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近代英國“自由貿易帝國主義”的形成及影響

        2017-03-10 19:56:01
        外國問題研究 2017年2期
        關鍵詞:殖民地殖民帝國

        盧 玲 玲

        (西北大學 歷史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9)

        ?

        近代英國“自由貿易帝國主義”的形成及影響

        盧 玲 玲

        (西北大學 歷史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9)

        18世紀末,在工業(yè)革命的推動下,英國經濟和社會發(fā)生了巨大變化。英國需要擴大帝國版圖,以滿足工業(yè)發(fā)展對原料和市場的需求,輸出資本和轉移社會矛盾。經濟實力的增強和工商業(yè)資產階級的興起,使英國能以新的“自由貿易”的方式進行擴張?!白杂少Q易帝國主義”應運而生。當時英國很多經濟、社會學家大力推崇這種新的帝國觀念,主張拋棄重商主義、推廣自由貿易,但認為殖民地是緩和社會矛盾的必然選擇。18世紀后期,那些具有遠見的政治家率先接受了“自由貿易帝國主義”,并將之用于英帝國改革的實踐中。19世紀上半期,隨著自由貿易改革運動的勝利,“自由貿易帝國主義”理論被英國政治家進一步發(fā)展和推廣應用,自由貿易與殖民占領一起成為了英帝國擴張和管理的基本原則。

        英國;自由貿易帝國主義;帝國政策;英帝國

        19世紀是英國的世紀,龐大的帝國版圖是英國作為世界霸主的象征。然而傳統(tǒng)的研究只限于英帝國的正式版圖,認為軍事占領和政治控制是英國“帝國主義”的主要體現(xiàn)。但這無法解釋如下現(xiàn)象:在其他帝國主義國家大肆進行殖民擴張的19世紀,英國要求解放殖民地的呼聲為何不斷高漲?在自由貿易原則和自由主義推廣運用的同時,英帝國的版圖為何會迅速擴大?英國為何會加強對某些殖民地的控制,卻放松對另外一些殖民地的控制?1953年,英國學者加拉格爾和羅賓遜在《自由貿易帝國主義》一文中提出了“自由貿易帝國主義”的概念,對這些看似矛盾的現(xiàn)象進行解釋。他們指出,“自由貿易帝國主義”是19世紀英帝國擴張的重要手段,其實質是“如果可能就采用非正式的手段,如果必要就進行正式的兼并”。*John Gallagher and Ronald Robinson, “The Imperialism of Free Trade,” 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New Series, Vol.6, No.1,1953, pp.1, 3.因此,“自由貿易帝國主義”很快引起國外學界的關注,并成為重新審視19世紀英帝國的重要視角。*H.S.Ferns, “Britain’s Informal Empire in Argentina, 1806—1914,” Past & Present, No.4, 1953; H.S.Ferns, Britain and Argentina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60; D.C.M.Platt, Business Imperialism 1840—1930: An Inquiry Based on British Experience in Latin America, Oxford: The Clarendon Press, 1977.近年來,我國學者也對英國由舊帝國向新帝國的轉變歷程進行了研究,并取得了開創(chuàng)性的成就。*郭家宏:《從舊帝國到新帝國——1793—1815年英帝國史綱要》,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張本英:《自由帝國的建立——1815—1870年英帝國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9年。但國內外相關的研究成果對“自由貿易帝國主義”形成的深層次原因、其思想內涵,及其對于英國的殖民擴張政策與帝國管理模式的影響等問題論述較少。但這些問題對于正確認識和深入理解英帝國具有重要的意義。鑒于此,筆者擬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近代英國“自由貿易帝國主義”的形成原因及其影響進行考察。

        一、工業(yè)革命與“自由貿易帝國主義”的產生

        18世紀中葉,工業(yè)革命的發(fā)生對英國經濟與社會發(fā)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隨著新技術的涌現(xiàn)、蒸汽動力的廣泛應用以及現(xiàn)代工廠制的推廣,英國的工業(yè)生產效率大為提高,工業(yè)品的質量愈加精進,英國的階級結構和社會矛盾也發(fā)生了新的變化。這為英國帝國思想的轉變提供了前提條件。

        首先,工業(yè)革命極大地提高了英國的工業(yè)生產能力,使其對海外市場和原料的依賴增大。在棉紡織方面,機器的發(fā)明和使用直接促進了生產效率的提高。1812年,英國一個紡紗工的生產效率相當于珍妮紡紗機發(fā)明之前的200倍!*Phyllis Deane and W.A.Cole, British Economic Growth, 1688—1959,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9, p.183.1827年,750名工人使用機器生產的棉線相當于之前20萬名手工紡織工生產的總和。在18世紀的最后40年,英國棉紡織業(yè)的產量增加了25倍。*王覺非主編:《近代英國史》,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251頁;王章輝:《英國經濟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第168頁。在重工業(yè)方面,采煤與冶鐵技術也獲得了巨大的突破。1770年,英國煤炭產量僅為600萬噸, 1830年激增至3370萬噸, 1850年進一步增加到4940萬噸。*王覺非主編:《近代英國史》,第251頁;王章輝:《英國經濟史》,第170頁。Phyllis Deane and W.A.Cole, British Economic Growth, 1688—1959, p.216.從1788年到1840年,英國生鐵的產量由6.83萬噸增至139.64萬噸。*B.R.Mitchell, Abstract of British History Statis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9, p.131.工業(yè)的發(fā)展必然伴隨著工業(yè)原料消費量的增大,但英國對于農業(yè)生產的關注卻因工業(yè)革命而減少,農產品的產量因而下降,唯有通過海外進口才能滿足國內工業(yè)發(fā)展對于原料的需求。據統(tǒng)計,隨著棉紡織業(yè)的發(fā)展,英國年均進口的紡織原料從1784年的468萬英鎊增至1856年的4283.1萬英鎊;從1819年到1861年,英國年均原棉進口量增長了近8倍。*Eric J.Evans, The Forging of the Modern State, London: Pearson Education, 2001, p.499; Phyllis Deane and W.A.Cole, British Economic Growth, 1688—1959, p.187.這意味著英國需要擴大帝國版圖,以確保工業(yè)品的銷售市場和工業(yè)生產的原料供應。

