,其中本科366萬人,高職(??疲?34萬人。這意味著還有四分之一的學生被高考淘汰,不能實現跳出農門的目標。這種淘汰法則必然伴隨著高中階段的競爭,再由高中傳導到初中,于是,從小學階段開始,淘汰法則就隱藏其中,隨著學段年級的提高而不斷強化?;谶x拔的心理壓力不斷增強,學習成績較差的學困生出路基本上已經注定,那就是退出學校教育。田陽縣2015年1月30日錄入系統(tǒng),上報中小學學生退學原因表格顯示,小學退學50人,失能2人,家庭4人,厭學43人,路途遙遠0人,出國0人,其他1人;初中退學200人,失能0人,家庭2人,厭學192人,路途遙遠0人,出國0人,其他6人。很明顯,由于成績差而生發(fā)厭學心理,由此導致退學(可以視為輟學)占據著絕對多數的原因。在這種教育選拔制度下,基于心理壓力,主動退出的輟學就是其中可能的選項,因此輟學現象不可避免。
基于考試的學校教育制度設計隱含輟學的可能,學習個性的差異則會加速由可能變成現實。教育理論告訴教師,課程考核的學生成績應該呈現正態(tài)分布,才能有效地證明考試應有的信度、效度、難度和區(qū)分度,也就意味著必須體現學生的差異性。只要不是經過特別遴選的班級學生,課程考核成績呈現差異性是正?,F象,而且應該呈現正態(tài)分布,這是隨處可見的事實,農村學校表現尤為明顯。在農村,如果這種差異性過大,處于成績低端的學生就有可能選擇輟學,通過輟學擺脫基于成績區(qū)分人之三六九等的差異,這是一種無奈的選擇。
實現小農目標的載體是知識,學習知識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自身修養(yǎng),而在于非常現實的功利指向,那就是通過知識改變生活命運。長期以來,我們宣傳一個理念,知識改變命運。在這個信念下,各個方面都取得了眾多的成功范例,因此廣為人們所熟知和認同。但是,這是一個選擇性的成功,人們習慣性只是列舉基于這個理念下的成功范例,而有意無意地回避基于這種理念下的非成功,因此給人造成一個錯覺,以為凡是掌握知識就必然改變命運。其實不然,從邏輯看,知識只是改變命運的必要條件,不是充分條件,因此不能使用充分條件的表達式。在知識經濟時代,改變命運確實需要知識,只有掌握充分的知識,才能改變命運。社會的生產與生活各個領域都需要知識,都充斥著知識,很顯然,沒有知識,想要改變命運已經幾乎不可能,因此,這是符合必要條件假言推理基本原則的。正因為無處不存在知識,無處不需要知識,這就給人造成一種假象,以為只要掌握知識,就必然能夠改變命運,認為這是一個充分條件命題。其實不然,雖然知識是影響命運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因此知識只能成為改變命運的必要條件,而不能成為充分條件。
從個人角度看,知識未必能夠改變命運,因為決定個人命運的因素并非只有知識,任何一個因素都有可能影響甚至決定個人命運,這樣的例子在歷史長河中數不勝數。在影響個人命運的眾多因素中,許多因素可能并非個人所能操控,諸如出身背景、社會環(huán)境,甚至于機會等,相對而言,知識可能更多地為個人所掌控,換句話說,個人可以通過知識獲得更多改變命運的可能性。在眾多影響個人命運的因素里面,知識是少數幾個能夠通過個人努力可以改變的因素,因此一些人確實通知掌握知識改變了命運,于是給人一個假象,或者說,授人以口實,知識能夠改變命運。其實不然,知識只是提高了改變命運的概率,并非必然改變命運,可能性就意味著可以成為現實,也可以化為泡影,因此還是不能說“知識改變命運”。即使考上大學,也未必能夠最終跳出農門,根據中國社科院發(fā)布的《社會藍皮書:2014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顯示:農村家庭背景的普通本科生就業(yè)最為困難,失業(yè)率高達30.5%[3]36。因為個人只是社會的一個渺小分子,社會作為一個龐大的復雜系統(tǒng),自有其運行規(guī)律,一個人在掌握豐富知識之后,是否能夠有效地改變命運,還受到系統(tǒng)的約束,這就不是個人所能夠左右的,因此知識只是提供改變命運的可能性,并非必然性?!爸R沒有改變命運”,農村家長和孩子看到身邊眾多非成功事例,與其學習不能改變命運的知識,不如選擇輟學提前工作,于是輟學現象在所難免。
學校教育隱含選拔機制,在班級授課下,在眾多的同學面前,考試成績排名居后畢竟不是光彩的事情,因此每個學生都會生成羞恥心,因為“羞恥心是人的第二內衣?!保?]615知恥而后勇,這是人的天性,每個人都希望擺脫羞恥,于是把這種心理化為行動,變成學習動力。正如蘇霍姆林斯基在《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個性問題》中所說,“羞恥心一一這是對于卑鄙可恥的事物的一種強有力的抗毒劑,是義務感和責任心的道德情緒支柱?!蓖ㄟ^個人努力,部分學生的學習成績得以提高,考試成績排名不斷靠前,可以有效擺脫后進的心理陰影,擺脫羞恥的心理體驗。但是,基于選拔的機制制度性地制造了上中下等級,必然有部分學生無論怎么努力始終居于排名的低端,久而久之,就會產生“久處蘭室不聞其香,久居鮑市不聞其臭”的感覺適應,對于自己的排名位置不再難為情,由此失去羞恥之心。