        其次,工業(yè)革命增強了英國在世界經濟中的作用和地位,使英國可以在自由貿易的條件下獲得所需的經濟利益。隨著工業(yè)革命的深入發(fā)展,英國的經濟實力迅速提高。據統(tǒng)計,從1760年到1860年,英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由9000萬英鎊迅速增至46.4億英鎊。英國工業(yè)產量所占比重也迅速增加。1820年時,英國生產的煤炭、生鐵分別占當時世界煤炭和生鐵總產量的75%與40%,其工業(yè)產值也占到了當時世界工業(yè)總產值的一半。*王章輝:《英國經濟史》,第169頁;王覺非主編:《近代英國史》,第257頁。到19世紀中期,英國已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工廠”。據統(tǒng)計,到1856年,英國出口的紡織品和鋼鐵制品的價值總額分別達4762.8萬英鎊和586萬英鎊。*Eric J.Evans, The Forging of the Modern State, p.500.1850年時,英國貿易在世界貿易中所占份額達21%。*王章輝:《英國經濟史》,第274頁。超強的經濟實力一方面可以使英國以“自由貿易”為借口滲入他國的殖民地;另一方面也使它可以打著“自由貿易”的旗號強化對殖民地的控制,并進行新的擴張。

        再次,工業(yè)革命也改變了英國原有的階級結構,工業(yè)資本家成了資產階級的主體,為“自由貿易帝國主義”的實行提供了前提條件。工業(yè)革命之前,以農業(yè)為主的自然經濟在英國的社會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擁有大片土地的土地貴族控制了英國的政治和經濟生活。18世紀前期,隨著家庭手工業(yè)的發(fā)展,英國雖已出現(xiàn)了少數資本家,但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銀行家和商人。*王章輝:《英國經濟史》,第178頁。工業(yè)革命改變了英國原有的經濟結構,工業(yè)在經濟中的地位得以提升,并很快取代農業(yè)成為英國經濟的主導力量。英國工業(yè)資本家人數因此迅速增多,其經濟實力也大為增強。最終,英國的工業(yè)資本家不僅取代土地貴族成為了政治和經濟生活的主體,而且取代商業(yè)資本家成為了資產階級的主體。與土地貴族和商業(yè)資本家不同,英國工業(yè)資本家的經濟實力更強大,與海外市場的聯(lián)系也更緊密,因而積極主張以“自由貿易”的方式進行擴張。

        此外,工業(yè)革命后,英國工業(yè)社會基本矛盾的凸顯和經濟危機的頻發(fā),也使得海外擴張成為緩解矛盾的必然舉措。英國社會的基本矛盾主要體現(xiàn)在兩方面:生產和資本的大量過剩;工人階級卻越來越貧困。工業(yè)革命極大地提高了英國的工業(yè)生產力,降低了工業(yè)生產成本。例如,1786年時英國100支棉紗的售價可達到38先令,1800年時其價格下降到9先令5便士,1832年時其價格進一步跌至2先令11便士。*Edward Baines, History of the Cotton Manufacture in Great Britain, London: H.Fisher, R.Fisher, and P.Jackson, 1835, p.357.但英國的工人階級(除少數熟練工人外)并未從生產的發(fā)展中獲益。雖然從絕對數值來看,英國工人的工資在1760—1820年之間增長了100%;但從購買力來看,他們的工資所得實質上下降了33%。*Arnold Toynbee, Lectures on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 in England, London: Longmans, Green, and CO.LTD, 1928, p.106.因此,工業(yè)革命所創(chuàng)造的巨額財富大多聚集到了少數大工廠主手中,工人階級卻日益赤貧化。而與此同時,英國的人口從1751年的725萬驟增至1831年的1653.9萬,*克拉潘:《現(xiàn)代英國經濟史》(上卷),姚曾廙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第79頁。這意味著英國貧困民眾在日益增多。其結果是:英國的各大工廠主為了獲取更多的利潤拼命擴大生產規(guī)模,但貧富差距過大影響了英國民眾的購買力,導致生產和資本的大量過剩,經濟危機便不可避免地爆發(fā)了。根據法國學者保爾·芒圖的統(tǒng)計,從1780年到1800年,英國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xiàn)一次經濟危機,其中最嚴重的有兩次。1788—1789年的經濟危機使許多工廠裁員甚至關閉。這次危機對英國紡織業(yè)的打擊如此之大,以至于當時的一位工廠主這樣說道:“1788年,我認為棉紡織工業(yè)不會復興了”。*保爾·芒圖:《十八世紀產業(yè)革命》,陳希秦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第224頁。1793年,一場始于金融領域的經濟危機以更為猛烈之勢席卷了英國。這場危機導致約100家銀行在短短幾個星期內倒閉;大約12個紡紗廠在1793年宣告破產;英國的原料進口也由原來的3500萬英鎊驟降至1900萬英鎊。*保爾·芒圖:《十八世紀產業(yè)革命》,第224—226頁。向殖民地輸出資本、擴大海外市場因而成為了英國緩和社會矛盾的必然選擇。

        綜上所述,工業(yè)革命之后英國的經濟和社會發(fā)展表明,英國需要維持和擴大殖民版圖以滿足工業(yè)發(fā)展對于原料和市場的需求,并將之作為輸出資本和轉移社會矛盾的場所。工業(yè)革命后英國生產能力和經濟實力的提高則意味著,英國能夠以自由貿易為手段,通過更加高效與隱蔽的方式擴大殖民版圖。新興的工商業(yè)資產階級則成為“自由貿易帝國主義”的實踐者。因此,英國工業(yè)革命所導致的經濟社會的變化,是“自由貿易帝國主義”產生的根源。

        二、 英國思想界對“自由貿易帝國主義”的推崇

        與西班牙和葡萄牙不同,近代早期英國建立帝國的主要目的是從殖民地獲取壟斷性的貿易利益。其思想基礎是重商主義,即為了讓殖民地更好地服務于母國的利益,殖民母國應該對殖民地的工業(yè)和貿易進行管控,禁止其發(fā)展某些產業(yè),規(guī)定其某些產品只能銷往母國。*C.P.Hill, British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1700—1975, London: Edward Arnold, 1970, p.55由于當時英國正處于資本原始積累階段,經濟實力比較弱小,所以重商主義者非常重視貿易壟斷和貿易的出超地位。他們主張用暴力手段擴大和保護殖民地,認為經濟問題與政治問題一樣,是一場“零和博弈”,一方之所得將會導致另一方之所失。*Bernard Semmel, The Liberal Ideal and the Demons of Empire: Theories of Imperialism from Adam Smith to Lenin, Baltimore and London: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3,p.2.在這種帝國觀念的推動下,英國逐漸建立了以北美13州為中心的第一帝國。工業(yè)革命發(fā)生后,在新經濟形勢的推動下,英國的帝國觀念也出現(xiàn)了新的變化,“自由貿易帝國主義”成為了當時的經濟、社會學家大力推崇的觀點。

        1776年,亞當·斯密在其專著《國富論》中批駁了重商主義,主張放棄傳統(tǒng)的殖民統(tǒng)治方式,奉行自由貿易的經濟政策。他認為工業(yè)革命極大地增加了世界的資源與財富,重商主義的狹隘貿易觀點已過時。“壟斷殖民地貿易本來是為了本國產業(yè)的利益,可實際上不但沒有發(fā)展哪怕是一點點本國產業(yè),反而削弱了本國產業(yè)……壟斷確實提高了商業(yè)的利潤率,從而略微增加了我國商人的所得……但卻是為了促進一個國家一個小階層的小利益,傷害了這個國家所有其他階層和所有其他國家所有階層的利益?!?亞當·斯密:《國富論》,唐日松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年,第442頁。

        與此同時,亞當·斯密認為自由貿易是建立在人類理性之上的行為模式,各國的貿易動機雖然是自私的,但最終結果卻增加了所有國家的財富,因而這種貿易關系對所有國家都有利。而傳統(tǒng)的殖民統(tǒng)治只會增加母國的負擔。他分析指出,英國進行殖民的“唯一目的”,就是“一直維持壟斷”。但對英國來說,殖民地“從未提供任何收入和部隊”。英國卻為了維持殖民統(tǒng)治付出了巨大的經濟與人員代價。因此,在目前的體制下,“英國統(tǒng)治殖民地一無所得,只有損失”,“如果英國主動放棄對所屬殖民地的所有統(tǒng)治權……英國不僅能立即從殖民地平時每年全部軍費中解脫出來,還能與殖民地訂立商約,從而有效地確保自由貿易。這與現(xiàn)在享有的壟斷權相比,對大多數人民更有利?!?亞當·斯密:《國富論》,第444—445頁。

        《國富論》的出版在英國引起了極大的反響,盡管當時思想家對此的理解角度不同,但大都推崇亞當·斯密自由貿易的觀點。與亞當·斯密同時代的學者喬賽亞·杜克爾(Josiah Tucker)也指出:“貿易是為了利益而不是友誼”。“英國應該相信自己物美價廉的工業(yè)品和信貸能力,英國僅靠自己的資本就能控制世界上所有的商品。在舊的貿易體系中,英國必須從自己的殖民地購買那些本可以用更便宜的價格從其他地方購得的工業(yè)原料。因此,放棄殖民地和實行自由貿易比對殖民地的壟斷貿易更為有利?!?Bernard Semmel, The Liberal Ideal and the Demons of Empire: Theories of Imperialism from Adam Smith to Lenin, pp.20-21.

        1790年,英國功利主義的代表者杰米里·邊沁(Jeremy Bentham)在批評《航海條例》(重商主義的主要標志)和英國的殖民政策時指出:“一國的貿易發(fā)展只受資本數量的限制,與市場的大小無關”,“貿易是資本之子,如果你不能將更多的資本用于貿易,世界上沒有任何力量能促進你的貿易發(fā)展;如果你擁有足夠的資本,世界上沒有任何力量能阻止你擁有貿易”*Bernard Semmel, The Liberal Ideal and the Demons of Empire: Theories of Imperialism from Adam Smith to Lenin, p.26; Jeremy Bentham, Emancipate Your Colonies: Addressed to the National Convention of France, London: C. and W.Reynell, 1838, p.16.。同時,邊沁也指出,即便不進行殖民控制,宗主國也可以同殖民地發(fā)展互利貿易,殖民統(tǒng)治限制了英國資本在世界范圍內的有效配置。在《從海外脫身》(Rid Yourselves of Ultramaria)一書中,邊沁強調:“殖民地雖然對少數統(tǒng)治者有利,但卻損害了全體民眾的利益。”*Bernard Semmel, The Liberal Ideal and the Demons of Empire: Theories of Imperialism from Adam Smith to Lenin, p.26.因此,他呼吁英國政府解放殖民地,從海外事務中脫身。

        詹姆斯·密爾(James Mill)在撰寫《大英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Britannica)“殖民地”詞條時指出,“殖民地是戰(zhàn)爭之源,是為少數貴族階層和富商牟利的工具?!?James Mill, The Article “Colony”, from the supplement to the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London: Edingburgh, 1824, pp.272-273.他也主張自由貿易,認為海外貿易是一國財富的主要來源。*Bernard Semmel, The Liberal Ideal and the Demons of Empire: Theories of Imperialism from Adam Smith to Lenin, p.27.大衛(wèi)·李嘉圖(David Ricardo)是古典政治經濟學的集大成者。他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一書中繼承了亞當·斯密的思想。他指出: “在商業(yè)完全自由的體制下,各國都必然地將其資本和勞動力用于對本國最有利的方面。這種對個體利益的追求很好地同整體的普遍利益聯(lián)系在一起?!?大衛(wèi)·李嘉圖:《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周潔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年,第94頁。