列夫·托爾斯泰說過:“一個人對什么感到難為情,對什么不感到難為情,最真實不過地表明了他的道德高度?!保?]104根據我們調查,義務教育階段輟學主要集中在鄉(xiāng)鎮(zhèn)和鄉(xiāng)村,生源地來自縣城的輟學率為2%,來自鄉(xiāng)鎮(zhèn)政府所在地和鄉(xiāng)村的比例分別為20%和78%。為何農村孩子輟學率遠高于縣城及城市?當然與其“識字算術”的小農意識目標觀定位有關,因為已經實現了最低目標,即使考試成績較差或輟學,也不會感到難為情,羞恥心被消解并生成感覺心理。這部分學生不是擇優(yōu)而比,通過向優(yōu)者看齊來鞭策自己,而是擇劣而比,篩選差者來安慰自己,旨在說明自身的合理性。農村是一個熟人社會,當輟學變成常態(tài)之時,就會呈現某種懼?;睦?,導致輟學行為不斷發(fā)生,這也是農村輟學率高于城市的重要原因。輟學已經不是一件羞恥的事情,事實上,在我們調查中,這種心理確實存在。
讀書免費依然輟學,小農意識的金錢觀在其中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國家實施九年義務教育,不僅免除學費,而且還提供午餐,相比以前讀書需要個人負擔學費,應該說讀書是一個賺錢的買賣。這樣一種賺錢的買賣,依然有人選擇放棄,輟學不讀,似乎與常態(tài)的金錢觀不符。其實,這正是小農意識的反映。國家的免費是暗補,并非直接變現發(fā)放給個人,因此農民沒有切膚的虧,也沒有欣喜的賺,于是可以放棄不心疼。金錢財富是推動農民采取行動最直接的動力,因為農民長期處于積弱積貧的位置,極度渴望擺脫現狀,因此在城市建設中最苦最累最臟的視線,都能看到農民工的身影。農民的金錢觀又最現實,看不見摸不著的遠期收益,很難進入他們的視線,因此也不會采取行動。相反,農民最喜歡現金收入,短平快才感覺真實,因此農民往往只顧眼前,缺乏長遠目光,選擇輟學就是一個或然的選項。
金錢不是人生價值的重要指標,卻是人生價值的量化指標,金錢不是成功的唯一標志,卻是成功的重要標志,金錢不等于幸福生活,卻是體面物質生活的必要條件,因此沒有人能夠完全拋棄金錢。一百多年的近代史以來,中國的積弱積貧形成了民眾對于金錢財富的渴求,處于社會底層的農村農民更是積弱積貧的代表,對于金錢財富的渴望更是迫切與現實,這就是民眾具有一定普遍性的金錢觀。滿腹經綸教書育人的教師收入不及父母兄弟姐妹中學畢業(yè)或文盲半文盲的農民工收入,現實對比告訴農村學生,讀書并不能成正比例賺錢,在家讀書不如外出打工,讀書與輟學的最終結果是收益等效或等值,由此導致輟學行為的發(fā)生。讀書為了什么?讀書就是為了賺錢,改變自己積弱積貧的物質生活,這就是農村農民最為現實的想法。農民看得見摸得著接觸最多的讀書成功者就是身邊的教師,他們的收入如何?西部省份一個20多年教齡獲得小學高級教師職稱的農村教師,一個月的工資收入大致為2500元,剛畢業(yè)的新手教師,工資收入大致為1500元。據調查,一些農村大學生初次就業(yè)時,58%的人與簽約單位約定起薪是1000-2000元,這種工資水平在就業(yè)地只能勉強滿足基本生活[6]19。2015年,深圳全日制就業(yè)勞動者最低工資標準每月2030元,前往珠三角打工非技術工種的農民工,一個月總體工資收入大致為3000-3500元。廣西十四個地級市中,賀州市GDP處于最后,但是農民打散工每天收入不低于100元,稍重的體力活每天工資在150-200元之間。雖然具體的數字各地有所不同,但是基于當地的農村教師收入與外出農民務工收入相比,農民工收入略高于農村教師收入則是基本事實。如此一來,只從數字上對比,選擇的天平不言而喻。
農村大學生就業(yè)無門就業(yè)不佳賺錢不多,同齡農村青年外出打工賺錢不少,現實對比告訴農村學生,與其持續(xù)投錢讀書不如現在輟學打工賺錢。是否所有農村大學生就業(yè)不佳賺錢不多,當然不是,事業(yè)有成者比比皆是。是否存在農村大學生就業(yè)無門賺錢不多的情況,確實不容否認,農村家長和學生大多會列舉一些他們身邊的例子。兩種情形都存在的情況下,內生輟學想法的農村家長和學生,總是以后面一種情況作為自己的理由,這也是比差心理的本能反映,總是感覺到輟學并無損害。其實,農民還有自己的就業(yè)看法,在城鄉(xiāng)二元體制下,讀書就是為了跳出農門離開農村,回鄉(xiāng)就業(yè)意味著失敗,城市就業(yè)才是成功,父母才有榮光,于是回鄉(xiāng)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者就成為反例。這種“反面教材”教育著農村學生,讀了大學轉了一個圈,還是從城市回到農村,不如現在輟學到城市打工享受城市生活。經調查測算,“農村大學生工作與發(fā)展維度均值為43.42分,城鎮(zhèn)大學生工作與發(fā)展維度均值為42.43分,平均數低于農村大學生0.996分,T值顯著性水平為2.11 P值為0.006,達到0.1的顯著性水平,表明大學畢業(yè)生生源的城鄉(xiāng)差異對工作與發(fā)展維度有顯著影響。絕大多數農村大學生背負著家人的巨大期望來到城市讀書,他們更加渴望能夠擁有一份好的工作,能夠在城市出人頭地,緩解家庭為他們接受教育所承擔的巨大經濟壓力。所以他們在工作與發(fā)展維度方面的意愿更為強烈”[7],回鄉(xiāng)就業(yè)不是個人意愿,也不是家庭意愿,回鄉(xiāng)就業(yè)不僅個人需要承受社會壓力,家庭也跟隨承擔社會壓力,因此在自我預測不能考上大學進一步深造之后,不如不讀大學,甚至不如及時輟學打工賺錢,這是收效等效帶來的自覺選擇。