        盡管當時的思想巨擘大都強調自由貿易,以及資本在帝國中的重要性,但并不否定殖民地存在的必要性。亞當·斯密認為殖民地仍是英國工業(yè)品的重要市場。*Bernard Semmel, The Liberal Ideal and the Demons of Empire: Theories of Imperialism from Adam Smith to Lenin, p.6.杰米里·邊沁也指出:“殖民地是解決英國剩余勞動力、人口以及資本的有效途徑,因而也是解決英國經濟問題的有效方式?!?Bernard Semmel, The Rise of Free Trade Imperialism: Classical Political Economy the Empire of Free Trade and Imperialism, 1750—185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p.93.詹姆斯·密爾稱,英國人口增加會導致工人工資的降低、貧困與饑荒;赴海外開拓新的土地則有助于解決這些問題。*James Mill, The Article “Colony”, from the Supplement to the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p.262.大衛(wèi)·李嘉圖也擔心英國有限的土地不能供養(yǎng)不斷增長的人口,因而將擴展海外殖民地作為問題解決之道。*Bernard Semmel, The Liberal Ideal and the Demons of Empire: Theories of Imperialism from Adam Smith to Lenin, p.27.

        在“自由貿易”觀念已在英國思想界形成巨大聲勢之時,有些思想家則持相反的立場,對英國的經濟前景持悲觀的態(tài)度。他們認為,工業(yè)革命導致英國的商品、資金和人口的過量增長,這將最終妨礙英國工業(yè)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著名人口學家馬爾薩斯(T.R.Malthus)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反對過分依賴貿易,認為工業(yè)發(fā)展帶來的產品和資本的過剩會導致利潤降低,因而是有害的,貿易帶來的繁榮也是暫時的,不能對其過分依賴。只有農業(yè)與工業(yè)的平衡才能確保國家繁榮。*Thomas Robert Malthus, Additions to the Fourth and Former Editions of 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Population, London: John Murray, Albemarle-Street, 1817, p.146.在他看來,隨著英國資本日益膨脹,人口迅速增加,市場與食品將成為制約英國經濟與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因素。經濟危機就是“大量過剩的資本無法在有限的領域內得到有效利用”的結果。*Bernard Semmel, The Liberal Ideal and the Demons of Empire: Theories of Imperialism from Adam Smith to Lenin, p.23.因此,殖民擴張成為解決英國經濟問題的重要途徑。正如馬爾薩斯所言:“整個英帝國的農業(yè)資源足夠供養(yǎng)的人口相當于現(xiàn)有英國人口的3倍”。*Thomas Robert Malthus, Additions to the Fourth and Former Editions of 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Population, pp.111-112, 119, 199.盡管如此,馬爾薩斯關于建立殖民地的主張立足點是解決人口與食品的問題。他并不反對自由貿易,只是反對過度依賴貿易。

        由此可見,當時英國的自由貿易和殖民擴張的思潮是相互統(tǒng)一的,都是由工業(yè)革命締造的新興資產階級思想。資產階級強調自由貿易是為了最終打破土地貴族與傳統(tǒng)商人對于英國經濟的壟斷。因為重商主義對于土地貴族和傳統(tǒng)商人更有益,而自由貿易則有助于新興的企業(yè)家開拓海外市場。正如大衛(wèi)·李嘉圖所言:“只有最有效地分配總資本,也就是普遍實行自由貿易,才能充分保障整體利益?!?大衛(wèi)·李嘉圖:《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第242頁。而工業(yè)資產階級的殖民擴張主張也是為了更好地維護自身的利益。

        總之,工業(yè)革命后,英國傳統(tǒng)的重商主義受到挑戰(zhàn),英國思想界也開始批判傳統(tǒng)的帝國思想與殖民理論,推崇“自由貿易帝國主義”。雖然當時的英國存在兩種相互對立的思潮:一方面,自由貿易被賦予了普遍性的意義,成為新興工業(yè)資產階級經濟擴張的工具,傳統(tǒng)的殖民主義受到了猛烈的抨擊。另一方面,工業(yè)革命引發(fā)的各種問題,以及其他歐洲強權的競爭使英國不可能輕易放棄殖民傳統(tǒng)。但以海權與貿易立國的英國,無論是奉行重商主義進行殖民擴張,還是實行自由貿易,其落腳點都是擴大海外市場與貿易特權。“自由貿易帝國主義”恰好能巧妙地化解殖民擴張與自由貿易之間的矛盾,達到英國所期盼的目標。

        三、英國殖民與帝國政策的轉變

        工業(yè)革命所引發(fā)的社會思潮變化也逐漸滲透到英國政治領域,對其帝國與殖民政策產生了重大影響。18世紀中后期,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和小威廉·皮特(William Pitt, the Younger)等政治家的帝國思想發(fā)生了重要變化。在他們的推動下,英國政府逐漸改變了單一的帝國殖民模式,開始將殖民控制和經貿控制結合起來:在必要的時候利用殖民的方式,在可能的時候使用經貿的手段,以維護和擴大自身的海外版圖。

        伯克是一個具有很強遠見性的政治家,他關于帝國問題的主張和政策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在對待印度的問題上,伯克并不主張放棄印度殖民地,但對東印度公司濫用職權,在印度進行的橫征暴斂不滿。他要求英政府改變之前對印度的政策,以“人道和正義”的原則對印度進行統(tǒng)治。*郭家宏:《從舊帝國到新帝國——1783—1815年英帝國史綱要》,第90頁。具體而言,他主張收回英國東印度公司的統(tǒng)治權,加強對印度的控制。1788年,伯克在威斯敏斯特宮發(fā)表的《控訴黑斯廷的演講》中指出,“東印度公司的權力來自英國政府,它在享受權利的同時也要承擔一定的義務”,但“東印度公司濫用職權,盡力剝削這個國家,牟取私利。解決問題的辦法是控制印度,實施好的憲法,使其實現(xiàn)穩(wěn)定?!?Edmund Burke, Speeches of the Right Honourable Edmund Burke in the House of Commons and in Westminster-Hall, Vol.Ⅳ, London: Longman, 1816, pp.299-329.伯克對印度的態(tài)度主要出于兩方面的考慮:其一,英國從法國奪取印度后,法國從未放棄染指印度的企圖。18世紀末,法國與俄國結盟,試圖重新奪取印度。一旦法國得逞,英國在印度的勢力將被排擠出去。其二,美國獨立后,印度在英帝國中的戰(zhàn)略地位凸顯。正如英國學者愛德華·英格拉姆(Edward Ingram)所言:“1784后,英國作為一個大國必須包括大不列顛和英印帝國;她必須既是一個歐洲強國又是一個亞洲強國,否則她就不稱其為一個強國?!?Edward Ingram, The Beginning of the Great Game in Asia 1828—1834,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p.2.與伯克對東印度公司的控訴相呼應的是英國國內要求政府“控制印度商業(yè)和政治”的呼聲日益增強。*P.J.Marshall, D.Phil., FBA, The Oxford of the British Empire: The Eighteenth Century, Vol.Ⅱ,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p.536.在改革派的不懈努力下,英國于1773年和1784年先后通過《調整法案》和《印度法案》,東印度公司和英國政府共同對印度實行管理的二元控制局面最終形成。

        在對待美國獨立問題上,伯克于1775年發(fā)表題為“與美國和解”的演講,指出英國用軍事威脅的手段不僅不能使美國回到英帝國,反而會削弱英國控制殖民地的社會基礎。英帝國成員的親密感情來自共同的名望,相同的起源,相似的特權以及共同的庇護者。這些紐帶雖然輕如空氣,卻堅若鋼鐵。*Stephen K.White, Edmund Burke: Modernity, Politics and Aesthetics, Oxfor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 Inc., 2002, p.47.因此,伯克認為,對美國這類由白人移民組成的殖民地,英國應當“用殖民地對母國的情感和摯愛的信念為聯(lián)系紐帶,如果它們想獨立,就應該讓它們獨立”。*郭家宏:《從舊帝國到新帝國——1783—1815年英帝國史綱要》,第87,88頁。因為英美的親密感情足以確保美國在獨立后仍與英國保持原有的貿易關系。美國獨立后,英美貿易的發(fā)展情況也證明了伯克政策的正確性。1763年時,英國與美國的貿易額為200萬英鎊,1793年時增為300萬英鎊,1800年時增至700萬英鎊。*郭家宏:《從舊帝國到新帝國——1783—1815年英帝國史綱要》,第68—69頁。

        由此可見,伯克的帝國思想受“自由貿易帝國主義”的影響,具有二元性特點:一方面,對那些受到其他歐洲強權威脅及可能起兵反抗的殖民地,他力推英國政府改變統(tǒng)治與管理模式,加強殖民控制;另一方面,對于美國等其他與英國友好,又不易受其他殖民國家染指的地區(qū),則力主英國政府推行自由貿易。伯克的帝國思想不僅初步解決了自由貿易與殖民統(tǒng)治的矛盾,并且將自由貿易作為化解殖民地問題的一種途徑。當然這種方法是有前提的,即英國與殖民地存在血緣、文化與歷史的認同。

        當時另外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是小皮特,他是亞當·斯密的忠實信徒,并將之理論付諸實踐。小皮特的帝國思想也受“自由貿易帝國主義”的影響,具有明顯的二元性。一方面,他主張加強對英國殖民地的管理。18世紀60年代,小皮特關于“英國應加強對英印殖民地管理”的觀念已經形成。由于當時東印度公司統(tǒng)治的弊端已經顯現(xiàn),英國國內一些政治家已對其管理印度的能力提出質疑。他們指出:“對于東印度公司來說,印度過于龐大,若沒有政府協(xié)助,恐怕很難進行有效的管理”。*P.J.Marshall, D.Phil., FBA, The Oxford of the British Empire: The Eighteenth Century, Vol.II, p.532.小皮特也堅持這一立場,對于支持東印度的主張,如“英國政府沒必要去干涉東印度公司,因為它之前對印度的控制總體上取得了成功”等,則予以反駁。他宣稱:“印度是英帝國最重要的組成部分”*E.A.Benians, M.A.,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he British Empire: The Growth of the New Empire, 1783—1870, Vol.Ⅱ,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40, p.5.,“貿易公司不能統(tǒng)治帝國”*P.J.Marshall, D.Phil., FBA, The Oxford of the British Empire: The Eighteenth Century, Vol.II, p.532.,力主英國政府改變對印度的管理模式。1783年底小皮特出任首相后,便開始著手進行改革準備。在他的大力推動下,英國議會于1784年通過《印度法案》,加強了對印度的控制。不僅如此,在小皮特擔任首相期間,英國繼續(xù)進行殖民征服,將澳大利亞與南非納入了帝國范疇。

        另一方面,他主張根據殖民地的具體情況而采取靈活的帝國政策。他對加拿大問題的處理就是其中很好的一個例證。加拿大(即當時的魁北克地區(qū))原來是法國的殖民地。七年戰(zhàn)爭后,法國根據《巴黎和約》將加拿大轉讓給了英國。*王繩祖主編:《國際關系史》第一卷,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5年,第224頁。為了有效地控制該地區(qū),英國從18世紀60年代開始推行“移民同化政策”,試圖通過鼓勵英國移民的方式,改變加拿大的民族構成,削弱法國后裔的影響,但未取得成功。為此,英國政府于1774年頒布《魁北克法案》(QuebecAct),放棄了對加拿大的同化政策,允許魁北克省同時實行英國刑法和法國民法,英語和法語同為官方語言。*郭家宏:《從舊帝國到新帝國——1783—1815年英帝國史綱要》,第135—140頁。這為小皮特的加拿大政策的出臺提供了前提條件。