拋開個體學生輟學原因的探討,深入社會文化深層,其實輟學現象之所以依然存在,還是有著不可忽視的哲學原因,只有充分把握這個原因,才能深刻地理解輟學現象的頑固性,也才能采取更加有效的辦法解決輟學問題。經過剖析,我們發(fā)現基于哲學觀念之下的目標觀、知識觀與金錢觀,才是引發(fā)農村學生學習的思想根源,因為他們有著最為現實且世俗的想法,就是希望通過讀書走出農村創(chuàng)造財富改變命運。這種觀念既是農村學生拼命讀書的學習動力,也是引發(fā)他們輟學的根本誘因,因此必須從根本上改變農村人的目標觀、知識觀與金錢觀,如此才有可能從根源上杜絕或減少輟學現象。
[1]趙丁編譯.目標·成功的動力——快速達成目標的12種方法[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3.
[2]袁同凱.教育人類學簡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3.
[3]李光考等.新時期農村大學生返鄉(xiāng)就業(yè)的困境與對策建議[J].農業(yè)教育研究,2014(2).
[4]郭東斌主編.格言大辭典[Z].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0.
[5]葉·伊·庫利奇茨卡婭.家庭怎樣培養(yǎng)孩子的感情[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5.
[6]盛子建.農村大學生就業(yè)困境與對策分析[D].長沙:湖南農業(yè)大學,2013.
[7]田逸嬌.農村與城鎮(zhèn)大學生的就業(yè)差異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4.
A Deep Study of the Reasons for Rural Students’Dropping out of School
WEI Zu-qing,WEI Hai-shan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Music,Hezhou university,Hezhou Guangxi 542899)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compulsory education,students still drop out of school in rural areas,which obviously has deep reasons.The most realistic idea for rural students is to get out of poverty and live a rich life through reading.When school is not rich,students choose to drop out of school.When dropping out of school can achieve as much wealth as college students,students will choose to drop out of school.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is core factor,with other factors,rural students cannot avoid dropping out of school.
rural area;view of knowledge;selection mechanism;income
G45
A
1673—8861(2017)03—0110—05
2017-05-19
韋祖慶(1964-),男,廣西賀州人,賀州學院教育與音樂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文藝美學、語文教育。
廣西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專項課題(2014ZMJ011)。
[責任編輯]張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