        1783年小皮特擔任首相后,便著手對加拿大的控制策略實施改革。在他的推動下,英國政府于1791年通過新的法令。法令規(guī)定,根據居民的成分將魁北克省劃分為兩個地區(qū),英裔區(qū)和法裔區(qū)都可以擁有自己的議會和理事會,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選擇所要實施的法律。盡管1791年法令對法裔居民做出了一些讓步,但這并不意味著英國準備放棄這塊殖民地,只是表明它準備以一種新的方式對帝國進行管理。正如小皮特所言:“減少對于法裔居民的壓迫更能促進其與英裔居民融合”*E.A.Benians, M.A.,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he British Empire: The Growth of the New Empire, 1783—1870, pp.20, 22.。與此同時,小皮特還致力于貿易和關稅的改革。他堅信自由貿易,并據此調整英國的關稅政策,實行全面的關稅改革。*溫斯頓·丘吉爾:《英語國家史略》,薛力敏、林林譯,北京:新華出版社,1985年,第201頁。具體改革內容有:降低部分商品的進口關稅;與法國簽訂《英法通商條約》,降低雙邊關稅等。*張本英:《自由帝國的建立——1815—1870年英帝國研究》,第69頁。

        總之,英國伯克和小皮特是英國帝國思想和帝國政策改革的先驅。他們審時度勢,以“自由帝國主義”為基本原則,提出了切合實際的帝國統(tǒng)治思想,并將之用于帝國改革的實踐之中,為英國新的帝國擴張和管理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四、新的帝國擴張與管理模式的形成

        19世紀上半期,在赫斯基森、柯布登等政治家的推動下,英國廢除了《谷物法》,迎來了自由貿易的新時代。自由貿易改革運動及自由派的勝利,為新帝國觀念的發(fā)展及推廣實踐提供了條件。一些政治家在繼承伯克與小皮特帝國改革思想及實踐的基礎上,進一步發(fā)展了“自由貿易帝國主義”理論,并以此為突破口,對帝國的擴張與管理模式進行全面變革。

        威克菲爾德(Wakefield)是19世上半葉英國著名的殖民主義理論家及活動家,他系統(tǒng)闡釋了應如何將自由貿易與帝國實踐相結合。一方面,威克菲爾德主張通過帝國擴張的方式,解決人口和資本過剩問題,*Bernard Semmel, The Liberal Ideal and the Demons of Empire: Theories of Imperialism from Adam Smith to Lenin, pp.27-28.支持英國在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南威爾士等地的殖民擴張。他曾言道:“雖然沒必要為了貿易而控制殖民地,但殖民地的存在是必要的?!?Donald Winch, Classical Political Economy and Coloni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5, p.88.

        另一方面,威克菲爾德支持自由貿易,反對《谷物法》,主張通過自由貿易的方式解決帝國問題。在移民擴張方面,威氏提出了“系統(tǒng)殖民”(systematic colonization)理論,以自由經濟的原則,廢除了為移民分配或低價出售土地的政策,移民需自行購買土地。*Bernard Semmel, The Liberal Ideal and the Demons of Empire: Theories of Imperialism from Adam Smith to Lenin, pp.27-28.但為了吸引移民,將土地拍賣的收入作為新移民的旅費。*張本英:《自由帝國的建立——1815—1870年英帝國研究》,第91頁。在帝國管理上,威克菲爾德同樣持有自由主義的態(tài)度,主張在英帝國統(tǒng)治的范圍內,賦予澳大利亞和加拿大以自治權。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威氏提出了通過自由貿易的方式,控制殖民地,建立非正式的帝國。他在《英國與美國》(EnglandandAmerica)一文中曾指出,自由貿易“可以確保英國成為非正式的貿易帝國和正式的殖民帝國并存的國家?!?Bernard Semmel, The Liberal Ideal and the Demons of Empire: Theories of Imperialism from Adam Smith to Lenin, p.29.

        英國政治家達勒姆受到威克菲爾德思想的影響,主張在殖民地建立“責任政府”。1837年,加拿大爆發(fā)了嚴重的經濟與政治危機。次年,達勒姆臨危受命,擔任加拿大總督。1839年,達勒姆在向英國政府提交的《達勒姆報告》中指出,解決殖民地問題的方法就是將其“政府交給殖民地管理,殖民地制定和實行法律……英國只需控制殖民地政府的組織形式,殖民地與母國、外國及其他英國殖民地的貿易,及其對公共土地的處理等。如今,這種控制因帝國法制的權威,英國對殖民地的保護,以及殖民地在帝國體系中享有的互惠權利而得以強化”。*Gerald M.Craig, Janet Ajzenstat, Guy Laforest, Lord Durham’s Report, Kinston: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2007, p.140.該報告的主要目的是呼吁英國政府給予殖民地以自治權和實行自由貿易,這是英國自治領形成的重要依據。

        約翰·繆勒(John Stuart Mill,也譯作約翰·密爾)對威克菲爾德和達勒姆的帝國思想進行了補充。他認為,英國在“野蠻地區(qū)”建立殖民地符合自身利益,因為能夠擴大原料產地與工業(yè)品的市場。這對殖民地同樣有利,因為它們可以獲得安全、教育與更好的社會治理。自由的原則只能用于成熟社會,而不能對落后地區(qū)實施。*Ray Kiely, Rethinking Imperialism,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2010, pp.37-38.因此,約翰·繆勒主張帝國政策因地而異。1861年,他出版了《關于代議制政府的思考》(ConsiderationsonRepresentativeGovernment)一書,進一步闡釋了上述觀點。他指出,北美和澳大利亞等與英國擁有同質文明的地區(qū),具備了建立代議制政府的條件,但印度等殖民地離代議制政府還很遙遠。*John Stuart Mill, Considerations on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London: Parker, 1861, pp.320-321.因為印度等殖民地并不知道什么最符合自己的利益,專制是目前唯一的選擇。*Martin Moir, Douglas M.Peers and Lynn Zastoupil Edited, J.S.Mill’s Encounter with India, Toronto: Toronto University Press, 1999, p.209.

        因此,到19世紀中期,在威克菲爾德、達勒姆、約翰·繆勒等政治家的推動下,英國的“自由貿易帝國主義”已發(fā)展為成熟的帝國思想。英國政府采納了這種思想,并以此為基礎建立了一套新的帝國擴張與管理模式。

        一方面,對于印度等異質文明地區(qū),英國延續(xù)甚至加強以往的高壓殖民統(tǒng)治,并努力擴展殖民版圖。19世紀30年代后,英國以防御俄國入侵印度為借口,對印度西北部地區(qū)進行長期的征服,并兩次遠征阿富汗。到19世紀末,英國殖民統(tǒng)治已擴展到整個印度。同時,1858年,在鎮(zhèn)壓了印度民族大起義后,英國開始加強對印度的管控,廢除了莫臥兒帝國的傀儡皇帝,改由英國直接統(tǒng)治。1867年,維多利亞女王加冕為“印度女王”。但英國的統(tǒng)治并未給印度“提供更多安全、教育與良好的治理”。馬克思就曾深刻地指出,“不列顛人給印度斯坦的災難,與印度斯坦過去的一切災難比較起來……在程度上不知要深重多少倍?!?馬克思:《不列顛在印度的統(tǒng)治》,《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1972年,第63頁。

        與此同時,英國還對亞非拉地區(qū)進行大規(guī)模的武力擴張,以便打開市場,拓展殖民地。帕麥斯頓就曾放言:“每隔8—10年就應該對中國、葡萄牙、西屬美洲等半文明的國家使用武力,迫使它們遵守秩序”。*Andrew Porter, Ph.D, The Oxford of the British Empire: The Nineteenth Century, Vol.Ⅲ, p.108.因此,英國于1839年兼并了印度洋通向紅海的要道——亞丁灣,1861年占領了尼日利亞的拉各斯;1839年陳兵秘魯的卡亞俄,1845年封鎖拉普拉塔地區(qū),1848—1849年干涉巴西奴隸貿易,1861—1862年入侵墨西哥,1863年派兵反對智利政府;1839—1842年以及1856—1860年兩次發(fā)動對華的鴉片戰(zhàn)爭。

        其次,以自由主義為基本原則,改革英國移民為主的殖民地。在殖民地貿易方面,早在19世紀20年代,英國就向“友好國家”開放英國殖民地貿易,但前提是英國在它們的殖民地上享有同樣的權利。*Hugh Edward Egerton,A Short History of British Colonial Polic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897, p.257.同時,英國還廢除了殖民地港口征收大宗關稅的權利,海關所用經費由政府發(fā)放,從而避免了海關通過進出口牟利。*Hugh Edward Egerton,A Short History of British Colonial Policy, p.257.1825年后的25年間,共有17個歐洲國家與英國簽訂了自由貿易條約。*Alexander Brady, William Huskisson and Liberal Refor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7, p.125.1849年,英國廢除《航海條例》,*《航海條例》頒布于1651年,其主要目的是打擊英國主要的貿易對手荷蘭。其主要內容是,任何的商品只有通過英國或其殖民地建造的船只才能輸入或輸出英國殖民地。這實質上是一個對殖民地實施壟斷貿易的法令。放棄了對殖民地的壟斷貿易。當然,英國強大的工業(yè)能力使其在自由貿易的狀態(tài)下仍能保持對殖民地的貿易控制,其他國家的工業(yè)品也很難在英國殖民地立足,并且自由貿易還能為英國打開更為廣闊的市場。對此赫斯基森做了這樣的評論:“殖民地與母國都能從自由貿易中受益。同時,英國依然能享有大帝國獨占的權力,而殖民地則得到保護,其民眾得到了與英國公民同等的權利”*William Huskisson,The Speech of the Right Honourable William Huskisson,Vol.Ⅱ,London:Marry,1831,p.313.。

        與此同時,英國還對白人殖民地的管理體制進行了改革。英國在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建立殖民地的初衷是為了流放罪犯。隨著殖民地的發(fā)展,澳大利亞民眾的政治意識逐漸覺醒。到19世紀20年代,澳大利亞已經開始向英國要求自治的權利。在此后的30多年時間里,澳大利亞的民眾通過不懈的斗爭促使英國對其管理模式進行了不斷的改革。1839年英國在澳大利亞建立了完全陪審制,1842年開始設立部分代議制立法機構,1850年擴大了澳大利亞民眾的選舉權并推廣了代議制;到1853年時,英國做出了根本性的讓步:給予澳大利亞自治權,允許其建立責任政府。在加拿大地區(qū),隨著各政治派別政治意識的覺醒,要求自治權的呼聲也越來越大。因此,英國于1848年在新斯科舍和加拿大(魁北克)地區(qū)建立責任政府,英國在加拿大其他地區(qū)的殖民地也開始向責任政府轉變;到1867年,英國在加拿大地區(qū)的殖民地聯(lián)合組成了“加拿大自治領”,加拿大地區(qū)基本結束了半殖民地的歷史,取得了半獨立國家的地位。*張本英:《自由帝國的建立——1815—1870年英帝國研究》,第125、136—142、155頁。

        英國之所以愿意部分地放松對這兩個地區(qū)的控制權,是因為它們都具有強烈的親英情感。澳大利亞的殖民拓殖者始終保持著“我是英國人”的意識*郭家宏:《從舊帝國到新帝國——1783—1815年英帝國史綱要》,第186頁。;至于加拿大,赫斯基森曾斷言:“我們的殖民地總有一天會成為自由的國家,與其他國家進行自由交往……但不管加拿大是繼續(xù)依附于英國還是成為獨立的國家……保持與英國的情感既是它的責任也對它有利,并且它也能從英國的法律和制度中獲益”。*Hugh Edward Egerton,A Short History of British Colonial Policy, p.258.在這種情況下,給予澳大利亞和加拿大自治權不僅不會導致它們脫離英國的管控,而且能節(jié)約一大筆控制費用。

        最后,但卻極為重要的是,自由貿易成為了英國拓展海外利益和擴大帝國版圖的重要手段。自由貿易使英國強大的工業(yè)生產能力衍生為新的殖民力量,使它能在不進行直接殖民統(tǒng)治的情況下,實現(xiàn)對一些地區(qū)的文化與經濟控制,達到殖民擴張的結果——拓展市場與控制原材料產地。英國政治家對于這種新擴張方式的優(yōu)點有著充分認識。帕麥斯頓曾指出,“貿易是文明的先鋒,自由貿易一方面引領文明,另一方面促進國家間的和平,所有這些將會使人類變得更幸福、更賢明和更美好?!?Andrew Porter, Ph.D, The Oxford of the British Empire: The Nineteenth Century, Vol.Ⅲ, p.107.19世紀中期英國的“反谷物法同盟”也曾指出,“自由貿易原則是將外國變?yōu)槲覀儗氋F殖民地極好的方式,而我們也不必負擔統(tǒng)治他們的責任?!?Bernard Semmel, The Rise of Free Trade Imperialism: Classical Political Economy the Empire of Free Trade and Imperialism, 1750—1850, p.8.因此,這種新的思想主張迅速上升為官方對外政策,英國也借此在世界范圍內進行擴張。如,19世紀30年代后,英國先后與波斯卡扎爾王朝、奧斯曼帝國、中國、日本簽訂通商條約,試圖以此打開這些國家的市場。拉美地區(qū)也不例外,坎寧早在1824年就曾放言:“拉丁美洲已經獨立了,如果我們處理的不是太糟糕的話,它將屬于英國?!?H.W.V.Temperley, “The Latter American Policy of George Canning,”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Ⅺ,1906, p.796.

        總之,到19世紀中期,“自由貿易帝國主義”已在英帝國推廣應用。在帝國管理方面,英國一方面加強對印度等成員國的控制;另一方面以自由主義和自由貿易為原則對加拿大等自治領的改革,放棄了對這些地區(qū)直接的殖民控制。在帝國擴張方面,英國一方面通過殖民占領的方式擴大帝國的版圖。另一方面,對那些不必進行直接殖民統(tǒng)治的地區(qū),則通過自由貿易的方式進行滲透和控制。

        結 論

        近代以來,西方的帝國主義主要以直接的殖民征服和殖民統(tǒng)治為主?!白杂少Q易帝國主義”則在保留傳統(tǒng)殖民方式的同時,開始以自由主義的原則和自由貿易的手段進行殖民擴張和帝國管理。這是英國靈活務實特性的反映,也體現(xiàn)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殖民方式的新轉向。根據斯塔夫里阿諾斯的觀點,“殖民主義是一種憑借強權來直接進行統(tǒng)治的制度,新殖民主義是一種以讓予政治獨立來換取經濟控制和剝削的間接統(tǒng)治制度?!?由此可見,新殖民主義并非如同一些學者所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新生事物。在近代英國所推行的“自由貿易帝國主義”中,已產生了新殖民主義的原創(chuàng)形態(tài)。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隨著民族解放運動的發(fā)展及非殖民化進程的推進,亞非拉國家紛紛擺脫殖民統(tǒng)治實現(xiàn)獨立。而英國、法國特別是美國在新自由主義和自由平等的旗號下,推行新殖民主義,在發(fā)展中國家大肆進行經濟與文化擴張。這在很大程度上汲取了近代英國“自由貿易帝國主義”的經驗。因此,近代英國“自由貿易帝國主義”可被視為新殖民主義的肇始。

        (責任編輯:馮 雅)

        2017-05-01

        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19世紀英國在東南亞的海洋政策研究”(編號:15XSS004)。

        盧玲玲(1986-),女,湖南衡陽人,西北大學歷史學院講師。

        A

        1674-6201(2017)02-0083-10

        猜你喜歡
        殖民地殖民帝國
        恐龍帝國(6)
        恐龍帝國(5)
        恐龍帝國(4)
        新加坡殖民地自由港政策的形成(1819—1867)
        英屬北美殖民地共同文化的形成
        狗邪韓國是倭人之地——兼論任那非日本殖民地
        殖民豈能有功
        消失的殖民村莊和神秘字符
        東北淪陷時期日本的殖民宣傳
        十二、什么是“殖民地近代化”論
        国产乱子伦精品无码专区 | 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无码流畅无码福利午夜| 亚洲 都市 校园 激情 另类|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女奸网站在线观看| 午夜爽毛片|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狠狠综合久久av一区二区三区| 新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二区二区视频| 亚洲中字慕日产2020| 亚洲欧洲中文日韩久久av乱码| 亚洲国产福利成人一区二区 | 亚洲欧美日韩高清中文在线| 男女干逼视频免费网站| 日韩女同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品视频在线|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777777| 亚洲精品黑牛一区二区三区| 成年女人在线观看毛片| 午夜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av一区二区网址| 偷偷色噜狠狠狠狠的777米奇| 西西人体444www大胆无码视频|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久久久| 日韩av在线不卡一二三区| 亚洲中文字幕国产剧情| 国产一区二区视频免费在| 中文字幕aⅴ人妻一区二区|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精品区| 手机av男人天堂免费网址| 亚洲av三级黄色在线观看| 我和隔壁的少妇人妻hd| 亚洲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男人的天堂在线| 久久国产A∨一二三| 日本淫片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亚洲乱码熟女1区| 久久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色欲国产精品一区成人精品|